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学媒介及其意义 *

2024-06-08赵子涵张龑真赵婉星孙可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2期
关键词:书面媒介中医药

赵子涵 张龑真 赵婉星 孙可新

(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中医学在明清时达到了顶峰;文学也在此时走入集大成时期。前人针对古代医学传播的研究,主要从丝绸之路和医学流派两方面进行分析。高雨[1]以江南书坊为主对明清医学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书坊刊刻医籍、医书等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及其传播价值,针对文学媒介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作用进行研究的报道还较为少见。因而,研究明清时期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学媒介意义重大。本文把文学传播途径分为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两部分,探索明清时期中医药文化借文学传播的途径,并为当代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思路。

1 明清中医药文化以文学为媒介的传播途径

借鉴前人对文学传播手段的分类[2],可以将涉医文学的传播分为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两部分。口头传播主要包括民间经验类涉医作品以及艺术表演类涉医作品,口头传播途径更多存在于大众之中,其传播力度强、普及性高,有助于民众了解中医药文化;书面传播主要通过民间书坊进行,各类书籍通过书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尤其是书面类涉医文学和中医书籍,这种传播途径更稳定、出现错误的概率低。两种传播承载方式不一,各具特色。

1.1 口口相传语言文学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有力途径明清时期中医药文化的口头传播大致可分为民间经验和表演艺术两部分,民间经验指人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积累而创作出的神话、民谚、民歌等;表演艺术指通过艺人的演出而对医学进行传播,包括戏曲、评话、说书等。

1.1.1 民间经验丰富完备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就喜欢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融入文学创作中,例如创作解释未知的神话、歌唱日常劳作的民谣以及记录经验的俗语等。这些作品的积累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趣味的同时,也使得大量经验习惯得到了传播,其中就包含了不少民间的中医文化。

与神话不同,谚语不具完整的体系,它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其特质是将丰富的哲理融于通俗短小的语句中。受地理环境、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涉医谚语偏重也不同,如“青草黄茅瘴,不死成和尚”[3],这句显然是瘴气过多的岭南地区所产生的谚语;又如“饥食荔枝,饱食黄皮”“多食马兰,少食芥兰”“南蕹西芹,菜蔬之珍”“婴儿瘦,探石鷇”[3]等,多数都是与食疗养生有关的谚语。人们通过朗朗上口的谚语来记录医学经验,又以口头的形式将其传播。通过对这些涉医谚语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明清人们的日常养生、治疗习惯,还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民间对中医药知识的认知情况。

民歌时调也是一种在民间影响力极大的口头文学形式,其在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增加了韵律美。我们可以从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些关于民歌时调的记录:或是借药材名称进行抒情的作品,如《金屋梦》[4]第五十三回中蒋山竹所编唱药名词牌《山坡羊· 张秋调》:“金银花,红娘子,把细辛埋怨;明知道当归,把金樱贪恋”;或是揭露道德败坏的庸医的作品,如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的《行医叹》。民歌时调以自身朗朗上口的特点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与书面文学的结合也使得中医药文化有了不同的传播途径。

明清时期信息传递技术不够发达,神话、谚语、民歌时调等艺术形式便成了人们口口相传、传递信息的最佳载体,它们对民间的医学经验积累的记录和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同时也予现代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途径以启发。

1.1.2 艺术表演丰富多彩明清时期艺术表演种类丰富,主要包括戏曲和评话。表演题材大多来自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医药文化自然也被收纳其中。与神话、谚语等文学作品随时随意创作的特点不同,艺术表演对书面文本的依赖程度更高,其在内容上对中医药文化的承载更为严谨。

戏曲中涉及的中医药文化更偏向于养生,如《野叟曝言》[5]第九回中提到:“你说不药为中医,节饮食以俟其元气自复耳”。涉医戏曲之所以更偏向养生,一方面是因为戏曲表演中其他形式的医学知识难以表达,而养生类知识容易体现,并且能恰当融入剧情;另一方面则与明清时期人们普遍对养生知识感兴趣有关。戏曲创作源于生活,自然会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养生知识收纳进去。受明清社会背景影响,戏曲产生了不同的表演形式,例如相声的前身——京剧“两小戏”。在《中国相声史》[6]中记录了一个名为《老黄请医》的两小戏,其情节围绕一个不懂装懂的庸医展开,加以戏曲特有的带有韵律的药名“说唱”,便将中医药与口头艺术表演完美融合在一起。朗朗上口的药名歌、滑稽的诊疗过程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起到了一定的传播作用。

评话是一种口头表演的形式,指说话人讲述历史故事时夹有品评、议论。评话与戏曲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创作内容大多来自历史故事和小说内容,是说话人增加个人的主观评议后对这些作品的再创作。例如《赤壁之战》中孔明看病一段,评话版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周瑜拒绝让孔明进行“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孔明要求必须经过四诊才能看病的过程[7],这段表演的增加印证了作者、表演者自身医学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只有传播者自身具备相关知识素养,相关作品才能更好地呈现,被传播者才能更好地接收到相关文化知识。

戏曲、评话等表演艺术作为明清时期主要的娱乐方式,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增添了趣味性。严谨的文本创作和艺人的表演使这些艺术表演更易理解,也使观众更能接受情节中承载的中医药文化,这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2 笔墨传世书面文学是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坚实载体明清时期民间书坊兴盛,其主要以市场营利为目的,因而刊刻的书籍内容大多为通俗文学和日常实用类作品,这使得中医古籍的刊刻与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1]。除了刊刻医籍和医书外,民间书坊所刊刻的通俗文学作品也十分丰富,这里我们主要提及的涉医文学作品为小说和戏本。

作为书面文学,小说和戏本的表现形式并不一致,但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承载方式是统一的。相较于口头传播的局限性,涉医小说、戏本对中医药文化的承载角度更广:有包括中医药思想的作品,如《西游记》中多次提及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思想[8];有关于中医药诊治的作品,如《老残游记》以医者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展开,多次描述老残救治患者的情节;有涉及中医药方的作品,例如《镜花缘》中提到了治疗跌打损伤的药方七厘散和铁扇散等;也有关于中医药饮食养生的作品,如《野叟曝言》中对于治未病思想的描述等。由此可见,书面文学中包含的中医药文化十分丰富,从中医哲学思想理论到中医诊治、医药等各个方面均有所涉及。明清时期广泛而细致地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书面文学的创作中,不仅能够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中医药文化,还可以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发展。

除通俗文学外,明清诗歌、散文等雅文学中也含有大量中医药文化。雅文学的传播范围与通俗文学不同,其更多的是抒发文人的情感思想,因此在文人雅士之间传播更为广泛。

诗歌中的中医药文化多关于医者或中草药。包含医者的大多是作者表达自己的赞赏之情,如明代徐熥的《老医》:“橘老杏残筋力尽,定应死去作医王”;或是以药材为题的诗歌创作,如明代陈献章的《益母草》、清代多隆阿的《人参其四》;或是用药名作诗,如清代医家叶天士的《四时药物诗》:“冬来无去可防风,白纸(白芷)糊窗重复重。睡到雪消阳起时(阳起石),户悬门外白头翁”等。此外还有一种与诗歌联系紧密的特殊文学形式——对联。以中医药为题材创作的对联也十分丰富,如“一匹天青缎,六味地黄汤”;也有许多医者喜欢通过对联表达自己的信念,如清代范文甫的“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清代医家流传的“春夏秋冬,辛劳采得山中药;东南西北,勤恳为医世上人”[9]等。诗歌、对联中所涉及的中医药文化虽不如通俗文学广泛,但也独具特色。

明清时期的小品文中也有不少涉及中医药文化的作品。小品文是明清时期盛行的一种散文文体,它虽然篇幅短小,却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少作家喜欢借小品文来反映自己的日常生活趣味,其中不乏医学知识。例如袁中道的《李温陵传》:“世之食粱肉太多者,亦能留滞而成痞,故治者以大黄蜀豆泻其积秽,然后脾胃复而无病”[10]。以中医理论阐释世间规律,不仅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还体现了道家的文化思想。这些作品展现了当时文人阶层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对涉医文学的发展有所影响,同时又推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书面文学囊括了中医药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使当时的人们有更多了解中医的途径,其稳定性和全面性也使中医药文化得以流传至今,对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种媒介的传播形式不完全相同,但其对中医药文化的承载而言都不可或缺。

2 明清中医药以文学为媒介的历史意义

前文已系统地整理了明清涉医文学的传播途径,其形式多样,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通过整理研究,本文将文学媒介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总结为三个方面:日常便捷、内容丰富、影响广泛。

2.1 文学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中具有日常便捷性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科技发展不如今天的明清时期,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口口相传。歌谣、谚语、神话等口头语言文学简短、便捷、日常,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与人际交往活动需求。中医药文化正是借助这些文学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因而得以传播。

2.2 文学媒介种类多样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的方方面面包含大量日常经验医学的歌谣与俗语,表现中医药养生思想的戏曲,称赞医者的诗歌,记录中医体悟的小品文以及涉及中医思想、诊疗与方药的明清通俗小说等,足以体现明清涉医文学所承载中医药知识的丰富多样。

2.3 文学媒介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本文涉及的文学类型包罗了明清各个阶层所接触的文学种类,无论是王孙贵族、文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学媒介接触到其所传播的中医药文化,足以见文学媒介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义深远。

文学媒介日常便捷、内容丰富、影响广泛的意义使得明清时期的中医药文化得到充分传播,由此可见文学对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不容忽视。明清时期的经验已然充沛,如何借鉴前人并结合当前社会的新发展,探寻当代医文结合以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途径,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问题。

3 结语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一部分,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是新时代祖国繁荣发展、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本文对明清时期以文学为媒介的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进行了分类研究,得出文学对中医药传播的三个历史意义,为探索现代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途径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书面媒介中医药
书面表达之叙事描写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书面表达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