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现状调查

2024-06-09郝儒杰许敏卢莹莹

科学咨询 2024年5期
关键词:成都公园生态

郝儒杰,许敏,卢莹莹

(1.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四川成都 610017;2.中共简阳市委宣传部,四川简阳 641400;3.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100)

一、背景意义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和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提出“公园城市”的概念,要求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价值。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成都市委通过了《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1]。首先,成都明确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发展定位。其次,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将生态建设置于优先地位,倡导城市居民养成绿色生活消费习惯,推动城乡融合,大力发展城市绿色产业,以实现公园城市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再次,公园城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家园,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也回答了“公园城市建设为了谁”和“谁来建”的根本问题。公园城市建设以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为价值追求,人民群众既是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公园城市建设成果的享受者和受益者。此外,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并非简单地建设数十个、上百个甚至更多的城市公园,也不是片面地、机械地增加城市绿色植物,或者无目的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相反,这是一项围绕人民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工程,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创新性工程。这一工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及成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进行,着重在“经济引领力、综合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力、门户枢纽辐射力、美好生活吸引力和现代治理能力”[1]等公园城市建设的理念、定位、功能、路径等方面进行示范性实践,具有全方位和整体性的特点。最后,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其长期性,一座现代化的公园城市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的过程。

二、主要做法

第一,成都把创新发展视为其根本动能。在公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成都强调了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致力于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不仅激发了成都本地追梦人的创新创业热情,而且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平台和场景。具体来说,成都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构建公园城市创新平台。成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并建立了相应的平台和组织结构,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科学城、天府实验室以及与高校共建的研发平台,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二是强化公园城市的产业业态。成都积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训产业群和产业园。例如,成都设立了本土产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对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和电子产业进行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的改造,同时大力培育无人机、新能源、新生物等新兴产业集群。此外,成都还注重科技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积极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三是培育公园城市的创新场景。成都通过打造差异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共同体,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同时,成都还实施了包括人才、住房、医疗和教育在内的一系列保障性和激励性政策,吸引了大量领军人才、技能人才和应用人才,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成都推行了“揭榜挂帅”和“赛马制”等制度,并建立了蓉漂人才发展学院和成都知识产权法院等机构。

第二,成都把协调发展视为其内在优势。在公园城市的建设中,成都注重人、城、业等要素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开放发展、包容发展、韧性发展和协调发展目标。为此,成都构建了与公园城市建设远景目标相适应、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相匹配的要素发展空间场景。一是优化公园城市的市域空间场景建设。例如,成都积极推进东进新区、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示范区、龙泉山城市公园等重大项目,同时注重城乡融合试验区和高品质生活区的建设,通过片区推进实现城市更新,并打造了大运公园等标志性项目。二是完善公园城市的都市空间功能。成都通过推进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适度分离改革试点,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并设立天府国际空港经济区、国际铁路港等重要节点,促进了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的发展。同时,成都还注重生态环境的联防共治,努力筑牢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三是拓展公园城市的区域空间合作。成都加快了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步伐,如与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以及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此外,成都还与重庆等地共建金融中心、科学城和陆海新通道,并积极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等地区开展合作。

第三,成都以绿色发展夯实生态底色。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始终突出生态优先,致力于打造宜居环境新典范,使“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与“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名副其实,成为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高质量示范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家园。一是全面推进城市绿化,筑牢公园城市生态底色。成都已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川西林盘”“环城生态绿道”“锦江公园”“天府绿道”“天府蓝网”等一系列重大人居环境增绿工程。二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成都建立了完善的环境整治政策机制,针对大气污染防控、河湖长制、地下水污染、水气土预紧、脏乱差、散乱污等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并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环保活动。三是完善机制运行,促进生态价值转化。成都正推动生态产品的创新转化和市场开发,加快构建绿色经济考评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确权登记自然生态资源,建设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和消费场景。四是加强生态教育,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成都注重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积极发展低碳清洁的能源体系,并致力于打造绿色技术、工程研发中心,建设绿色金融和生态试验区[1],同时,成都通过构建包括绿地、地铁、公交等在内的立体交通网络,推动城市绿色出行。

第四,成都把开放发展作为最大变量。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内外两个市场的优势,内部依托2 1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市场,外部则放眼于更广阔的天地,促进各类要素在各大市场间的自由流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元化、多样化的生态产品,满足他们对美好公园城市生活的向往。一是大力推进交通建设,畅通公园城市内外通道。成都正在积极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的协同运营,优化建设国际铁路港、自贸试验区综保区、天府国际航空经济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通道和平台。二是聚焦成都元素,构建多元化的产品供给体系。成都通过挖掘城市功能和蜀文化元素,促进各类特色消费的发展,并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园、西部国际博览城、天府空港新城、蓉北等多个商圈,以提升公园城市的生活品质。三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公园城市活力。成都通过积极推广“一站式”服务,升级“蓉易办”平台,实施国际化营商环境4.0版,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政策服务体系,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为企业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成都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招牌,如大熊猫、三星堆—金沙、三国文化、都江堰、青城山等,这些文化招牌不仅彰显了成都的独特魅力,而且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此外,成都还积极培育国际非遗节、成都“十二月市”、天府大地艺术季等活动品牌,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成都的独特文化魅力。

第五,共享发展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成都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不断优化公园城市中的生活与服务体验。为此,成都健全了工资增长与支付保障机制,建立了企业减负长效机制。成都积极完善住房制度、人才安居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改扩建幼儿园和中小学,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并全面推进城区、片区、街区、社区四级文化空间建设。同时,成都完善了体育场地、儿童友好社区、老年教育、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以及特殊群体法律援助等服务体系,确保每位市民都能享受到公园城市带来的便利与温馨。

第六,安全发展被视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石。成都致力于通过建设平安家园来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让市民在公园城市中的生活更加高效和安全。成都深化了“党建引领、双线融合”的治理机制,并健全了“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为加强居民小区管理,成都建设了智慧型、国际时尚型、绿色低碳型以及天府人文型主题社区。同时,成都加快推动了基础信息网、公共服务网、智慧治理网、产业生态网的融通发展,提升了岷江、沱江流域的防汛能力,并加强地下空间的统筹规划与开发利用。成都还创新了应急物资以及粮食、能源、医药等供应保障机制。成都还致力于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利用先进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技术,不仅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而且大大完善了社会危机干预机制。在金融监管和食品安全领域,成都同样不遗余力,通过深化监管和提升保障水平,努力创建国家级的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三、推进特点

第一,顶层设计、规划先行,这已成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显著标志。在推进过程中,成都始终坚持整体性谋划、创新性突破及有序性风险防范等原则。通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与规划,成都得以妥善处理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多重关系。生态与生活、生态与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与安全等,均得到协调发展。同时,规划还着眼于具体问题的价值彰显,如宜居宜业、生态治理、绿色发展、共享共建以及自然文化等。此外,对于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历史特色、地区特征、人文习惯、社会影响及国际形象等特色发展问题,成都也给予了充分考量,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各种不确定性风险。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的统筹协调发展。一是人口的决定性。城市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城市规划起草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对公园城市建设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公园城市建设的根本方向。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指引着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建设方向。二是区位的重要性。成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第一、二、三圈城特点。特别是成都所拥有的土地、森林、丘陵、平原等自然区位特征,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形态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区(市、县)在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上数量与质量不尽相同,正是这些差异成就了各自的独特魅力。三是产业的基础性。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已成长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产业体系中心,并吸引了大量外来企业入驻。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助力成都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而且为公园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四是城市的人文性。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既注重物质层面的建设,也高度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成都围绕公园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并推进公园城市论坛、研究组织、人文政策研究机构等相关工作,加强公园城市体系指标设计、人才发展、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力量,为城市的产业发展、布局优化以及科技、创新、产业链条的完善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五是机制的能动性。政策制度体系等机制是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成都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显著优势。这些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为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保障。

第二,分级分类、精准保障,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特色。通过分级分类的方式,成都实现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精准部署、精准施策、精准实施和精准推进。一是科学做好公园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成都充分进行地理空间测绘,全面摸清了公园城市建设的土地、建筑、地标、公园、基础设施以及网红打卡点等基本数据。这些数据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生态产业功能区和产城融合发展试验区、构建科技创新空间体系和“碳惠天府”机制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也为打造多样化的公园城市场景新形态提供了精准有效的数据分析基础。二是分层分类筑牢公园城市建设的安全根基。成都积极探索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公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字城市、数字公园和数字空间等。通过优化绿色公交、自行车、步行、私家车和地铁等交通安全网络系统,以及更新城市公园物理空间形态和市政防灾防震等安全性基础设施设备,成都以分层分类的方式推进了绿色低碳、生态优美的智慧城市建设。三是精准提升公园城市监督治理能力。美丽美好的公园城市离不开科学精准、务实有效的数字化治理。成都通过利用数字技术,降低了城市治理成本,提升了监督效能,为公园城市的科学规划和精准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同时,成都及时优化了各层级层面的运行机制,建立了反应迅速、判断精准的数字监督系统。这一系统为公园城市的生态生活、防灾减灾、污染检测、交通畅通、美丽和谐以及宜居宜业等方面的安全提供了强大的数字科技赋能支持。这些科学的数据检测和数字化运行为摆脱绿色产业发展困境和优化城市更新配套设施提供了精准的科学依据。

第三,基层探索与规律把握。人的安全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成都建设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必须合理把握公园城市的建设规律和发展规律。这一过程离不开我们的持续科学探索。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坚守安全生产的底线,将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置于重要位置。公园城市不仅需要人民群众参与建设,而且要确保建设主体和建设内容的总体安全。归根结底,最核心的还是保障公园城市生产生活中人的安全。此外,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还充分利用了城市内外部协同发展的规律性因素。在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成都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级战略,加速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圈建设。通过与周边的德阳、资阳、眉山等地联动发展,特别是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成都从整体大环境系统出发,构建完善的生态治理规则体系,利用自然地理的生态空间格局,实现内外联动、空间融通、协同治理、科技赋能和建圈发展。同时,成都还着力打造国家科学中心、成渝科创走廊、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内陆自由贸易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区、国际化教育高地以及生命健康服务和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弘扬基地等新平台。

第四,问计于民,治理有效。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实际上,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就是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体现。例如,成都公园城市围绕人的基本需求,特别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生活设计,打造慢节奏、慢系统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公园城市中能够真正放松下来,释放生活压力。同时,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还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城乡人口流动机制、土地财产市场准入机制、产业项目配套机制以及城乡产学研互动融合机制,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增加城市绿化的实践中,成都充分听取并凝聚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畅通民意民智渠道,出台了《成都市老旧小区(院落)党建“四有一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制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参与公园城市建设的权利,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征求意见,有效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公园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问计于民的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第五,实践创新,彰显特色。由于人的多样化需求和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禀赋,以及自然地理、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差异性,每个城市的建设风格都独具特色。那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模式,并不能真正反映或顺应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人能建造城市,也能使城市繁荣。人民群众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这是城市发展永恒不变的真理。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深深植根于当地独特的生态绿色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该城市将公园建设的各个方面与原生态的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有机结合,从公园城市的空间规划、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构建、人居环境的整治,到城市基础设施的风格形态设计,都致力于推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核心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建设,不仅立足于成都的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实际,而且聚焦于人民群众对美好公园城市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在城市空间架构上展现了独特的成都特色,在公园城市的景观形态上呈现了大美的风貌,在科技赋能的城市视觉场景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这使得城市的新业态、新平台、新动能在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能够实现高质量、深层次的融合发展。

可见,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建设,在探索处理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产业、人与文化、人与社会等要素的关系方面,既继承了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又传承了成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历史时期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基因。这种多元化的表达,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力和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独特形态特征。因此,无论是公园城市的创造,还是其形态特征,都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对象化事物,是人民群众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公园城市发展客观实际的产物。其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不仅不局限于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形态、城市产业、城市生态、城市规划、城市空间中的某个方面,而且更多地体现了整个城市发展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印记,使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更具成都特色,极大地增强了成都人民的归属感和吸引力。成都致力于打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构建美丽宜居、生态科技人文相融发展的山水田园公园空间场景,让人们随处都能望见雪山、看见蓝天、触摸绿水,充分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幸福成都理念。

猜你喜欢

成都公园生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一见如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