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性一度”背景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2024-06-07杨亚玲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两性一度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研究生教育计划创新项目“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JGY20 23178);2023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创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项目编号:GXGZJG2023B165)。

作者简介:杨亚玲(1971—),女,博士,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理工农医研究生必要选修课,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使硕士研究生感受到这门课程带来的实际价值,文章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现状入手,探索了在课程教学中按照金课“两性一度”标准,开展“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旨在更好地达成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总目标。

关键词:两性一度;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113-04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课程建设的“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两性一度”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这一要求也同样适用于研究生课程建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理工农医研究生必要选修课,按照“两性一度”标准开展课程建设,能更好地达成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总目标。

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873—1882年间创作的一系列手稿,1941年正式出版了单行本。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开设此课程。改革开放后,“自然辩证法概论”成为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981年,国家教委第一次明确将“自然辩证法”课程列为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1987年规定理工农医科专业硕士生开设54学时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这一规定一直沿用了二十余年。2010年8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调整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从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课时由54学时减少到18学时,也是在这次调整中,“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学科定位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理论性强,实践性更强。2010年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调整一直沿用至今。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概括而言,突出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联系实际不够,学生获得感不强,应付了事,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为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理论性、学术性和思想性转化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累积、科研能力的提升、科学精神的培育,使学生感受到這门课程带来的实际价值,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按照金课“两性一度”标准,开展“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

二、高阶性:重在培养研究生综合能力

高阶性是指“通过对学生高级思维的训练,着力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2]强调的是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知识、能力和价值三维目标,做到三者有机融合,以知识目标为基础、能力目标为主导、情感价值目标为追求,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一)知识目标层面:“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设定重在理论深化和拓展

本科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侧重于从宏观视野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侧重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规律,分析自然界一般规律,分析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的逻辑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构成,而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核心和理论基础。需要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科学的角度了解自然观最新理论形态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了解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科学思维形式;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异化问题、伦理问题等有一定认知。最终学生要自觉地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掌握其理论精髓和重大意义。

(二)能力目标层面:“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设定重在增强思维能力

硕士研究生在掌握“自然辩证法概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科学思维和科学能力。一是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这是科学思维的根本体现,是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二是增强历史思维能力。自然辩证法是以科学史为基础的,遵循科学发展的轨迹研究自然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观察和思考。自然辩证法教学具有史论结合的特点,以史为脉络,以理论分析为精髓,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内在要求。三是增强系统思维能力。善于以普遍联系观点分析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结构和功能,不拘泥于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各个版块的内容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坚持系统思维,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要能力。四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是自然辩证法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党的二十大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自然辩证法之中的科学方法论彰显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培养硕士研究生逐步建立起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价值目标层面:“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设定重在精神引领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要培养硕士研究生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一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涉及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等诸多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内涵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内容多、涵盖广。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根本目的,是领会其科学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二是要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紧密联系外部客观世界科学发展的现状,也要密切关注个人主观世界的状况。三是对“自然辩证法概括”课程的学习不能只停留于书本,只关注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能力,引导硕士研究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的信念。

三、创新性:重在教学过程前沿性和时代性

创新着重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评价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2]

(一)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以专题式教学凝练基本理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全面系统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筛选、凝练和组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提炼出5个教学专题:正确认识自然辩证法及其当代价值;物物相关,相生相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器官投影说”——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探索;辩证思维与系统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异化与反思。

注重每个专题知识结构的核心性、系统性,与硕士研究生科学精神、科研能力培育的密切关联性。专题设置注重两个结合:一是与自然辩证法当前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难题及相应的理论结合。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其中不变的是自然与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的科学内容和研究方法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课程讲授要与时俱进地向学生展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吸引学生注意力。二是结合硕士研究生专业开展教学。自然辩证法课程与自然科学联系最为密切,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引入理工农医类科学史、现状、未来发展、面临困境等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二)注重多样化教学方法,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融入专业元素,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以问题链的教学方法为主,结合各专题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进行深度学习,帮助研究生拓展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提升科学素养。问题链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设置,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以教材阐述的一般规律为核心,避免偏离教材的情况;二是聚焦学生的关注点,最好以学生的专业为问题域,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增强问题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问题讨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学平台,将课堂理论学習与课外讨论学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以超星学习通、智慧树、雨课堂等学习平台为依托,教师在课前把教学案例、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学生综合运用网络平台资源,分成小组开展专题问题、案例讨论,课上或课后通过学习通等平台发布观点开展思想交流,激发学生的科研活力,形成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

(四)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激发学生科研潜力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学业成绩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的综合测评。其中学习态度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以课堂教学考勤和按时完成课堂测试、课后作业为考核内容。学习能力的考核占综合测评40%,以完成学期论文为考核内容。考核标准是独立思考、选题新颖、思路清晰、能综合运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相关原理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分析问题,阐明观点,结论合理。自主学习占综合测评30%,以线上小组讨论为主。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情况等为考核环节,形成对学习全过程的观察、记录、反思及评价,对学习的有效结果和发展潜能进行整体性价值判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挑战度:重在学生获得知识的难度、深度

“挑战度”是指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3]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增加挑战度是“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

(一)“挑战度”意味着课程设计的难度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教材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要点的全面性,不能因课时少而随意删减章节,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缺少系统性。“自然辩证法概论”共计五章内容,要在精准把握教材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从学理层面厘清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理论脉络,用相对有限的课时展现课程的整体架构,科学地解决“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知识体系庞大而课时不足的难题;二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设计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导向性,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以及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达到教学设计的思想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二)“挑战度”意味着学生学习的难度

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即在学习内容的设置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体现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需要有自身思考过程,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对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研究、思考、探究的过程,为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挑战度的设定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实际状况和学习能力,不能完全超出学生知识能力范围,要确保学生经过自身思索和研究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理解和掌握。挑战度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及带来的思考度。例如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问题,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环境及人类伦理道德带来的挑战,针对不同专业可以进一步延伸问题,如医学专业硕士生,可以克隆人为例来讲述其中涉及的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管理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但其中也会涉及道德伦理等问题,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数据系统的广泛使用,一方面便于高效、快捷、迅速地控制传染源及传染过程,另一方面也因涉及如何对待个体隐私等问题,而需要硕士研究生阅读相关文献给出自己的解答,问题答案是开放式的,学生可在多种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维能力。[4]

(三)“挑战度”意味着教师教学的难度

课程的“两性一度”建设,教师是主体。教师作为课程内容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对课程整体的设计,决定一门课程能否成为“金课”而不是“水课”。这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度,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兼具文理学科的特点,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5]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所教授的学生相关专业的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并能阐述清晰其中的科学发展逻辑;需要深刻挖掘学科思想政治渊源,及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教材中,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凝练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实质内容和时代价值,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凸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内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使“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成为研究生“金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 (2019-10-24)[2019-10-30]. http://www.moe.go 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 林红. 基于“两性一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实践探索[J]. 高教论坛,2022(10):24-27

[3] 甘晓丽,杨舒涵. 混合教学模式下“两性一度”教学效果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 6(14):1-5

[4] 邓环. 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全过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10):28-32.

[5] 谢立敏.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策略探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23(03):211-213.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两性一度教学实践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
“金课”建设实现路径的探讨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两性一度”建设方法研究
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型金课建设研究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