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影响因素论析

2024-06-09任立华

关键词:主导性场域思政

任立华

(广东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困境提供了基本指导思路,即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指发挥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要发挥教师教的主导性,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1]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发挥的影响因素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导性,关键是明确主导什么?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要发挥政治引领、价值引导作用,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灌输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主导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真心喜爱的场域文化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构建意义空间。

(一)情感价值因素:影响教师主导性的内生动力

人们往往重视挖掘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教师教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作为学生的学的外因条件进行研究,而事实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得好的内在因素。这就需要找到推动教师成长的内因,需要找到能够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与激情的内生动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2]情感是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够调动教师教的激情,激发教师“肯投入”的动力,推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3],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实现自我,即实现自身价值。

教师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教书育人的强烈使命感是教师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和教学规律的内生动力。思政课教师从自身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其对社会、学生所产生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这种使命感和满足感是超出吃穿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学记》当中“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体现了社会赋予教师的社会价值,是教师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得到的社会的认可。

(二)能力价值因素:影响教师主导性的专业条件

教师对于教材体系的转化能力、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主导性的能力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针对的是全国高校所有层次的大学生编排的,在教育部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开展教学,具有普遍性。而每所学校,层次不同、学情不同,具有特殊性。教师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具有必要性。

首先,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提炼重难点,匹配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运用教材理论进行专题化教学,这样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其次,教师要有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的能力。好的课堂在于设计,这种设计要依据学情特点,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同时,这种设计的根本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只有学生行动起来,促使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才能是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要设计带领学生走出去的实践活动项目,搭建让学生能够炫耀自我的舞台,让学生行动起来,教师要进行适时的理论引导,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三)技术价值因素:影响教师主导性的技术条件

互联网时代深入发展,教育数字化正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学习通、虚拟教研室、Chatgpt类人工智能体等对教育带来颠覆性影响,对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出巨大挑战。党的二十大作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部署。高校思政课应紧紧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战略机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就是适应这一战略部署的关键因素。现在“00后”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教师要抓住这样的学情特点,找到他们活动的场域,神入其中,才能和学生有共情与共鸣的平台。

数字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是教育现代化转型的新样态,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坚强技术路径。通过数字智能技术赋能教学,解决了传统课堂学生参与度不够的技术难题;线上的各种丰富的精品课资源,解决了备课资源难题;跨地域、跨校际、跨行业的虚拟教研室,解决了教师局限性难题;Chatgpt对话式的AI技术,解决了教与学对立的难题。

数字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培养师生的数字化素养,解决教师本领恐慌问题。[4]教师要主动提高数字化能力,学习如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智能技术,并把这些技术赋能于整合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过程、创新数字化学习情境、创新评价方式等方面。

二、思政课大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因素

(一)从认知到认同:非理性因素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驱动影响

1.人的认识能力发展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飞跃到认同的过程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其在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意志不同,学习的结果也不同。情感和意志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起到激活和驱动作用,使人拥有坚定的决心、不屈的毅力、顽强的意志等,这些正向驱动最能调动主体的力量集中精力实现目标。[5]有调查表明,情感作为认知和行为的中介,对行为有增强、激励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如快乐、热爱等,能明显驱动人们产生积极的行为,然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缺乏自信心,降低成功的可能性。当学生在情感上愿意接受教学内容,会在行为上表现出主动配合教师安排,创造性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教育的责任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炬,而不是把学生的容器灌满。

2.人对意义的追求与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内化的主体,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是被认识和掌握的客体。大学生的自主性表现为独立自主地支配思想政治理论这一客体。选择性表现为大学生在接受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理论知识,并实现理论与能力的转化。创造性表现为大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思想理论的转化能力,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7]

从根本上讲,人对意义的追求是本质性的,人寻求意义的存在,“意义”大于“存在”。人是为寻求意义而活,为失落意义而焦虑。[8]这种对于“意义”的追求,使学习的过程变得有感情而生动。因而,探究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毅力和意志力的磨练。学生对课堂本身是热爱的,思政课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在课程开始的最初四节课都是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希望去听课,当逐渐发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什么吸引力,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就脱离了课堂场域,主体性逐渐缺失。在传统的思政课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情感没有被点燃、意志没有被激活,他们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没精打采地参加活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排斥,使他不会自主接受知识点。起点不在场,后面的选择和创造性自然也不在场。

(二)从个体到场域:场域文化因素对学生主体性的正相关影响

1.场域理论与“十大”育人体系,场域文化的浸润作用

人类学习问题从来不是仅基于个体生理和心理机能之上的生物行为,而是建构在特定环境、文化传统和心智习惯上的群体性社会行为。[9]库尔特·勒温等提出了场域理论,指出人的行为活动会受到人与人、人与环境等因素影响。皮埃尔·布迪厄把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这些位置构成的空间是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10]库尔特·勒温与皮埃尔·布迪厄的论述都在说明场域文化的存在及存在状态,说明场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场域文化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教育部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十大”育人体系、“三全”育人格局是把所有的显性与隐性教育因素都调动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场域文化,让学生浸润其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学习个体与学习共同体,场域文化的激励作用

库尔特·勒温在他的场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团队动力学理论,团体的内聚力、团队压力和团队标准、个人动机与团队目标、领导与团队性能、团队结构等构成了团队动力学理论。[12]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在教学设计中打破各自为战的单体学习,构成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场域等多方面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是场域文化创造的引领者,学生是参与者,教师与学生都是场域文化的创造者。场域文化的创造者与参与者连接,构建平等、尊重、信任、鼓励等文化氛围,逐渐建立起创造者与参与者的安全感、舒适感、温暖感。

学习共同体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正相关的激励作用。为了学习营造情绪氛围,知识传递方式从单向向多向互动转变;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设计者和指导者转变;生生关系从学习伙伴向构建学习共同体转变。课程教学不等于教育的全部,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家国情怀、人际关系、团队精神养成等一些关系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群体式学习,通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等实际生活中才能养成。[13]例如,民主的氛围,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团队的目标,可以凝聚个体的力量;互助友善的成员关系,可以提高个体对团队的依赖性,遵循共同的价值标准;稳定的团队结构,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场域文化始终起着激励作用,激励个体的行动融入到团体的行动之中,激励个体的情感、动机、意志融入团队的大目标之中。

(三)从思想到行为: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性影响

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产生的基础,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回归生活,回归基础、回归实践、回归人的本质属性。[14]回归人的本质属性即人的社会性,在我们可以体验和感知的生活世界,学会处理好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彰显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回归基础是指从社会的风俗习惯、礼义廉耻等基本要求做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品质。回归生活和回归实践就是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在实践中提高实践的能力。当前的思政教育存在着割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关系的问题,忽视了社会生活本身具有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学生品德的提高不是单纯的理论讲授所能做到的,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其建构认知结构、形成品德的关键。社会环境、社会关系是品德形成的现实基础,社会实践是品德形成的有效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把自己的思想意识与真实的生活世界进行比较、鉴别、认同、逐步发展和丰富提高思想品质。这个过程需要通过认知社会,需要合作,需要建构“情境”,在类似真实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载体,把体验、认知和践行统一起来,主体性不断加强。

三、如何推动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

(一)纽带:以情感粘合为基点构建异质主体共同体

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来看,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是“异质主体”,他们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实现彼此视域的交融。[15]教师与学生组成了教与学的师生共同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教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与自身的思想这一对关系中,自身的思想是客体。学生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个人主体性与群体主体性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个群体主体要成为共同主体,群体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协调、共同行动、共同面对客体世界。[16]通过教学过程这一中介,师生共同体与学生共同体成为一个异质主体,共同面对的客体是学生需要改变的思想,粘合在一起,粘合的关键是情感,是教师对待教育的情怀。

教师对待教育的情怀表现为对待学生的爱心,爱心是基础,以爱心打动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自身才有被重视的感觉,才会亲近教师。从爱心基础出发,教师才能主动了解学情,换位思考,制定出适合学情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讲授学生愿意接受的课程。以爱心为基础,教师把爱心转化为对待学生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体现在关心关注学生的思想、感情、生活的变化,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教师的理想信念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理想信念。[17]

(二)路径:以素质提升为目标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实践对于学生的正确思想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笔者在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的以素质提升为目标的CCPA实践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为中心,通过预设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CCPA中的第一个C(choose)——选择,是指学生菜单式选择思政课的课内外实践项目;第二个C(cooperate)——合作,是指组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共同体,P(participate)——参与,是指每一名学生都要到思政课的课内外实践项目活动中,A(appraise)——评价,是指多元结合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对课内外教学环节的设计性。教师对教材内容应加以整合与分解,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变书面骨干语言为丰富的生活语言。教师对教学目标需要进行再定义,找出重点、难点以及了解性内容,设计课上活动以及课下实践的菜单,在开学之初为学生提供菜单选择。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对课内外实践活动的参与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教育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所以学生的参与是CCPA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学生以学习团队参与思政课课上课下教学实践活动。

(三)载体: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场域文化

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学校教育既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显性课程。思政课要善于利用、整合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思政教育资源,利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场域文化,潜移默化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教学环节上教师可以设计线下参观校内图书馆、校史馆活动、实践活动中心,与辅导员和团委一起协同开展学生社区共建活动,这些场馆是课堂的外延,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起到协同育人的效果。线上打造“云课堂”“云参观”“云互动”等线上辅助学习场域,这些活动都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在思政课上的主体性,让思政课变得可感知、可思考、可参与。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怀是影响教师主导性的内生动力,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是影响教师主导性的专业条件,教师还要与时俱进,掌握数字化技术手段赋能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学生的主体性受非理性因素的驱动影响,受场域文化因素的正相关影响,受社会实践活动对的形成性影响。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就要把教师和学生的两个方面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以情感粘合为基点构建异质主体共同体、开展以素质提升为目标的多种实践活动,发挥协同育人的场域文化的浸润和激励作用,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思政课CCPA实践教学模式,使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能够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主导性场域思政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稳增长要更关注主导性企业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