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策略探究
2024-06-08曾伟
曾 伟
(福建省武夷山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俗话讲“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因此逐步健全德育体系,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势在必行。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重要的德育责任。因此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设计应当更加慎重、严肃。新课标中提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核心素养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充分落实尤为重要。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由五项内容构成,分别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教师从课程前期的准备工作到教学过程中具体教学方案的实施,都融合核心素养元素,以落实素养为核心目标展开具体的教学工作。
一、新课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引导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时,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导向。基于此,教师还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育人规律,注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学习需求,强调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以学生的生活场景为基础,提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特征。另外,教师还应当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展开评价,指向教学改进以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的思想与当下政治方向相一致。其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道德要求与规范,将要求与规范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匹配、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期间提升思想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同时,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也应当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且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最后,学生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应当逐步具备责任担当意识与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其人格走向完善与独立。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建议
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可被概括为“八个统一”:其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其二,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其三,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其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其五,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其六,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其七,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其八,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一)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主要体现在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方面。政治方向强调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价值取向体现在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的坚定认同。家国情怀则体现在对祖国、民族、家乡等的强烈认同。
(二)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让学生的个人品德得到他人及社会的充分认可;其次学生还需要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懂礼貌,争做新时代的新好青年;最后还要在家庭生活中具有家庭美德,在家中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勤俭节约、互帮互助,成为良好家庭氛围的助推力。
(三)法治观念
深化学生的法治观念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宪法至上”的原则,认识到宪法的权威性,从而使其坚定选择尊崇宪法和法律。另外法治观念还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学生还需要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权利与应当尽的义务是相统一的关系。
(四)健全人格
这一素养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加速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学习中,让学生逐步具备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以及健康的生活态度,从学习知识的角度逐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五)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即学生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深化学生的担当精神,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公共生活。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困境
(一)缺乏素养落实
教师认为到目前为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性,导致教学中的素养落实环节相对缺失。这一情况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很难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同时,还会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让课程的育人作用被弱化。
(二)活动较为单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需要以活动作为支撑。而素养落实的过程较为复杂,难度也较大。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满足素养的落实,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知素养内涵并逐步达成素养。然而当下存在教师所设计的实践活动相对单一的现象,不利于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效落实。
(三)缺少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活跃课堂的重要条件之一。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发现学生当下的学习困惑,还能了解到学生无从发觉的学习问题。然而当下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少的情况,由此不利于教师对学情的精准把控,同时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降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策略
(一)目标包含素养,以素养为导向
教师在展开教学前应当设定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为了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落实核心素养,则应在深入探究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设定带有素养属性的教学目标,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素养为导向。例如:教师在备课“我们的公共场所”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时,为了使整单元教学目标具有统一性,且能够充分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目的,则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教师认为本单元的主题为“文明行为”,那么所有的课程教学都应当指向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促使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其次,教师分析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中包含“道德修养”这项内容,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相适配。最后,教师制定单元教学目标,主要以发展学生“道德修养”这一核心素养为目标。为此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教师期望学生通过理解单元知识,能够成为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且懂礼貌的新好青年。
(二)内容结合素养,不脱离紧相关
教师要想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应当将素养与实际教学内容紧密关联。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素养,才能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被带动、被影响,从而潜移默化地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分析教学内容,还要探索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从而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脱离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华民族一家亲”课程的教学设计时,以深化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属性的认知为基本目标。为此教师结合“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将其充分体现在本课的教学内容中。“政治认同”具体体现为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方面。其中家国情怀体现在对祖国、民族及家乡的强烈认同感上。为了发展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具体方法等。由此教师将核心素养深深印刻在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核心素养。
(三)活动体现素养,潜移默化影响
活动是学科理论教学的支撑,同时也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活动的设计关乎于学生的学习质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好的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活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核心素养,在活动组织的加持下使学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发展自身核心素养。例如:教师为了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从健全人格层面出发发展核心素养,则在“面对成长中的问题”这一单元教学中,组织能够体现素养的教学活动。教师将活动的主题设定为“成长的烦恼”。在成长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而如何面对问题并理性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非常必要的人生课题。在主题背景下教师组织辩论比赛、演讲比赛、围炉谈话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自我认知,加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问题并且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从而使其具备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以及健康的生活态度,进而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四)评价落在素养,加强指导改进
教学评价的设计使整个教学过程有始有终。科学有效的评价结果能够指导教师进行课程改进,指导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质量。而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将素养体现在评价环节,由此加强指导改进的作用,使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我们是班级的主人”单元教学时,教师设计过程性评价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结果来评价学生对班级责任的情感认知思考。过程中,教师还会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具体表现,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有序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尊重他人的发言。这一表现能够落实到道德修养的评价内容上。评价并不是整体教学的最终环节,教师要让评价结果发挥作用,让教师认识到在课程教学中素养落实得到位与否,还有哪些改进空间等。
(五)实践促成素养,应用体现素养
任何的理论课程中都应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应用所学知识,进而增强学科综合实践能力。在落实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当设计与课程相符的实践活动,在此充分体现核心素养,从而以实践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这单元课程中,为了使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对家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强化其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教师组织“我的家乡我来建设”的课程实践活动。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家乡当地的风俗习惯,并且最终形成成果进行课堂展示;实践活动二为民间艺术体验活动,活动中学生应用所学文化知识,以动手操作的方式来切身体验民间艺术;实践活动三,分析家乡文化传播的困境,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找到文化宣传的有效途径,从而帮助家乡突破困境。
(六)自主发展素养,自主生成素养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依靠教师的引导与教育,还要让学生有自主发展素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任何阶段发展素养,进而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为此教师采取相应措施,例如:首先,教师在课前阶段会为学生布置相关预习任务,对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设计任务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初步发展核心素养。其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组织自主学习活动,并且为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自主探索能够收获怎样的素养发展结果。最后,教师会在课后阶段为学生布置相关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巩固课上所学新知,从而达到进一步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贯穿自学元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获得自主能力的发展,在收获自主探索成果的同时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七)作业呈现素养,内化达成素养
自“双减”政策落实,作业的设计成为教师深入探究的工作内容。对于作业的调整与创新,教师认为可融合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作业任务,进行知识内化,从而进一步达成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业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变废为宝有妙招”这一课结束后,教师设计课下实践活动,以此作为课后作业。学生需要根据课上所学内容,在课下找到“变废为宝”的其他方式,并且通过亲自操作来完成这项任务。学生在进行该任务时,不仅会内化课上所学知识,还能拓展课外新知,并且在实践中深化对“环保”的认知,在操作中充分践行环保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由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的布置中呈现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达成素养,不仅能够升华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的强化与发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步强化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对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全面、准确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其次将核心素养体现在教学目标中,并且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同时将活动与实践相结合,让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由此,不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强化;另外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化与改革,实现学科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