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探析
2024-06-10张莹
张 莹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白银 730999)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substitute position internship)广义上涉及学生在实习期间独自承担特定工作职责,并将校内获取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操作中予以践行[1]。根据《教育大辞典》第三版,“顶岗实习”这一概念被定义为一种实践方式,指的是在校生通过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的职位中独自执行职责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岗位实践,涉及遵照预设的专业人才培育方向与课程规划,引导学生进入幼儿园、托儿所、早期教育中心等关联行业实体的工作岗位开展实地体验。顶岗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专业技术水平和经验的累积具有关键的作用。
1.2 教育质量
《教育大辞典》对“教育质量”一词的定义是:“教育的层次高低与成效好坏的等级,主要以教育的目标及各类型学校的发展方向为评判依据”[2],并进一步体现在被培育者的品质上。教育质量涉及各层级教育机构向学生提供的教育准则及其实践活动,其达标程度需契合社会期盼、家庭期望及学生自身的需求。而“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则是教育质量的组成模块,主要用于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其实现社会、家庭及学生实际需求的适应水平。这涵盖了实习岗位对于人才培育目标及其精准定位的达成度,以及如何有效地呼应幼教机构、早期教育组织等关联行业实体的具体需求。
1.3 顶岗实习质量评价
陈玉琨教授认为,“教学质量评价就是利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做出的价值判断。”[3]教学质量评价能对学生、教师、课堂和学校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
“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分支,是在清晰界定的教育质量理念指导下,采纳严谨的科学手段与评估工具,全面审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岗位实践各方面的表现。此过程着重于评判学生技能获取的实际状态,并考察实习成果是否与教育相关方的即时及长远需求相符,旨在通过这一精细分析,精炼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安排,促进师生共进,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效能。
2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的现实困境
2019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执行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明确规定职业院校应强化实际操作训练环节,确保实训教学时数占总体教学时数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五十[4]。可见,实践教育模块对于实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衡量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标尺。为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一个全面且精细的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然而,现行的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着若干不足,未能充分顾及实习生岗位实践环境的多样性,也未跟踪评价对象的成长动态,适时调整评价准则,其评价方法大多局限于教育理论框架内探讨教学质量,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顶岗实习的目的、内容与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顶岗实习计划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幼儿教育的全流程,以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尽早完成身份转变。其主要任务包括学习如何单独执教与管理班级,编写实习课程设计、班主任工作日志及每日教育记录等。其考核依据是学生返回校园后提交的资料,这部分资料包含了他们在实习期内的教育实习报告、授课方案、课堂笔记以及带班日志等,然后由学校的导师对他们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核,同时参考实习考察阶段获取的信息、实习单位提供的反馈意见,从而得出终评结果。这种评价方式,缺乏详细的顶岗实习过程评价。
②未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思想认识纳入评价范畴。举例来说,那些计划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学生往往会对他们的顶岗实习任务全力以赴;部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对于整个实践教学流程采取消极的态度;选择升学的学生则更专注于升学考试的备考,不愿意参与顶岗实习活动;另外一部分学生可能对幼教职业存在抵触情绪,他们觉得这份工作既辛苦又收入微薄,因此并不想前往幼儿园开展顶岗实习,或者即使去了也会经常更换幼儿园或离职,这大大降低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③对新环境不适应。因为幼儿群体跟学生平常在学校里接触到的模拟对象(通常为同一班级的同学)存在很大不同。当他们开始在幼儿园工作并面对这些孩子的生活状况时,他们的经验可能还不够丰富,难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④实习基地“岗位培养”意识淡薄,没有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岗位实践机会。部分实习基地对新入校的学生缺乏信任和认可,觉得这些刚刚离开学校的年轻人并不具备足够的保教技能。因此,在安排实习任务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潜力,只让其承担基本的看护职责,而非让他们深入参与教育与管理的关键环节。
⑤在实习管理模式上,存在脱节现象。近期,随着上级管理部门对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监督强度提升,各类高职院校逐步加强了对实习管理体系构建的关注,依据教育部门与教育厅发布的相关政策指导,优化并建立了实习管理相关规章。然而,这些规章的实际执行情况远未达到预期。比如,未能有效组织或派遣专业指导教师前往学生的顶岗实习地点进行监督与指导,或是指导力度不足,造成校方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实习期间状况的问题,学生面对难题时,由于指导缺失,感到尤为困惑。再者,某些学校在审批学生分散实习和学生中途变更实习单位的流程上缺乏严谨性,未采取必要的调查验证措施,这一点引起了不少学生的不满。上述种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并对其实习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
3 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3.1 优化实习质量管理框架
构建体系化管理的基础在于制度的确立。依据学校具体情况,深化并细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评估准则》等涉及实习操作及评估监管的规章制度,确保管理角色清晰,遵循有章可循的原则。强力执行学生实习岗位匹配登记制度、实习前安全知识教育与技术安全指引制度、校内导师与行业专家互动协作机制、实习场所的精选与动态调整规则等,旨在确保实习品质监督及评估活动得以有效开展。关于实践管理的执行,学校需要构建一种结合网络监测和现场考察的方法,同时要融合静态元素如规章制度、规范化操作及场地设施等,也要关注动态因素如定期的随机审查、二级学院自我评估以及不同层次的目标设定。这种方式要求学校将任务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制订相应的目标,例如,校企联合培养项目负责整个学校的顶岗实习管理工作质检,而学校的顶岗实习管理小组则对各个学院的实践管理情况进行监管,每个学院的管理团队对其所属的专业进行详细的监察;最后,每位专业主管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审核。这样一来,规则就能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其价值了。
3.2 重构顶岗实习质量评价反馈体系
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灵动、外向型与多维度融合的在岗实习绩效评估系统,旨在公正而精确地评判学生的在岗实习表现,为达成学生实习质量的既定目标铺平道路。举例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在线和离线评估的方法来构建多元化参与(包括幼儿园导师及校内实习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每周、每月评分等)以及最终成果(如学生、父母、教育者、幼儿园或者早期教育机构等相关的组织对于实践学习整体满意度的调研)评估体系,从而创建一个开放且透明的信息反馈模式。该模式旨在满足校园内部各个角色和层级的质量保证需求,打造出一种精确无误、畅通高效并且易于执行的信息反馈系统。围绕校外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等,通过走访、问卷、电话、网络、座谈等多种形式[5],从广阔的社会层面搜集各界人士对顶岗实习的看法和信息,持续改善顶岗实习的环境和程序。此外,高职院校要搭建起社交互动与反馈网络,全方位地获取来自社会第三方的评价数据,并在规定的时间里对其进行反馈,以期提升顶岗实习的质量。
3.3 校企合作,精准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最大化利用其学术环境与实务场景的双重优势,采纳一种“院—园”合作及实践融入教育的模式。这涉及共创产业学院、共筑创新孵化园地、策略性地向校外企业投放资源、深挖校友网络潜力,以及校领导直接走访沟通企业等多元化途径,以此深化学生实习基地的层次构建。在此基础上,不仅确保实习岗位的数量充足,还致力于提升岗位与专业匹配度,进一步优化实习岗位的质量。此外,深化与企业的对话,围绕专业建构开展专题研讨,以精确锚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例如,常规性地邀请早教领域的领军人物组建学前教育专业指导论坛,通过充分的讨论验证,实现与业界标准的无缝对接。基于此,依据行业及企业对幼儿师资的独特需求灵活调适人才培养目标,深刻洞察学生需精通的核心技能、广泛适用的相关技能,以及企业伦理与基础综合素养的具体标准,从而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上实现高度的针对性。明确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监管与保障的基石,也是确保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3.4 构建一支稳固的高素质顶岗实习师资团队
通过对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实际操作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进他们的实战技巧、扩大他们的工作体验,并优化他们在引导学生实践方面的教学方法、实施策略,推动所有教师充分利用课外时段前往幼儿园或校外实训基地现场亲身实践,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实操素质。为确保学生的实习得到有效的指导、教育和管理,我们选择那些有强烈的责任感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通过使用多种形式,如目标驱动、业绩奖励、现金奖赏、职责驱使、任务导向、感情牵引、信赖刺激等方式来激起实习指导教师的热情和满足感。此外,学院也应该根据专业的需求和成长趋势,招聘一些较为稳定的幼儿园兼职教师,组建实习指导小组,进而提升整个教师团队指导实习的能力。
4 结语
高等职业学校必须深入探讨并区分其校园教育活动与顶岗实习的具体特征与差异,专注于构建一套针对工作场所教学成效的评估标准。应当有针对性地深化对教育目的、实施步骤、最终成效及信息回传等重要监管环节及关键衡量标准的探索,并且从管理体系的优化、信息流通机制的改善、人才培育方向的确立、教师团队能力的提升,以及学校与企业合作策略的创新等维度出发,主动寻求一种基于“沟通协商、成效引导、问题诊断与持续改进”的实习质量评估模式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