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消费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思考

2024-06-09谢丰彭莎莎林胜府王莹黎思慧

科学咨询 2024年5期
关键词:消费行为符号消费

谢丰,彭莎莎,林胜府,王莹,黎思慧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445)

一、符号消费时代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20世纪末撰写的《消费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符号消费”的概念。他以独特的视角深入阐述了当代社会消费文化的显著特征,指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1]让·鲍德里亚认为,消费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实用功能,而且在于其与其他商品间的差异所产生的象征性符号价值。这些消费品在消费过程中转化为一种语言符号,并逐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符号消费已成为一种社会认同的标志。与传统消费相比,它更具有象征性意义。商品所携带的不同符号已成为大众区分和判定其社会身份与地位的标志。符号所创造出的品位、档次、个性等暗示性意义和符号价值,使商品成为一种能带来精神享受的非功能性物品。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互联网上的各种“符号消费”思潮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符号消费,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已经深深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中。为了加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我们必须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准确把握符号消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影响。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我们需要找到解决“符号消费”盛行问题的有效切入点和突破口。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代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任务[2]。

二、从异化视角看大学生的符号消费现象

(一)在符号消费中展示自我表达的需求

身份认同的危机感,已成为驱动许多大学生进行符号消费的关键因素。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有所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未亲身经历过中国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变革时期。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始终被家庭这一坚实的护盾所庇护。在满足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中关于温饱的基本需求后,他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其思想呈现出开放与包容的态势。随着我们步入后互联网时代,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以及对外部世界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学生们更加热衷于探索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在消费行为上,他们更加注重表达自我价值,展示内心的独特个性。媒体平台如抖音、朋友圈、微博等,已成为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重要工具。通过这些媒介,他们分享生活点滴,进一步凸显了自我价值的可见性。符号展示,现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寻求“身份认同”的主要途径,也是他们“自我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过度的符号展示有时也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导致部分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我认同的危机之中。

(二)在“示同”和“求异”中寻求身份认同

为了体现与自己所认同的社会阶层的一致性,大学生的消费观常受外部环境影响,并因此出现由“示同”心理引发的盲从消费现象[3]。在这种情境下,大学生会借助符号化的消费标签来构建和展现物品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例如,他们认为购买阿迪达斯的鞋子就代表潮流,参观艺术展就显得文艺,办理健身卡则意味着热爱运动。然而,大多数学生进行这类消费时并无深层目的,仅仅是模仿他人的消费行为,以此来寻求“我消费了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的身份认同,并试图通过此方式来完善和构建自我身份[4]。这种消费观念使他们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其所代表的身份和地位的符号价值的追求。

在当今消费信息充斥的社会中,符号消费已成为大学生的新潮流,“求异”消费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学生家庭背景、成长轨迹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求异”消费所带来的社会分层现象在大学中也有所体现。以当前受大学生追捧的文化产品消费为例,当欣赏展览成为一种消费方式时,其重点已不在于展览内容,而在于观展的方式和态度。创作者会最大限度地利用符号为艺术品赋予如个性、档次、品位等价值,使这些文化产品自带高端、奢华属性。这样,原本旨在陶冶情操、舒缓身心的观展行为就变成了一种社会展示行为。利用符号的特殊性易于引发品牌崇拜的特点,许多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无形中被贴上了特定的身份标签,以此实现“想象自我”的身份认同。他们通过这种异化的消费方式来获取同龄人的羡慕,从而满足自我的虚荣心。长此以往,文化产品的异化从生产领域扩展到了整个大学校园,消费的目的不再仅仅是观影中的愉悦和反思,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次次消费体验来确认和展示自己的身份[5]。这反过来又导致了一种畸形的消费文化,控制和操纵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念。

(三)在被编码的身体消费中寻求身份认同

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群体,既是社会的观察者,也是被社会观察的对象。被编码的身体消费在大学生异化消费中具有巨大影响力。如鲍德里亚所言:“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6]”从鲍德里亚对身体消费的理解来看,消费者将自己的身体视为对外展示的符号,将身体的“高矮、美丑、胖瘦”与“优秀、精致、自律”等特质结合成编码,构成一系列精细而复杂的人格标签,以此获得独特的身份认同。在现代消费再生产的环节中,大学生已成为形象消费的主力军。形体消费、皮肤消费带来的他人赞赏,或因外貌改变而获得的特殊待遇,都成为众多大学生热衷身体消费的内在驱动力。

被编码的身体消费与传统的符号消费存在差异。它是一个“生产-传播-认同”的过程。商家将产品理念融入与消费者身份、阶层相关的符号系统中,神化产品效果,利用媒体平台巧妙替换商品符号系统与消费者身体的符号概念,并广泛传播,最终,鼓励消费者通过展示自己的身体符号来表达身份认同。许多品牌运动商品就利用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心理,对身体比例、体态、特定姿势、运动习惯等元素进行指向性编码。同时,在校园锦标赛、网络选秀等活动中,品牌商还会邀请知名嘉宾结合个人经历进行选择性编码,以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四)在强化的视觉审美中寻求身份认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字时代”正被“读图时代”所取代。互联网媒体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感知世界的能力,图像化信息已成为网络用户了解世界、接触世界的有效媒介,甚至成为人们精神上的重要依托[7]。在诸多消费行为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大学生的审美活动。例如,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倾向于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由精美的商品图片、高端的商品宣传以及独特的商品设计所带来的心理愉悦感,都充分体现了视觉审美在消费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与大工业时代生产的同质化产品相比,个性化的审美符号系统更能打动感性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他们对商品外在形式的追求远超过对产品内在功能的关注。在消费行为中,大学生常被“新奇”“炫酷”“好看”等表面元素所吸引。通过购买和拥有这些令人赏心悦目的产品,他们希望借助这种强化的视觉审美符号,获得他人对自己个性和审美的认可与赞赏,或是得到更多关于个人身份的认同。

三、大学生符号消费行为中出现的价值观偏离

(一)因超前消费而陷入网贷困境

消费行为需以经济基础为支撑。与传统基于生活必需的消费不同,符号消费其实是一种扭曲的消费行为,犹如一个深邃无底的“黑洞”,无休止地吞噬消费者财富,给消费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学生作为一个基本无收入的群体,其经济来源大多依赖父母提供的生活费,难以实现经济独立。尽管许多学生生活节俭,但仍常常面临生活费不足的窘境。为了购买心仪的名牌商品,一些大学生选择勤工俭学,通过校内实习、校外家教或课余时间送外卖等方式赚取合法收入。这种行为值得称赞。然而,部分学生受“对自己好一点”“享受当下”“圆今天的梦”等异化消费观念影响,试图通过“免息分期”“信用卡”“先用后付”等超前消费服务来寻找自我价值和社会意义[8]。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可能因无力偿还高额分期费用而选择“偷盗”“裸贷”“以卡养卡”,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断送大好前程。

(二)在符号消费潮流中迷失自我

新兴媒介的不断发展为消费活动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大学生的消费活动带来了多样化选择。这些新兴媒介广泛应用于“吃、喝、住、行、游、购、娱”等各个领域,导致许多大学生容易陷入网红商家设下的消费陷阱。有些商家利用大学生追求时尚、新鲜的消费动机以及“不跟紧网红步伐就会落伍于时代潮流”的错误认知,通过网红主播直播、单品测评、“种草”推文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推广,试图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符号消费的本质是对消费本质的背离和异化。在符号编码的作用下,一些商品变得“一物难求”,如上海迪士尼的玲娜贝儿玩偶、饥饿营销造成的可达鸭玩具浪费以及需要通宵排队购买的山姆合味道泡面桶等,都是网红经济的典型产物。部分网络商家利用低俗趣味吸引年轻群体消费。通常而言,特定的符号消费潮流虽不会持续不断,但会反复出现,持续挑战大学生的价值观。这种持续的愉悦感具有成瘾性,如烟草和酒精一般,引诱大学生逐步陷入消费陷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三)丧失人生斗志,可能引发民族危机

高校学生作为富有朝气、富有梦想的社会中坚力量,是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当物质拥有量成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时,陷入符号消费陷阱的青年消费群体会因此忽略内在成长,在追求短期的满足感中失去了对长远目标的追求。在某些极端案例中,大学生不惜排队数小时而购买限量版的球鞋或参与某些明星艺人的营销活动,甚至支付高于正常价格数倍的费用来购买这些商品,不仅导致了过度消费,而且有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和扭曲个人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青年的砥砺前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然而,部分高校学生却在虚幻的符号消费中丧失了斗志,把自己青春本该奋斗在学习和工作上的美好年华,浪费在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欲望上。这种被异化的消费文化,无疑会给青年的成长成才带来巨大阻碍,甚至可能引发民族危机。

四、大学生符号消费行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倡导理性消费新风尚

大学课堂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面临着严峻挑战。大学生符号消费行为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而且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此,高校工作者需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符号消费现象,增强其政治定力,并担负起政治使命。为此,高校工作者应拓宽教育途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覆盖,大力倡导绿色、理性的消费观念[9]。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高校工作者应将正确的消费观念融入思政课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推动教学改革,将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的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之中。其次,大学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构建全方位的德育模式,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劳动教育、消费教育等主题活动,加强符号消费的警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再次,德育工作者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优势,利用校园主流媒体和多元化的校园媒体平台,发布消费知识普及内容和先进典型案例,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最后,高校可通过党课、团课、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共同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消费环境。

(二)建立全方位消费信息监督体系,净化校园消费环境

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的符号消费行为,我们需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多种措施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规范和引导,并对其不正确的消费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以遏制盲目攀比的消费风气。制度层面上,我们应将勤俭节约纳入学校的奖惩评价体系中,在奖助学金评定、优秀学生和先进个人评选中,弘扬中华民族“黜奢崇俭”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奢靡腐败的生活作风实行一票否决制。高校教师可以依托班委的监督管理作用,对班级内出现的不良消费苗头进行及早发现、及早教育和及早处置。同时,我们搭建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定期对学生的生活、学业和心理状况进行访问,以精准把握学生动态。此外,借助网络大数据平台,我们对学生的异常消费和信贷消费行为进行识别和预警,必要时进行约谈询问,以协助大学生自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校园消费环境。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高校学生进行符号消费,本质上源于他们融入新环境时追求自我认同的需求。为满足这一需求,高校可以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通过举办艺术、体育、文学、理学等各个领域的校园文化活动[10],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全面展现,同时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个人素养的提升。此外,高校应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学分的比重,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建设、创新创业、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和金钱的来之不易。这有助于树立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可以联合校内学生部门共同创办“身心健康活动”,并鼓励有技能特长的学生开设校内兴趣课堂。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创造力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放松身心,促进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自我认同的精神需求。

五、结束语

消费主义浪潮的兴起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消费观念。而对于对世界认知能力尚显不足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更易受到符号消费的影响。从大学生个人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尤为迫切。加强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教育不仅对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质量也至关重要。唯有深入理解符号消费行为的深层动因,并积极引导理性消费观念,我们才能助力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

猜你喜欢

消费行为符号消费
学符号,比多少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符号的由来
40年消费流变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变符号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新消费ABC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