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

2024-06-09海南省海口市第十一小学

新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体态律动乐曲

◎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一小学 韦 莉

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把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表情,也就是运用律动的方式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促进他们音乐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巧用体态律动,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

律动表演是小学阶段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在已经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展现自我。这是一种典型的动觉体验,通过这样的体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这样的动觉体验,通常可以采取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会非常乐于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如在管弦乐合奏曲《玩具兵进行曲》的欣赏教学中,由于整首音乐作品比较长,主题音乐较多,记忆起来难度较大,如果仅仅只是完整地安静聆听,学生无法去深入地感受音乐和记忆主题。所以教师选择让学生在参与式聆听中感受音乐。教师在学生安静聆听主题音乐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律动表演,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在教师的语言描述和圆号的图片展示中,学生了解这个主题音乐中出现了圆号这样有特点的乐器,针对这个乐器,教师设计了演奏圆号的律动表演,并让学生和自己一起,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主题音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表现音乐的能力,发展了音乐想象。如在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欣赏教学中,教师提问:你从这段音乐中听到了什么?马蹄声的由远及近瞬间使得学生脑海中浮现了草原上的马群向我们飞奔而来的画面。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用何种方式表现马蹄声,如由弱到强的跺脚、拍凳子,继而引出马蹄声的演奏是运用木琴这件乐器,欣赏木琴清脆、短促的音色,由此过渡到学习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介绍乐曲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带着问题“小骑兵的心情怎么样?”听赏第一部分,教师运用图形谱表现音乐,发现以“点”状居多,因此得出“这段音乐是跳跃的风格”的结论。随后带领学生学习骑马和甩鞭动作,跟随音乐表演动作,并对同学们提出要求:听音乐,做到动作的连贯性。边听音乐边展示蒙古族的风俗民情。跟随音乐画出第一部分的后半部分图形谱,发现以“线”状居多,说明音乐是以连贯性为主,反映小骑兵目前在休息。采用串铃乐器表现马脖铃铛的声音,并且采用不同的动作表现连贯和跳跃两种音乐风格,教师进行提示,学生做“骑马”动作“甩鞭”动作及使用串铃表现乐曲第一部分。

二、巧用体态律动,促进学生理解音乐要素

教师需要引领孩子们去听懂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给学生构建自主获取音乐经验的坚固桥梁。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感知是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达成对作品音乐形象、情感、意境的理解,再通过对作品相关人文文化的理解,深入了解作品,最终形成理性的评价是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

既然体态律动是以身体运动来感受和再现音乐的,那么“乐器”必然就是身体,身体是最主要的教学媒体。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与身体运动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表现要素。例如通过面部表情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通过手臂不同幅度的上下运动,可以表现音的高和低;通过动作持续或者停顿,可以表现节奏的长短;通过动作的快慢变化,可以表现音乐的速度;通过不同方位的高低变化和动作的连续起伏,可以表现音乐的旋律线;通过动作幅度大小,可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通过拍击身体不同位置发出的音效,可以表现音色;通过变换不同动作,可以表现曲式结构等。如日常的音高训练,教师可对歌曲中的音高设计律动,由高到低依次5(摸摸头)、3(拍拍肩)、2(拍拍胸)、1(手叉腰)。教师弹琴,学生随琴听音模唱并进行简单的律动练习,多次重复熟悉后,进行音高反应训练,学生对老师随机说出的音高立即用肢体表现。教师设计律动表现乐曲中出现的音阶,听到下行音阶时引导学生双手由上往下做下滑动作,上行音阶则反之向上。教师演奏上行或者下行级进的音阶,学生根据听辨教师弹奏的音阶,快速判断旋律进行方向,及时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教师还可以加大难度,对音的排列进行一些变化如二度、三度小跳等,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听辨音高的反应能力。只有巧妙地借助体态律动,才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理解音乐要素与表达音乐形象。也必须通过长期反复地感受体验,才能获取相对应的音乐经验。

根据每一首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借助身边熟悉的物品来感知音乐的特性。当我们聆听比较抒情的音乐时,其中情感的绵延与连续性让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地掌握,教师可以运用柔软的丝巾,随着乐句的变化把丝巾抛到空中,或者随着音符的跳动挥动手中的丝巾来表现音乐的起伏,这样的律动能够帮助学生对比较抒情的音乐有一个形象地感知,如此一来,学生对音乐的情绪也有了准确的体会和认知;借助易于携带的球,用于进行拍与弹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真正的强与弱的节拍概念。如在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土耳其进行曲》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随着音乐在强拍处拍手来感受进行曲的节拍特点。再随着音乐表演踏步动作,声音弱的时候动作幅度小,声音强的时候动作幅度大,让学生体会乐曲力度先弱—后强—再弱的变化,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渐强、减弱的力度特点,然后教师用幻灯片出示渐强、渐弱记号。问:“这样的力度变化给了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答:“好像是一支队伍从远处来,越来越近,然后渐渐离去”。律动作为一种体验音乐的方式,也是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段。从感受和欣赏的角度说,律动就是体验音乐的方式。从表现的角度说,律动也是将感受到的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过程。

三、巧用体态律动,明确音乐结构特点

音乐能通过音乐的高低、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及音色浓淡等要素的对比来反映情感和体现音乐形象。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划分乐段是为了理解乐段,理解乐段是为了理解乐曲体现的音乐情感。可是学生经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乐曲分为几个乐段,至于为什么这样分或怎样划分学生就不得而知了。其实乐曲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情绪、速度、力度、音色等变化明显,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要素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身体反应,巧妙地利用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掌握乐曲的曲式结构。如在欣赏《花鼓》的教学中,教师分别引导学生听赏乐曲的两个主题,在学生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的律动来感受音乐,主题一设计了表演敲击花鼓的律动,主题二设计了表演茉莉花开的律动。最后全曲完整听赏时,根据乐曲的曲式结构特点,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配学习任务通过体态律动表现乐曲,学生在聆听全曲中分辨乐曲的ABA结构并做出相应的律动,这样乐曲的ABA再现三段体结构就自然显现出来了。又如《春节序曲》是一首具有陕北民间特色的乐曲,主题反映了陕北人民欢度春节时的情景。整首乐曲的结构是:引子A+B+A,其结构是复三部曲式,首部A力度较强,速度较快,呈现出一派欢乐的热闹场面;第二部分B转入C调式,旋律抒情,速度缓慢,反映了人民因为歌颂党、赞美生活而翩翩起舞,具有田园风格韵味;最后再现首部A,音乐在炽热的欢腾中结束,再一次表现了欢庆高潮的场面。让学生通过听赏、鉴别乐曲在发展中的变化对比,联想乐曲描写的场景,按乐曲结构A+B+A的布局,指导学生进行多种节奏的击掌练习。如此以聆听为基础,利用随乐配肌体律动来表现乐曲,听辨乐曲曲式结构,加深对乐曲的感受与理性的理解。

体态律动方法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音乐的认知规律,律动在能够帮助学生感知、明确音乐表现要素的同时,还要渗透出他们的情感、态度,而且每一个动作都有灵动的音乐情绪,每一个孩子的表达都是有个性气质的。在律动表演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眼神、表情、肢体中去捕捉孩子的感受。要关注他们:状态是否投入?眼神是否发亮?身体有没有情不自禁的跃动?当他们的肌体与情感、精神意识和谐统一时,那样的律动才能够感染他人、感动自己的心灵。体态律动使用得当会让我们的欣赏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不小心也会弄巧成拙。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明白:律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我们切不可一味地做律动,而脱离音乐本身的特点,违背欣赏教学的宗旨。因此,律动教学要把握的原则是:既可以通过体态律动这一途径让学生直达音乐欣赏与表达的深处,又不能让律动成为学生关注的唯一重点,达到欣赏教学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体态律动乐曲
以父之名
始乱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