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课堂三动,提升学生思维素养
——以剖析“绝招”现象为例

2024-06-09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七境小学曾桂显

新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教师应数学课堂

◎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七境小学 曾桂显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经常面临各种挑战。其中,学生为了简化问题解决过程而采用的所谓“绝招”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缘起与背景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绝招释义:一是绝技,超群的技艺;二是一般人想不到的手段、计策。笔者曾被学生超群的技艺“耍”了一招: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学习列稍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时,当笔者出示例题“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时,很快学生热烈讨论起来,纷纷表示简单,学生满怀信心,板演下出现两种解法:20÷2-4=6(块)和(20-4)÷2=8(块),分析题意,学生两种解法都是错误的。细心对比,留心发现两种解法学生都知道要用除法,问题就在减法上出现偏差。为了印证笔者的想法,笔者来了个即时板书练习“比20少5的数是多少?”“20比一个数少5,这个数是多少?”让学生解答,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两题都是20-4=16,再次的错误又一次印证学生没有掌握“比……多(少)……”的知识点。为了了解学生以前的学习状况,笔者刨根问底:“为什么都是减4?”,笔者听到下面学生都在议论,说这是他们的绝招“多加少减”。为使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笔者花了不少精力,也让本节课逊色不少。课后,为了弄清学生所谓的“绝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笔者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在学生中普遍存在。

二、深入课堂实践调查研究

1.学生谈心

课后,笔者找来几个学生谈心,有一个学生自豪地告诉笔者,他们以前的老师单元检测后,很多同学做错了类似“比……多(少)……”的题目,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绝招,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保证没错。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说法,在日后的作业和期末检测中都做对了,所以同学们觉得这个绝招管用,而且基本上不用思考都能做对,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谁知今天却不好使了。

2.课堂观察

笔者有幸参与了地区的数学课堂教学调研,发现一些教师在不自觉中强化了这种“绝招”的使用,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3.课堂反思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过于依赖“绝招”,导致教学过程变得单一、刻板。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需求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使用“绝招”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三是教师在使用“绝招”时,需要关注其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一些“绝招”可能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进步,但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过于追求“绝招”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确保“绝招”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教学技巧。五是过度使用“绝招”可能会让课堂教学变得花哨、浮躁,影响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在保持教学活力的同时,确保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深度,以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三、造成“绝招”现象的原因探究

1.学生视角

学生反映,他们以前的老师在单元检测后,为了纠正错误,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策略—“见多则加,见少则减”。这种方法虽然简化了问题解决过程,但也导致了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的不足。

2.教师视角

与其他数学教师的交流确认了这一策略的普遍性。一些教师认为这种“绝招”可以有效避免错误,甚至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可靠方法。

四、“绝招”现象对学生数学思维素养的影响

1.对问题理解的深度

绝招可能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关注操作步骤,而忽视了问题背后的概念和原理。这种表面化的理解阻碍了学生深入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长期记忆。

2.创新和灵活应用能力

由于绝招往往是一种固定的解题模式,学生可能会习惯于机械地应用这些技巧,而不是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调整解题策略。这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度依赖绝招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缺乏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构建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在解决方案不适用时如何调整思路。

4.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虽然绝招可能在一开始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但长期依赖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下降。当面对需要深入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感到不安和挑战。

5.错误的自我评估

使用绝招可能会让学生错误地评估自己的数学能力。他们会认为自己掌握了某个概念,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学会了一个特定的解题技巧,没有真正理解背后的数学原理。

五、讨论与建议

经历多次说理,全面落实绿动课堂提出的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深化数学知识理解,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有效策略。

1.提炼核心问题,落实生本阅读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数学“双基”“四基”“数学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提出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的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经验。教师通过提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生本阅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炼数学教学内容核心问题的能力,考验教师对数学知识概念本质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教学能力水平。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以便更好地提炼出核心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本阅读教学目标是通过数学生本阅读,拓展学生视野,培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改变思维方式,陶冶学生情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成绩好与阅读理解能力好是分不开的。数学阅读对于促进理解、思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习数学离不开数学阅读。数学阅读需要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参考方法:至少要阅读例题,还要进行课前预习式阅读、课后复习式阅读、针对性查阅式阅读、系统性通读式阅读、温故知新回头式阅读。

指导落实生本阅读的步骤:一是研读教材,罗列问题。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罗列出一系列的问题。二是分析问题,找出关键问题。教师对罗列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找出能够揭示教学内容关键和重点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有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空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为关键。三是运用核心问题,引导生本阅读。教师提供常规问题和开放式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他们运用和转换不同的解题策略。

2.平衡学生差距,践行生生互助

史宁中教授提到,教师应抓住数学的本质,启发学生思考或与他人进行有价值的讨论。然而,由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能力差异,课堂和小组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因此,恰当处理在课堂不同学习阶段中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成为了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首要挑战。如果忽略了这种关系,不仅无法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还可能导致优秀生与落后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与说理课堂的初衷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如何调节课堂内的不平等现象,确保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呢?

首先,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的能力差异。这包括了解学生参与课堂的意愿,促进说理的交流表达;不断训练与加强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将不同说理能力的学生进行“互补匹配”,有利于说理合作学习;生生之间做到认真倾听、正确评价,对说理都有影响。

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异质分组,合理组建说理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学困生互助学习的基地,学习小组成员间开展的说理合作学习,是缩小学生学力差距的有效方法,这意味着在组建小组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特点,确保每个小组成员能够有效地合作学习。这样的分组有助于学困生得到更多的支持,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补。

再次,教师应该在说理小组内进行科学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长处,合理分配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潜力。

最后,教师需要完善课堂机制,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这可以通过提供言语脚手架、让学困生优先发言以及多样化的汇报形式来实现。这样不仅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也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互动说理是推动他们从个体学习走向协同合作的关键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学生在自我、知识、他人和世界之间的交互作用中不断重构认知。学生围绕挑战性问题,通过语言交流和互助,从独立思考转向集体探究,经历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冲突、推敲、理解、修正和重构。这样的课堂不仅是记忆和理解的场所,更是发展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思维的平台,促进学生不断提升和重建认知。

3.善于提问对话,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互动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比教师更忙,现实课堂中经常出现师生对话、交往衔接的一种暂时中断的“冷场”现象。面对课堂中出现的“冷场”现象,教师应保持耐心和冷静,避免采取急躁、责怪或惩罚学生的行为。相反,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通过积极的调整策略,将这种僵局转化为课堂动态的一部分,促进课堂的活跃和发展。

一是建立平等对话的课堂文化。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尊重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这种文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建立。尊重学生意见: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即使是错误的或不成熟的观点,也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鼓励多元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寻求单一的正确答案。共同探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共同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二是运用启发式对话技巧。引导学生突破学习中的困惑和障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启发式对话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问引导:教师应提出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仅仅回答“是”或“不是”。思考时间: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而不是急于求得答案。追问深入:当学生给出回答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对话。

三是实施动态调整的教学策略。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保持师生对话的活跃性。观察学生反应:教师应密切观察学生在对话中的反应,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和困惑点。灵活调整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从讲解转为讨论,或者引入新的教学资源。创设互动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对话和交流。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从而打破课堂冷场,实现积极的师生互动。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教师应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