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抗战文化助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研究
2024-06-09孙朵
孙朵
(桂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纲要》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指明了明确的方向,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导。桂林是一座以山水甲天下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承载着深厚的抗战文化。桂林抗战文化是广西各族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苦卓绝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重要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广西在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利用桂林抗战文化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将显著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一、桂林抗战文化的特征
(一)地域性
桂林抗战文化是以本土桂学为基础,同时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精髓而形成的独特文化。抗战时期大量先进分子、作家、文艺工作者汇聚于此,在各自领域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乡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效途径。积极发掘和充分利用当地有利于学生进行教育的实际材料,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桂林抗战文化正是一种宝贵的本土教育资源。广西地区的高校学生主要以当地生源为主,这种地域性的文化资源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同,从而激发出强烈的“乡土情感”,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认同。
(二)革命性
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成功团结并依靠了众多聚集在桂林的爱国文化人士。他们以文化为纽带,共同建立了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极大地推动了文化抗战事业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大量的抗战戏剧、抗战文学以及抗战歌曲等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深入宣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而且深刻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暴行,广泛宣传了抗战英雄的光辉事迹。这些作品号召广大军民团结一心、积极抗战、自卫家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桂林抗战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儿女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辉煌历史,而且体现了他们对崇高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以及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诠释,展现出爱国爱民、勇于牺牲、顽强拼搏、团结一心的革命精神。
(三)多样性
桂林抗战文化是以桂林为中心,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主要包含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层面。在抗战期间,广西人民展现出了勇于担当、顽强拼搏、坚定不移以及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成了桂林抗战精神的独特内核。抗战时期,大批文学工作者和文化团体以艺术创作为武器,以剧场为战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活动。他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戏剧、文学、木刻、书法等艺术作品。同时,在那段保家卫国、共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中,他们也留下了众多反映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历史的革命遗址、纪念馆和烈士陵园。例如,周恩来在桂林的住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三将军殉职纪念塔以及八百壮士墓等。如今,这些地方都成为历史的见证,让人们能够铭记那段英勇抗战的岁月。
二、桂林抗战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
(一)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中华儿女奋起反抗,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广西,虽然是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但广西人民始终与全国人民并肩作战,积极投身抗战。特别是在广州、武汉失守之后,大批革命家和文学家辗转迁移至桂林。虽然环境艰苦,但是他们的革命热情高涨,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当得知反动派叛国投敌的卑劣行径时,广西的文化工作者毫不畏惧,率先站出来进行声讨。在众多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桂林在这一时期创刊或复刊的报纸和杂志数量高达200余种,新设立的书局、书店和出版社也多达200余家,出版的书籍超过1 000种。同时,他们还组建了近百个文化救亡团体和60余个演出团体,使桂林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名城,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从1936年至1941年,广西曾三次组织学生军,这些学生军主要从事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动员和组织群众,以及配合部队进行战斗。尽管他们年纪轻轻,但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秉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了革命的热潮之中。
(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自强不息一直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基因密码。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军事压力,桂林军民团结一致,迎难而上,誓死抗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抗战文化在严峻的环境中蓬勃发展,得益于自强不息精神的深厚底蕴。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文艺工作者在重压下持续进行艺术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杰出的抗战作品。这些作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了抗日救亡的理念,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唤醒了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树立了一座民族抗战的精神丰碑。它们为桂林的军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持,极大地提振了士气,并更加坚定了军民团结抗日、实现民族自强的信念。
(三)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
桂林抗战文化始终以抵御日本侵略、实现民族独立为目标。在这一崇高目标的驱使下,众多爱国志士义无反顾地投身战场,英勇抗争,视死如归。这段历史涌现出许多触动人心的英雄传奇。例如,在敌我力量悬殊巨大的桂林保卫战中,桂林军民同仇敌忾,并肩作战,誓死守护家园,许多将士献出了宝贵生命。1938年12月,音乐家张曙在组织桂林反轰炸歌咏比赛时,不幸遭到日机轰炸,牺牲时年仅30岁。他生前不仅领导了桂林的音乐活动,而且在艰苦的环境下仍坚持创作,深入街头巷尾进行抗战歌曲的宣传工作,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这些革命先烈以他们的生命和热血,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四)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
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动员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并肩作战,主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领下,桂林的文化机构、文化队伍和文化团体进一步加强了彼此间的团结与合作。他们将个人的热情和生命力投入到抵抗外来侵略的文化抗战中。这一行动得到了桂林广大民众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与此同时,其他领域的爱国者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开展斗争,始终站在救亡图存运动的最前线。桂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其“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抗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各民族在危难时刻相互支持,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充分展现了万众一心的民族团结精神。
三、桂林抗战文化助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价值分析
(一)桂林抗战文化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现实需要
爱国主义是团结中华儿女、凝聚民族共识的一根情感纽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前行的基因密码和精神指引。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新时代的征程注入持续的动力。目前,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但空洞的内容往往难以触动学生的情感,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在某些高校中仅停留在表面。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追求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同时融入历史和时代的元素。为此,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需要寻找具体、独特且生动的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桂林抗战文化,凭借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提供了宝贵的现实教材。这一文化资源有助于高校更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爱国的力量。
(二)桂林抗战文化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提供了独特资源
桂林抗战文化,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生动地展现了桂林地区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深藏着红色记忆,为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成为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不可或缺的珍贵历史资源。这种地域性的文化资源,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桂林抗战文化作为一种本土红色资源,因其地域性和历史背景的贴近性,教育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容易激发学生对本土的“乡土情感”,进而催生出深厚的爱国情感。这有助于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要积极推动本土红色资源与时代特征相互融合,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三)桂林抗战文化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开拓了多元路径
将地域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拓宽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还应积极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设“第二课堂”。桂林抗战文化内涵丰富,包含红色遗址、杰出的文学作品、革命家的英勇事迹以及革命精神等,都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时的鲜活教材。它们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并增强了说服力,避免了空洞的宣教。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应更加注重挖掘和运用桂林本土的红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参观学习,在真实的体验中深化爱国情感。同时,高校在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中还需要推动本土红色文化的创新演绎与发展,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如情景剧、话剧、戏曲表演等,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有效地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桂林抗战文化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指明了具体方向
树立爱国之心。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往直前、不懈奋斗。桂林抗战文化中深深蕴含着这种浓厚的爱国情怀。在抗战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艺术作品、英雄事迹以及革命遗址,都承载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它们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教育素材,构成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红色资源。深入挖掘桂林抗战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使爱国主义教育更为生动具体。这种教育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引导大学生在感悟历史的同时,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从而增强政治和国家的认同感,牢固树立爱国之心。
增进爱国之情。在抗战时期,大批爱国志士和青年才俊汇聚桂林。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抗日思想,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桂林的抗战遗址如同生动的历史课本,大学生通过参观这些遗址和纪念馆,能够深入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感受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在这种地域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加强,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增强了爱国之情。
践行爱国之举。爱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广西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区内。桂林抗战文化作为一种独特且贴近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中教师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地域特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他们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相结合,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实践者,真正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的爱国行动。
四、桂林抗战文化助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筑思政课主阵地,引领桂林抗战文化助力爱国主义教育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4]思政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平台和渠道。首先,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高校要组织开展广西地区情况和革命历史的学习教育活动,持续提升全体教师对桂林抗战文化的了解,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核和教育价值,使他们能够自觉担任桂林抗战文化的传播者与弘扬者,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其次,要生动地讲述桂林抗战的红色历史。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桂林抗战文化中能够展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革命事迹、人物等,搜集并运用桂林抗战的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作为思政课的教学素材,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注重精神引导,带领学生感受桂林抗战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抽象的爱国主义理论得以具体化,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再次,要推进桂林抗战文化资源的搜集、分类、整理和编纂工作。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整合地域性、民族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利用桂林抗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思政育人元素,出版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地方读物,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重要补充。最后,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思政课教师要将桂林抗战文化中的丰富素材全面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期望,凸显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色。
(二)丰富校园文化,营造桂林抗战文化助力爱国主义教育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让桂林抗战文化深入大学校园,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大桂林抗战文化的宣传力度。高校要充分利用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公共场所的宣传栏、文化墙等渠道,全面展示桂林抗战文化中的历史事件、文学艺术作品和英雄事迹,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的学习和了解桂林抗战文化的环境。其次,开展桂林抗战文化的宣讲活动。高校要借助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组织桂林抗战文化的学术讲座、专题报告和主题活动,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历史教育,并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桂林抗战文化的精神内核。最后,充分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高校要利用如革命纪念日、五四青年节、抗战胜利日等开展各类纪念活动,让学生在充满仪式感的氛围中,进一步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感。
(三)开展社会实践,拓宽桂林抗战文化助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红色文化。一方面,高校可借助桂林抗战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如英雄纪念碑、李宗仁故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以及周恩来在桂林的住址等,通过组织学生前往这些地方考察学习,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桂林抗战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融入桂林抗战文化元素,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收集和挖掘桂林抗战文化的丰富资源。例如,教师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重现抗战时期的革命作品,利用桂林抗战资源进行艺术创作,或带领学生开展桂林抗战的实地调查和寻访抗战亲历者等。
(四)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桂林抗战文化助力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当今网络时代,特别是对于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来说,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技术与桂林抗战文化的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传播的优势,为本土红色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活力,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要加强网络宣传工作,通过学生常用的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宣传和弘扬桂林抗战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爱国主义精神,设立专门的桂林抗战文化栏目和在线展览厅,定期制作和发布短视频、微电影等内容,将桂林抗战文化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同时,高校还要积极整合和利用网络上的红色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校园“红色网站”,进行模块化的电子资源建设,对抗战文化中的革命事件、革命遗址、爱国精神、英雄事迹、艺术作品等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资源,供学生选择和学习。
总之,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要深刻解读桂林抗战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实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真正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新时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过程中,既要坚持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又要促进全国性红色文化资源与区域性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切实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进步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