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有效渗透美育教育

2024-06-08

学苑教育 2024年12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美术

刘 军

(江苏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 如皋 226500)

在素质教育中,美术课程不仅是传授艺术技能的平台,更是“美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的育美阵地。美术课程的深层次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美、创作美的过程中放松心灵,陶冶情操,并逐步养成发现美的热情、创造美的能力。由此出发,美术教育应当依托德的滋养来开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创设出多姿多彩的美育活动,使他们在美育的情境中学会生活,学会如何爱自己、如何包容他人,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把握美育契机,为孩子们打造出一个既能学习美术知识,又能培养审美能力的良好学习环境,以此来促进“以美育德”目标的顺利达成。

一、小学美术课程中美育的意义

美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融入,体现了教育对于美的深度探究与人文关注,其意义远远超过艺术技巧的习得,涉及到学生情感、认知、品德等多方面的培养。美育的实施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美育不只是引导学生去感知美和表现美,更是在于通过美的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操,培育他们的道德观念,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美育的深入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新视角,为他们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基础。归根结底,美育的育人价值就是通过艺术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从创造性的角度去探索和理解世界。艺术的创造不应受到过多条件的限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舒适、愉快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下,以独特的方式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二、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渗透美育的方法

(一)赏析美术作品,发现美

在小学阶段,美术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角、形成创新精神的重要任务。美育的融入能让美术课堂散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美育,超越了美术技能的教学界限,将教材中的美术知识转化为包含“情感”与“认知”的综合教育。学生在赏析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视觉层面的艺术感官享受,而且还可以更加清晰地去感悟美、理解美,使之触及心灵,润泽情感,激发内在的潜能。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美术作品赏析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从个人视角去发现美的元素,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的艺术语言。以“山山水水”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一同观看自然界中奇峰峻岭的图片和视频,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随后,向学生展示艺术家笔下的山川河流,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自觉发现、总结线条是如何传达自然韵律的,并尝试领悟山水画中蕴含着的文化意蕴。针对这一教学单元,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从身边的景物中捕捉美的元素,并呈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课堂上,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视觉冲击,而是主动地参与美的创造过程,且能真实地表达个性和情感。

(二)借助生活教学,感受美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其本质上就是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发现身边具有美的事物,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感受美、认知美,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了生活与艺术的无缝对接,贴近学生的实际体验,使美育的内涵更加生动,让美术教育不再是孤立的艺术技能训练,而是成为一种全方位的人文教育。

以一次户外艺术考察活动为例,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观察并感受生活中事物的自然美。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不仅学会了用艺术的眼光观察世界,还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了将日常所见转化为艺术的创作方法。例如,在教学《动物的花衣裳》这一课程时,教师没有一味地向学生展示静态的动物图案,而是提前预留生活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周边环境中的小动物,识别和记录它们身上的“衣服”。有的学生记录到:“我家猫咪的衣服是黄色的,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的图案”;有的学生这样写:“窗台上的小麻雀,衣服是棕色的,胖乎乎的很可爱”。学生在观察动物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捕捉这些自然图案,并在自己的绘画中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他们懂得了这些小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会更加爱护这些小动物,实现了美育的目标。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思考法、观察比较法和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在美术中学会联想,在生活中发现美。

(三)组织合作活动,理解美

美育的融入,将美术课程转化成了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实验场,挑战着传统艺术教学的边界。组织合作活动是一种贴合小学生群体特点的教学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团队合作发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共鸣,深化学生对美的认识,强化学生的社交技能、协作精神与集体责任感,也在隐性中培育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美术活动合作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共同努力下完成某项艺术的创作任务,并产生集体性的艺术体验。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个体的观察、理解、想象和创造融入作品中,在与他人的相互碰撞、交融下,产生更多的灵感。团队合作能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升华,将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与审美能力。

以国画鉴赏活动为例。在明确了此次课程的活动主题后,教师以不同的国画大师为小组命名,每个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这位大师的国画风格与绘画技巧。学生通过查找图书资源、多方了解大师的代表作品,探寻他们的艺术创作之路,并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分享自己的发现。这种活动方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国画艺术的不同绘画风格,并有效强化小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随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各小组要相互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比和分析不同国画大师的风格,并进一步讨论国画的艺术精神与审美特质。小组成员聚焦于国画的意境美,理解画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并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对国画艺术的审美能力,还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再以“我设计的一本书”一课为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微课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书籍装帧艺术的基本知识,并侧重于书籍封面设计的几大要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封面设计,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观察和艺术创作能力,也强化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再通过小组间的设计比拼,学生在色彩搭配、版面布局、字体选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善用信息技术,营造美

美术课程中,美育的渗透还需要充分考虑当今社会的文化环境。随着数字媒体的大范围普及,教师应积极融合数字技术手段,让学生习惯于利用数字媒体来辅助艺术创作,结合网络资源来展开跨文化艺术交流,借助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力量拓宽艺术视野,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运用。

现代科技的力量让美术教学突破了传统模式的限制,为美育的推广和实施打开了新的维度。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学效率,还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能够营造出更加直观、生动、灵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审美能力的同步发展。这种融合了科技元素的美术教学能使美育在小学美育课程中的渗透变得更加深入和有效。

例如,在日常的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自然界中动物的生活片段,并鼓励学生用手中的画笔,将自己认为美的画面画下来;再如,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绘画主题——“我身边的美人”,让学生借用信息技术,运用线条、色彩等方式,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人。此刻,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懂得“美人”不一定是外貌美,行为美、心灵美、思想美更重要,同样可以被称为“美人”。

在整个绘画过程,学生都是基于自己的感受来发挥,他们的感官将得到进一步放大,并学会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美,且将这种美感融入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向价值观的形成。由此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感知和表现能力,更有效促进了美育教学的深入发展,使美育不再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成为了一种多元互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体验。

(五)丰富课外实践,塑造美

课外实践活动使美育的实际功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课外实践事实上是对传统教学空间的补充,将学生带到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去体验自然、感知艺术。前文中屡次提及美育的实质不是纯粹的艺术理论灌输或美术技能训练,而是要通过细腻的情感传递,在细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强化,在日后的美术创作中产生更多的灵感。从此角度来看,课外实践会为美术课堂搭建生动、天然的艺术教育场景,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处处是惊喜”“身边处处是美景”的标准。随着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美术课程的学习也将脱离基础的模仿阶段,朝主动探索、自主创造的方向过渡。

例如,在写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主题,组织学生来到当地的公园、山坡、博物馆等地,让学生在这些自然、人文景观中获取艺术创作素材。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从自己的“心”出发,尽可能细致地去观察周围的环境,感知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并尝试用画笔将它们记录下来。在公共环境中,教师还要顺势提醒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借此机会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多元化的写生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宝贵的美术素材,让他们的艺术技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则能够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爱与美的种子,让他们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感知艺术、享受生活。

具体的课外写生实践,使学生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从寻找合适的景点、选择构图到调配颜色,每一步都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通过这种沉浸式的艺术实践,学生的美术表现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六)实施鼓励教育,欣赏美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施鼓励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美的能力,是美育渗透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关注学生技能的培养,更强调通过艺术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敏锐性和理解力。鼓励教育要求教师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以“互动式名画解读”为例,教师选择了《蒙娜丽莎》这一经典名作进行教学。首先,教师不是直接讲解画作背后的艺术理论,而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描述和解读画中人物的表情、姿态和背景。学生在自由讨论中抒发了各自的见解,激发了深入探究作品的兴趣。随后,学生根据自己对《蒙娜丽莎》的理解,尝试着进行创作,或是重绘新作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只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不断给予正面的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经典艺术作品的方法,还通过自主探索和创作,深化了对美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艺术和创作能力。这种以鼓励为基础、以互动为核心的美术教学模式,为美育在美术课程中的渗透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途径。

(七)美育融合德育,提升美

美术课程是一个充满色彩和想象的学科,已经成为传授美学知识、学习艺术技巧、培养道德情操的综合阵地。每一次笔触的延伸、每一次色彩的搭配、每一幅作品的完成,都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升的见证,也映射出学生在德行养成中所取得的进步。将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不仅能为学生带来审美上的愉悦和深度,更能引领学生在德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小学美术课程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富有深度,也充满温度,关照着每个学生的成长,确保他们能在美的熏陶下逐步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美育的价值。

三、结语

美育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犹如绘画中最重要、最浓重的一笔,既要凝聚艺术之精华,又要有完美的点睛之作。广大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应不断探索美育教育,在学生心中永远种下一颗追求美好事物、向往高尚品德的种子,不仅要关注学生美术技能和审美情感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和提升。因此,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有效渗透美育教育应当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广泛推广,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在美的世界中成长。教师则要引领学生穿梭于美术的色彩和线条中,成为学生发现美与德的向导,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艺术和艺术创作,更要激励学生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有梦想的人。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美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