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ESP教学模式在超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
2024-06-07黄诗乔王瑞张超美
黄诗乔 王瑞 张超美
基金项目:赣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国际学业评估背景下超学科知识融合外语能力培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G-2023- 8);国家自然基金项目“UAV/InSAR深度融合采动区地表形变损坏信息提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52364018)。
作者简介:黄诗乔(1994—),女,硕士,赣南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英语教育及翻译;王瑞(1985—),男,博士,赣南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地质灾害智能识别;张超美(1994—), 女 ,硕士, 赣南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项目管理。
摘 要:“超学科”代表着各学科之间深度交叉与融合,以解决社会重大需求为服务导向,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外语教育存在的跨文化及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一个新思路。本研究提出多维视角下ESP教学模式应用于超学科英语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输出为导向,通过多视点进行形成性评价,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英语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程度,实现“教”和“学”效率最优化。
关键词:多维视角;ESP;超学科;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175-05
自“超学科”概念引入我国以来,国内各界对此讨论众多。“超学科”是高等教育目标中一个新的里程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超学科”综合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是當前高校重点目标之一。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主要停留在公共基础外语阶段,专业英语教学仍存在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脱钩,教学方式、组织形式和考评方式单一等问题,有碍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教学经验的同时,“教”和“研”也应不断与时俱进。国际学术交流及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决定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对人才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人才,因此建立完善专业英语教育体系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重点议题。
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教师应将“互联网+”技术、5G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新的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完善现代教学内容和环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教”的过程中多样化,对教学效果进行多样化“评价”,最终可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果。在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深入改革,提出采用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方法,利用其特点向英语应用逻辑技能培养转变,逐渐显现出ESP教学方法在工科类院校英语教学的优势。本研究提出多维视角融合ESP教学模式,借助超学科理念完善英语教学体系,为系统和科学地推进英语学科建设及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1-2]
一、专业外语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更具有专业化和综合性,高校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超学科”理念是高校知识生产模式和学科建设体制的迭代升级。超学科的学科建设具有主体多元化、目标导向问题化、创新系统化等特征。基于“超学科”理念,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行动逻辑要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其中,外语能力的培养是复合型人才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英语教学多为传统通用模式,并没有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无法满足现在国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时需要达到的专业英语能力水平。
通过各方面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高校专业英语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外语能力的培养方法创新不够,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主要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主,大三时根据学生自身需要可以选修考研英语,此类课程仅满足基础的公共外语培养需求,而欠缺对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培养;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灌输学生专业课的重要性,却不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更缺乏针对ESP课程的开设,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时间减少,学英语的兴趣降低;3. 教学过程中,专业英语能力教学缺乏针对性,缺乏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不能满足学生在学习更深的专业知识、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继续深造和就业的需求;4. 影响“超学科”英语培养的另一主要因素就是学习材料以及教材的选用,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选择好的教材资源对超学科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综合以上问题,将多维视角ESP教学模式融入超学科英语教学模式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多维视角下超学科英语能力教学改革
多维化视角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以丰富教学方式为载体,全方位打造趣味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标,以提高学生专业及英语能力水平为依据的教学模式。多维教学模式的实质主要是采用“互联网+”技术和5G技术进行结合,对以输出为导向的翻转课堂进行灵活运用,改变“一言堂”单一模式,在此过程中以输出导向为目的,采用教学互动、视频会议、问题讨论、小组讨论及开放课堂等多种模式,最终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超学科”理念为指导,将外语能力培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互联网+”视角下英语教学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有了较大突破,5G技术的出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快速通道,也为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利用最新的通信技术将“互联网+”融进英语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壁垒,改变英语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积极性。
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方法构建个性化教学方式,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发展方向、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实际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工科类专业相关的资料库和语料库,制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内容,分别根据学生在本科毕业后的路径规划定制不同的学习模块,针对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可着重构建应用和实用型的资料,使学生可以在国内外公司中较好应用资料。若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可建立科研为导向的专业知识体系,使其能够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在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个性化的教学有助于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同时需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平台。此平台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距离,教师将教学热点、难点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时发送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将作业和测验及时发送给学生,并且学生完成后可以及时反馈,教师可以将发现的问题针对性进行解答和讲解。
(二)“翻转课堂”视角下英语教学
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根据工科类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将翻转课堂融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同的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增加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效率,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
“翻转课堂”对专业英语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较好地结合,打破旧的教学观念,专业英语是传统英语和专业知识之间的桥梁,更需要好的教学模式起到串接的效果,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实用性和有效性。传统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在线下进行课堂讲授,课时有限,并不能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将“互联网+”和“翻转课堂”相结合,学生在课堂学习同时可以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根据教师要求,学生本人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在网络中通过国内外音频、视频和论文资料更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学习效果。“翻转课堂”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学全过程中参与,由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选择需要掌握的重难点内容并在互联网平台中发布,学生可以根据发布的内容进行预习,提出问题后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最后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和指导。[3]
(三)“综合输出为导向”视角下英语教学
“综合输出”包括单纯英语学习过程的输出及根据所培养人才输出的学生类型两类。前者,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为能够应付考试,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单方面输出,并不能完全体现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英语教学要以基礎实践和专业实践两方面综合输出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超学科能力培养把两者真正融合起来,在学科建设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学科壁垒,从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两方面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实操,提高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学生应用英语的场景主要是就职国内跨国公司、国外就业和学业深造、阅读撰写外文文献或参加国际会议等,需要将英语基础实践和专业英语实践相结合,考查学生的“超学科”综合素养。构建“超学科”英语基础实践课程体系,要深化传统的英语学习四项听、说、读、写,通过英文期刊、沙龙、英语角等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利用“互联网+”综合技术资源观看英文话剧歌剧感受国外文化,进而使听、说、写、译四个环节需要更好衔接和完善,尽可能增加实践体系广度和深度,提升文化底蕴和内涵。在基础实践中熟悉国外文化提高基础英语能力,通过专业英语实践提高逻辑能力和输出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必须加强阅读英文专业文献,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专业领域的创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锻炼英语听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容采用英文进行整理分析,在不同的文化和科研内容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实现“超学科”能力培养。
三、ESP教学模式下“超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ESP强调在具体专业应用场景之中实现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实践应用能力。高校传统单一的通用英语课程体系,主要注重日常表达,无法满足对综合性人才培养需求。结合ESP教学特点,坚持“主角是学生、动力是兴趣、手段是参与、氛围是互动、目的是输出”的教学思路,同时输出为主,教学为辅助手段,充分将传统“塞鸭子”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富有趣味性和应用性的现代化教学方式。[4]
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对比分析归纳,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探寻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加强学生记忆,掌握学习专业英语规律使其能够灵活运用;二是强化听说,通过案例、语境、专业视频、学术会议及专业英语论文等,做到“四个一”,利用一事件,提出一问题,给出一答案,进行一评价,最终做到“英语—专业—理解—表达应用”四位一体;三是多向交流,通过新媒体技术,设立场景,开展多种形式交流,提高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能开口、会开口、敢开口;四是撰写能力,在阅读及听说的过程中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将其进行书写提高撰写能力。“教”的效果主要还是在评的结果中体现,因此优化“评”的方法也同等重要。打破传统考核惯例,在输出的过程中进行考核,包括参加国外的会议、翻译科技文献及学科小组英文讨论等等,通过不同形式,考核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及综合应用能力。
四、多维视角下的ESP“超学科”英语教学
“超学科”研究和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理论解决目前教育和研究中由于专业分工导致知识生产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更好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根据高校英语教学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多维教学模式的多种教学思维和灵活应用教学特点,以“超学科”教学出发,总结分析教学过程,进而探寻更好的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发掘学生的创新逻辑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最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工科类专业ESP课程以提高学生在某工科专业或工科领域的实际操作中的英语运用综合能力,课程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语言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难以达到ESP教学要求,将多维视角和ESP教学模式相结合,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英语应用能力,使其拥有良好的专业水平与交流方面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注重过程考核,重点考察“听”“说”“逻辑分析”“综合应用”能力。[5]
(一)多维视角ESP教学思路
传统教学主要是采用教师课堂教授,学生完成课堂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为应付考试完成学习,实际应用与实践较少。随着“互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大量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收集专业英语材料,采用翻转课堂、超星教学平台、钉钉及MOOC等教学平台,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将课前预习内容、课中讲授内容、难点以及课后习题等进行发布,为不同视角ESP教学方法的跨界深度结合提供媒介保障,也为完善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一定方法。多维视角下的ESP教学方法打破了上课场所时空限制,为混合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
推广和建立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是必然的趋势,而且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以赣南科技学院王水蓉副教授主持的精品课程大学英语为例,该在线开放课程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第3册的10个单元为依托,以混合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为主要理念进行建设。课题组将知识点进行深度解读和有效梳理,将低阶目标(记忆、理解)相关知识制作成教学视频资源置于课前,请学生深入学习并进行学习成果测试。将中、高阶目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相关活动置于课上、课后,在教师指导下和小组协作中完成。课题组结合教材内容提炼设置了“Chinese Story”模块。该模块包含两个功能:一是提供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科技发展、改革成果、对外政策等英文视频资源及阅读材料(或链接);二是要求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以口头、笔头等形式,完成教师规定的与主题提供视频相关的语言应用任务。混合式任务型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把握重点难点,掌握实用技巧,同时提高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实践证明,课程能够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通过教学相长的方式促进课程建设、教师成长和学生学习成效。课程内容设置指向性明确,突出ESP教学特点,如见表1所示。
表1 课程内容与教学任务对应表
■
(二)多维视角ESP教学内容模块化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发展,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突破传统英语固定教材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和多样性,契合不同的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激发学习专业英语积极性。吸取国内外优秀的评价理念和方式,将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相结合,建立不同工科类专业的考评体系,可以在移动平台中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和调整教学氛围。
基于“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实现专业英语的学习内容进行模块化,从多维角度不断探索和思考,及时更新教学材料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首先设立基础模块,此模块主要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包括相关词汇、词法及句子等音频视频材料对其进行讲解,掌握基础词汇和相关专业词汇。其次是翻译模块,主要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包括英汉互译、交替传译及同声传译,将相关的国内外科技文献、新闻、小说、动漫及国际学术会议等在平台进行发布。顺译、倒译及综合的方法相结合,并从掌握的词组语句语法中总结相关专业翻译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应变思维及创新思维。再者是实训实践模块,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介绍其参加相应的国际学术会议或参加跨国公司进行实训。教师或学生可根据学习、阅读的科技文献及参加的会议等设置讨论辩论的主题,通过嵌入式的腾讯会议、微信群、QQ课堂及主题辩论会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并及时总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为评价模块,依托互联网及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将录制的音频和视频上传至平台,教师线上进行考核及反馈。通过不同模块的教学建立资源丰富的语料库,实现情景化的实践教学和考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三)多维视角ESP教学评价体系
“超学科”意味着学科范式的超越与整合,是理论与实践层面、高校与社会层面交叉协同、共同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受情境影响。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强调整合性、情境化、开放性。根据ESP教学目标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旨在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进而实现综合性评价,具体而言,评价体系的建设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 引導学生建立课前学习目标,制订参照标准,并在学期各个阶段跟踪评价学生目标取得的进展;2. 描述性反馈,根据学生自我描述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得出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3. 自我评估及同伴评估,为学生提供充分认知自身的机会,促使学生间深入探讨、相互学习;4. 协作能力,包含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是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多层次协同合作能够充分考量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超学科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协作能力作为评价体系中关键的一环,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目标,评价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五、结语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是新时代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有效路径之一,“超学科”理念的要素是把多种学科的知识融合为一体,在外语教育主题上实现各学科相互协同、配合和融合,通过多维视角下ESP教学模式,并以综合输出为导向,在培养的过程中结合“互联网+”和5G技术,构建移动教学平台,突破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和积极主动性,旨在进一步完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高校学生专业英语的实践及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任方旭. 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多维教学模式运用——以专业基础课“管理学”为例[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4):110-112.
[2] 王瑞,黄诗乔. 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析——基于教育国际化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J]. 大学教育,2022(05):79-81+112.
[3] 孟婧.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英语ESP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7):59-61.
[4] 沈金华,秦毅红. 关于工科ESP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9):178-180.
[5] 杨文君,佟林. 多维教学模式在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35):73-75.
(责任编辑: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