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4-06-07初玉梅
初玉梅
语文作为一门以汉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学科,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还能以其深刻的人文意蕴,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有物、有理、有序、有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并在言语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其他能力的养成。
一、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受多方面影响。比如,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语言简洁、形象、生动,就深受小学生群体的喜爱。
网络语言虽然丰富了文字的表现形式,但它们中有些是生造词,甚至词义低俗、粗鄙,给“三观”还未形成的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带来消极影响。此外,以下几点也是制约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关键。
1.自身性格
一些小学生的内心比较敏感,平时不爱说话,和陌生人交流时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身体发抖等症状。学生在自身的心理障礙影响下,会变得胆小,害怕自己会因说错话而被他人取笑。此类情况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敢开口说话,自信心一点点被消磨。
2.学习压力
学业压力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当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时,一部分学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作业上,忽视了与他人的沟通,也就减少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长时间的不沟通、不交流,也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3.教学现状的影响
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对待态度。在课堂上,一些教师因为不太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习惯自己“长篇大论”讲解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时间有限。当学生习惯了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后,发言积极性降低,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沟通能力、语感、思维逻辑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影响。
因此,语文教材中设置的“口语交际”“小练笔”等练习,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学生在完成这些练习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良好锻炼。
2.有助于开展语文课程教学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表达与交流”是诸多语文实践活动的其中一项,它贯穿学生的整个语文学科学习的全过程。
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既是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又是教师将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
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1.创设情境,训练表达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适合学生融入的教学情境,并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及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声的语言表达环境,让学生观看影像资料后对其进行模仿,从而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训练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再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水调歌头》视频,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朗读文章,一边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联想文章所描述的世界。如此一来,教师不仅围绕文章所描绘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情境,还将课后练习内容也融入情境,进一步助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赞扬鼓励,提高表达热情
在小学阶段,一些学生因为缺乏自信而导致语言表达不够流畅、自然。基于这一点,教师面对学生时,应加大正面表扬和言语激励的力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积极性。
比如,在执教《竹节人》一课时,教师可安排语言表达训练环节:学生默读课文后,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训练学生的提炼关键信息能力、语言概括能力。训练环节结束后,教师及时地指出学生表达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给予改进建议,并在评价学生时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发言的学生获得鼓励、建立自信,提高表达热情。
3.联想能力培养,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余味”和“余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建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比如,在执教《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把一张纸卷成漏斗的形状,“还原”青蛙的视角,让学生通过漏斗的小孔观察周围的事物,体验青蛙坐在井里仰头观天的感觉,并利用角色对话的活动形式,认识到鸟儿的自由、见多识广以及青蛙的约束、目光短浅,进而理解课文所揭示的寓意。
总而言之,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举措和教学策略,重视并加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活动,促进其综合能力提升。此外,在培育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突破心理障碍,找回自信心,强化社交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言”出心声、“言”得精彩!
(责 编 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