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陕西民办本科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4-06-09吴丽娟席莹牛舒婧赵旭国张娜

科学咨询 2024年5期
关键词:民办成果服务

吴丽娟,席莹,牛舒婧,赵旭国,张娜

(西安欧亚学院科研处,陕西西安 710065)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水平已无法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的需要。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号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明确了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1]。

有组织科研不仅通过建立科研组织来开展科学研究,而且聚焦于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它以统一的研究目标、方向、项目和平台为背景,加强顶层规划和组织实施,有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等多主体的协同作用。在尊重科学研究活动规律和坚持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的前提下,高校通过建设核心团队来促进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的培育和产出,并突出核心团队配备优质资源、产生核心成果[2]。因此,本文围绕高校开展的有组织科研,旨在找出当前陕西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发展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为民办本科高校科学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一、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发展的不足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大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已解决了生存问题,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同时,这些院校的管理运行机制灵活,视野开阔,并持续进行改革创新,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是充满活力的学习型组织。相比于公办院校,民办本科高校更重视实用、适用的科研发展与社会服务,致力于在区域内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当前阶段,民办本科高校面临人力、财力等资源的约束,科研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纵向科研项目普遍质量不高

纵向科研项目的水平直接反映了高校科研发展的水平。提升科研水平对于增加高校的科技储备至关重要,是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查阅历年国家社科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文件可知,大部分陕西民办本科高校尚未获得上述两类项目的立项,主要以省级和厅局级项目为主。从知网检索的结果来看,年度内被核心及检索类期刊收录的论文中,高水平且有影响力的论文较少,论文的影响因子普遍较低,主要发表在普通期刊上。这些情况反映出纵向科研项目水平不高[3]。

(二)普遍缺少高水平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努力方向。它在加强协同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培养和聚集创新人才、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民办本科高校资源有限,既制约了学科建设的发展,也影响了优势资源的整合及自身特色的凝练。因此,大部分民办本科高校缺乏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重要的科研平台。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参与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意识普遍较为薄弱,对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价值认识不够明确,导致参与人数较少,难以形成高效的科研团队。这样的情况使得民办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互动存在明显不足。

(三)缺少可推广转化的技术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进一步开发、应用、推广,从而将技术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4]。高校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阵地。高校科技成果能否顺畅地向企业转化,既关系到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又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影响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进程。

在调研走访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们大多埋头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很少主动与政府和市场进行对接,导致研究滞后,其研究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轨。如果没有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成果和具备可利用的产业价值,这些成果就无法进行市场推广和转化,更无法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在引导方面存在不足,对年轻教师的研究方向缺乏充分论证和指导。青年教师在寻找具有优势特色的研究方向时面临困难,学校也未能有效搭建起与外界的桥梁。

(四)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不足

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涵盖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然而,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推动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效激励机制、学科间的融合程度不足、教师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的保障机制不完善。这些问题导致学校的科研成果无法有效地转移和转化。此外,科研与学科发展的结合程度不够,科研项目及其成果对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科研在服务于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升。

二、民办本科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发展路径

(一)明确学校科研发展重点方向

在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学校“十四五”规划等基础上,民办本科高校应明确科研项目聚焦学校优势学科及研究领域,明确科研发展方向,整合优势资源。具体而言,民办本科高校应基于学校的重点优势领域,建设校级重点发展研究院所,打造具有特色的科研平台,积极拓展社会服务渠道,探索发展路径,有效推进开放办学,为区域社会文化、经济、教育及城市更新等提供服务。在鼓励产出标志性成果的同时,民办本科高校应推进成果转化,逐步形成区域社会特定方向的发展优势与服务品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二)培育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

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应根据学校已确定的重点学科领域及方向进行。平台应以服务区域经济、教育发展为基本导向,依托现有重点学科专业,从培育校级科研与社会服务平台着手,集中学校优势资源和团队力量。通过整合梳理,学校逐步培育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基于平台吸引和内部培养的策略,学校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推进开放办学,促进成果产出,实现“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人才推动成果产出及平台建设”的良性循环。

随后,学校应以平台发展需求为导向,培育团队和骨干教师,设立校级基金专项以帮扶青年骨干教师成长,鼓励跨团队合作和学科间交叉融合,提炼团队特色,推动平台发展,培育高层次科研与创新团队。同时,学校应关注团队发展,支持社会服务重点项目转化,鼓励团队吸纳企业行业人员,推进应用研究的开展。

(三)探索科研成果生成路径

学校应结合自身未来发展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并基于有组织科研的相关要求,统筹规划研究工作。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学校应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实践模式,理顺研究成果生成流程,为区域重点领域解决问题,推进研究成果的输出。同时,学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特色优势,实施错位竞争及资源共享策略,以避免同质化带来的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从而在差异化竞争中实现特色发展[5]。

此外,学校还应探索加强政策研究、提供智库服务等方式,在重点研究领域拓展合作企业,并明确“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路径。通过重点合作单位,学校应着力打造科研品牌,逐步拓宽社会服务面,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最终,学校应构建包括“社会服务、科研支撑、智库引领、教育培训、资政利民”在内的应用学术及整合学术联动融合的研究及社会服务体系。

(四)优化科研成果转化及服务机制

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与企业、科研院所及第三方成果转化专业机构的联合工作机制,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以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学校需统筹研究成果及服务体系,精心制作产学研产品推广手册,并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外部科技类博览会,以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开科技成果信息。同时,建立产教供需交流信息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主动联系企业,针对企业及政府的需求开展广泛调研,收集相关信息,并及时进行针对性反馈。这样能够搭建起需求信息与承接单位或团队之间的有效桥梁,寻求实现成果转化的契合点,从而使学校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有效对接。最终,学校应致力于构建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市场化运作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学校应立足本校的重点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深入挖掘并整合学校的优势科研成果及产品,通过纵向科研及横向合作的支持,匹配相应的经费,以培育具有校级技术服务型的核心产品,如可推广的专利、流程、方案等。为了提高教师在应用研究方面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学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并在校内逐步形成具备团队管理、自主研发、市场推广等全方位功能的专业队伍。每个二级分院应至少培养一名专业技术经理人,以协助主动对接市场,推动成果的转移转化,从而提升横向科研项目的质量。同时,学校以横向科研项目的经验为基础,推动纵向科研的深入研究,形成“纵向—横向”科研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良性发展机制。

学校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利用如“秦创原”等平台提供的资金、政策、空间及产业优势,培育学校的标志性科技成果。这将加速推动学校的创新资源向此类平台汇聚,建立一支由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组成的队伍,推进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产品化进程。学校应加强对转化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坚持放管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工作流程和决策机制,采取先转化后奖励的方式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推进学校代表性科研成果在如“秦创原”等总窗口的转移转化工作。

(五)增强高校社会服务意识

学校应统筹资源,推动社会服务工作实现转型升级,由零星偶发、自发自为的作坊式模式向常态化、组织化的集成式模式转变,从而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的规划性和组织性。为完善配套的社会服务评价制度,学校需从影响、贡献、品牌、长效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并注重科研评价的多元化。建立以发展社会服务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应将科研成果转化、校企合作、社会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从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附属地位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评价体系。同时,学校应注重引导和保障不同学院和学科教师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和尊重教师在参与社会服务时的决策动机和行为选择。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教师能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实现社会影响和个人收益的有机统一[5]。在良好的监督体系下,学校应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以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整体能力。

此外,为更好地推动社会服务工作高效开展,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中心,并配备专人负责管理社会服务工作。通过氛围营造和组织培训等方式,学校可以进一步扩展社会服务的参与主体,特别是提升教师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这将有助于加强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使他们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和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推动社会服务工作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充分发挥当代高校的职能,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不仅能促进知识创新,而且是教学成果和服务社会成果产出的关键路径。因此,学校在推进社会服务发展时,必须解决科研与教学分离甚至对立的问题,确保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学校应通过科研提升教学质量。科研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需要与当前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紧跟科技发展方向、动态和趋势以及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教师通过参与科学研究,能够从更高层次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及时更新和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这样,教师能及时将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

学校应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灌输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加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工作,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成果产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推动教学学术发展,实现“成就学生”的目标。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学校可以优化教学质量,实现科教融合,最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6]。

(七)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

学校应积极利用自身在文化、科研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社会各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的繁荣发展。作为智库,高校应发挥建言献策的作用,为当地社会体制改革提供智力支持,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通过不断完善区域社会制度体系,使其更加符合区域内的实际需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了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学校应通过展示科研实力、实施创新激励、组织公益活动、开展品牌宣传类项目等措施,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引领方面的作用,提高区域内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此外,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技术下乡等系列活动,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实践行动环境。学校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为周边中小学提供教育教学支持和社会培训服务,为周边社区提供城市改造、养老服务等方面的帮助,从而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加强区域内居民的学习、创新和服务意识,逐步培养区域内居民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科研管理部门提高管理能力

学校应完善科研相关制度,涵盖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横向项目管理办法以及学术活动管理办法等。同时,学校需要梳理科研工作的各项流程,包括项目申报、立项、结题验收以及成果奖励等环节。为了激发科研活力,学校还应完善相关激励机制,鼓励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的产出。通过建立有助于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积累创新研究的运行机制和营造宽松、开放、和谐的创新文化环境,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在骨干人才培育、创新成果培育以及学科专业建设支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科研过程管理方面,学校应重视对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申报组织、评审、立项、中期检查以及结项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优化。特别是在项目申报阶段,学校应积极收集项目资源,拓宽申报渠道,并聘请知名专家提供全程指导,以提升青年科研教师的能力,进而提高项目中标率、结项优秀率及项目转化率。在项目实施阶段,学校应注重项目运行监控与检查,将项目进展与经费相挂钩,并根据项目实施周期开展中期及结项验收检查,确保项目能按计划顺利推进。在项目结题阶段,学校应建立科研项目的梯队培育机制,鼓励教师将结题形成的科研成果,如论文、专著、职务发明等,进行成果转化或申报科研奖励。

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学校应开展国内外专家的科研专项培训以及科研骨干的经验交流分享活动,促进科研专业知识的共享。学校应鼓励科研资源的共享,包括国内外项目申报及报奖信息等,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保障。学校还应为核心科研团队提供专家专项指导,吸引外部评审性专家进行专项对接,为科研工作及重点专业的发展提供专家资源保障。通过邀请内外部知名专家主讲学术讲坛,学校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科研工作提供学术资源保障。学校应完善科研管理平台建设,优化科研数据的信息化采集流程,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实现科研项目、成果、学术交流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管理,为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研数据资源保障。

三、结束语

高校在推动国家战略科技高质量发展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目标的提出,陕西民办本科院校如何紧跟国家政策步伐,有效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组织科研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科技强国建设的速度[7]。因此,民办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有组织科研的推进工作,致力于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促进成果转化,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同时,民办院校还应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职能,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科技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民办成果服务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工大成果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