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连贯理论与语篇翻译研究的新视点
2024-06-09吴其佑王冠人
吴其佑,王冠人,王 琪
(1.巴塞罗那自治大学 哲学与文学学院,西班牙 巴塞罗那 08193;2.庞培·法布拉大学人文学院,西班牙 巴塞罗那 08005;3.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1]即翻译的对象是原文语篇,翻译的结果是译文语篇,翻译活动的实现就是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的有效衔接与连贯。胡壮麟认为,语篇是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条件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是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2]现代语篇分析理论认为,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衔接”与“连贯”,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3]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界认为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1976年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 》(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的创立。[4]20世纪90年代语篇连贯理论进入国内语言学家的研究视野,并在一段时间引发研究热潮。罗婉青对我国1999—2019共20年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关衔接与连贯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研究成果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总体趋势。[5]以“语篇衔接与翻译”和“语篇连贯与翻译”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发现,以2013年为界,之前以期刊论文为主,之后绝大多数为学位论文。也就是说,1990年代-2013年对衔接连贯理论与语篇翻译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阐释、理论分析,近十年以理论应用为主流,其表现就是将理论拿来套用,或者验证,或者调整,或者补充说明,对于理论的阐述没有非常引人注入的观点出现。为此,我们需要解决应用的问题并挖掘其中的规律以便完善和建立基础理论。
一、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概述
语篇衔接是指文本中不同部分之间通过语言手段建立起的联系,以确保整体文本结构的连贯性和流畅性。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 和哈桑(Hasan)[6]提出并定义了“语篇衔接”(cohesion)概念,明确指出语篇衔接理论的三个层次:词汇衔接、句法衔接和语义衔接。词汇衔接通过重复、代词等手段实现;句法衔接通过连接词、过渡词等实现;语义衔接通过共享信息、引用等方式来保持文本的一致性。由于构成语篇的词汇、语法之间存在着语义和结构上的联系,继语篇衔接概念被提出后“语篇连贯”(coherence)概念也被纳入语言学研究视野。维多逊(Van Dijk,1978)将语篇的连贯性定义为“指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的线性的和层级性的语义联系”。[4]
从“衔接”与“连贯”两个词的英文表述以及概念界定上可以发现,“衔接”与“连贯”是两个不同概念。语篇衔接关注的是如何使一个段落或话题过渡到下一个,确保整个文本在结构上有条不紊,不显得零散或突兀,具有整体一致性和流畅性。衔接包括合适的过渡句、逻辑连接词、重复和代词的使用,以及其他在文本中引导读者从一个观点、主题或段落转移到另一个的手段,即侧重于对语篇组词成篇的形式和手段的分析。语篇连贯强调的是在文本内部,信息的有序传递,构建清晰的语境,确保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感到困惑或断裂,即注重于对语篇意义的关联性的分析。简而言之,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连贯是采用这些手段得到的效果(胡壮麟,1994)。但另一方面,衔接与连贯又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二者经常合二为一。
二、衔接和连贯在语篇翻译中的意义价值
从衔接和连贯理论出发看待翻译活动,译者的任务一方面是要确保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在结构和表达上保持一致,这包括在词汇、句法和语义层面上理解和识别原文的上下文,理解原文隐含的信息,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语篇层面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要保证译文语篇内部的连贯性,并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流畅阅读翻译文本。简单地说,语篇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识别衔接手段、运用衔接手段实现连贯重构的过程。[7]
1.衔接对语篇翻译的要求和作用
在语篇翻译中衔接是确保目标文本与原文在结构和语境上相一致的关键因素。因为它涉及到如何使翻译文本与原文在结构、逻辑和语境上相互连接,以保持连贯性和流畅性。衔接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一是有助于保持信息的连贯性。在语篇翻译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过渡、逻辑关系和衔接手段,确保目标文本能够传达和保留原文的信息。二是有助于保持文本的结构。语篇翻译时需要考虑如何保持原文的文本结构,使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而不突兀。衔接理论要求译者在目标语文本中创建类似的结构,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翻译结果。三是有助于上下文一致性。通过合理运用指代、连接词等手段,译者能够在目标语文本中保持上下文的一致性,帮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的语境,降低歧义的产生。四是有助于文体和语言风格的转移。衔接理论要求译者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在目标语中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五是要运用合适的过渡语,如连接词、转折词等,使翻译文本更自然地过渡到下一部分,从而提高整体的语篇衔接性。
总之,语篇衔接在翻译中是确保目标文本与原文在结构和语境上相一致的关键因素。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以保持翻译文本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连贯对语篇翻译的要求和作用
语篇的连贯性是翻译中的关键因素,决定了翻译结果在结构和逻辑上是否与原文一致。而从连贯的角度研究翻译具有较强的语义解释力,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如何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原文的信息、结构和意图。[7]连贯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一是确保信息的有序传递。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逻辑结构,以在目标语文本中保持相似的结构,使读者能够顺畅理解翻译结果。二是有助于上下文保持一致性。通过运用代词、指代和合适的连接词,译者可以确保目标语文本中的信息与原文相符,使整体语境得以保留。三是确保逻辑关系。翻译过程中需要理解并传达原文中的逻辑关系,确保目标语文本中的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联与原文相似。四是有助于保持原文的文体和语言风格。译者需在目标语言中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以确保翻译结果在语感和风格上与原文一致。五是要求在翻译中使用合适的衔接手段,如过渡词语、连接词、重复和并列结构等,以确保文本的平稳过渡,避免信息断裂。总之,译者需要注重原文的整体结构,同时巧妙运用语言手段,以实现目标语文本的连贯性。
3.语篇翻译中衔接和连贯的研究视点
在语篇衔接理论关照下,译者可能更关注文本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过渡和连接,以及如何在翻译中维持原文的整体流畅性。这包括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连接词、处理指代关系等问题,以确保整个翻译文本在结构上表现出自然的过渡。在语篇连贯关照下,译者可能更关注如何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本内部的逻辑结构和信息流的一致性。这包括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处理、句法结构的保持、段落组织等方面的问题,旨在确保翻译结果在结构和意义上与原文一致。在翻译过程中,衔接与连贯共同作用,才能使译文既能在整体上表现出与原文相近的结构和流畅性,又能在内部保持连贯性。
三、翻译理论与语篇衔接连贯理论的关联
翻译理论研究与不同学科相关联,对于翻译过程中的“衔接”与“连贯”问题,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阐释论证,从另一侧面丰富和发展了衔接与连贯理论。
1.语篇翻译研究中支撑“衔接”的相关理论
(1)认知研究视点。以德国翻译学家汉斯-约瑟夫·弗米尔(Hans-JosefVermeer)为代表,[9]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原文和目标文本之间的认知衔接,包括信息处理、记忆、推理等方面。认知研究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决策,特别是在处理衔接问题时的思维和选择,有助于揭示在翻译中译者如何保持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2)语言对比研究视点。以法国翻译学家吉恩-保罗·维奈(Jean-Paul Vinay)和吉恩·达尔贝内(Jean Darbelnet)[10]为代表,通过对比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选择等差异,研究者探索在翻译中如何处理语篇衔接,这有助于理解文化和语境对衔接的影响。
(3)功能对等理论视点。以美国翻译学家奈达(EugeneA.Nida)[11]为代表,强调在翻译中保持文本功能对等,以确保目标文本在语篇衔接上能够达到与原文相近的效果。这一理论关注语言功能意义上的等效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4)关联语言学理论视点。以格特(Ernst-August Gutt)[12]的关联翻译理论为代表,借鉴关联语言学的观点,强调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各种语法和语义关系来实现语篇衔接,包括指代、重复、连接词等。
(5)合作原则视点。以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保尔·格莱斯(Paul Grice)[13]为代表,基于合作原则的翻译研究,强调译者要根据原文和目标文的关联性,以及读者的期望,来作出翻译决策,保持文本的连贯性,关注在翻译中如何通过语境信息和合作原则来实现语篇的衔接,以促进读者的理解。
这些研究视点和理论框架共同为解决语篇衔接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问题提供了深刻的理解和方法。但是在不同语言间的翻译实践中,还需要研究者不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策略,以提高翻译质量,尤其是在保持原文语篇衔接性方面。
2.语篇翻译研究中支撑“连贯”的相关理论
(1)认知研究视点。以加拿大翻译学者丹尼尔·吉勒(DanielGile)[14]为代表,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加工过程,关注译者如何处理源语言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语篇连贯性,并在目标语言中重新表达信息。盖恩为认知翻译学领域引入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对于翻译质量的重要性,包括在连贯性方面的认知处理。
(2)语用学视点。以加拿大翻译学者莱奥·希基(Leo Hickey)[15]为代表,注重语境、交际目的和语境因素对语篇连贯性的影响,因为译者需要在目标语境中调整表达方式,以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用连贯性。胡威尔的研究为理解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提供了框架,对于连贯性、语境传递等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语言对比研究视点,以美国翻译学者吉恩-保罗·维奈(Jean-Paul Vinay)和吉恩·达尔贝内(Jean Darbelnet)[10]为代表,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研究者分析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的差异,以发现在翻译中如何维持语篇连贯性。她的研究为语言对比研究和翻译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对于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连贯性问题有一定作用。
(4)功能对等理论,以美国翻译学家奈达(EugeneA.Nida)[11]为代表,关注在翻译中保持文本功能对等,强调译文需要在文本功能上与原文相匹配,以确保信息在目标语文本中的传达是有序的,同时达到与源语文本相似的效果,以确保连贯性。
(5)跨文化传播视点。以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S. Holmes)[16]为代表,着眼于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关注如何通过翻译来传递文化信息,同时保持语篇的连贯性。他认为,连贯性在翻译中是关键的,因为它涉及到在目标文化中传递信息时如何维持文本的一致性和流畅性。他的研究强调了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包括语境、习惯用语、文体等,这些都对保持文本的连贯性产生影响。他的观点对于理解翻译中的连贯性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复杂性有一定的启发。
(6)机器翻译视点。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和翻译学者阿隆·拉维(AlonLavie)和阿巴亚·阿加瓦尔(AbhayaAgarwal)[17]为代表,着眼于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提高机器翻译系统对语篇连贯性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他提出了METEOR评估指标,在比较机器翻译结果和参考翻译时考虑了词汇、语法和语义等多个层面,以便更全面地评估翻译的连贯性和整体质量。这类评估方法有助于机器翻译系统优化,提高其连贯性和翻译效果。虽然他的研究并非专门侧重于连贯性,但他的研究代表了在机器翻译领域通过自动评估来理解和提升翻译质量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连贯性往往是评估指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3.衔接和连贯在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上的不同侧重
在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中,语篇衔接和语篇连贯的研究虽然有交叉之处,但侧重点和理论取向也有所不同。
语篇衔接理论针对翻译的研究涉及到话语分析、关联语言学、跨文化传播理论等。这些理论关注文本内外不同部分之间的衔接方式,包括语境关系、逻辑关系、指代关系等。在衔接的研究中,翻译学者可能借助这些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在翻译中如何维持文本的整体连贯性。语篇连贯理论针对翻译的研究更倾向于语用学、认知翻译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这些理论关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信息的有序传递,强调在文本内部的逻辑结构和语境中维持连贯性,研究者能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翻译中对原文语篇连贯性的处理方式。在语篇衔接和语篇连贯的研究中会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翻译过程中的衔接和连贯问题。这些理论框架提供了分析语篇翻译的工具和视角,有助于深入探讨如何在翻译中有效地维持文本的连贯性。
综上,翻译理论研究中,翻译的认知研究、语言对比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关联理论以及合作原则等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衔接与翻译”的关系;翻译的认知研究、语用学、语言对比、功能对等理论、跨文化传播、机器翻译等研究视点关注了“连贯与翻译”的关系。但是,从“衔接与连贯理论”的研究视点来看,虽然在讨论与翻译的关系时与话语分析、关联语言学、跨文化传播理论、语用学、认知翻译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相关联,但是在合作原则、语境分析以及机器翻译等领域的研究方面还有更大的研究空间。
四、衔接连贯理论与翻译的研究的挑战
信息时代语言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快速、形式多样化,人们对“翻译”这一行为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吸收融合、新词汇的产生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来得迅猛,因此,翻译领域的理论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一,语境的挑战。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语篇连贯受到上下文和语境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文化因素对语篇的连贯性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者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语篇在各种文化和语境中的表现方式,考虑文化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处理文本的连贯性。语篇衔接也受到跨文化语境的挑战。在翻译中,不仅需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需要处理跨文化的语境。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在衔接元素上的不同期望和需求,因此译者需要更好地理解并传达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语篇衔接。
第二,多模态翻译的挑战。随着多模态翻译(例如图像、音频、视频)的增加,语篇衔接的研究需要更全面的考虑,因为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衔接,还涉及到其他模态的协调和一致性。
第三,机器翻译的挑战。人类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处理复杂的语篇结构和文化差异时仍存在一些限制。提高机器翻译系统对语篇连贯性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仍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从语篇衔接角度看,机器翻译系统需要更好地理解和模拟语篇结构,以产生更自然、连贯的翻译结果。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如何在机器翻译中实现有效的语篇衔接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第四,社交媒体和网络文本的挑战。社交媒体和网络文本的翻译涉及到非正式、动态和快速变化的语篇,因此需要更灵活的衔接策略来应对这些新兴文本形式。
第五,特定领域的挑战。不同领域的文本可能有不同的衔接需求,例如科技、法律、医学等。翻译者需要对特定领域的语篇结构和衔接元素有深入的理解,以保持专业性和准确性。
五、衔接连贯理论在解决翻译研究中的对策
一是通过深入理解文化语境,有效利用语境感知技术,建立双语对比语料库,采用多模态翻译方法,以及持续学习和反馈机制来破解衔接和连贯理论研究中的语境差异性翻译问题。
二是针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局限性问题,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模型的改进提高对复杂语言结构和语境的理解能力;通过多模态融合处理语言表达的歧义性;通过迁移学习和预训练模型使模型在大规模数据上学到通用的语言表示,通过引入更多上下文信息,加强对上下文的建模,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连贯性;通过跨学科合作,促进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与其他领域(如认知科学、心理学)的合作,以更全面地理解语言处理中的认知和语境因素,从而改进系统性能;通过收集和使用更多不同领域、不同文化和不同社群的语言资源,以确保模型能够处理多样性和变化。
三是通过深入分析衔接和连贯理论以及翻译合作原则,建立更全面的研究框架,通过案例分析、对比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验证理论在实际翻译任务中的适用性和问题,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从不同文化和语境的视角获取启示,推动衔接连贯理论与翻译合作原则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地解决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