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如朱生豪:爱在308封情书中绽放
2024-06-09
民国情书,大家迭出,风格各异,徐志摩的甜腻,郁达夫的浓烈……然而,要说谁能把“喜欢”两个字说出千百种花样,非朱生豪莫属。朱生豪与宋清如这对模范夫妻,他們的爱情在308封情书中开花结果。
甜蜜情书的背后
他们的爱情故事始于一场文学邂逅。当时,宋清如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女孩,而朱生豪则是学有所长、文采斐然的校园名人。他们在之江大学(今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的诗社相识,彼此被对方的才华和气质所吸引。
先一年毕业的朱生豪在上海上班,宋清如在杭州继续读书。在当时,这200多公里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朱生豪用宋清如送给自己的笔,一封一封地给她写情书寄情书。在异地恋的九年多时间里,朱生豪给宋清如写了无数封信,最终被送达宋清如手中的情书就有308封,这个数字在战乱年代应该是一个无法打破的纪录。
在情书中,他对宋清如的称呼竟也达几十种之多,比如“清”“宝贝”“无比的好人”“宋神经”“女皇陛下”等等,这些你想都想不到的称呼,都曾被他拿来称呼宋清如。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308封情书,封封感人肺腑,句句动人心魄,字字刻骨铭心!
“如果不是因为这世界有些古怪,我巴不得永远和你厮守在一起。”
“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
坎坷生活的抚慰
1911年,宋清如出生于传统地主家庭,作为女孩她受到了很多束缚。家里人要给她缠足,宋清如非常执着地拒绝,一次次解开束缚双足的布;家里要给她包办婚姻,她也宁死不屈……所幸母亲对这个女儿疼爱有加。宋清如从小的梦想就是读书,长大后的宋清如靠着自己的文学才华,成功迈入之江大学校园。
比宋清如小半岁的朱生豪则生于一个败落的商人家庭,但他天性聪颖,才华横溢,立志成为文学界的翘楚。有人说,朱生豪的一生,除了翻译莎士比亚,就是在爱宋清如了。
因为身处战乱年代,朱生豪用两年时间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译稿被“八一三”战火烧了,他只好重新翻译。4年后,太平洋战争又再次让他的译稿丢失,这一次次的打击,让朱生豪和翻译不完的莎士比亚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朱生豪在痛苦中,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一切。
在这关键的时刻,曾经“不婚主义”的宋清如权衡再三后,决定结束异地恋生活,和朱生豪结婚。这一年,是1942年,他30岁,她31岁。
爱与责任的承诺
朱生豪是一个痴迷于文学的人,他在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时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而宋清如则是一个默默支持丈夫,同时肩负起家庭重任的女性。儿子朱尚刚曾回忆说:“母亲除了打理家务,还得去隔壁裁缝铺揽些加工的活贴补家用,父亲也没有固定的职业,把几乎所有精力都用来翻译莎剧,除了一些低得可怜的稿酬,以及少许出租屋的收入外,就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了。”1944年,困顿的生活,超负荷的翻译工作,使得原本身体就不好的朱生豪一病不起。
在朱生豪逝世后,宋清如毅然替朱生豪完成了180万字遗稿的全部整理校勘工作。几年后,世界书局出版了朱生豪的遗作。1955年到1958年,宋清如还在朱生豪弟弟的协助下,翻译完成了朱生豪未竟的五部半莎剧。
(综合澎湃新闻、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