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民居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方向探析

2024-06-07俞烨钢

乡村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创产业传承与创新

俞烨钢

摘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乡村全面振興,全国掀起了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在工作中要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并且对文化、教育帮扶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被帮扶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其独特的传统文化极具挖掘和开发价值,但现有文创产业已不适应目前和未来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梳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创新。本文以藏族民居建筑文化为切入点,依托高校为主体的文创对口帮扶基地实践展开调研,以期在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提出有价值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对口帮扶 文创产业 藏族民居 传承与创新

* 本文系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科研课程(编号:2023-42)。

浙江省杭州市对口帮扶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位于国道318沿线,隶属于四川省,毗邻云南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甘肃省,是藏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格萨尔王诞生地,境内德格印经院和色达五明佛学院是藏传佛教文化重要传承场所。甘孜州地处高原,自古便是入藏要道之一,也是茶马古道重要节点之一。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横断山脉最高峰——“蜀山之王”贡嘎雪山坐落于甘孜州康定,高山草甸、冰川、高原湖泊错落分布于甘孜州全境。独特的高原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甘孜藏区处于汉藏交接地带,其文化在很多方面与汉族以及彝族、羌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嘉绒藏文化和康巴藏文化。甘孜州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的多元化,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藏族传统民居建筑样式和文化。

我国学界对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的研究开展较早,但由于藏族文化的特殊性,早期主要以研究和记录藏族宗教建筑为主,如19世纪40年代,著名藏学家柳升祺所著《西藏的寺与僧》,就系统介绍了藏传佛教各类宗教建筑的特征。对藏族民居建筑的关注与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界对西藏历史、宗教、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整理,系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藏学体系,对藏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居建筑文化是藏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西南民族大学杨嘉铭教授所著《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中,就有专门章节介绍藏族民居建筑制式,并首次将民居建筑与宫殿、寺庙建筑相提并论。学者阿旺罗丹2007年出版的《西藏藏式建筑总览》一书,对藏区各个地区民居建筑类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和描述,将藏族民居建筑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细致分类。藏族学者木雅·曲吉建才2009年出版的《西藏民居》一书,则对西藏地区民居建筑的形制、材料、技术、发展历史等进行了研究,对藏族民居的建筑技术特点和文化历史传承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

地处青藏高原的藏族文化具有独特魅力,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823年,匈牙利人乔玛来到西藏研究西藏文化,并写下《藏文文法》等著作,为藏文化的世界性传播起到重要作用。此后,国外的藏文化研究中对藏族民居建筑文化有所涉及,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希·列维尼所著《白莲花:西藏文化简介》(雪狮出版社,1990)中,就有对藏族民居的简单介绍。

一、对甘孜州藏族民居文化的初步研究

经项目组实地调研和文献考证,对甘孜州各区县藏族传统特色民居建筑进行了调查和梳理,提出传承和保护思路。

(一)传承与保护得到重视的民居建筑群落

典型代表为维丹巴藏寨碉楼民居、理塘县千户藏寨、维丹巴藏寨碉楼民居、道孚传统民居建筑、康定木雅民居建筑等。

维丹巴藏寨碉楼民居在甘孜州具有较高知名度,甲居藏寨等群落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传承有序,是丹巴地区民居建筑典范。丹巴藏寨碉楼的外观独特,具有浓厚的嘉绒藏族风格,墙体多为石块和泥土混合砌筑,外观呈梯形或三角形,墙面上开有射击孔和瞭望口。碉楼一般分为三层或四层,整体造型简洁而坚固。丹巴藏寨碉楼的装饰简洁而精美,主要在门窗、檐口、梁柱等部位。门窗多为木制,雕刻有各种图案和纹样,如云纹、花卉、动物等。檐口和梁柱也常有装饰,如挂毯、彩绘等。

理塘县千户藏寨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始建于元代,是318国道沿线海拔最高的村寨聚落。经当地政府保护性开发,千户藏寨已成为理塘县著名景点。理塘千户藏寨外形端庄稳重,风格古朴粗犷,与高原自然景色融为一体,结构上多为石木结构,采用木结构框架,其建筑墙体厚实,部分墙壁最厚处甚至可达1米,而且外墙向上收缩。整体色彩质朴自然,给人以结实耐用的感觉。其特点是室内空间较低,一般都在3米以下,门窗较小,主要为应对当地高海拔气候。

道孚传统民居建筑白墙红壁花窗,“品”字型滴水檐,一楼一底或二楼一底,排列有序。道孚民居以圆木为整体骨架,底楼一般为夯土墙或石砌墙,墙上铺梁,垫土为顶,再于土顶上立柱。前面和侧面为对开圆木,不整面为内壁,圆面为外壁,横向竖排,两头相互咬合。这种结构十分稳固,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民居外观庄重大气,色彩亮丽和谐,造型简洁流畅,富有现代感。

康定木雅民居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外墙用片石砌成,内墙笔直,外墙有收缩,房屋远观下宽上窄,显得非常敦实。木雅民居的建筑装饰简洁而精美,墙面用木板或石板装饰,檐口及窗楣、门楣设置藏式木柁,并刷成棕色,门窗用白灰刷边框。屋顶正面修造圆形香炉,上涂白灰。

传承和保护思路:以上几处甘孜州藏族民居建筑群落,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其建筑特征样式与工艺得到了学术界的记录和研究,当地政府也对其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对这几类传统民居建筑聚落,在梳理总结其建筑样式、结构特点、营造工艺等的基础上,以之规范当地新建民居样式,尽可能使用传统工艺进行建设,最大程度地保留当地民居建筑特色文化,并尽可能实现生活设施的现代化,在传承藏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实现宜居易居,互相促进。

(二)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但尚未进行系统性保护的民居建筑群落

典型代表为稻城黑藏房、乡城白藏房、康定鱼通民居、巴塘红藏房等。

稻城黑藏房分布于稻城亚丁地区,建筑墙体由片石和黏土混合筑成,这种材质使墙体颜色呈黑色,因此得名“黑藏房”。黑藏房室外门窗皆刷为黑色,所使用的黑漆,是由当地一种特殊植物的汁水熬制而成,具有防虫等功效。室内门窗上多刻有精美的藏式图案,如祥云、莲花、宝瓶等,寓意着吉祥、纯洁和神圣。此外,黑藏房的屋顶多为平顶,上铺石板或木板。

乡城白藏房属于土木结构,墙体由湿度适宜的普通泥巴夯筑而成,使用年限一般可长达几百年。墙体外侧呈内斜状,内侧垂直,房屋整体为室内木柱密架,柱头越多房子越大。房屋整体为梯形,墙体平整光滑。每年传召节前1个月左右,用一种乡城山上特有的阿戈土拌水搅成白色土浆,盛于茶壶等器具里,从墙头慢慢浇下,直到土墙变白,这也是“白藏房”的由来。通过浇浆不仅使墙体美观、防雨,还有祈求吉祥、幸福的寓意。

康定鱼通民居多依山而建,符合古人对居所背山面水的要求。房屋为木石混合结构,色彩斑斓。房屋通常用石块垒起,以木头为墙筋,每隔一定高度,横砌进石块,融为一体。康定鱼通民居的装饰精美,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门楣、窗楣和檐口都安装有两至三层遮雨棚,称为“巴苏”。门为棕色,上可绘吉祥图案,窗为方形,窗框两边有上窄下宽的黑色带,使窗户的外观形成梯形。窗上缀有毛织品顶帘,室内的梁枋、立柱、天棚、墙壁、桌柜等,或绘有彩色图案,或雕刻有花纹。

巴塘红藏房多为土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整个房屋由柱、梁、椽子等构件相互连接而成。墙体则由片石和黏土混合筑成,外墙用砖红色黏土调成泥浆上色,形成独特的红色外观,因此得名“红藏房”。在两层楼上叠加半层可以晾晒粮食和草料的“砸口楼”,门前设庭院,单家独户。

传承和保护的思路:在以上列举的特色藏族民居中,稻城亚丁村的黑藏房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集中修葺和更新,乡城青德镇以白藏房为载体发展了民宿经济,修葺和保护了一大批优秀白藏房,但均未进行系统的保护性开发。对各地具有较高代表性,又存在知名度和可开发性不足的传统民居建筑,应当整合当地文旅资源,对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聚落进行影像存档和测绘,并向当地政府提出实施保护和开放的具体建议。同时,严格控制新建民居建筑数量,力求在保留传统建筑样式的基础上更新和创新当地民居聚落。在对当地民居建筑群落進行系统性研究论证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构建文旅开发计划,提交当地政府部门和东部对口帮扶地区相关部门实施。

(三)具有地方特色但难以集中保护的民居建筑群落

典型代表为泸定加郡乡民居、理塘堆店民居、石渠县纳仓民居等。

泸定加郡乡民居以木材作为主要承重结构,屋顶采用石板或木板,以适应高原气候。加郡乡民居的建筑装饰简洁而精美,主要表现在门窗、檐口、梁柱等部位,装饰材料多为木材和石材,色彩以棕色、灰色为主,体现了高原地区的自然特色,加郡乡民居依山而建,顺应地形,不破坏自然环境,房屋分布错落有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理塘堆店民居的外观简洁而精美,具有浓厚的藏族风格。墙体多为石块和泥土混合砌筑,外观呈梯形或三角形,墙面上设有射击孔和瞭望口。屋顶采用石板或木板。理塘“堆店”民居的装饰主要体现在门窗、檐口、梁柱等部位,门窗多为木制,雕刻有各种图案和纹样,如云纹、花卉、动物等。檐口和梁柱也常有装饰,如挂毯、彩绘等。

石渠县纳仓民居是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纳仓指的是布料制成的黑色帐篷房。帐篷布料由牧民自家牦牛毛和牦牛绒以传统手工工艺纺织,保暖效果佳。纳仓一般有13根柱子,象征13个护身战神,外围用较高柱子定位4条绳子和8条平展线。纳仓内部横梁与立柱相结合部位,常用牦牛颈椎骨节,经加工后形成类似榫卯的结构。

传承和保护的思路:青藏高原地域宽广,农牧民散居其中,偏远地区民居传承和保护存在一定难度。如纳仓这类具有当地特色,但广泛分布于高海拔草原游牧区的活动式民居,难以进行集中有效保护。对此类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文化的民居建筑,作为研究者和当地有关部门,应当尽可能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做好记录和整理工作,进行系统化数字化存档,编录优秀传统民居目录,为后续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

二、藏族民居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藏族民居建筑文化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结构和构件装饰纹样具有独特的藏文化内核,如四川甘孜阿坝地区、青海玉树地区、甘南藏区、西藏阿里等各个区域的民居建筑都有其较为明显的藏文化共性,同时也存在地域性差异。国内外学者前期对藏族民居的形制特点、建筑技术、宗教文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文献检索获得了大量藏民居建筑的研究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得到的数据和资料,为本项目梳理藏族民居建筑的文化特征符号和纹样奠定了基础,也为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铺垫。

通过调查、整理和分析研究,藏族民居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藏族民居建筑文化传承乏力

自2011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每年的田野调查影像显示,随着317、318国道的建设完成以及高原地区交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藏族地区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建房屋以前所未有速度的出现,老旧传统民居迅速消失。这客观上导致众多极具特色的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类型失去传承载体,而新建乡村民居囿于现代建筑材料与村民文化认知的局限性,无法发挥传承藏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功能。

(二)藏族地区新建民居发展无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藏区传统村落的民居建设和改造受到现代建筑技术、材料较大的冲击。藏区新建民居的建设处于无序发展状态,藏民根据现有建筑技术和材料,结合其朴素的审美观,建造的新民居经常成为“四不像”,既破坏了藏区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民居建筑文化传承美感,也破坏了村落的整体建筑美感和风格。

(三)新民居建设缺乏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服务

藏区大部分位于高原地区,地广人稀,缺乏建筑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导致具有高附加值的设计服务业难以在高原落地,更难以吸引高质量人才。同时,新民居建设需要专业的设计规划,也需要因地制宜传承当地特色传统建筑文化,这也对专业技术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研究方向

藏族民居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对边远地区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也为藏区乡村进行和美乡村建设、传承和创新藏族民居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进一步扩大了藏区乡村对专业设计服务和职业人才的需求。创建以高校为主体的对口帮扶文创产业实践基地,能够为对口帮扶地区的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资源基础。浙江省杭州市在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相关教育领域具有较大人才优势,利用杭州的人才、服务和教育优势,依托文创产业对口帮扶基地为边远地区藏民居建设提供更科学、合理和先进的支持,将极大加快东西部协作的发展步伐。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民居建设的设计服务需求是长期的并且是可落地的,通过文创产业对口帮扶基地建设,在传承和创新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前提上,满足藏区民居建设对设计服务的需求,可为藏族民居和村落环境的现代化改造提供长期且可持续的技术保障。

为促进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高校为主体的文创产业实践基地建设也应做出相应的变革,以促进文创产业实践基地的发展,创新教学实践模式,在传承与创新藏族民居建筑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包括:

基地提供实际操作平台,使教学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在本项目中,基地组建由相应教师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针对甘孜州传统藏民居建筑样式进行系统性田野调查。

利用基地资源,对藏族民居建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在线资源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线下资源,对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科学分类和归纳。系统性整理藏族地区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形成条目清晰的资料库。

基地通过创新实践,推动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在形成较为清晰的甘孜州藏族传统民居建筑样式脉络基础上,利用专业数字化现代设计手段进行3D复现,为后续新民居的设计和建造提供完整样式范本。积极承接甘孜州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利用现代化数字设计手段对当地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探索对口帮扶文创产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形成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应用于对口帮扶地区文创产业的提升模式,为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为提升甘孜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和乡村建设水平提供动力。

四、结语

对口帮扶文创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为浙江省高校创意设计类专业针对性开展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为各种类型的文化研究、职教培训、设计帮扶和产品开放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藏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同时,对口帮扶文创产业基地的建设,将浙江省高校系统优质文创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既促进了對口帮扶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当地产业提升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思路,也为浙江省高校学子学习和发挥专业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杨旸,强明礼.云南藏区木结构民居框架构造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21,46(02):165-168.

[2]张群,李少鹏,王青,等.玉树地区藏族传统民居墙体营建技艺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5(03):84-90.

[3]高雯婷,刘冲,成斌.基于图论对色尔古藏寨民居平面要素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07):101-103.

[4]谢晓玲.甘南藏族地区院落式民居改建中的文化元素传承[J].小城镇建设,2019,37(07):110-116.

[5]孙娜,罗德胤,吴正光,等.西南民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6.

(作者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文创产业传承与创新
浅谈文化创意产业的创客时代
关于博物馆文创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和对策
银行业的“文艺范儿”
基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
基于文创产业发展的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文创产品设计发展在生活语境中的价值体现
湘西土家织锦元素在现代服饰中运用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