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特征与路径研究
2024-06-09程路平
程路平
(南京工业大学 浦江学院工商税务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新媒体语境下的思想道德观念、政治素养、心理健康教育等面临新的挑战。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和健康生活的基础,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专门化的方式进行,专业性、学科性特征明显。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的尝试,即与专门式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应,更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心理变化,强调为学生营造生态化的心理环境。与专门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融合式教育更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更加契合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一、高校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内涵
高校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与以往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专业课程,组织心理健康育人活动与个案、团体辅导等不同,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更多元,是指由心理教师和其他主体将心理健康要素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之中,针对大学生开展多元化、开放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相较于专门式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参与主体更多,活动形式更为多元;[1]P197-200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渗透式教育,更加关注教育生态的营造,彰显教育本质,更体现出了心理教育的广泛性。除了专职心理教师以外,其他主体也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滋养大学生灵魂,呵护大学生心灵。任何学科和任何学生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技巧、技能和知识,这也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接触得更为广泛。
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整体性,是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个体的心理活动可以细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其中,心理过程又包括情感、认知、意志等方面的活动;个性心理则意指个体心理特性和倾向性,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个体的心理活动受到各种要素和随机因素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2]P236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简单的知识和认知堆积,教育活动应将如何调动人的内在潜力作为目标。[3]10-21叶圣陶先生也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强调教育的整体性,要关注学生的人格、意志、情感、认知等多方面因素。当前,部分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只关注了课程体系如何优化,忽略了个体学生心理活动,出现了教育心理之间的隔离,学生心理发展也可能会出现片面性的问题。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观点在于,重视个体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和全程性,并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的必要前提,同时设置课程或活动等载体,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创造多元化的空间。
个体心理发展与生活世界的连接,是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基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高校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并能够将知识、技能、训练等融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之中。让学生体验生命真谛,体验生活的魅力,让学生在学技能、学知识、学做事方面有所进步、有所成长。[4]P119-128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要与之相适应或能够为其提供肥沃土壤的“生活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学生逐渐学会处理与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与外界的连接。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中一个涵义是与学生生活相融合,融合的过程是不断增进学生自我认知,树立对外界正确认知的过程。尤其是要更好地诠释学生对于自身在生命层面的认知,使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重塑学生生命、重铸学生灵魂的重要教育形式。
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践行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任何教育形式都有其内在价值遵从,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5]P69-72教育形式受到教育理念的指引,新时期高校在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进程中应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引导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时代更加重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关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一代,有助于更清晰地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外部环境变化等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升融合教育的针对性。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科学手段的展示,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加以体会和理解。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不同育人主体之间首先要对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有科学的认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式开展育人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对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从深层次理解学生个体特质和群体特征,从“完整的人”视角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全人”的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引领学生心理机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在教育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兼顾预防和矫正功能,更好地发挥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价值。
二、高校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征
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教育,也不是从预计目标出发进行的“按部就班”式的教育,而是从高校学生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发展需求、心理适应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作为逻辑起点所开展的教育。
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外在”生活环境为载体。生活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场域,在这一场域中,与学生互动交往更为密切,虽然高校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适应能力还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具有间断性和偶发性。[6]P188-192从高校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看,心理教师和其他教师是最主要教育主体,与学生在高校这一场域中朝夕相处,也是最有条件面向学生进行动态监测,对学生心理生活样态进行评估,并掌握其变化趋势的主体,还是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变化以及心理层面成长的最重要主体,在鲜活的教育教学生活现场教师与学生的动态沟通互动,让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远比在心理咨询室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获得的心理信息更加真切,这是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特征,也是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内在”需求与变化。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回归教学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真实自然状态下的学生心理健康变化。回归教育教学生活,教师会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反思,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所营造出来的教育氛围,有利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成长,同时也是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7]P38-41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所依托的教学生活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有关联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被切断和隔离,是围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的完整的教育教学生活样态。在这一样态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更多是围绕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来展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潜移默化,让教育教学的态度、目标、评价内容、方式、环境以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有机统一,并在此基础之上帮助高校学生不断提升自身适应能力、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在关注自我、认识自我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和与外界的和解。每个个体对于未来道路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自我疏导和自主决策的方法,而并非是替学生做决定、做选择。如果对方不能全身心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对方必然会产生拒绝抗争的情绪。因此,在理想的教育教学生活状态下,也不是单方面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而是在教师与学生双向主体互动中构建产生的教育样态。
此外,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下,教师与学生沟通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在沟通互动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对自身所施加的影响也要进行反思,不断构建和优化教育教学生态。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在与教师沟通互动过程中认识到生命的真谛,关注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层面的问题,加深对心理健康层面的认知,持续强化心理育人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三、高校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高校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心理健康压力既有来自原生家庭,也有来自未来社会就业,还有来自考研、考公等方面。因此,针对高校大学生展开单一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只能解决高校学生一方面心理问题,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高校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方式方法多元,[8]P161-162参与主体多样,能够降低学生的心理抵抗情绪,提升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内容层面融合、注重方法层面融合,实现载体层面融合,从多方位、多角度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教育支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增强学生的压力抵抗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为后续学习、工作、生活提供心理层面支持。
高校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实效,既要明确教育理念,也要在内容上有所选择,契合高校学生的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合
第一,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四史”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深入分析英雄模范身上所代表的时代意义,学习这些英雄人物身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第二,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要加强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相关联的专家讲座,看到优秀典型人物事迹所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并从心理学原理分析优秀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品德闪光点,并融入内心深处,增强学生向榜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落实好精神层面的立德树人。
第三,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从本质上看,二者在育人目标和教育目标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一致性,都是希望通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9]P59-61不同的课程对应的目标和职责有所不同,而不同课程之间形成的合力,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育人效果。按照总书记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和共同点,围绕学生心理健康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心理健康教师要善于将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
例如,在与学生探讨“大学生的人格、情绪和人际关系”课程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形成主题讨论,围绕“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药家鑫事件”和“马加爵事件”,与学生探讨人际关系障碍情绪问题和人格障碍等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因素对于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才能够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也会进行自我反思,更好地与自己进行和解,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思政元素融入学生能够从道德品行、友善待人、人际关系、法律知识等方面加深对案例的理解,进而让学生明白必须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人性底线,引发学生的敬畏之心,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置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第二, 传统授课与现代手段相融合。除了传统的心理健康知识讲授、案例分析以外,可以尝试其他形式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团体活动。传统授课是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主阵地,无论是心理教师还是其他学科教师都应该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同时也要利用有利契机,帮助学生将心理健康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到行动之中。例如,可以举办模拟招聘会,让学生分饰两个角色,即在招聘者位置思考应聘问题,也能够从应聘者角度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主动地了解沟通技巧,减少未来就业可能带来的心理层面压力。通过别开生面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社交层面的知识掌握,也能够降低学生因就业或求职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
第三, 集中学习与个体辅导相融合。集中学习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普遍的心理健康知识原理,由于学生个体本身存在差异性,学生在知识理解以及知识吸收方面难免会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辅导过程中要特别关心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对于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于不能疏导的要转介学校专业心理机构,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认识自我、探索自我,从而对出现的心理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超越自我,能够主动地疏解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疏解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融合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在“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上就是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具体落实到心理健康层面,则需要高校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好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将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融合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传统授课与多元手段的融合以及集中学习和个别辅导的融合。
第一, 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抓手和路径。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要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要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本职工作,充分利用当前网络平台和技术优势。多途径、多维度地了解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苗头,通过QQ建群、微信沟通等多种方式关注学生成长,将心理健康知识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分享,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线下利用与学生面对面的机会对网上提出的疑惑和问题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答疑解惑,让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人,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支持者,这样学生才愿意跟教师沟通,才愿意敞开心扉。通过生活化的手段和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被关注,体会到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暖意,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融合
“三全育人”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并形成合力,围绕高校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核心命题,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各自优势,既要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也要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提供具体可行化的路径。
第一, 发挥政策主体核心引导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从目前看,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通过顶层设计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指明方向,通过完善制度机制为高校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提供具体依据,通过扩大高校健康师资队伍为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基本保障。[10]96-98特别是近几年,国家要求高校要从解决学生心理健康实际角度出发,形成高校心理健康育人梯队,通过引入高素质心理健康人才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扎实的组织保障。
第二, 形成不同育人主体的合力。构建全员育人格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人本化、多元化、专业化。目前看,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包含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干部等等。这些主体都是参与学校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作为主力军;专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作为辅助人员;班级的心理委员和学生干部则在其中扮演着朋辈互助角色。在多元参与、协同共建方面,不同主体发挥着不同作用。专职心理教师是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人员,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观,养成良性的心理健康态度,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意见通过亲和性和支持性的沟通互动,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体验,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参与度和接纳度。而其他主体也会在学校的政策引导下,协助心理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此外,高校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量化评估机制。一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为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课程、平台、项目和师资条件,适度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同时严把考核制。强化“三全育人”考核,平衡好心理健康教育考核的“软指标”和“硬约束”比例,发挥好量化评估工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推动性作用,使多元主体能够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要求,为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主体性保障,并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内化,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并加强与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同学之间的沟通,进而摆脱迷茫,走出困惑,实现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自己与社会的和解,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