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协同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4-06-07王志坚周卫民姜文彪
王志坚 周卫民 姜文彪
作者简介:王志坚(1970—),男,本科,浙江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金工实习基地副主任,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实践教学;周卫民(1966—),男,本科,浙江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金工实习基地主任,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实践教学;姜文彪(1965—),男,本科,浙江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摘 要:在高校工程实践教学领域引入产教协同育人模式,能让学生模拟或真实在生产一线实践,使学生提前认知职场环境,促进学习的深入,为真正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打好基础。文章通过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引入校企合作企业的电子体温计制造案例,以其生产过程为主线,搭建模拟企业生产场景的实践教学环境,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构建了不同要求的校企合作课程,产教协同完成了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实践教学反馈,合理的校企合作课程不但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还可以丰富企业员工培训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149-04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是指生产与教学融合,即高校和企业各自拿出一部分资源,进行合作共用,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以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的目的。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3]这些文件的出台,预示着高校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浙江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试点院校、“国家‘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是浙江省数字化制造产教融合联盟牵头单位。在产教融合方面,已成立了多个省级产业学院,且在2022年,学校有7个项目获省2021—2022年度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建设项目立项。
浙江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设有全校最大的工程实践教学组织——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为培养学生具有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自成立以来几经改革,已形成一整套较完善的基础实践教学方案。为深化产教融合,拟通过“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产教融合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在工程实践教学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一、工程实践教学开设产教融合课程的必要性
(一)工程实践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对工科类学校而言,工程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工程训练,它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其他工程类课程的先导,也是机械类、电气类、化工类等专业的必修课,受众学生数多,影响力大。但从新工科建设角度看,目前浙江科技大学的工程训练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工程训练虽采用项目化实习教学,以完成教学作品作为考核目标,但教学作品非工业生产的产品,学生在实习中未能较多接触生产一线实践,对提升学生综合工程素质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受实习场地、设备、师资等影响,开设的实习项目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
(二)产教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4]在专业类课程中开设产教融合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活用活、活学活用”,激发学习主动性,还可以拓宽教师教学视野、提升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5]
(三)工程实践教学开设产教融合课程的必要性
产教融合课程需要基础的支撑与先导,工程训练有助于学生打牢基础,其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工程意识与素质,这与企业的职业要求相对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教育应从大一开始培养,如进行产教融合,整合教学和产业资源,紧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有效驱动教学体系的内涵式发展。[6]通过让学生模拟或真实在生产一线实践,使学生更真實地感受职业要求的重要性。
将教师工程实践培训和企业员工知识更新纳入校企协同育人体系,[7]促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企业真实案例的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利用教师自身丰厚的理论知识,提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共同构建双师双能的师资队伍。
二、工程实践教学开展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
(一)模式的选择
工程训练中心是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以金工、电工电子实习为主,面向各二级学院低年级、理工类专业背景的学生。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浙江科技大学增设了16学时的基于工业生产的劳动教育课程,称为“劳动教育与实践A”。该课程主要面向未参加金工实习的非理工类专业学生,在2021年修订教学大纲时,将金工实习等工程训练教学目标全都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使劳动教育赋能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系列化。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寻找专业背景的合作伙伴,只能寻找与金工、电工电子实习内容有关联的企业及产品,由于在教学安排上是在一个学期内分散安排16—64学时完成,选择的企业产品应简捷、易学易会,具有劳动教育的元素融入。
基于上述考虑,在众多校企合作企业中,学校在校内实习基地引入了杭州华安医疗保健用品有限公司电子体温计产品的制作项目,作为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开展的抓手,共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8]
(二)新课程的构建
课程是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高校基于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的课程体系,应以“实用、有效”为原则,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生产要求为主线,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9]
以电子体温计产品的制作作为产教融合的新课程的内容,凸显了对学生基本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子体温计由温度传感器、液晶显示屏、纽扣电池、专用集成电路及按钮、外壳等组成。[10]从其组成可知,该产品生产过程含有机械与电气等相关知识内容,特别是其装配过程,更是机电工程实践的过程。根据目标学生的不同对课程进行不同的构建。如结合劳动教育实践的16学时“电子体温计装配”;融入机电创新实践教学的32学时的“電子体温计制作”(适合机电类专业学生);融入专业教学的32学时的“电子体温计设计”(适合设计类专业学生)、“电子体温计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造”(适合电气控制专业学生)、“电子体温计的精密制造与智能制造”(适合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等企业课程。[11]
(三)教学实践案例
以16学时的“电子体温计装配”为例,讲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过程。
本项目共有4个半天(每次4学时)完成的教学安排,面向各专业的大一学生。通过以手工为主的安装与调试过程的劳动实践,达到“使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团队协作、成为具有正确劳动观的综合素质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
第一个半天为绪论与安全、劳动教育。通过课前预习、现场讲解、在线课堂等教学方法,以合作单位电子体温计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认知工程、了解工业生产,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掌握实习安全的相关知识。
第二个半天为基本劳动技能培训。参考金工实习的钳工装配与电工电子实习的电子元器件焊接实践教学,由指导教师制作与“电子体温计装配”相关的教具供学生劳动实践之用。通过讲、示、练结合,使学生初步掌握这两项劳动技能。
第三个半天为电子体温计装配。教师给每位学生配发一套电子体温计的散件,通过观看相关安装视频及指导教师的讲示结合,尝试完成安装。对安装过程中造成肉眼可见的失误,通过重装、修复、更换等方式予以纠正。
第四个半天为电子体温计调试。学生在学会正确使用厂家提供的检测仪器基础上,对各自装配的电子体温计按出厂标准进行测试。对不合格产品通过修改默认值等方式进行调整;对调整后仍不达标的产品进行拆解更换损坏件修复或报废处理。
(四)改革成效
本研究以16学时“电子体温计装配”为例,讲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效。虽然该课程教学时间较为短暂,生产的产品一次合格率远低于工厂的量产,但从育人角度而言,其成效显著,且达到本校制定的“劳动教育与实践A”课程教学大纲所提的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因学时短,虽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理论教学时间,但项目内容取自企业真实生产,其劳动成果可以直接量化检验,产品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成绩所展示的影响,使得三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劳动实践,让学生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2. 知识目标的达成。通过这一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工程基础知识。这一产教融合课程在产品成功制作的目标导向下,促进了学生为提高产品质量而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3. 能力目标的实现。这一实践教学围绕着“使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团队协作、成为具有正确劳动观的综合素质人才”的课程目标前行。
4. 素质目标的体现。整个劳动实践过程,是在“以实践为基础,将知识、能力、创新、价值塑造一体化培养”的新工科实践教育理念下进行的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良好劳动习惯。
三、改革经验
(一)实践教学改革需加强课程思政引领
产教融合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2]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二)实践教学改革需完善课程资源建设
发挥企业协同育人的作用,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到本系列课程教学文件的修订,提高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其他多学时的课程教学中,增加企业新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等要素,将企业管理和服务理念融入教学内容,扩展学生学习与实践资源,共建线上资源,开设在线开放课程。争取把企业的电子体温计自动装配生产线引入校内基地,使学生近距离感受现代工业生产的气息。
(三)实践教学改革需注重“双师型”教师培育
讲授好这门融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产教融合课程,需要一支专业知识丰富、有行业或企业从业经历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聘用企业专业人员做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等工作,让学校教师进企业,了解企业的运行流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效结合,构建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胜任产教融合型教学任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双创”能力。
(四)在利益共享基础上推进产教融合
利益共享是产教融合的合作基础。通过产教融合的课程引入、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方式,加深学生与企业的了解,为企业提供潜在的人力资源,把企业人才需求作为育人培养导向,在有效协调满足高校和企业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推动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资源整合,实现高校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有机衔接及其可持续推进。[12]拟对已开设的系列课程进行适当优化,使之成为企业对新员工上岗培训、老员工转岗培训的教学资源。
四、结语
以“电子体温计”系列产教融合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为抓手,建设一个“基于工程实践教学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进行专业的选择与定位,便于其选择感兴趣的、合适的专业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及综合能力的提高,解决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问题,加深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本项目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等能力;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和劳动观,提升职业素养,进行人格塑造,培养诚信、合作、坚持等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价值理想,让学生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此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基于‘智能+医疗器械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校企合作案例入选2022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在高等教育行业中进行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 (2017-12-19)[2020-04-10].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 17-12/19/content5248564.htm.
[2]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工程院. 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 (2018-09-17)[2020-04-10].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530.htm.
[3] 共产党员网.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 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4] 石贵舟,余霞.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4):69-73.
[5] 刘丹青,王宇宁,谢平.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的原则、问题及对策[J]. 中国科技产业,2023(01):71-73.
[6] 王旃. 实验教学体系内涵式发展的驱动模型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6):39-43.
[7] 江爱华,施大宁,易洋,等. 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师跨界发展:概念模型、工作机制和实施路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4):46-51.
[8] 郭永奇.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09):48-50.
[9] 胡志军,沙力争,郭大亮,等. 产教融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以轻工类专业为例[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20,32(05):368-373+400.
[10] 周卫民,张宏,袁惠祥. 电子体温计电池自动安装设备的研发[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6,28(05):357-360.
[11] 苏纯,吴朝阳,郭魂,等.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探索[J]. 黄山学院学报,2022,24(03):97-99.
[12] 荣浩. 资源整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J]. 教育观察,2023,12(01):65-67+75.
(薦稿人:吴瑞明,浙江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