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现实逻辑和实践路径
2024-06-09李娜董建航
李娜,董建航
(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0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伟大成就,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珍贵的教学资源。这些历史成就对于培育大学生的立德树人、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此,将党的百年奋斗史融入思政课,是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必要举措。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高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的主要阵地。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能显著提升思政课程的思想深度、理论高度、情感亲和力和内容针对性。
(一)有助于增强立德树人实效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议题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行动指南。“立德”与“树人”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目标。具体来说,“立德”就是要求大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树人”则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深入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后,我们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百年党史既是历史教育,也是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与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2]。通过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史,大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如何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3]。党在百年奋斗中创造的辉煌成就和形成的精神谱系,将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热情,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使他们成为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有用之才。
(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仍面临着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其中,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时有沉渣泛起,并借助网络新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5]
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鲜明地体现了其奋斗史、革命史和斗争史的特点[6]。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弘扬和传承党的百年奋斗史,思政课可以帮助大学生清晰掌握党的历史脉络和历史事实,客观真实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避免片面看待党的历史,从而有效抵御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通过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史,思政课可以引导大学生从党的伟大成就中汲取民族自豪感,从党的伟大精神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这将促使他们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成为具有高政治判断力、高政治领悟力和高政治执行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有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5]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英雄事迹和伟大成就等宝贵历史素材,我们可以极大地拓展和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将这些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而且激励他们继续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留下的红色故事、英雄事迹以及伟大成就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厚历史底蕴的生动体现。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源为思政课提供了真实有力的实践论证和具象化的教学素材。教师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能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共振,而且能显著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高校教师在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科学理论与历史实践相统一为指导,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这将使思政课教学得到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历史支持和实践支撑,在保持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增加现实温度。这样的教学安排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深入人心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逻辑
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教学实践。针对融入过程中的挑战与问题,我们需要明确二者有机融合的现实逻辑,以彰显其必要性、提升合理性并增强实效性。
(一)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贯通性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与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贯通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其主题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紧密相连。通过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史,高校思政课能够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深化和拓展原有教学内容。
以具体课程为例,将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精神谱系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仅深化了大学生对近现代历史的理解,而且在精神层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样,“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7]。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大学生通过汲取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精神谱系和英雄事迹,更深刻地认识到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自觉传承和发扬党的奋斗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作为高校思政课公共必修课之一,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史,教师能够用党的成功实践激励大学生,用党的经验教训警示大学生,引导他们更好地将爱国情怀和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
因此,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为思政课教学增添新内容、新内涵,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二)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核心目标是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宝贵资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将党的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旨在通过历史逻辑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熏陶、品质塑造和理念认同[8]。这种融入有助于大学生以史为鉴、察往知来,从党的百年峥嵘岁月和光辉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实、史料,以红色精神力量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传承和弘扬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增强使命担当意识,将个人目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厚植家国情怀,立志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
因此,在育人目标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与高校思政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史,高校思政课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格塑造、精神引领的目标,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三)在教学效果上具有互促性
当前,高校思政课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不足[9]、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10]以及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手段有待提高[11]等。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现实意义。首先,高校思政课通过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教师将党的新理论、新策略融入教学中,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感、沉浸感和代入感。其次,党的百年奋斗史是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和强国之志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政课通过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史,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加重视思政课的学习。同时,以史为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得到激发,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最后,将党的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政课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关注时事政治更新频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建立联系,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上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通过明确现实逻辑并付诸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二者在育人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高校思政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和实践价值。将其贯穿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于实现铸魂育人的根本目的至关重要。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入路径,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在大学生中的弘扬传承,我们需要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
(一)发挥思政课教师主体作用,确保百年党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
教师在思政课的开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推动课程改革创新的主要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确保党的百年奋斗史能够高质量地融入思政课。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来感染和影响大学生。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对所讲授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教师应该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品德修养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用心、用情、用行动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教师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注意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将党的百年奋斗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教师所讲授的理论、观点和结论必须经得起学生的追问。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专业素养,对党在百年奋斗史中创造的伟大成就、形成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历史经验等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党的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获得感
为了使高校思政课更加生动鲜活并吸引大学生的全身心投入,我们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尝试并充分利用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来增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发生的红色故事并穿插在教学中。通过讲述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教师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并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讲到第五章第三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时,可以将黄文秀的故事穿插在课程中。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奉献在家乡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教师用红色故事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大学生感悟故事背后蕴藏的育人意义以及成长启迪,提升大学生实际获得感。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期刊、数字杂志、互联网等媒体自主查阅资料并归纳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坚守网络主阵地,多维打造党史融入思政课的平台
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阵地以及课外教育的有力延伸与补充,为党的百年奋斗史深度融入思政课提供了新途径。我们应积极运用短视频平台、虚拟现实技术(VR)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强化党史在思政课中的教学效果。这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方向。例如,教师可以选取反映党的百年奋斗史的电影《长津湖》中感人至深的片段,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同时,我们要用贴近大学生的话语体系来阐释党的百年奋斗史。在将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时,教师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意愿,选取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12]。教师应通过抖音、微博、B站等受大学生欢迎的媒体平台,挖掘与党史相关的话题、素材和视频,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尽管思政课的课堂时间和内容有限,但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思政课”的现代信息技术,如大学生慕课、智慧树网课、“学习强国”等,以网课、视频、文章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党史融入思政课开辟新渠道。
(四)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党史融入思政课的形式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如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物质资源,专家学者、革命老兵等人力资源,以及各类活动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大学生对党史的现场感受和理解。一是发挥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物质资源的作用。高校组织大学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实地走访革命老区,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党的百年奋斗史。二是发挥专家学者、革命老兵等人力资源的作用。专家学者作为领域的专业人士,就党的百年奋斗史有更深刻的见解。革命老兵是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参与者、见证者。高校开展专家学者讲座、革命老兵座谈会,让大学生从他们的讲述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三是发挥活动资源的作用。高校举办大学生愿意参与、能从中获益的实践活动,将党的百年奋斗史有机融入这些活动。例如,高校创立以弘扬传承党史为宗旨的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等组织,深入城乡社区、大中小学开展宣讲活动,推动党史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学、赛、唱、讲、展、演等活动形式,使党史教育更加生动、具体和深入人心,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为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我们必须持续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通过思政课的引导,高校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提升格局,将个人梦想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这样,大学生能够深深扎根于家国情怀之中,运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所蕴含的思政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信度和效度,为大学生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鼓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真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