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院校科研评价改革的认知基础、逻辑关系和实践策略
2024-06-10谷现海纪少梅
谷现海,纪少梅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科研评价事关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教师的全面成长,是人才全环境培育的重要一环。从高职院校改革实践来看,大部分学校的科研评价环节已经实现了“破五唯”,但“破五唯”之后如何“立新标”仍不是很明确,“立怎样的新标”仍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教融汇,此理念对明确高职院校科研定位、推动科研评价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在科教融汇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再认识,有利于探索评价改革的具体实践路径。
1 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的认知基础
从政策环境分析,国家对建设完善科研评价制度高度重视,科研评价改革已成为势在必行的社会共识。国家颁布的政策中出现越来越多更为细致的靶向政策,这表明科研评价的改革力度逐年增强。2018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同年11 月,教育部发布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2020 年2 月,科技部、财政部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成为高职院校教育评价的总体改革指南。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梳理2018年以来国家颁布的科研评价政策可以发现,政策逐渐细化落地,明晰了“更加注重质量、贡献、绩效”的评价导向,对评价内容、方法、指标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从主体价值来分析,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工作的价值追求,也是评价改革的重要起点。康德认为,人及一切理性存在者都作为自在的目的本身而存在,不仅仅是意志随意使用的手段,且必须总是同时被看作目的。由此,科研评价工作应将“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目标,关注人的情感、意志、知识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科研评价应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逐步成长的过程,是从认识自己到改变自己的转变历程。
从社会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是区域创新的重要阵地,评价体系的优化有助于服务区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高职院校基于其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方向,与技术、产业、区域发展联系密切,在助力区域创新发展方面优势明显。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有助于高职院校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通过技术服务等方式主动融入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科技研发环节,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
2 理顺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中的逻辑关系
2.1 辩证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职院校现有的科研评价制度分离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职院校教师重教学、轻科研,经常为了职称任务而科研、为了科研而科研。实际上,科研与教学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两翼,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职能,而科研是人才培养的拓展性功能,两者均为学校发展的手段,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才是最终目的。高职院校应将教学质量提升纳入科研评价内容,这是回归高职院校基本职能、推进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还应建立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工作体系,实现科研支撑教学改革、教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2.2 辩证认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是科研评价的两种基本方法。定性评价主要指同行评议,其更注重评价对象的水平和质量,但在实践中,评价人员的主观性和利益相关性、专家的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评价结果;而定量评价则是指科学计量法,其实用性强、精确性高与时效性佳,不过,单纯采用科学计量法无法评价例如社会贡献、成果质量、创新性等隐性成果效益。在科研评价过程中,把握两种方法的适用域和互补优势,有利于弄清面向不同评价对象不同方法的适切性,根据评价标准的重点,整合运用评价方法,促进评价结果的普遍合理性和接受度。
2.3 辩证认识科研评价行政性与专业性的关系
梳理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关键要素的确立过程可以发现,其一般是由行政管理部门策划、制订,科研评价过程中体现出很强的行政性。科研评价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实践活动,过于依赖行政管理部门来进行评价,往往会破坏科研评价的学术性基础。但是忽视行政评价,一切以专家意见为准的评价模式也会引发新的风险。因此,应明确科研评价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其具有行政性和专业性的双重属性,平衡科研评价过程中行政评价和学术评价的权力范围,行政评价主要把握诚信、师德、纪律等方向,而学术评价主要关注科研成果的价值和贡献。完善科研评价学术性地位的保障制度,引导学术、行政各归其位,优化科研评价机制。
3 建立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实践策略
3.1 技术层面:搭建科研评价服务平台
科研评价不仅是科研活动的结果评价,还是科研活动的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很难收集到完整的科研数据,导致科研评价往往停留在对科研成果考核的层面,无法真正反映出学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科研特色、专业发展情况,搭建科研评价服务平台,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环节,实现过程评价、可视化分析、改进支持、创新服务等功能,形成“决策—监测—评价—改进”的科研诊断反馈机制。首先,开发科研评价服务平台,采集科研主体的全要素数据,如基本信息、专业所属、科研特长、积累成果等方面数据,以此来把握教师在个体行为、科研风格、科研认知等方面的特征,形成数据集合,建立教师科研数字画像。其次,使用科研评价服务平台,流转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数据,记录如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核、专家评议、阶段性成果、经费支出、结项等过程信息,动态掌握科研活动的进展,有效开展科研活动过程管理,同时实时分析教师的科研需求,通过智能助手个性推送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的资源。此外,科研评价服务平台应具备呈现科研活动全场景数据,实现科研成果、研究热点、教师成长等可视化分析的功能,为教师调整科研状态、学校进行科研决策提供干预建议,推动科研成果在教师和学校层面的反馈应用。
3.2 交互层面:建立多元评价主体架构
高职院校科研评价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还应扩展到其他多方。因此评价主体应不仅包括管理部门、同行专家、教师个人,还应包括政府部门、科研受益群体、第三方评价机构等,从而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公信力。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同行专家、第三方评价机构、教师群体、学校管理人员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应在科研评价中具有话语权;政府、企业、学生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应提供参考性的评价意见。具体来说,同行专家作为学术权威,对科研评价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第三方评价机构作为独立于学校之外的主体,可以发挥评价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作用;教师群体是科研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自我评价、他人互评意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校管理人员在科研资源分配、科研政策制订等方面具有主导作用,对科研评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科研资源的提供方如政府、企业,科研成果的受益者如企业、学术界等,其对科研成果在绩效和贡献方面的评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
3.3 精神层面:以“质量、贡献、绩效”为价值导向
归根结底,科研工作目的是创新,功能是服务,这是科研工作价值的根本所在。其一,以质量为价值导向,突出科研内涵评价的主体地位。重建高职院校科研内部秩序,将“质量”作为科研评价的核心目标,明确科研评价应是一种复杂的价值研判活动,在制订科研评价标准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其科学性、学术性、社会性价值的体现。其二,以贡献为价值导向,强化科研的育人和社会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应健全以立德树人成效、社会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不仅关注论文、项目等量化指标,还应重视科研成果的育人功能,是否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落实好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其三,以绩效为价值导向,体现科研工作的效率和发展追求。作为科研资源分配决策的重要依据,应强调科研绩效评价,关注科研工作有效输出的同时,还要倡导“意义”的实现,避免功利主义作用下盲目追求科研成果、忽视学术规范要求的现象发生。
3.4 应用层面:完善多维度科研分类评价体系
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分层分级分类开展科研评价,应注重教师专业特色、岗位特点、年龄层次等方面的差异性,对不同类别的评价对象、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岗位的人员实行差别化评价。健全科研分类评价体系,应因类制宜。第一,对不同类别的评价对象实施分类评价,即对于科研人员、科研创新平台、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分类评价。比如,科研人员重点考核其专业性、科研绩效、创新成果和实际贡献;科研项目重点考核项目的可行性、先进性、绩效和代表性成果的创新度、贡献度;科研创新平台重点考核其支撑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关键问题的作用。第二,科研评价应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分层评价,应关注教师的成长规律,评价青年教师更注重其原创性导向和用育结合,激发青年教师活力;中年教师尤其是高级职称教师评价强调其在重点专业领域的突破性研究、重要项目的参与、对科研团队的引领、制约学校发展问题的研究等方面。第三,不同科研领域的人员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着重评价其成果的原创性、创新性、学术水平和影响;对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着重评价其取得技术突破的能力、成果转化运用情况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第四,不同岗位人员的评价标准应有差别。比如教学为主型岗位,主要评价其教学业绩、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科研为主型岗位,则侧重于科研成果产出价值与绩效的考核。同时,还应注意评价结果的应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发挥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科研评价改革对高职院校而言是一项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尝试和改进的工作。在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按照国家政策文件精神,找准办学定位和学校特色,制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科研评价体系,有力有效持续推进科研评价改革,发挥出科研评价的正向作用,推动科研工作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