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整合:中小学学科实践的策略
2024-06-08杨群
■杨群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学科实践成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逻辑[1]。本文以多元整合为中小学学科实践的逻辑理路与教学策略,力图探索学科实践的课堂行动方案。
一、推进学科实践教学的两大难点
教师的教学观真正发生转变是推动学科实践的第一个难点。多年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淹没了学习的探究性和实践性。教师表现出静态的知识观,不考虑知识产生的情境,不追溯知识产生的过程,不追问结论的意义,不关联知识与人、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在静态知识观下,学生以知识的记忆与简单理解为主,用解题的过程替代知识的应用,用坐而论道取代学科实践,学习过程缺乏体验。学生思维浅层,没有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分析与判断,没有对学习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修正,也就很难对知识建立起有意义的概念。
教师的课程整合力得到提升是推动学科实践的第二个难点。从课程内容来看,以分科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在学科间形成壁垒。这一壁垒被固化和传承,人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被削减。即使是单一学科本身,也未能实现学科内知识的整合;从课程实施来看,课程整合还包括课程内容与情境、方法、思想的整合。而现实教学的这种整合,往往只有知识层面的整合,整合中缺少方法与思想的支撑。笔者认为,教师整合力提升的首要条件是课程整合基础素养的形成,如果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程整合的价值、内涵、特点、方法、思维,即使教师从一些文献中了解到课程整合的案例,教师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
二、学科实践与多元整合的逻辑关联
(一)学科实践的内涵
学科知识是学科实践的基础。学科实践强调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甚至通过学科实践重构知识或创造知识。研究者徐广华等认为,学科实践以解决真实的学科问题为实践立场,以知识向素养的转化为价值追求[2]。笔者认为,学科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被应用或再生。
问题解决是学科实践的目标。学科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同时通过实践中的反馈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真实情境是学科实践的载体。学科实践致力于将学科知识应用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以促进知识的实际应用和问题的解决。从知识性学习过程来看,学科实践过程是知识深化理解的过程。从实践目标来看,学科实践以学科问题为导向,目的是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能力[2]。但情境并非学科实践本身,对于学习而言它仅仅是载体。
体验感悟是学科实践的效果。学科实践注重学生主体性,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性,鼓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及解决问题。研究者伍远岳等认为,学科实践回应了学习的发生过程,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多维体验,包含认知体验、思维体验、意义体验和文化体验,是学习体验的发生来源和过程逻辑[1]。
(二)多元整合的内涵
多元整合的本质内涵主要是指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工具,来提高对复杂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这种整合不仅关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还强调在整合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视角,形成新的学科思想,以实现学科的深度交叉和融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整合不仅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还包括对不同学科前沿动态的掌握和运用。李松林等认为有知识与事物的整合、知识与知识的整合、知识与行动的整合以及知识与自我的整合四种方式[3]。因此,多元整合是指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整合,以解决现实问题或实现更广泛的目标。
方法整合。将不同学科的方法进行整合,形成更加灵活和有效的研究手段和解决方案。这种整合可以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提高对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班振等认为狭义的课程整合则单指课程的整合,是对课程进行重新组织形成新的课程形态的方法[4]。
工具整合。将不同学科的工具进行整合,形成更加高效和智能的研究工具和技术。它主要是将不同学科或知识体系的工具、方法或框架进行优化和整合,以促进多元知识或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这种整合不仅关注知识本身的融合、知识融合的技术,更加关注知识或学科之间的协同与创新作用。
(三)多元整合与学科实践之间的关系
多元整合和学科实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元整合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工具。它突破了知识的边界,把知识、情境、方法、人放到了同一个域中去考量,建立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结与互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应用于学科实践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即能与知识、实际情境、方法产生互动。这种互动可能是多元的,是学生的一种身体参与、心理经历,从而产生认知、理解、分析和创造。所以,多元整合的逻辑在于把知识、技能与人的经验进行整合,以实现更广泛的目标。这种整合可以是横向的,涵盖多个学科或领域,也可以是纵向的,涉及不同层次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而学科实践的逻辑在于,把人、知识、技能与实际情境整合,以解决实际问题或实现特定目标。学科实践与多元整合密不可分。
三、学科实践的操作策略
(一)学科实践操作中的整合方式
从“整合”的视角来看,学科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包括目标的整合、内容的整合、过程的整合和评价的整合。当然,在整个整合的过程中,由方法整合和工具整合来支撑。
目标整合。学科实践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有非常明确的活动目标,学生应该做什么、要达成什么效果都是清晰的。但在学科实践中的目标是整合的,这一目标与学校“持续共生”的办学理念、学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目标形成整体统筹,形成整合后的课堂教学目标。学科实践是这一课堂教学目标落地的载体。就拿一堂课来说,教师教的目标、学生学的目标、教学评价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在本质上就是整合。教学评一体化“目标整合”是基础。换句话说,目标整合是学科实践的核心。
内容整合。是基于知识体系、活动经验、社会需求的整合。首先,它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点的整合,展现为“学科知识+”,既立足学科本身,又开放学科边界,广泛融合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内容;其次,它是以活动经验为支架的整合,呈现为“活动经验+学科知识”,聚焦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经验,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最后,它是以社会需求为动力的整合,表现为“社会需求+学科知识”,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学生在学习探究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中成长。内容整合成为学科实践的基础。
过程整合。强调学科实践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个过程整合了学以致用 (学后实践)、用以致学(实践促学)和学用合一(学用一体)三种情况。这要求在动态生成过程中抓住学科实践活动的策划、整合性问题的设计以及问题解决引导等关键环节。学科实践的过程,从知识技能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对学生的培养形成了一个整合一体的实践过程。
评价整合。教学评一体化成为学科实践的重要支撑。“教学评一体化”中的“评”既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学习方式,评与教和学交互作用、动态生成,形成“一体化”整体。也就是说,教学评一体化的本质是评价的整合。学科实践本身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科实践需要整合教学评价。学科实践中的评价整合有许多的整合目标,学科实践的目标、内容、方式都需要整合式评价。学科实践还需要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还被作为学科实践推进的动力。
总的来说,通过目标整合、内容整合、过程整合和评价的整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科实践的理路与逻辑,推动学生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多元整合中学科实践的策略
根据学科实践活动的三种类型,学校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类进行了教学策略的探究。
学以致用(学后实践)教学策略。即通过学习促进学生的学科实践学习。以“中国地理差异”一课为例,教师首先提出“为什么地理学家把中国划分成四大区域”的核心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划分依据和划分要素等知识,掌握四大区域的地理特点知识,最后借以“四大区域的人类活动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将理论知识引向了实际生活中。
用以致学(实践促学)教学策略。即通过实践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以“五岔子大桥”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实地观察五岔子大桥,提出了“如何设计五岔子大桥造型”的核心问题,从实践出发,学生通过学习观察五岔子大桥的历史由来、结构特点、主体材料等实践活动,分析并解决五岔子大桥的元素构成与特点的问题,从而从实践出发将知识引向了再认识。
学用合一(学用一体)教学策略。即学与用在学科实践中相互促进,互为支撑。以学习《紫罗兰的浪漫与惊喜》为例,教师首先从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故事引发讨论,学习生活现象背后的知识,再通过学习制作酸碱指示剂的操作流程知识,学生实践操作,用自带的材料制作酸碱指示剂,最后将自制的酸碱指示剂用于生活中常见溶液(苏打水、苹果汁、肥皂水)酸碱性的判断,从而在学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中实现学生发展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