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共同体的班主任培训创新路径探索

2024-06-08黄欢朱梦华

教育科学论坛 2024年14期
关键词:工作坊研修名师

■黄欢,朱梦华

中小学班主任是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班主任培训是新时代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对班主任培训目标、内容、形式、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实践共同体理论为新时代开展高质量、专业化的班主任培训提供了新思路。

一、以实践共同体理念设计班主任名师培训项目

“实践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由温格提出,其特征在于个体较长时间地共享共同的实践,追求共同的事业。实践共同体具有相互参与、共同事业、共享知识库三个共同要素。共同体成员在共享实践中通过交流促进聚焦、促进协调,支持公共专业知识的记忆反思和确认成员的身份。“实践共同体”为解释社群实践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近年来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1]

已有研究表明,教师实践共同体以共同愿景为导向,以教师实践问题为基础,以实践参与中的身份认同为标志,在构筑互惠环境、创设对话平台、搭建成长通道、促进教师专业身份形成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班主任名师培训项目,通过周期性培训聚集一批一线优秀班主任,从而为班主任教师较长时间地共同参与德育实践、开展德育教研提供了机会,最终在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过程中确认德育名师身份。就该意义而言,此类班主任名师培训项目可以被视为教师实践共同体的一种。但在基础教育领域,已有研究更多关注实践共同体取向的学校教研组[3]、名师工作室,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班主任名师培训工作坊这种形态的教师实践共同体研究较少。

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以厦门市第一期小学班主任工作坊为个案,分析、凝练实践共同体视域下的班主任培训创新路径。该工作坊以立德树人的共同愿景为导向,扎根于德育实践,以具体的德育问题解决为关注点,旨在解决更高层级的班主任名师培养问题,即在市级骨干班主任的基础上提升班主任培训的名师级别,培养市级班主任带头人,为培养市级专家型班主任奠定基础。基于实践共同体理念设计班主任名师培训项目,旨在超越学校、辖区的限制,促进全市范围内的优秀班主任相互切磋,寻求班主任培训专业化的突破口,推动项目设计的精准性与系统性。

二、实践共同体视域下的班主任培训路径

(一)创设情境性的培训场景

以往班主任培训多采用专家理论讲座的形式,不够关注培训活动的德育情境性,与参训班主任的德育实践经验联结不紧密,导致了研修后学员的迁移运用效果不佳。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对实践情境的关注,该工作坊精心创设了德育研修情境。

研修设计了团队破冰活动、与德育特级教师面对面交流、德育案例评析、德育研讨沙龙、走进一线名班主任工作室、学校德育实践考察、班队会观摩课现场听评课等一系列情境性的互动交流活动。培训场景组织的情境化,有助于减少以往教师培训理论学习的枯燥感,深化学员的研修参与,使得学员直面共同的德育事业,优化德育培训体验。根据学员训后调查显示,学员普遍认为情境化的培训活动增强了培训的生动性,有效拓展了学员班主任立德树人的德育视野,有助于学员更好地联系日常的德育经验,对立德树人德育工作思考得更为系统、深刻、广博。情境性的培训活动设计激发了学员的创造潜力,学员在丰富的德育情境中感受、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加强了德育素养提升的实践性、针对性,提高了班主任教研的专业性,促进了德育新理念的产生和升华,为更好地开展立德树人德育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设计协作性的培训过程

依据成人学习理论,教师参与培训旨在寻求自身积极持续的变化,这种学习多表现为与协作学习并联的自我指导学习。因而工作坊的研修改进了以往培训偏重专家讲授、自上而下讲授式的培训过程设计,更加注重学员间的协同互助,注重培训过程的团队文化培育。学员协作完成研修任务,共建亲密友爱、德育智慧启迪、经验总结提升的学习共同体氛围。如工作坊坊主两两组合,坊主(市级德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带教坊成员(市级骨干班主任培养对象),完成共同的德育公开课、讲座、送教下乡、德育课题、德育论文、读书笔记等研修任务。共同研修引导学员成为德育实践的协同研究者,在德育行动中研究,相互观摩、相互促进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贯通思考,共同改进德育实践,共同形塑德育名师身份。

工作坊作为市级教师发展学校组织的班主任专业培训,引导学员按照跨行政区组合的原则,自愿组合。分组之后,每一组的坊主都来自不同的行政区属,每组都有来自不同行政区的坊成员。德育小组开展集体备课,共读德育经典名著,合作进行德育课题研究等活动。通过培训研修,拓展了不同行政区属学员的交往渠道,加强了立德树人德育活动的区域交流协作,更好地实现优质德育资源的共享生成。例如基于研修生成的班级QQ 群共享的德育资源库,包括专家课件、学员德育研修的班会课教学设计、评课稿、德育论文汇编等。另外借助研修,不同学校的优秀班主任们相互观摩校园的德育文化建设,沟通德育经验,也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德育资源共享。各区德育精英的交流研讨,借助同伴互助提升班主任名师培养对象的育人信念、育人能力,推进各区形成德育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新局面。

(三)开发融合性的培训内容

传统的班主任培训多以德育理论讲座形式展开,其课程设计存在过于强调理论、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内容应用性不强等问题。工作坊的培训内容开发着眼于德育实践,强调研修德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融合。根据实践共同体理论,共同体成员需要在共同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能力、素养,从而获得共同体成员的资格。基于此,厦门市班主任名师工作坊培训课程划分为理论引领模块和实践提升模块,注重研修模块的相互衔接融合。

理论引领模块强调“学”,学习先进的德育理论与德育课题科研方法,以德育理论引领德育实践,以德育实践反思本土德育理论,促进工作坊学员超越德育感性经验,进行理论学习、理性反思和深入研究,增强德育研究能力。实践提升模块强调“做”,学员开设班队会观摩课和德育讲座,进行德育课题研究,在探究学员面临的真实德育问题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德育理论提出德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学员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进行真实的德育反思、德育改进,以此加强德育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例如工作坊培训课程内容重视德育校本研究,促进德育研修与校园文化育人的结合。教师所在的微环境以及校本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对于维持其学习兴趣、培育学习品质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10]。工作坊以校园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贴合校园文化,开展市级班队会观摩课、德育课题、德育讲座等德育研修活动。深入挖掘学员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突破单一的班会课例研究,转向对德育学科课程的整体性育人体系研究,抓住校园德育实践的重难点问题,激发校本德育教研的活力,全方位推进校园文化育人。

(四)开展综合性的培训评价

以往培训评价多流于形式,评价主体、手段、形式比较单一,对于教师的研修成长助益不大。基于共同体理论“相互的参与”和“共同的事业”要素的启示,工作坊通过专家、同行、学校等多主体评价,强化研修的过程评价,健全研修的综合评价,以评促训,更好地促进班主任研修的专业化发展。

工作坊挖掘厦门市本地德育专家资源,从熟知地方德育建设需求且德育经验丰富的教研员、德育管理干部、一线名班主任等德育专家中精心筛选、聘任导师,以提升工作坊教研的专业水平。德育导师对德育研修的实践特色凝练和德育活动的成果评价等,发挥重要的专业指导作用。学员结业阶段,导师对学员在研修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专家的介入,加强了班主任培训评价的专业性和过程指导性。工作坊市级班队会观摩课作为研修的重要形式,依托德育实践过程,在德育实践场景中讨论德育问题,反思和更新德育理念,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帮助教师掌握一套德育行动准则。学员所任教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高满意度还成为德育名师资格认定的基本要求。综合性的评价有力助推了工作坊学员成为德育名师的专业成长历程。

(五)推广实用性的培训成果

以往的培训惠及的主要是一小部分优秀班主任,培训成果实用价值不高。工作坊以成果宣传分享学员个人德育经验,汇聚德育研修的集体智慧,助力其他一线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实现班主任个体专业发展和班主任名师群体共进。工作坊的研修成果宣传推广机制,包含了实况报道、理论凝练和成果推广三种主要方式。一是研修宣传报道的发布,制作图文并茂的简报,及时总结宣传研修收获,以美篇、学员学校微信公众号为平台进行宣传。二是德育论文的写作、汇编与发表,助力学员参与各类职称评比,激发学员落实立德树人德育研修的幸福感、获得感。三是德育课题的成果推广。工作坊的课题针对立德树人德育实践中的真问题、新问题,如“以研学实践活动培育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闽南民间故事对小学德育渗透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等,立足本地,扎实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最终以实用的德育课程资源、课题成果应用APP等形式形成了较高质量的课题成果,并以课题主持人、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为德育基地进行推广应用。

德育培训宣传报道、德育课题和德育论文成果等促进了厦门市立德树人经验的凝练总结,提升了区域德育教科研水平。及时宣传报道推广研修成果,搭建研修成果的实践转化平台,增强教研成果的普惠性,促进了班主任名师身份的确认与职业认同。

三、专业化班主任培训路径的建设展望

面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和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新形势,如何更好地建设德育实践共同体、培育新时代班主任是实践的迫切要求,也是理论探索的重要方向。回顾厦门市第一期小学班主任工作坊的实践探索,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德育实践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也呈现出一些现实问题,仍需要后续关注。

第一,规范共同体德育研修带教的协议签订。在德育共同体研修中,厦门市第一期小学班主任工作坊首创由导师带教坊主(德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坊主带教坊成员(骨干班主任培养对象)形成自上而下多层级指导模式。三级传帮带关系首次确立,但在实践中还不够明确坊主的带教角色,只签订了导师与坊主的带教协议。今后的研修设计应注意强调坊主带教坊成员角色要求,进行德育研修带教协议的制定、签订和落实,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营造平等又有实效的研修氛围。

第二,探索更高层级德育名师身份的确认。厦门市在已有市级骨干班主任培训的基础上,首次尝试市级班主任带头人的培养,促进了德育名师培养层次的丰富性。对照学科名师的培养确认,建设更高层级的德育系列名师迫在眉睫。今后可以考虑将工作坊的德育导师作为更高一级的班主任名师即市级专家型班主任进行培养认定。此外,评定特级班主任,教师职称评选时设置德育系列,认可德育公开课、德育讲座等成果将有效激发教师参与德育教研实践的积极性。

第三,丰富德育实践共同体的载体类型。德育实践共同体的载体类型并不仅仅包括班主任名师培训这种德育研修班,其他学科名师培训班中也可以通过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建构[4],渗透和凸显德育价值。另外,在数字化教育时代,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家校共育[5],组建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搭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长效平台,推进培训跟踪评价等,将会有力促进德育研修活动的繁荣发展,巩固和发展班主任名师培训成果,开创立德树人新局面。

猜你喜欢

工作坊研修名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名师简介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