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人才培养背景下中高职教育贯通探索

2024-06-10王维忠

科教导刊 2024年1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中职职业

王维忠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甘肃 兰州 730300)

中高职教育贯通便是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一项核心措施,本质是以中职教育为基础,高职教育为延续,对两者进行有机衔接,打破原先各自为政的局面,弥补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形成协调、可持续的职业发展体系,推动教育资源整合、教育结构优化,给学生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从实际研究情况来看,自中高职教育贯通理念提出以来,各地纷纷展开了教育实验,尤其在一些发达地区,“立交桥”建立成为探讨焦点,整体处在理论完善和实践探索阶段,有必要站在一体化人才培养背景下对其展开进一步分析。

1 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必要性

1.1 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发展下,中高职教育贯通成了必然趋势。一直以来,传统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在升学和职业发展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通过将两者有效贯通,可以进一步打破这种局面,实现两大教育阶段的有机衔接,形成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同时,这样也能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最佳条件。

1.2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原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其需要。而中高职教育贯通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接市场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最终在满足岗位需求的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发展[1]。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中高职两大教育阶段的有效贯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传统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更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导致其最终缺乏对整个专业领域的系统化了解和掌握。而中高职教育贯通通过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2]。这一举措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促使其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和社会变化。

1.4 有利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贯通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实现创新改革,获得稳定持续发展,提高社会地位和认可度。通过贯通,可促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彼此融通,为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1.5 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中高职教育贯通通过构建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其更符合企业需求。同时,这有助于推动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3]。此外,这还有助于加快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选拔和使用提供更为科学、公正的依据。

1.6 有利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当前,大众对学习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中高职教育贯通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路径,使其可直接基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学习兴趣等,展开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学习,从而在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全社会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

2 中高职教育在实现贯通前面临的问题

2.1 制度保障不全面

人才培养依赖于完善的制度保障。虽然绝大多数中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拥有十分健全的制度,但在实际执行时却容易出现意外状况,如管理疏漏、奖罚不当等。此外,中高职两大教育阶段在组织管理层面存在联系偏弱的问题,二者界限较为明显,致使学校之间、教师之间联系不畅,浪费了一定的教育资源,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4]。

2.2 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重复问题,这一方面导致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精力缺乏,升学与就业面临诸多困难,另一方面造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不当,浪费现象比较突出,致使教职工积极性不高,教育教学改革也面临一定困境。进一步地,相关企业和经济社会建设也会因为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持,出现行业建设困难、经济发展受阻等问题。

2.3 课程体系不完善

部分院校存在课程设置重复、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是因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分开教学,使用不同的体系,割裂感较重,前后衔接不明确,致使不同学校和专业的课程设计交叠在一起,中职学生升到高职阶段后依然需要重复学习一些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5]。此外,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不足,不利于学生未来持续深造,且课程内容和考证内容不契合,难以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3 一体化人才培养背景下中高职教育贯通的策略

3.1 完善中高职教育贯通的相关制度

良好的规章制度是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基础和前提,而在实际构建时需先搭建专项组织机构,由机构统一制定制度内容。比如联办的中高职院校可以共同成立培养小组、指导委员会、管理小组、联合教研室等,以实现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监管,共同制定一体化的教学规划,依照实际专业教学需求配置相关资源[6]。对于具体制度,要先建立课程衔接制度,确立统一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内容更新升级,使其始终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实施学分制教学,鼓励学生修满学分,提前完成学业;形成教师交流、培训制度,鼓励中高职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项目学习,分享教学进度、经验和方法;注重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建立,制定完善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管控体系,注重质量信息收集、分析,找出潜藏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优化和解决。为更好地推进中高职合作,还需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制度。

3.2 确立一体化培养目标

对于中高职教育贯通而言,应当先实现培养目标一体化,保障目标实现的衔接性。具体应重点强调技能培养的连贯性,保障学生可以获得系统、连贯的技能培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防止不同阶段的割裂引起技能学习断层[7]。同时,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确保学生在这两大教育阶段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还要关注职业素养的综合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等,使其提高综合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关注一体化建设,通过中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会计专业为例,中职教育阶段要培养出一些能够在经济管理第一线从事出纳、工资核算、成本核算、汇总统计等操作性强的工作的人才,并为学生后续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奠定基础;高职教育阶段则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熟悉相关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会计师职业能力、在各单位从事日常业务处理且具备一定发展潜能的人才。中高职教育贯通后,培养目标就变成了培养出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熟悉相关法律规范、具有会计师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这不仅与行业标准更符合,可以有效满足企业需求,还能达到一体化要求。

3.3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将中职教育阶段和高职教育阶段的相关课程,基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展开进一步整合,并明确学生在这两大教育阶段的身心特点与学习特征,建立围绕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基础文化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资格证书课五大类[8]。这几类课程纵横贯通,以服务发展为前提、促进就业为导向,由浅入深、渐次推进。以会计专业为例,基础文化课除了要满足学习水平考查需求,还要能达到转段考试、专业发展等要求;通识课重点设置经济类、企业管理类课程,以强化学生人文素养;专业课要以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为基础,以学生职业生涯为根本,以社会责任、协作能力、思维能力、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财会类课程、财管类课程、经济法课程、管理会计课程、税务课程等;实践课主要包含基础操作技能、ERP训练、岗位实践、综合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开展形式包括校内实训、中期实习、工学交替等;资格证书课要引导学生获得相关证书。

3.4 构建贯通共享项目

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需建立相关贯通共享项目,以此进一步提升教育效率。可以设置教学资源共享库,尝试将联合院校的所有教学资源集中起来,形成专项管理平台,实现统一化、集约化管理,保障资源融通;设置课程资源共享库,将联合院校、校企合作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特别针对专业课、通识课等进行教材统编和共享;设置师资资源共享库,根据各自的教育教学需求对联合院校的师资力量进行自由调配;设置实训设施共享库,即校内实践设施共享、企业实践基地共享,实现工学结合;实现评价机制共享,即基于联合院校专家库,在考核方式上统一试卷、自主命题,并随堂随机进行测验,落实第三方常态化评价,真正从根本上保障中高职共建共享资源、优势互补。

4 结语

中高职教育贯通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针对中高职教育在实现贯通前存在的问题,需建立专项贯通机构,由其完善教育贯通制度,同时确立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两大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衔接性。此外,还应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并尽可能地开发出更多的贯通共享项目,加强中高职之间的联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率,完善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中职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