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研究生社会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

2024-06-08唐小玲陈东冉李玉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医学社区卫生卫生

唐小玲 陈东冉 李玉华※

(1.中南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000;2.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新时代背景下,为卫生事业培养合格医学人才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医学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在培养过程中要积极倡导医学人文素养与医疗技术水平并重。社会医学作为一门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对于培养医生人文素养而言有着独特优势。社会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起初是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研究生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的必修课,其他专业方向研究生的通识课程。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社会医学课程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逐渐受到重视,同时“社会医学”的精神内核也与课程思政建设高度契合,如何进一步用好社会医学课程建设,注入课程思政理念,需要进一步思考[2,3]。而近年来医学领域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逐年增多,相关研究多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展开社会医学课政思政建设,或者是对医学院校的其他专业课程进行研究[4,5]。因此本文以社会医学为例,以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为授课对象,厘清社会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及内容,构建社会医学课程思政的方法,以期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

1 社会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旨在探索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众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科学与医学科学的有机结合。社会医学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可与社会学科中的管理学、心理学、政策学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并且相互渗透,与医学门类的其他科目相比,具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优势[6]。

2 社会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建设社会医学课程,就是通过挖掘社会医学中的思政元素,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社会医学的知识当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又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医学实践,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愿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奉献终身的、承担起人类全生命周期照顾责任的合格接班人,成为真正的医德与医术并行的人民健康守护者[7]。对于教师来说,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也是对自身德育水平的建设过程。不仅对提高师德、师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专业课程一个全新视角的梳理,对于提升教学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

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的“中国方案”为切入点,以社会医学课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为例,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概念、发展及历史演进及相关人员出发,突出我国基层卫生制度和新医改政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优越性,让学生对相关政策、制度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同时,培养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民族自豪感和对政策及基层卫生工作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愿为祖国卫生事业奉献、扎根基层的信念感。

3.1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及服务对象社区卫生服务在相关部门领导下,以全科医生为中坚力量,依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融医疗、预防、康复等于一体的连续的卫生服务。将社区全部居民纳为服务对象,以其中的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为重点,既面向个体提供基层医疗服务,又面向群体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中国能够取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与全民参与和基层卫生服务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的全科医生更是卫生应急的主力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承担了核酸检测、疫情哨点监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等一系列的重要任务;同时,继续承担着日常基本卫生服务,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医疗诊疗服务等,还包括健康教育、宣传动员工作,如宣传打疫苗对个体的免疫屏障作用、戴口罩对阻断病毒传播的作用等,从而大大提高了民众的依从性及对防疫知识的知晓率。通过这一举例和联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疫情防控成果的来之不易,同时认识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挥的巨大作用。并进一步举例:截至2022年7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340 736.1万剂次,各地逐步有序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仍然能够发展平稳,人民群众正常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这与我国基层卫生服务建设密不可分。由此为学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职业自豪感,也树立起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3.2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历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探索开始于20 世纪50 至60 年代,并且一直以来都有着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特点。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及赤脚医生的发展,都是基层卫生服务发展及全社会参与的有力写照[8]。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消灭了天花、疟疾等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并在1949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用有限的、较少的卫生人力资源,承担起了农村地区众多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堪称奇迹,也为后期基层卫生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 世纪90年代开始至新医改前期,我国就已经开始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形成便民的卫生服务网络,并逐步发展成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职能的重要内容。2009 年,新医改开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卫生服务成了改革的重点,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也更加凸显,同时逐步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的试点工作。2016 年,“健康中国2030”提出了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不断优化健康服务体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袭,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依然能够有序开展,为居民生命健康和提高其健康素养提供了基本保障。有报道[9]表明,到2021 年,我国人均寿命已提高到了78.2 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40.8 岁相比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已经位于世界前列,这与我国基层卫生服务的发展密不可分。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在医改这一世界难题中,中国方案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3.3 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从赤脚医生到今天的全科医生,他们常被误解为“万金油医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全科医生为居民撑起了医疗服务的半边天,也在疫情当中充当了吹哨人的角色。结合发生在身边的全科医生的感人故事,向学生举例讲述。例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161 团医生梅莲,她常年在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大山深处从医。多年来,她先后接诊达6 万多人次,为贫困职工、牧民垫支医药费数万元。新疆奇台县哈萨克族乡村医生哈布列提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在300 公里长的土地上为各族群众行医治病,解决危难的好医生。通过举例,让学生认识到感人事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感受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树立起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向党组织靠拢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愿为中医药卫生事业奋斗终生,并且认识到,作为青年学生和高级卫生人才,要学好本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4 社会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

课程思政建设对于社会医学课程而言是新的尝试和探索,因此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上都应当做出相应的优化。社会医学教学团队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初期进行了相关培训,然后相关工作均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蓝本。

4.1 提出新的教学目的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应当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社会医学基本理念、方法,并在实践中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出较好的岗位胜任力,同时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良好的医术和学术道德建设。在教学大纲设计上,要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贯穿始终,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加强其理想信念建设及对医学社会性的认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4.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对于教学内容也要进行更新。社会医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过往普通的社会医学课程相比较增加了一定的政治属性。因此在备课、研讨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其时效性,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案例和政策等。在社会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力[10]。有诸多的研究[11,12]表明,案例式教学(CBL)模式、团队式学习(TBL)模式、问题式学习(PBL)模式等对于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方法设计时可以加以运用,发挥以建促教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依托传统的授课模式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包括理论微课视频和实训视频等,提高课程的传播范围,扩大影响力。考核方式的革新对于检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在考核方式上进行革新。传统的期末考试的考核方法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作用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均做出改革的前提下,教学考核的革新也应当予以配套。有研究[13]表明,养成式考核,对于评价教学成果有较好的效果。因此,结合研究生的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改革后的社会医学课程可以采取文献汇报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且将文献汇报的评分标准细化、严格化,如果学生在文献汇报中表现不佳,则难以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14,15]。

4.3 以教促学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社会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除了课程本身的建设外,还要重视授课教师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采用教学评比、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绩效等激励机制与之配套的方法,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

社会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是社会医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融合。而医学院校社会医学教师通常是专科人才,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较少,通常仅是基于原有的知识储备和通识教育,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门人才的帮助和把关。因此,在课程建设时可以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门人才,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充分挖掘社会医学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点,并且对于内容进行有效把关,使课程思政建设更有深度。

5 预期困难

预期困难,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客观存在的。有研究[16]表明,在课程改革中,学生会认为社会医学课程的课业负担过重。较其他医学门类研究生课程而言,有科目较多、难度较大的特点。而社会医学对于非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类的研究生而言又是非主干课程。因此,如何把握好课程负担和课程难度,并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是在改革中应当思考并加以重视的问题。同时,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也是难点,考核方式区别于过往的期末背题、应试教育。改革后的课程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例如文献检索、综述、团队协作能力都是现阶段学生的短板,而这些技能又是研究生的必备技能。因此,要着重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加以克服[17-19]。对于教师来说,大部分教师都是医学专业出身,虽可以依托马克思主义课程专任教师的帮助,但是课程思政建设除了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有强大的政治敏锐性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储备,因此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0]。

6 展望

社会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仍在初步发展和逐步探索阶段,具体的实施细节仍有待商榷。在下一步课程实践进程中,可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改革效果展开调查和评价,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并探讨不足,为其进一步成熟提供科学依据和相应建议措施[21]。

猜你喜欢

社会医学社区卫生卫生
卫生与健康
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缅怀我国著名社会医学家
——梁浩材教授
履职尽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卫生歌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我国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的比较分析
少数民族地方医学院校加强社会医学教学必要性的探讨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社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