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意义与路径
2024-06-09海南省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蔡琼波
◎ 海南省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蔡琼波
受教育权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宪法保障公民人权的重要体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成为了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目标。在数字化背景下,我国教育进入了新的转型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数字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意义
1.为公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
数字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能够在为公民提供平等受教育权的同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平等。所谓受教育权指的是我国全体公民享有接受文化教育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通过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能够为公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其中包括机会平等和条件平等。结合具体情况来看,机会平等是公民最基本的教育诉求。相关部门在保障我国公民的机会平等和条件平等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实现我国公民权益的最大化,即如何为公民提供平等且公正的教育保障。与机会平等不同,条件平等所追求的是一种竖向平等。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平等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我国教育质量,从而实现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公平。
由此可见,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数字化背景下,通过实施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手段能够在保障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平等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对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2.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是公民受教育权平等保障的核心
数字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能够从多方面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提供平等保障。一方面,通过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能够充分体现出公民受教育权的公平性。一直以来,教育的公平问题是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个地区在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失衡问题。城市地区普遍存在教育资源过剩,而偏远的乡村地区则普遍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解决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途径。但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民对高质量的生活需要更高。与过去相比,现阶段人们所追求的受教育权并不是单一的接受教育,而是要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数字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不仅要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能够平等实现,还要保证教育质量符合公民需求。另一方面,公平配置教育资源能够直观反映出我国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方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与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教育资源投入差异。通过实施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能够体现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即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数字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路径探讨
1.构建完善的数字教育能力体系
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发展进一步向数字化转型,相关部门要精心布局和完善智慧教育新网络、新资源、新平台、新应用等,共同为促进教育数字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了构建出完善的数字教育能力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共同入手。第一,要完善现有的教育设施并实现我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型升级。第二,要充分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营造出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数字化教育环境。第三,发挥数据在治理教育发展改革方面的重要作用。第四,提高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使用率。第五,要针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第六,创新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第七,对包括理念、内容、模式等在内的教育发展动力结构进行转换升级,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资源实现公平配置。
除此之外,国家还要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支持,不断提高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水平。通过将以上新型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我国教育行业的能力,还能让我国的教育模式和教师角色等在新型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实现升级转变。
2.完善我国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多主体协同发展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发展需求和教育发展目标,通过提供基础性教育公共服务和公益性教育服务,共同优化和升级我国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另外,各教育治理主体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形成主体意识,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在协同发展思路的引导下,要通过加强横向与纵向之间的协调联动来构建出完善的数字教育环境。
为了加强学校、政府、企业等多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相关部门要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文件来为以上多个主体提供可靠的政策支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升。要改进和完善大数据与学校平台之间的接入标准,促进我国教育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为了充分发挥出数字化背景下大数据的教育体系治理能力,不仅要构建出完善的大数据体系,还要加强大数据与各个教育系统以及教育层级之间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出高效协同发展的教育治理体系。
3.深化教育云服务全周期机制保障
现阶段,我国数字化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自发式和散发式发展问题。为了推动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需要不断深化教育云服务全周期机制保障。为此,相关部门和人员要严格遵循“互联网+”教育发展理念,从计量、监督、计费等多个方面共同促进我国教育云服务全周期机制保障的优化升级。通过实施以上措施,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数字化教育一直以来所面临的项目化和运动化发展问题。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云服务全周期机制保障,不仅要从财政制度上提供支持,还要采取优化升级措施对我国现阶段的云计算服务全周期管理模式进行处理。此外,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课后服务质量问题,相关部门要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调整策略。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双减”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减轻现阶段中小学生的课后压力。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依托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后服务机制,导致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课后服务质量各不相同,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此,相关部门要积极建立和完善课后服务供给机制,在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学习动力支撑的同时也要不断缩小各个地区之间课后服务质量的差异,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4.推动多层级教育机制体制创新
为了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我国要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使其由过去的技术驱动转变为业务融合、机制创新以及文化创生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同时,相关部门要在严格遵循应用为主、服务至上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推动包括国家、省市、区域、学校、家庭等在内的多层级教育机制体制创新。在政府、教研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引导下,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化教育的改革发展,从而形成多个不同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育服务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出各个主体在建设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相关部门首先要明确各个主体的不同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各个主体之间加强合作交流。这样一来,既能够充分发挥出学校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又能发挥出其他参与主体的市场资源配置优势,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经费投入结构来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投入的合理性,避免出现短期、持续性差的不合理投入方式,做好教育经费的科学合理配置。
5.推进“互联网+教研”建构,促进教研现代化
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研工作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教研既是支撑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又是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力量。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师所面对的教育环境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改变。为了转变自身角色以适应新的教育生态环境,教师需要通过建构“互联网+教研”的模式来促进教研现代化。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互联网+教研”的教育生态环境下,我国城乡地区的教师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城市地区的教师运用技术的能力相对比较强,相反,乡村地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弱。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目标,相关部门要积极为教师营造出多层级的“互联网+教研”教育环境,使教师能够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推进“互联网+教研”生态教育环境建构的过程中,要围绕实际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机制展开全面探索,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一措施对促进我国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具有积极作用。
6.积极探索数字教育共享合作路径
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二元分化、区域失衡、群体差异以及校际失衡等问题都是影响数字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主要因素。因此,相关部门要通过积极探索数字教育共享合作路径,从多方面共同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为了有效解决城乡二元分化问题,相关部门要在坚持对口帮扶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数字化背景下的“互联网+”优势。通过采取同步直播课堂、双师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沟通和交流。在互动过程中,能够帮助教师完善自身课程内容并改进自身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另外,为了有效解决群体差异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在政策引导下开展相关信息的收集、监测和更新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群体分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以此来减小群体差异对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阻碍作用。针对校际教育失衡问题,相关部门不仅要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还要推进学校之间教师的协同发展。具体来看,相关部门要通过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对各个学校的教师采取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的管理方法,使教师之间通过互相影响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
7.制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我国时代发展特点来看,未来的教育一定会向着信息化教育方向发展。因此,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我国需要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机制来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了贯彻落实数字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要在开展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做中学、学中用”的指导方针。既要加强相关人才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学习,又要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以此来提升相关人才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要加强政府、学校以及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学校与专业的信息化企业构建数字教育协同发展机制能够发挥出企业在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现阶段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在高层次数字教育专业人才的引导下,既能够推进我国数字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又能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一直以来,城乡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部门的重点关注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使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相关部门和教师要通过采取可行的措施来解决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结合上文分析来看,相关部门要通过构建完善的数字教育能力架构体系;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深化教育云服务全周期机制保障;推动多层级教育机制体制创新;推进“互联网+教研”建构;积极探索数字教育共享合作路径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机制等多个具体措施共同促进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化和合理性。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相关部门要积极转变教育发展方向,不断推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数字教育的公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