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策略探析

2024-06-08仪志娟

学苑教育 2024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法治道德

仪志娟

(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局,山西 运城 044000)

陶行知先生曾表示,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所以,初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社会生活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环境,有效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优先确立学生在生活方面的自信心并增加其在发展阶段的内驱力,才能将教育与生活相互结合,使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真正意义上回归于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价值

(一)充分展现教育意义

因为教学活动是源自于生活的,并且在社会发展的初期,教育和生活是一体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进的,教育也逐渐成为一种学校化、专门化、社会化的活动。所以,教师在讲解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应将知识内容回归于社会生活,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并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去面对生活、关注生活并走进生活,展现出课程内容的教育作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将课程内容回归于社会生活,从而充分展现出它的教育意义。

(二)增强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所实行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只注重课程知识内容的传授、课堂枯燥乏味等。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还无法真正意义上让课堂中的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而是让课程内容倾向书面化,不具备实效性。教师将课程内容回归于社会生活可以改变这种现状,让课程内容能够立足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执行生活化教学活动进而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增加课程教学环节的活力。

(三)促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改主要倡导的就是将教学内容回归于社会生活,所以,教师不仅要整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内容,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其在社会生活方面的适应性,使其通过关注探索学科本位的方式,使学科内的逻辑性内容转化为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课程,引导学生学会去面对生活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增加课程知识教学环节的趣味性。同时,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环节应融入生活中的语言健康艺术科学以及社会等领域的内容,不断去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使课程能够基于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在学习环境内释放自己的天性。这样,学生能够加强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养成一种求真务实的思维,进而提高自己的创造性能力。教师在教学时按照学生当前的生活逻辑设计课程内容,能够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很好地带入到实际生活当中,以实现对学生德行的培养,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策略

(一)营造教学回归生活情境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属于学生的小天地,但它不可以替代现实,教师需通过课堂来帮助学生再现生活,使教育内容能够真正意义上地回归生活。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回归生活情境的营造,增加课程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契合点,使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日常生活,并了解初中生在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生活问题。教师则可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根据学生在校内所发生的真实案例,实现课堂再现生活情境的设计,确保可以将知识性的内容,引入到教学环节;然后,让学生对该类现象进行分析以及辨别,使学生通过真实案例,增强自身的生活经验。此阶段,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说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七年级上“友谊的天空”这一章节内容讲解时,可结合书本教材创设以下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可以结合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中的内容,运用你的经验说出以下这些人哪些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在下面的情景中你会选择是谁。选项分别为父母、同伴、老师、其他人。

1.快乐的事,你最愿意与谁分享?

2.心里的秘密,你最愿意向谁倾诉?

3.遇到了困难,你最愿意向谁求助?

4.你最愿意与谁一起外出游玩?

学生根据以上情境在课堂中能够增加对社会生活方面的思考,可以结合该部分内容有感而发,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这样教师也可以通过归纳以及点评的方式告知学生应该怎样处理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分享快乐的事时,不只是可以与同龄人交流,更可以与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人进行分享,使大家都能够分享你的喜悦。遇到困难时,在学校可以向老师、同伴或其他人求助,而在家里则可以是向父母寻求帮助;若大家都不在身边,在外也可以向陌生人寻求帮助。这样就可以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回归于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会根据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思考并主动面对,而不会不知所措,而是主动去面对。

(二)制定生活类探究方案

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可以通过生活类探究活动的开展,将问题作为教学主题,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从教材中寻找与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使有针对性、目标明确、层次清晰的问题能够给到学生一定的启发,从而帮助教师创建与生活相互关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进而拉近教学活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欲望。这样,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去探究问题,并将自己心中的困扰进行表达,从而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作为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环节也应依靠生活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

例如,教师在讲解“第三单元师长情谊”时,可通过生活类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可以走近教师,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观教师日常工作的办公室,了解教师在哪种环境中工作,告知学生教师今日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可以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明确教师是自己生活中的指路人,能够给予自己一定的情感关怀以及生活上的关心。即便教师的工作繁重,还是能够给到学生一定的帮助,从而让学生可以尝试去理解并关心老师。也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教师,探索教师在授课时的心中所想。或者,让同学之间通过轮番上阵的方式,在自习课上肩负起教师的重任,管理班级纪律等。

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投票类的选举活动,匿名选出自己喜欢的老师、喜欢的教学风格。如此,学生可以正确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教师也应让学生知道,因个人喜好而喜欢某位老师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学生应承认并接纳每位老师的差异,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老师,以发现老师之间的不同风格及优点;尝试去了解老师所实行的教育行为的本意和初衷,才能真正地去理解老师,主动去与老师交往。另外,教师可以结合书本中的内容,以“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为活动主题,在班级内假设此情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对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点进行分析:

1.自我反思,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的原因。此时,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并尝试改变。若是老师原因,需要考虑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2.多些理解及宽容并相信善意。正视老师的善意,主动去理解老师,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若自身存在错误需主动认错。

3.重视沟通方式,与老师坦诚相待。学生需要及时和老师交换意见,冷静、清晰地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在合适的场合、地点,与老师进行沟通。如,写纸条、悄悄与老师沟通等。

4.主动关心老师,求同存异。多数师生矛盾的发生原因是沟通不当。学生应找出问题的共同点,增加一些对老师的意见以及尊重。

(三)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有效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教师应积极开展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可以激发出自身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领略现实生活并开拓自己的眼界,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能够受到相应的启迪。

例如,教师在讲解“友谊的天空”这一章节内容时,其应引导学生热爱集体,可通过拔河类的比赛,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使学生能够为集体着想,赢得比赛。此外,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使学生能够先充实自己,然后去考虑集体,通过自己的力量,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教师在讲解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时,可以组织学生进入自然保护区,使学生能够深入到当地资源环境展开调查,了解本地资源以及环境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学会对该部分问题提出建议。并且,教师也可通过“服务社会、保护资源、热心公益”等活动的开展,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入公园,准备好清扫工具等,将垃圾归类,防止对自然环境带来影响。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入校园,在校园内进行除草及清理垃圾活动,使学生能了解到自己所实行的工作是公益性的,让学生能够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使学生能够亲近自然了解生活,并在生活中受到启发,从而保证自身能够健康地成长,从社会实践类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品德。

(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实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度。教师可以采用最新的设计方式增加课程内容中道德实践与情感体验之间的契合度,使学生能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和启发,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确保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例如,教师在讲解“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时,应让学生了解家的意味,使学生知道爱在家人间,掌握亲情之爱体现在让家更美好。同时,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到:“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其中包含着经济功能、情感交流功能、培养抚养和赡养功能、生育功能等,使学生可以结合“探究与分享”中的问题,思考家庭所具备的其他功能。对此,学生则可了解到家不仅仅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一所房子或者某个地域,家中是有亲情、有亲人的,我们应该为了家而奋斗拼搏,使自己的心灵有寄托,更有依靠。此外,教师也可通过课堂内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剧情演绎的方式,选择5 名学生,使其中3 名学生作为子女,而剩余2 名学生去扮演父母,演绎一场子女顶撞父母的戏码。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课堂表演的方式,则可以让同学说出自己对父母的看法,表达出自己对该子女的意见,使学生可以换位思考,了解在生活中应该怎样与父母相处,使学生明确不应该去顶撞父母,若父母所表达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听从父母的管教;若父母对我们的管束是不正确的,我们也应该及时与父母进行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去顶撞父母。只有如此,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才有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另外,教师在这5 名学生表演完毕后也应挑选出2~3 名学生,让其说一说日常是怎样和父母相处的,反思自己,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否正确,以后出现此种冲突或者矛盾时应该怎样化解等。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了如何与父母正确沟通。学生通过此类体验活动,提升了自身的道德素养,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度。

(五)加强社会热点的探讨

教师在实行社会与法治教育活动时,应增加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将该部分内容引入到教学环节,确保教师能够设计出一种符合当前社会的课堂情境。对此,教师可以将大社会中的内容整合到小课堂,让学生分析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思维,让其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对该问题的看法,探讨如何去解决等。

提高学生对社会性热点问题的关注,则可调动其对社会热点的了解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关心时事热点的习惯,在教师的带领下赋予学生较强的社会使命感以及责任感。例如,教师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时,可以引入当前的热点时事政治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法律是在我们身边的、生活是需要法律保护的、法律可以保障我们的生活。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利用图片、音频以及视频在课堂中的播报,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都与法律息息相关,使学生能够正视法律、遵循法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应将生活作为课程开展的基础,了解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价值所在,通过营造教学回归生活情境、制定生活类探究方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加强社会热点的探究的方式,确保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顺利回归社会生活,增加学生在发展环节的支持。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法治道德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