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屏时代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面对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4-06-08◎孙

传播力研究 2024年13期
关键词:小屏新闻节目主持人

◎孙 刚

(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中心,北京 100022)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我们已然踏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小屏时代”,其独特的方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信息消费习惯。“小屏时代”的来临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更是信息传递方式革新的象征。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屏幕设备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我们获取新闻、娱乐、社交信息的主要手段。这种变革无疑对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历来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核心角色,他们作为新闻与受众之间的桥梁,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拥有出色的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然而,在小屏时代,这一角色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随着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变得更为碎片化和多元化,如何在小屏幕中吸引并保持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小屏时代不仅为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带来了更多的表达空间和机会,更对其角色定位、技能储备和适应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小屏时代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挑战

(一)受众注意力分散

在小屏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面对的首要挑战。具体而言,这一挑战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小屏设备的多样性导致分心。在小屏时代,受众的注意力变得异常分散,这主要归因于小屏设备的便携性和多功能性。受众在使用小屏设备观看广播新闻节目时,常常会由于其他应用、消息、电话等因素打断,这些因素被不断分散他们的注意力[1]。想象一下,一个人正在公交车上收听新闻广播,突然他收到了一条微信消息或者社交媒体推送,很可能他会立即转去查看这些内容,这就中断了他观看新闻的过程。此外,小屏设备的使用环境多样,无论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户外嘈杂环境还是在家庭、办公环境中,都存在大量的干扰因素,使得听众很难持续地保持对广播新闻节目的关注。

另一方面,与社交媒体等其他应用竞争。小屏时代中,社交媒体和其他应用已经深度渗透进受众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应用通过精细的算法推荐、个性化定制等手段,能够精准地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因此它们往往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对于广播新闻节目而言,与这些高度个性化的应用竞争,试图在受众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关注,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在新闻内容与其他娱乐、社交内容之间,受众更容易被后者吸引,因为娱乐和社交内容通常更为轻松、有趣。

(二)新闻消费习惯的变化

随着小屏时代的来临,新闻消费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一是即时新闻兴起。在小屏时代,受众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即时新闻的兴起让受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资讯。然而,这种即时性给广播新闻节目带来了压力。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往往有一定的制作周期,难以做到实时更新。因此,在面对即时新闻的竞争时,如何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和新鲜感,成为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二是短视频崛起。短视频的崛起也是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短视频以其简短、精悍、有趣的特点,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关注和喜爱。相比之下,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可能显得较为单一和长篇大论[2]。在这种情境下,如何与短视频竞争,如何在短时间内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广播新闻节目的又一难题。三是对深度报道需求的变化。小屏时代的受众更加习惯于碎片化的信息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深度报道的需求减少。相反,受众对于深入、全面的报道仍有很高的期待。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提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新闻报道,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权衡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

(三)技术适应性的压力

随着小屏时代到来,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适应性压力。这主要涉及对新技术工具的掌握以及应对技术的挑战。

小屏时代涌现出了众多新的技术工具,如移动直播、互动应用、数据分析软件等。对于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而言,掌握这些新技术工具成为必然。他们需要熟悉移动设备的操作,了解各种直播平台的特性,以及学习如何运用数据分析来洞察受众需求[3]。这种技术要求的提升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也需要他们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敏锐的技术触觉。

小屏设备虽然便携且功能强大,但容易受到网络不稳定、设备故障等技术问题的影响。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在直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信号中断、声音传输问题、画面异常等技术故障。在这种情况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迅速应对并解决问题,保证节目顺利进行,同时保持专业和冷静的态度,不被技术问题打乱节奏。

(四)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考验

一是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在小屏时代,随着自媒体兴起,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在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发布信息,成为所谓的“公民记者”[4],这无疑为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信息来源。然而,这种多样性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障。传统的新闻采集通常有一套完整的信息筛选和核实机制,但在面对海量的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时,这套机制可能显得力不从心。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甄别出真实、有价值的内容,这要求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新闻经验,还需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二是即时传播与核实的矛盾。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众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追求即时传播往往意味着在信息核实上做出妥协,这就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满足受众的即时需求又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是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是社交媒体的误导。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未经核实便广泛传播。有时,一些不实信息或误导性内容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的关注和转发。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在选择报道内容时,需要警惕这些可能存在误导性的信息,避免因为追求热度而牺牲新闻的真实性。

二、小屏时代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应对策略

(一)瞬息万变,坚守真实——提升信息素养

在瞬息万变的小屏时代,信息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身处其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应对海量信息的冲击,还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真实的内容,确保为听众带来准确、权威的报道[5]。

例如,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早点》节目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在每天清晨的有限时间内,节目主持人需要迅速浏览大量的新闻线索,并精准判断哪些信息是最具价值、最值得关注的。这需要他们具备出色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敏锐的新闻嗅觉。通过与编辑团队紧密合作,他们能够在繁杂的信息中迅速挑选出真实、有深度的新闻,确保受众在早晨就能获取到最重要、最准确的内容。

再如,浙江之声的《方雨大搜索》注重信息的鉴别与核实。在接收到新闻线索后,节目主持人不会急于报道,而是进行多方求证和交叉核实。他们深知,传播虚假信息不仅误导听众,还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与记者、特约评论员的紧密沟通合作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确保了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为该节目赢得了广大听众的持久信任和良好口碑。

这些优秀广播新闻节目的背后,是主持人对信息素养的持续追求和提升。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在小屏时代,信息的真实与准确不仅是新闻的生命线,更是广播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筛选技巧,增强鉴别能力,确保在浩渺的信息海洋中,始终坚守真实、传递信任,这种坚守和追求也为广播新闻事业树立了榜样。在面对海量信息的冲击时,只有持续提升信息素养,才能为听众带来更有价值、更深入的新闻报道。

(二)短小精悍,深度不减——创新节目形式

随着小屏时代到来,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面临着新闻消费习惯变化的挑战。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他们需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创新节目形式,确保内容短小精悍但深度不减。

一是调整叙述风格。在应对即时新闻的挑战时,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调整叙述风格,更加注重简洁明了[6]。可以学习国内一些优秀的广播新闻节目,如中国之声的《新闻晚高峰》等节目,其报道方式精炼、直击要点。主持人应尽量避免冗余和无关紧要的内容,抓住新闻的核心信息,并快速传递给受众,以满足其对时效性的要求。

二是巧妙运用音视频元素。面对短视频的竞争,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可以巧妙运用音视频元素,使节目更生动有趣。可以通过音效、配乐等音频元素来丰富节目的听觉效果,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同时,主持人可以学习一些短视频的剪辑手法和节奏把握方法,将新闻报道呈现得更加紧凑有力。例如,借鉴广东电台新闻台的《风云再汇》中的策略,通过精准的剪辑和生动的音效,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

三是在有限时间内做深度报道。尽管小屏时代的受众更习惯碎片化信息消费,但对深度报道的需求依然存在。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权衡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提供全面的解读和分析。例如,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新闻夜分享》,主持人在有限时间内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分析,体现深度报道的价值。

综上所述,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可以通过调整叙述风格、巧妙运用音视频元素和在有限时间内做深度报道等应对策略,创新节目形式,适应小屏时代的新闻消费习惯变化。这些策略将有助于打造短小精悍且有深度的广播新闻节目,提升受众体验和吸引力。

(三)技术赋能,驾驭未来——强化技术创新

首先,面对技术适应性的压力,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工具。在小屏时代,移动直播、互动应用、数据分析软件等工具正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标配。因此,主持人应该时刻关注新技术,并主动学习和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技巧。可以通过参加相关培训课程、与技术人员交流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

其次,主持人需要积极应对技术故障的挑战,并保持专业和冷静的态度。小屏设备在便携和功能强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故障的风险,如信号中断、声音传输问题等。在面对技术故障时,主持人应迅速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与技术支持团队保持紧密沟通,确保在关键时刻获得帮助和解决问题。此外,主持人可以通过事先的技术准备和演练,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以确保节目能够顺利进行。

最后,主持人应该积极利用技术赋能,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主持人不应仅满足于应对技术挑战,更应深入挖掘技术的潜力,为节目内容和形式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通过先进的音频处理技术,主持人可以确保在复杂环境中也能为听众提供清晰、稳定的音频质量;借助数据分析工具,主持人可以深入了解听众的收听习惯和内容偏好。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可以帮助主持人更精准地定位节目内容,确保提供的信息与听众的需求和兴趣紧密相连;可以探索使用VR 和AR 技术,为听众提供沉浸式的新闻体验[7]。例如,通过AR 技术,主持人可以在描述某个场景时,为听众呈现出一个立体的虚拟画面。在创新的过程中,主持人应始终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原则,确保技术为内容服务,而不是掩盖或扭曲新闻的本质,如此才能在小屏时代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为受众带来更加精彩、多样化的广播新闻节目体验。

(四)互动连心,一路同行——与受众紧密互动

在小屏时代,与受众互动成为广播新闻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持人应该积极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与受众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让新闻节目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双向的交流与分享。

首先,主持人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与受众实时互动。可以设置话题标签,鼓励受众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见解。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主持人可以及时了解受众的反馈和意见,进而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其次,汲取受众智慧,共同推动新闻的真实与深入。受众的参与和反馈是新闻节目宝贵的资源,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的背景和观点。主持人可以积极采纳受众的线索、报料和建议,将受众的智慧和见解融入到新闻报道中。这种互动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深度和广度。

最后,主持人可以组织线下活动,与受众面对面地交流。例如,举办听众见面会、专题讲座等,与受众共同探讨新闻话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互动形式能够进一步拉近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广播新闻节目更具人情味和亲近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屏时代,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迎来了机遇。面对新的挑战,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始终保持创新与进取精神,为受众带来更加真实、深入、有价值的新闻报道。通过与受众的紧密互动,让广播新闻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从而在小屏时代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小屏新闻节目主持人
“小屏”旗舰的大屏体验 OPPO Find N手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传统媒体如何打好“小屏战”
现代新闻传播中如何让“大屏”“小屏”深度融合服务受众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