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部教育中将思政教学融入经济管理能力提升课程的实现路径
2024-06-09赵肖肖
赵肖肖
(中共开封市祥符区委党校,河南开封 475101)
在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下,基层领导干部整体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我国经济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全面转型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综合化。我们不仅要关注基层干部所具备的专业素养,而且要关注其思想政治素质。这对党校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基于这种趋势下出现的一种教育理念。党校是党培训各级领导的主渠道。经管类干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急需类型。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更多优秀的经管类基层干部,党校需要对经管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进一步优化当前经管类教育模式。
一、党校开展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党校开展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引导基层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思政课程的情感认同优势。党校利用各种实际案例,帮助基层干部深化对道德、价值和人生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此外,开展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管理类课程内容建设的要求。当前,经济管理作为直接涉及我国经济制度变化的专业领域,其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党校能够进一步培养出既符合社会需求又具备坚定政治立场和扎实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这是促进经济管理类人才成长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条件。除此之外,党校开展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还有助于进一步树立良好的金融风气。在当代社会,金融领域由于涉及大量的金钱交易,可能存在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开展违规交易活动的风险。提升经管类人才的思政教育质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金融领域的不良风气,有助于更好地建设我国金融经济市场[1]。
二、挖掘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主要思路
党校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古人所倡导的美德一直是中国人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孔孟儒家思想中对于仁爱的倡导,还是韩非子法家思想中对于法律和规定的严格执行,都是我国先辈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对当今时代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在挖掘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时,教师应注重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从历史的发展中引导基层干部学员理解思政元素。在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介绍早期的经济与管理思想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例如,教师可以强调,人应当具备如诚信、厚道、笃实等优秀品德,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等重要思想。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对思政元素的接受度,促进其对课程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的民族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立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众多优秀人士的人生事迹,弘扬他们所代表的伟大精神,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学习水平[2]。
三、党校构建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
党校在构建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党校要着重培养经济管理类学员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指引基层干部职业发展和社会生存的根本原则,对基层干部的终身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经济管理类工作涉及金钱交易,存在许多法律的红线。学员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并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培养经管类基层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其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基层干部的批判性思维。我国党校所研究的经济管理学理论大部分源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理论中虽然包含有正确的经济理念,但也深刻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因此,经管类学员在学习相关理论时,必须坚持批判性思维,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正确的经济发展理论相结合。最后,党校在开展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时,应注重开阔学员的国际视野,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经济管理是一个全球化的领域。在当前开放的世界背景下,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党校对于帮助基层干部拓宽国际视野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的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经济的主要特征进行严谨的分析和论证,党校能够帮助基层干部更好地了解国际经济大局。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党校应着重强调基层领导干部要明确国际视野与经济理论实践的重要性,以进一步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3]。
四、当前党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党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教师作为学员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其思想道德素质是否能够满足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直接关系到经济管理类学员思政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然而,目前,部分党校忽视了教师队伍思政素养的培养,只一味地注重如何让学员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而没有认识到提升教师挖掘思政元素能力的重要性。这是影响经管类学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在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利用上,部分党校教师仍然缺乏挖掘和运用思政元素开展教学的能力,导致要素挖掘不到位、应用不彻底。教师的引导和教学设计无法获得学员的认可,不仅降低了学员的思政教育质量,而且影响了学员的专业课程学习。第三,部分党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模式。在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下,思政课程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如何建立起现代化的党校经管类课程管理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第四,党校经济管理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没有正确认识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模式的变化以及教育领域对于思政教育目标的转变,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身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更新和研究。第五,部分党校忽视了课程思政教育开展评价机制的重要作用,没有对教师和学员展开实事求是的评价和考查,从而忽视了思政教育的结果。以上是影响当前党校经管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4]。
五、进一步推进党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建设的创新策略
(一)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养
党校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建设,就必须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全面提升当前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政治素养。党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和实践能力,而且要关注教师是否具备足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提高党校教师队伍综合政治素养方面,党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新时代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党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大量的思政教育活动,如思政教师教育讲座、思政教育研讨会等,以集中培养方式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同时,党校也可以利用思政教育知识竞赛、快问快答等形式的对抗类知识比赛,对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培训,整合教师培养资源,为教师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其次,党校可以利用学员的参与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党校经济管理类学员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传统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从过去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现在的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员的引路人。学员也从过去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5]。然而,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更好地引导基层干部学员挖掘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成为当前教师的难题。学员的主动参与能够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灵感。教师应从课堂教学、课本资源上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与教学活动相融合,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课程教学能力,实现更加科学有效的经管类课程思政教育活动。
(二)注重思政元素利用,提升基层干部学员的认知水平
在党校经管类课程教育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是提升党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育水平的基础工作。如何更好地利用思政元素、培养基层干部学员多方面的认知,则是思政元素应用方面的重要研究课题。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涵盖了众多交叉领域。因此,学员面临相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传统经管类教育更加关注学员是否能够将大量的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即专注于学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员价值观念的建立和塑造。党校应该注重思政元素的利用,进一步促进基层干部学员形成良好的择业观。良好的择业观是经管类学员未来发展的必备要素。在经济管理领域人才众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学员如果对自身缺乏清晰的认知,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就可能影响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和建设。党校需要充分运用思政教育,帮助基层干部学员把握自身能力和兴趣,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同时,教师也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学员存在急功近利的择业标准,通过思政元素的引导,教育学员脚踏实地地发展和进步。其次,党校应该运用思政元素完善学员的法律知识,培养学员遵纪守法的意识。经济管理领域存在许多法律灰色地带,从事该行业的人很容易受到不法行为的诱惑,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党校在经管类法律专业相关课程中应挖掘思政元素,强化学员的法治观念,形成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道德准则。对于教师而言,法律教学可能相对枯燥。因此,如何利用思政要素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是一项重要任务。教师需要通过思政理念的潜移默化引导,促使学员自主学习,内化法律意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基层干部学员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发展观[6]。最后,教师应根据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整体特点,灵活有效地采用多种思政教学方法。党校教师应学会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开发更多互联网资源,让学员更好地运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三)立足实际情况,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宏观角度管理模式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党校若想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思政教育水平,就必须立足当代党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代基层干部学员的认知规律变化,建立更加科学且完善的宏观角度管理模式。所谓宏观角度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经济管理类的综合性而言。经济管理类是一个包含众多专业的复杂集合,如经济学、财政税收、金融证券、会计审计、统计学、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保险学、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管理学等。这些专业各有其独特的课程,既存在差异性又相互交叉。这无疑给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宏观角度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把握众多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的共性,并围绕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思政教育[7]。例如,市场营销学是管理专业、金融专业、经济学专业等都需要学习的主要课程。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党校可以将这些不同专业的学员集中起来,利用该课程的特点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而提升基层干部学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教会他们如何与朋友、陌生人、客户、领导等不同身份的人进行有效沟通。这是当代经管类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优秀案例,可以为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对于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的人来说,他们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这是从宏观角度管理党校经管类各专业课程的主要思路,即从整体出发,帮助学员建立清晰完善的职业结构,明确他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以更好地促进学员的成长。通过宏观角度管理模式,党校可以从更高的层次培养基层干部学员的人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规划职业发展方向[8]。
(四)紧跟时代步伐,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
当代教育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而非仅仅依靠单独的思政教育课程。因此,党校若想在经济管理课程中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并更新教育方法和内容。在思政教育方式上,党校应组织教师开展集中讨论,深入分析不同专业课程下开展思政教育的主体策略,共同明确相关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传统思政教育往往采用大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党校必须改变这一现状,进一步加大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挖掘力度。经管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非常丰富,如市场营销课程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要素、经济法课程中的遵纪守法要素等。在这种条件下,深入挖掘这些思政元素对于开展思政教育内容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思政教育方式上,传统思政教育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学员的认知特点。传统思政教育中缺乏引导和情感认同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因此,当代思政教育需要进一步强调教师和学员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以提高学员学习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如情境分析、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案例展示等,鼓励学员开展自由的讨论和发言,集思广益,拓展他们思考的宽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扮演引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帮助学员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教师应转变学员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9]。
(五)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全面创新传统经管课程评价考核模式
党校应从教师和学员两方面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党校立足当前教育领域发展的实际,结合当前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趋势,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全面创新传统经济管理课程的评价考核模式。在确定思政教育目标方面,当代教育聚焦于学员的核心素养。思想政治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员的整体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传统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在现代化教育领域的发展基础上,党校已经发展出一套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员全面发展为核心,旨在建立学员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思想,端正学员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员形成科学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实现这一目标,党校应注重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求真务实的态度,从而增强学员对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认同感。在评价考核方面,党校应坚持人文主义原则和多元化原则,充分把握当前学员对思政元素的认同点,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这些评价应从理论、实践、价值观念等多角度全面考查学员的整体素质。此外,在经济管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党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模式,及时检查思政教育的落实情况。这不仅是对学员学习效果的评估,而且是对专业课程教师教学活动的考核,有助于提高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员的思政教育质量。
六、结束语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经管类人才的支持。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是培养我们党提升领导干部经济素养的重要阵地。特别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要求和需求都在不断增加。经济管理类基层干部的发展需要在专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以满足社会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党校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明确当前经管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以及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将经济管理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促进基层领导干部学员更好地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