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化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艺术生培养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4-06-09李倩

科学咨询 2024年5期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

李倩

(琼台师范学院,海南海口 571127)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化的繁荣兴盛,最能代表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社会的风气。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与力量,文艺的作用在其中不可替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1]这为高等院校艺术生的培养,尤其是美育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南和价值引领,进一步凸显了课程思政化建设对高校艺术生培养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在2020年9月22日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3]因此,师范生培养和美育教育研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美术院校的师生在真实情境中增长才干,并感受到幸福和美好的力量,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提升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办学质量,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推动艺术教育深入人心。这是我们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课程思政化建设对高校艺术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祖国需要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艺术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突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使艺术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辅相成,形成协同效应,以实现艺术生的最佳培养效果。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大地,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这正是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增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德育效果

课程思政化建设的推进,使德育内容能够融入每一门艺术课程中。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诗歌、声乐、艺术作品、动漫影视等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呈现,从而提升了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爱国艺术家的生平、展示红色书画作品、播放红歌和红色影视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爱国情怀。通过实践活动,艺术生能够深入祖国大地,亲身体验真实的中国。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积累专业技能,而且能滋养其精神、浸润其心灵,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应被鼓励创作富有家国情怀、反映中国实际、呼应时代需求的文艺作品,以此发挥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并强化艺术类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提升艺术类专业教师政治素养

艺术虽无国界,但艺术家有国籍。课程思政化建设不仅强化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且提升了艺术专业教师的政治品德和政治素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核,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程设计。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政治素养得到提升。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各类考察、见习、实践活动。例如,教师与学生共同创作红色英雄人物绘画、开展非遗传承艺术考察、排演红色歌舞剧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打造育人实践品牌项目。这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推动教育教学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最终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教育目标。

(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果多样化

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化建设,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内容,而且从其教育载体、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融入了艺术元素,创新了思政教育的路径,并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这一举措使思政教育的场域空间和形式内容都得到了极大拓展和充实。这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而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思政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服务于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最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成果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二、课程思政化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艺术生培养困境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艺术生的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艺术专业教师政治敏锐度不足、艺术课堂长期忽视价值观塑造,以及艺术生培养中技能与理论失衡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讨,为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思考空间。

(一)教学中课程思政与教育政治性重视不足

1.对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在推动课程思政化建设的过程中,艺术专业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尚显不足,导致实施效果不佳。部分高校未能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缺乏对专业教师的系统化培训,且为专业教师提供的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有限。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进而削弱了专任教师投身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发性。

2.艺术类专业教师对专业课堂的政治性把握不足

近年来,受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以及中西方艺术交流的深入影响,部分有留学经历的教师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意识地传递西方价值观,从而忽视了对专业课堂政治方向的把控。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可能引发思想混乱和信仰迷茫。因此,艺术专业教师需深刻理解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始终坚守专业教育的政治方向,站稳人民立场,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部分艺术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认知偏差

部分艺术类专业教师过于关注专业理论或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视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和备课。这些教师认为,作为专业课程教师,仅需完成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即可。然而,这种观念导致部分艺术类专业教师缺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动力,难以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相融合,从而出现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现象。

(二)艺术专业课堂长期以来轻理论、轻德育的问题

1.课堂氛围活跃,但师生纪律性有待加强

美术类和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通常思维敏捷,创造力丰富,对本专业怀有热情,强调灵感和创新。活跃的课堂氛围虽然有助于激发师生的创作灵感,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尽管学生们非常重视专业课程,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有待提高。他们往往不重视学分和日常考勤,随意迟到早退,特别是在理论课程学习中,常感枯燥乏味。这些学生通常缺乏自律性和他律性,无论是在自我管理还是学生干部进行班级管理时,都显得规范约束不足。因此,不少绘画技能出众、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存在作息不规律、旷课、挂科、缺考等问题,导致无法正常毕业,难以顺利融入社会。

2.重视技能培养,忽视理论学习,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

在初高中阶段,美术和设计专业的学生主要以专业学习为主。他们通过专业加试进入大学。文化课程的学习往往只在高考前的两三个月进行突击。大多数学生更偏爱实践课程,对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甚至有些反感。他们经常在专业技能训练上通宵达旦,但理论课程的缺勤率非常高,考试通过率也极低。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素养不足,严重限制了他们在艺术上的提升。

3.学生情感丰富,但缺乏理想信念教育

艺术专业的学生通常想象力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们个性鲜明,向往艺术生活,渴望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他们充满活力,情感世界多姿多彩。然而,这也导致他们往往纪律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忽视集体生活,缺乏团队精神。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个性展示,而理想信念教育则显得相对薄弱。在美术课堂中,德育内容的融合不足,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有待加强。

(三)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习效果检验与评价体系不完善

1.当前教育过于重视基础技能而忽视创作,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限制了他们的潜力发挥,造成原创力不足。美术课堂使用的教材有限,教学内容往往仅限于教材内容的传授。学生的大量时间用于基础技能训练,缺乏各类专题性创作的培养。这使学生的作品往往流于形式,只有数量而无实质性的创新与突破,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形式的僵化以及师生间讨论和交流的不足,都阻碍了教学相长、研学相长的实现。

2.学生在专业技能掌握方面缺乏多样化的自我认知和评价途径,难以及时检验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目前,大学课堂主要通过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分数等传统评价体系来评判学生的学业水平。然而,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难以像文理科那样制定具体的对照标准。教师的主观评判使学生在学习效果的把握上感到模糊和不确定。这种陈旧的评价体系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既影响了学生的自我激励,也影响了朋辈之间的激励,导致学生长期无法清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限制了他们的自我能力提升。

3.目前,实践教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质量不高、广度不够以及长效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实践教学仍然被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这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造力。同时,受场地、经费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学校开展的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学生在实践中难以将专业技能融入其中,而教师的指导也有限,导致学生无法得到能力提升和效果反馈。此外,美术生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实习、见习等环节,时间短暂且内容有限。由于学校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学生没有考核压力,学习投入不足,导致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限。

三、课程思政化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艺术生培养对策与建议

(一)凝聚共识,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

学校应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实际情况,紧密围绕中心任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一方案应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标准,实现艺术类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同时,学校需将思政理念贯穿于艺术类专业课堂与实践教学之中,构建一套兼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此外,学校应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深化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通过申请设立研究基地、申报校本课题,争取省部级、国家级课改项目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的科研工作,从而加大对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并着重强调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

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应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提高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教育者需自我提升,要“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承担起引导学生成长的时代重任。其次,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根本性作用,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也是履行教育责任的必然要求,从而将课程思政提升到政治和教育责任的高度。最后,专业教师需改变过去只教学不育人的观念,切实改变“不懂思政”“不会思政”“不愿开展思政”的状况,努力克服在思政方面的不足,做到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为了提高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人成长成才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滋润学生心灵,塑造健全人格。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感受专业知识与理论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传统之美和精神意蕴,从而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共鸣,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守正创新,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

教师应深刻把握艺术专业教学改革中的稳定与创新,在确保原有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不受影响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将课程思政的新元素融入其中,要注重专业课堂对学生的启迪作用,紧密结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如理论讲授、实训操作、课外实践等,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思政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自觉融入课程思政中,进而影响其实践行为。

在开展实训和实践课程的同时,教师也需加强对理论课程的重视,除了从专业课程原有的理论体系中发掘德育资源外,还应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将理论知识与中国现实情况相融合。教师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深入了解专业理论的形成背景、发展路径等,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4]。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技术更加先进便捷,并打破教学的场地和时间限制,实现更广泛的覆盖。每学期开课前,学院可发布选题指南,例如,围绕建党100周年的革命人物肖像(素描课)或描绘海南美景(油画课)等设计选题方向,以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

教师应注重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未来的起点。为了增强艺术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应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传承与变迁,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扎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又展现出时代的气息。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教师既要关注艺术专业学生的共性需求,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差异化教学活动。

(三)固本强基,紧跟学科发展前沿趋势

艺术专业课程的内容虽然相对固定,但鉴于学科前沿的迅猛发展(如软件技术的持续更新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必须确保艺术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教师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应紧密结合实际,准确把握重点,并密切关注时事动态,实现专业性与新颖性的有机结合。这既要求课程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又需要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使隐性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此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也是丰富且多变的。专业教师需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动态、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科前沿成果,深入分析和研究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他们应及时将最新的发展成果和挖掘的新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其政治性,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艺术资源、网络资源和展演平台,为学生打造根植于现实生活、培养爱国情怀的情境和平台。学校通过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新时代的新变化,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文化艺术实践活动,例如,承办红色主题的书画展览、排演红色歌舞剧目,以及拍摄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视频作品等。这些活动不仅发挥了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而且紧跟时代步伐,共同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四)践行真知,凸显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成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立足于祖国大地,从实践中获取真知,从实验中领悟真理。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目标。青年若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不仅需要饱读诗书,而且需要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中拓宽视野、提高能力、丰富社会经验。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我们要借助艺术大师们的榜样作用,如田汉、聂耳、冼星海等艺术家。在革命年代,他们用艺术唤醒了万千同胞,以文艺作品激励人们共赴国难,共同建设新的国家。通过学习梅兰芳、张瑞芳等文艺工作者的爱国事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艺术巨匠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紧跟时代步伐,坚守人民本位,承担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文艺的新篇章。

展示中国文艺的新风貌,打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达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文化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是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使命,也是当代高校教师的时代责任,更是对广大艺术专业学生的深切期望。在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科学应对所面临的热点和难点,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艺术类专访心得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