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4-06-07李金香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

李金香

【摘要】创造性思维既包括跳出常规问题、愿意冒险思考或实验一种想法、对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容忍,也包括对过往知识重新构造、改进的能力,即在生活与实践中,提出与解决问题的非逻辑思维方式.与一般的思维方式相比,创造性思维彰显了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也成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愈发频繁,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在一些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文章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明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数学课堂中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思维培养

引 言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奠定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可能.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诸多新型教学方式得以在数学课堂中使用,用以引发学生的知识联想,这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提供了较好的联想条件.

一、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机械僵化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桎梏,率先实现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才能够为学生的创新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然而,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满堂灌”的现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只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可以认真听课,因此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理解.可见,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是限制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教学观念停滞不前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当前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直接与停滞不前的教学观念相关.这里所说的教学观念停滞不前并不是说教师对新理念“充耳不闻”,而是没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新的教学理念,造成教学观念与教学活动的脱节.同时,由于教学实践经验的缺乏,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不到位,在执教过程中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重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导致数学课堂的教学重点仍然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这也是限制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家长更关注学生成绩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针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也有所增加,但创新教育仍然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中的理想效果.除了受教师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之外,学生和家长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与重视都不足.许多学生家长缺乏科学完善的教育经验与理论支撑,不了解新时代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无法正确认识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成长的关键作用,只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数学成绩上,久而久之就现出了创新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课堂创造性思维培养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而非单一聚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阶段,由于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关注,而创新意识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自然也受到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希望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打破思维定式,提出创造性的见解.但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数学学科知识的了解本就不深,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基础,若忽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而过分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会与新课标理念背道而驰.

整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纳入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中,正确认识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发展,以及与其他要素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能够“另辟蹊径”.例如,打破思维定式的前提是学生已經形成了“思维定式”,这要求学生已经比较熟悉数学基础知识,也掌握了基本技能,才有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冲破传统思维,提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解法.再如,创新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困难,因而需要开展集体合作,此时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与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也是推动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条件.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独立的课题,而是要与学生其他能力、素养的培养相互联合.

(二)民主性原则

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教育氛围中,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才有可能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产生创造性思维.反之,如果在十分压抑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活力就会被制约,即使能够就所学知识产生一些自己新的思考,也不敢将自己的发现告诉教师,久而久之,就会被同化,创造性思维也就被扼杀在了摇篮中.鉴于此,教师应秉持着民主性原则,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真正将学生视为主体,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出与自己不同的声音,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解除思想上的束缚,让学生敢于、乐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自由争辩的过程中逐步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激励性原则

学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以主动学习为前提.在数学学科中,深度学习的实现并不是将数学知识机械地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而由学生基于自己对经验的操作、交流,在教师、同伴的帮助下,使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在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主动建构.结合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来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也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础.对此,教师就应秉持着激励性原则,用自己的创新精神与情感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使得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与需要.激励性原则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创造参与条件,强化成功体验.如果学生总是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挫败感,就会大大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成功体验,让学生充分信任自己的能力,产生自豪感与满足感,才能让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可能.

其二,利用好胜心理,激发求知欲望.小学生的好胜心都比较强,不服输,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挑战”,以顺利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由此来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紧扣期待心理,给予肯定评价.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的表扬是促使他们今后努力表现的源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善于捕捉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在课堂上进行评价与激励,使学生获得空前的满足感,由此使得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中勇于探索,大胆质疑.

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与激励性原则为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提供了一般范式.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进行调整、优化教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更为适宜的环境.

三、小学数学课堂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立足学生的思维特点

创造性思维作为小学生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对其进行培养时必须立足小学生当前的思维特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教育理论可知,小学生思维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直观性特点.小学生的年龄大多在6~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充满兴趣,但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比较吃力.举例来说,在小学刚刚接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直接询问学生“1+1=?”多数学生都会说不知道,但是如果教师在提问时引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情境,就很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如,教师可以询问:“你手中有一块糖,我再给你一块,现在你手中一共有几块糖?”此时,学生就能立马说出答案,这就是思维直观性的具体体现.基于这一思维特点,在设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教师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除了可以利用教具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来创设情境,以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简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由此提升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效果.

二是发散性特点.受年龄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具有发散性.在45分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大概有25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以集中注意力.这一现象也就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势必具有发散性特点.也就是说,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的现有经验可能会将学生带到更为宽广的思维场域中,思维跳跃比较快,而思维跳跃的过程正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基于此,在执教时,教师应注重课堂生成价值的使用,通过和谐、民主课堂环境的创设使得学生敢于将自己跳跃思维的结果说给教师听,之后再由教师来进行引导,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

三是过渡性特点.随着年纪的增加,学生正在经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交织在一起发展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来选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式.比如,对于小学低学年段的学生来说,形象思维为主,此时更适宜采用直观教学法来培养创造性思维,而到了小学中高学年段之后,抽象思维不断增强,此时就更适宜以抽象逻辑思维为载体,来设法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机械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高效完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灵活的课堂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思维.如下是几种比较有效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

其一,创设具体情境,为创造性思维的生成提供环境.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那些蕴含数学知识的生活现象来作为教学情境,以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超市购物的生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小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为产生创造性思考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把数学问题融入具有生活元素的游戏中.例如,在讲解整数的加减法时,为顺应学生形象思维特点,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小木棍,按照题目中的数字来进行小木棍的摆放,并通过数小木棍的数量来正确解决加减法.

其二,组织课堂活动,为创造性思维的生成创造条件.课堂活动是学生参与课堂最为直观的方式.教师应多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深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指导学生完善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可以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知识的获取都适合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为此,在利用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教师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这些知识是否适合这一方式.比如,那些没有什么难度的知识就不用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开展课堂活动,否则就会出现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的问题.

其三,鼓励学生质疑,为创造性思维的生成搭建平台.即使是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也仍然有部分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得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局限在了性格外向的学生群体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多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从而为学生生成、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准备条件.为提升学生质疑的科学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质疑、在教学重难点中质疑、在知识的变化之处质疑,否则就会让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拦路虎”.

(三)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为此,教师应利用课外时间积极组织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与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在亲身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用课后时间来开展“数学节”,以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来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在筹备阶段设计好种类丰富的数学活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其次,教师在实施阶段应遵循学生的主观意愿,允许他们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参与,而不是明确规定每一名学生要参与何种活动,避免因为强制性而让学生失去参与兴趣.同时,教师应注意记录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促使其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设计,从而生成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最后,教师在总结阶段应对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对那些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激励,以为其他学生形成正向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励他们在今后的数学节中也能够踊跃参与,积极开动自己的脑筋.

结 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更是成为稀缺资源.而学校作为人才的培育场所,必须紧握这一变化需求,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开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获取者,让知识的获取过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冬娓.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23(21):16-18.

[2]王琪.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方法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3(7):127-129.

[3]滕丹.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J].小学生(上旬刊),2023(6):127-129.

[4]余洪忠.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J].学苑教育,2023(14):74-76.

[5]陶振杰.闭环式交流:小学数学完整性思维教学的创新路径[J].教學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7):58-59.

猜你喜欢

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