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6-09卢耀键

科学咨询 2024年5期
关键词:实训职业学校

卢耀键

(广东东软学院商务管理学院,广东佛山 52822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高校应当积极探索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核心在于,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教育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该模式为学生提供与未来职业规划相匹配的学习内容和实操机会,以增强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并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满意度。在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志向,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1]。

(二)以市场为导向

我们应密切关注社会需求与行业动态,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以能力为核心

在教育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有效提升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合作为基础

我们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社会协同,共同打造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与资源,提升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校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考试评价为手段,以学历证书为目标。这种模式在历史上确实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结构有待优化,创新能力不足

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偏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这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跨学科、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知识储备。同时,由于教学方法往往过于传统和僵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内容更新缓慢,与社会需求脱节

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脚步,其教育内容相对滞后。这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复杂、多元、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三)教育方式僵化,个性化教育缺失

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倾向于采用统一、标准和规范的教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其结果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难以培养和展现自己的独特优势[2]。

(四)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教育质量受影响

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过分依赖考试评价。考试成绩几乎成为衡量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标尺。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应试心理,过分关注考试技巧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从而对教育质量和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三、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高校必须积极调整和优化其专业布局。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将关口前移,通过与行业的紧密对接和前瞻性规划,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逐步培养出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为此,各学院和专业应主动与行业单位对接,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计划。这样的计划旨在让学生提前深入了解行业的整体背景、企业文化、日常运作模式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建立起对所学专业全面而系统的认知,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具体学科的学习。例如,广东东软学院商务管理学院与上海思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聘用行业技术专家为导师,建立校企合作“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完成定向人才的培养。通过构建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的项目与课程体系,并采用自主式、研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他们成功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优化了专业布局,培养了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3]。

(一)加强行业需求调研和分析,优化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高等教育必须以智慧和力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此,高校应打破传统教育边界,积极探索和创造适应新形势的高等教育新模式。高校要与时俱进,通过加强对社会和行业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以更好地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高校应重视实践教育和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实践项目,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得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高校需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合作,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和要求,以此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并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合作,学校可以深入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和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和能力期望,进而优化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4]。

一方面,高校可以增设与行业发展紧密相连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满足市场对新兴领域的需求,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领域和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领域。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学校能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和实习经历,帮助他们与实际工作接轨,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另一方面,高校应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加实践性课程、实训项目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从而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引入行业专家和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指导,更好地帮助他们适应职场要求。高校还可以推行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学生学会协作与沟通,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5]。

以广东东软学院商务管理学院为例,该校与上海思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共同开设了数字化管理和营销专才班,旨在实施定向的人才培养培训项目。该项目以企业目标为导向,根据岗位需求和学生就业意愿,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性,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数字化管理和营销专才班实训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职场必备能力和岗位专业技能。

在项目的前期准备和条件保障环节,企业方将指派专门的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联系,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特质,并提供有关专业、行业、职业及劳动法规等方面的指导与教育。实习期间,企业会为学生安排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专业辅导。同时,人力资源与行政部门将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以全面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校将紧密结合岗位需求和市场动态,巧妙地将从业所必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目标之中。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一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职业兴趣、优势和不足,从而明确职业目标,优化个人行为模式。此外,为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还为学生投保了意外险,并在各地设立了应急小组,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二)加强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与企业的实习合作可以分为短期暑期实习、长期实习和校企合作实训等形式。

短期的暑期实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工作环境和流程,提前接触实际工作岗位,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长期实习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学习和实践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校企合作实训则可以让学生在企业的指导下参与真实项目,与企业员工共同工作,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6]。

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管理机制,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获得有效指导和评价。学校可以派出专业教师或指导员跟踪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并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表现和需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定期提交实习报告,总结实习经验,反思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以广东东软学院商务管理学院与上海思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例,双方共同开展了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该项目涵盖了数字化管理、营销技能、职业规划、职场专业技能以及职场必备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专项实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以企业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完成项目管理、员工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商务沟通、时间管理以及处理员工五险一金等实战训练。通过这一系列实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人员管理、项目进度管理等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而且能在职场中培养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此外,学生还有机会学习到职场必备的专业技能和软技能,如职业规划、劳动法规、商务沟通以及时间管理等。这些学习经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加深了对劳动法规的理解,为未来的学习、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相互融合,从而提升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助力学生明晰职业发展路径

学校应当着力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组织系列就业指导讲座、职业规划讲座,并举办招聘活动。例如,学校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分享他们的就业心得和职业成长轨迹,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职场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发展中心,为学生提供更为贴心的就业咨询和个性化的指导服务。例如,中心可以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和招聘信息,助力学生把握就业市场动态。同时,中心还可以开展针对性的个人职业素养培训,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出色的简历和求职信,并提升他们的面试沟通技巧。

学校还可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实训、实践的机会。基地可与学校共同制定就业培训计划,安排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职场素养。基地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7]。

例如,广东东软学院商务管理学院在实施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时,将项目细分为校内培训和校外实训两大环节。校内培训涵盖拓展训练、业务流程管理、员工管理技巧、应急事件处理、计算机办公软件Office操作、劳动法知识、办公规范与邮件书写、结构化思维训练、商务沟通技巧、时间管理策略、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以及结业考试等内容。校外实训则侧重于了解公司概况与项目交付流程、熟悉需求对接环节、独立处理需求任务,以及全面负责项目的全流程交付工作。校内培训周期设定为四周,而校外实训则持续六个月。在实训期间,项目老师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他们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并配备相应的资源和工具,以助力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成长。

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训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业务和员工管理的整体流程,掌握职业规划和社会保险的基本概念,而且能学会应急事件的处理技巧和应对方法,了解企业社保操作的具体流程,并对劳动法规有所认识。同时,实训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为他们的后续课程和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快速成长为合格的职场新人。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能力

学校应积极探索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为单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在线教育等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学校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变革,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知识传授环节前置到课前自学阶段。而课堂时间则专注于讨论与问题解决。学生需预习课程材料,并利用在线学习资源掌握基础知识,之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案例分析,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可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面对面授课与在线教育相结合。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灵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教师在面对面的授课中进行互动和实践,协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此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此外,学校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等先进技术,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实验机会。学生通过在线模拟实验、虚拟项目实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8]。

最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外,学生还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问题解决和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多元化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五)建立课程设置评价机制,助力课程完善

通过建立课程设置评价机制,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改进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该评价机制能加强学校与行业的沟通,确保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步调一致,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确保评价的公正与客观,评价机制的建立需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判标准。

首先,学校应定期开展学生满意度调研,利用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资源等方面的真实看法。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帮助学校发现问题和改进不足之处,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其次,学校可以进行教师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知识传授和引导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学校可以采用教师自评、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师生对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的反馈,以此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建议。

最后,学校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对课程设置进行评审。这些校外专家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专业角度对课程的合理性、前沿性和适应性进行深入评估。他们提出的宝贵建议将有助于学校更准确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需求,从而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使之与时俱进。对于收集到的评价和建议,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课程改进。为此,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或教学质量监控部门,负责全面收集、深入分析和整理评价数据,并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案,同时监督其有效实施。此外,学校还应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和教学交流活动,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更新教学理念,从而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高质量就业为指引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高校回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这一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社会输送更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学校通过加强行业需求调研和分析、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习实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建立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猜你喜欢

实训职业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写作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