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工商学院为例

2024-06-09李丹严建会马星

科学咨询 2024年5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李丹,严建会,马星

(西安工商学院,陕西西安 71020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思政教师必须树立“大思政课”观。

一、“大思政课”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新方向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2]近年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教学实效也显著提高。然而,一些地方和学校仍存在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以及课程思政“硬融入”“表面化”等问题。这表明我们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大思政课”正是解决当前思政课建设突出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新方向。

为了推动“大思政课”的建设,学校需要树立系统的“大思政课”观,从“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思政、学校+家庭+社会、互联网”的“思政课+”和对思政课中不适合的内容做减法的“思政课-”两个维度来理解[3]。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在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层面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社会生态,从而彻底改变思政课单打独斗的孤立局面。“大思政课”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坚持努力,而且需要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不懈支持。此外,各学校、思政部门、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等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协同创新、密切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效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二、民办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建设现状

“大思政课”不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指导理念,而且是思政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实践。教师应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大思政课”的内涵,将“大思政课”理念转化为彰显中国制度优势、增强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实践机制。近年来,各省各部门积极鼓励各级领导干部走上讲台,广泛邀请科学家、先进模范以及纪念馆、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常态化地走进校园,为学生讲授生动的思政课。同时,各省各部门支持地方结合革命文化和红色资源建设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作为“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化技术、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新样态,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网络“思政大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网络主题宣传等。这些举措为高校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养“大先生”、拓展“大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已成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办学模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也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民办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特殊性。他们既展现出“追逐新潮、渴望知识、乐于交往、心系国家”等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又具有其独特性。具体来说,他们的专业认知较强,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生源层次多样,素质差异较大,自学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效率有待提升。此外,他们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抵触情绪,更倾向于将时间投入实用的课程与专业上,对文科类课程尤其是思政类课程普遍认为缺乏实用性。然而,独立学院学生的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对专题讲座、技能比赛、社团活动等能够学以致用的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因此,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因材施教,结合民办院校的办学特色,积极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深入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切实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升实践育人效果。构建民办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建设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的探索成果已经相当丰富。各高校学者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其实效性并不乐观。目前,国内民办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的开设情况并不理想,且主要是在各门单一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开展。从搜集的资料来看,关于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以课内实践模式为主,而对于将高校思政课四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综合并单独设为一门实践课程开设的研究则相对匮乏。同时,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特色、调动社会资源、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显得相对薄弱。因此,本研究具有前瞻性和深入探索的价值,旨在使高校思政课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西安工商学院“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并认真执行《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陕西省实施方案》,西安工商学院勇于创新,先行先试,致力于实现高校、队伍、课程、学段的“四个均衡”发展。学院致力于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大思政课”品牌项目,建设阳光、自信、精诚、和谐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并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以期为全国和陕西省的“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贡献力量。

(一)西安工商学院“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建设体系日趋完善

西安工商学院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建设方面已持续努力八年。自2015年6月起,学院开始面向全校试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实践全过程,并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这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起步。经过三年的课程建设,截至2018年9月,学院实施了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成效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一改革旨在实现教师积极启发引导与学生自觉求知践履、提高思想认识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课堂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随后,再经过三年的课程改革,截至2021年2月,学院已成功构建了课程实践专题化体系,启动了实践辅读教材的编写工作,完善了实践基地建设,并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标志着该项目已进入成熟完善阶段。如今,学院持续优化改革,并注重提炼、推广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以供其他高校借鉴。

(二)融入特色文化,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学院深深植根于高陵地域文化的沃土中,不断从地方优秀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作为关中地区的文化瑰宝,“关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院长期沐浴在高陵人文盛地的氛围中,自觉承担起传承关学文化的使命,注重以文育人,逐步形成了独具关学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了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关学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院紧密结合“大思政课”的核心育人目标,按照“分类建设、综合利用”的原则,在科学化、系统化、创新化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学院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利用了贴合教学理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纪念场馆,如高陵区博物馆、党史馆、廉政教育基地以及西北民大旧址博物馆等。这些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极具参观价值和研究价值,而且成为将伟大建党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和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引入课堂的重要载体。这一举措不仅是地校共建、协同育人的重要成果,而且充分体现了学院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办学宗旨。

(三)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在“大思政课”理念的指引下,学院积极拓展教学平台,结合本校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在原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院秉持“因材制宜”的原则,巧妙地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之中。学院以社会生活为课堂,以实践为教学素材,以学生为中心,以时代要求为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4]。为了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院将课堂从室内延伸至室外,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思考、深刻领悟。同时,学院还积极探索研究深受新时代青年喜爱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在课堂与课外、校园与社会、线上与线下等多个维度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实现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外基地实践与校园生活实践、线上实践与线下实践、专项集中式与个人分散式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刻体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而且能够真正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由教学体系到信仰力量的转变。

(四)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论证,学院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并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学院根据国家和陕西省的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西安工商学院〈思政实践筑育新时代青年〉课程教学实施方案(2022年版)》。该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问题紧密结合,突出主题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学院还优化了考核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开展专题教学,编写体现本校文化、实践育人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配套云教材

学院结合国家要求和思政教材内容,提炼出八大主题,即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爱国主义、重大节日、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这些主题,学院进行了深入的专题实践教学,并编写了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配套云教材《思政实践筑育新时代青年辅读教程》,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可扩展的、精致化的、社交化的全新学习体验,规范了实践课程教学要求。

(六)挖掘整合现有资源,探索“四同”育人模式,营造“四全育人”环境

西安工商学院作为陕西省民办高校中唯一一所全面开设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校,不仅开足开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政实践筑育新时代青年”“四史教育”等必修课,而且推出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如新时代“一带一路”之丝路文明史探源等,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同时,学院充分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库、各类社团宣传等校内资源,并结合“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中国大学慕课”“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网上博物馆”以及党史相关网站等云服务网络教学平台,以及“雨课堂”“云班课”等新媒体教学工具,实现了校外实践基地与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

为了进一步加强思政工作的协同性,西安工商学院建立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促进了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发展。学院还注重与校团委和学生处的协同创新,强调红色文化精神在实践育人中的核心地位,与团委和学管组织共同策划并开展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实践育人活动。此外,学院还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按照专业项目建设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团队,推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提升各专业学院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大思政课”建设的角度出发,学院还建立了由校领导和各学院班子成员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学院思政教育中出现的“两张皮”等问题,构建了一个由校党委领导、各学院参与、思政骨干教师主导、团委和学工组织协同的大思政育人环境。

在“大思政课”观念的引领下,学院积极探索将思政理论课与思政实践课相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四同”育人模式。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专业学院、教务处、学校团委、学工团队等部门紧密联结起来,“大思政课”与“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相互融合,思政教育与“三全育人”理念有机结合,学院构建了一个教师学生互动、家庭社会协同、课上课下同步、校内校外结合、网上网下融合的系统育人新格局[4]。这一举措不仅营造了“全员育人全心全意、全过程育人善始善终、全方位育人同心同行、全课程育人同德同向”的“四全育人”环境,而且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建设本校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VR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学院借助VR实体与虚拟场景教育的方式,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播。通过将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学院成功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紧密结合,从而充分发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学院建立了包含《社会主义发展史馆》《改革开放史馆》《新中国史馆》《光辉历程馆》《中共一大馆》《圣地重游馆》《英雄手书馆》《百年瞬间馆》以及《生态文明馆》等9款实验软件且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VR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思政实践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史”,认识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与自身体验相结合,从而显著提高了本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八)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优势,积极探索创建校园红色社团

学院始终坚持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指导,深入挖掘和利用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致力于建设思政专业的红色社团。这是学院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的重要一环。为了推动这一工作的落实,学院初步研究了如何调动共青团组织资源,计划创建一个由思政课教师指导、具备坚定政治信仰、较高理论水平和一定工作能力的优秀学生骨干组成的校园红色社团。这种红色社团将成为“师生共同体”和“生生共同体”相互交汇的组织形式。学院将红色社团的建设纳入整体教学设计之中,通过指导学生社团开展集体备课、社会调查宣讲活动等实践教学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这将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使红色社团成为培养宣讲学生骨干的重要平台,进而形成强大的资源聚合力。

(九)解决思政课教师素质不平衡问题,全面拓展思政课教师培训渠道

为提升全体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三个一”理论思维提升工程,即每天向思政教师群推送一篇高水平论文、每周组织一次理论文章分享会、每月举办一场高水平理论报告会。此外,学院还定期在全院范围内开展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比赛活动,并通过每周的集体备课会,为每位思政课教师提供示范讲课的平台,分享如何讲活思政课的经验与体会。

在拓展思政课教师培训渠道方面,学院设立了专门的“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并利用“手拉手集体备课”“周末理论大讲堂”“同上一堂思政课”等各类新媒体技术平台,定期组织安排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观摩与学习。同时,学院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等开展实践锻炼,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空间地域限制,采取优秀带动一般、先进带动后进的发展模式,以期在短期内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切实解决教师素质不平衡的问题,从而推动新时代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十)注重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和教学育人的整合统一

学院积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展科学研究,瞄准与所教课程紧密相关的科研方向,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同时,学院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作为重要教学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的有机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学院以教学育人为本,结合实践育人项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体验以及校园文化调研等活动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确保实践育人的有效实施,学院还将参与思政育人科研纳入学生考核体系之中。

(十一)深化校校合作交流,提高实践育人项目建设实施成效

学院与北方国际大学联盟旗下多所高校以及延安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交流关系。通过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借鉴以及带着问题出发的学习方式,学院不断汲取其他高校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有效方法,进一步提高“大思政课”实践育人项目建设实施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