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以来国内乐器学研究领域的CiteSpace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2024-06-06袁寿玉

歌海 2024年2期
关键词:乐器文献研究

袁寿玉

[摘 要]乐器学自引入音乐学界以来,从倡导乐器制作到以乐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独立学科,该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范围等也在不断变化。运用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对20世纪以来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乐器学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除了对乐器学研究范围进行重新定义,还运用关键词共现、聚类、突变等手段对20世纪以来国内乐器学研究的热点主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乐器学;CNKI;可视化;趋势

西方乐器学的研究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关于乐器是否具有生命(animate and inanimate)问题展开讨论,中世纪时期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菲利(Porphy)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状结构的乐器分类方法并称之为“波菲利之树”(Arbor Porphyriana),这些都为西方乐器学学科的产生提供基础1。至1619年,乐器学的概念正式被迈克尔·普里托里乌斯(Michael Praetorius)在其著作《音乐全书》(Syntagma Musicum)中提出2,尽管西方乐器学的研究可能并非至此方始,但却标志着该学科名称的正式出现。

中国乐器学的研究亦是如此,先秦时期《周礼·春宫》就记载了按制作材料进行乐器分类的“八音”分类法,北宋陈旸《乐书》中以“俗”“雅”“胡”对乐器进行分类,元代马端临则在《文献通考·乐考》中以“八音”为基础而下分“俗”“雅”“胡”各部3。此外,诸如《北堂书钞》《三才图会》《太平御览》《尔雅》《诗经》以及《琴史》《风俗通》等古籍都对中国乐器的历史、形制以及作品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考证。

20世纪以来,西乐东渐开始让国人接触到不同种类的西洋乐器,更让音乐家关注中西音乐差异并提倡反思及乐器改良。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传统乐器、少数民族乐器改良、标准化等问题研究和实践开始形成潮流,乐器制作工艺、乐器起源与嬗变、乐器声乐与律学、乐器对比及文化研究等都渐成热点。

文章拟通过对20世纪以来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乐器学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并以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教授陈超美(Chaomei Chen)所研发的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作为主要工具,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区图谱等分析,以便对20世纪以来中国乐器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以来,乐器学在中国的研究始终处于不断上升和发展的趋势。该学科自产生之时,关于其定义、研究对象以及范围等讨论便从未断绝,因此若欲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乐器学的发展,需先厘清该学科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同时,还需对文献分析工具及数据来源进行介绍,以便保证文献梳理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一)学科定义及研究范围

关于乐器学的相关定义,国内外学者各有论点和依据,但却仍未有统一。其中,《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认为:“乐器学是一门研究乐器历史、社会功能、设计、结构以及表演关系等方面的学科。”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提出:“乐器学研究乐器的起源、发展、演变、流传、派生及其结构、特性、制造工艺和材料等……”2日本《音乐大事典》认为:“乐器学是以乐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除了需要对乐器构造、制作进行考察外,更应当分析乐器的历史、乐器所存在的各民族及文化等,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进行展望。”3德国学者汉斯·海因茨·德雷格尔认为乐器学研究需关注乐器收藏、文献资料以及分类问题4。中国学者陈自明对于乐器学的定义提出起源、分类、声学、材料、结构、改良、组合、图像等十项研究范围5。另外,诸如汤亚汀、洛秦、张伯瑜、刘莎、蔡灿煌等学者都对于乐器学的定义或研究范围等提出了相关论述。

从上述诸多学者对于乐器学定义及研究范围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关于乐器学的定义中外都有着普遍的统一性,即认为乐器学是以研究乐器为主要对象的一门学科。然而,就其研究范围诸学者却存在较大分歧。笔者对各学者所提论点进行梳理、分析后,认为乐器学的研究范围可分为乐器学理论、本体、历史、文化、收藏与表演等六个主要方面(图1),且各方面还应当具体划分。

乐器学理论研究属于该学科的核心内容,既为其提供理论基础,也决定了该学科研究的具体走向。乐器学的理论研究可包括概念、对象、方法、学科、课题以及范围等。其中,乐器学的概念问题目前国内外学界已经达成统一认识。关于研究对象、课题及研究方法等问题,学者刘莎认为主要包括乐器实物(常用乐器、出土乐器)、文献(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以及图像与雕像(壁画、石雕、器皿涂画、帛画、陶俑等)等1。刘莎认为乐器学属于边缘学科,所涉及的学科以及研究方法也相当广泛,如材料学、工艺学、图像学、音乐声学以及音乐史学等2;而关于乐器学课题问题,则可包括起源、本体、分期、分域、分类以及差异等六个方面3。学者刘勇认为乐器学虽无专属方法体系,但所用方法包括分类学、历史学、乐器声学、乐律学、实地调查以及考古学等4。

乐器本体的研究对象主要以作为物质存在的乐器为主,包括從材料到实物的诸多过程,远古乐器也具有形制、材料及声学等基本条件,如骨笛、骨哨以猛禽翅骨为材料,利用声乐原理钻孔发声5,而以角页岩打制而成的特磬,国内各地出土的镛、钟等两侧的鸟云翼、夔翼等,都能看出装饰也是乐器制作中的重要部分6。同时,律制也是本体研究的环节之一,有序的音高排列和音阶构成实现了乐器由劳动激励向演奏的功能跨越,如钟律、琴律、笙律等。而乐器改良从古至今皆有发展,尤其20世纪以来传统乐器和少数民族乐器的改良更是围绕音律、音域、音色及标准化问题进行讨论和实践。乐器考古与复原也是本体研究的方向重点,前者以出土文物为主,主要考察乐器的历史、文化等,后者包括出土乐器和壁画、文献及雕像等中所见乐器,更加侧重于乐器的制作和表演。另外,乐器名称与乐器科技在本体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关于乐器名称的讨论包括中国传统乐器、少数民族乐器以及外来乐器名称标准。同名异器以及异名同器问题,也是乐器名称研究的热点之一。乐器科技研究可将电声乐器及声学设备的出现作为标志,如电声琵琶、电筝等乐器的广泛使用以及专用于乐器声学检测的SpectraLAB-FFT、GMAS2.0等软件的运用。尤其是21世纪以来,自动演奏系统、3D打印技术以及虚拟博物馆的出现和发展,更是让乐器与科技进一步融合。

乐器历史与文化研究常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进行考察,乐器历史包括起源、传播及传承等问题,如中外乐器源流考证、丝绸之路乐器传播、少数民族乐器传承等。同时,乐器图像、文献的研究也属于历史范畴,通过不同地区壁画、石雕、墓砖以及不同时期文献能够对乐器产生的时间、流变等进行考察。乐器文化研究包括仪式、功能等,侧重关注乐器在各民族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以及祖先祭祀等仪式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研究乐器除音乐表演外所具有的沟通、表达、象征等功能。对于乐器仪式和功能的研究,常需借鉴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的方法,因此乐器的实地考察和田野作业也是研究乐器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乐器的差异虽然也可从形制、演奏等方面进行比较,但更应通过乐器的比较来考察不同文化、环境等方面差异。另外,乐器人物的研究对象包括乐器演奏家、乐器制作大师以及乐器学理论家等,对于人物生平、演奏风格以及乐器制作、改良的介绍,能够为乐器学发展和历史记录提供依據。

乐器收藏和表演也属于乐器学的研究分支之一,乐器收藏包括乐器博物馆及乐器分类,前者注重实体和虚拟博物馆的研究。实体博物馆以国家/地方特色乐器或世界乐器为主,如比利时布鲁塞尔乐器博物馆收藏了世界乐器7000余件,上海东方乐器博物馆收藏了中外20多个国家和民族共700余件(套)乐器,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则收藏了广西地区壮、瑶、苗等少数民族乐器及东南亚诸国乐器共1200余件(套)等。虚拟乐器博物馆的建设属于21世纪以来乐器学研究的前沿实践,如美国虚拟乐器博物馆(2000)设置不同链接与展览,用户能够通过页面切换浏览不同地区的乐器及人物,卫斯理大学数字乐器博物馆(2003)则按“质地”“类型”和“所属地区”进行划分,以方便学者精确检索所需资源1。中国音乐学院创建的智慧型乐器博物馆具有虚拟全景、智能交互以及乐器科普等功能,目前已建成中华雅乐馆、弹拨乐器馆。乐器分类研究可能最初多为收藏所用,从古代印度的三分法到中国的八音,从H-S所下设的弦、气、体、膜鸣乐器分类到学者应有勤提出的乐器音位分类和学者付晓东提出的元素分类等,足可见古今中外学者都试图对乐器进行合理划分和归纳。

(二)分析工具与数据来源

1.分析工具

文章以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教授陈超美(Chaomei Chen)所研发的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6.1R2)为主要工具。CiteSpace是一款基于Java语言环境的可视化工具,主要以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等为主,能够将所收集的数据(Refworks格式导出)通过页面节点设置的方式对特定研究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同时以图形和网络谱系的方式来揭示科学知识结构1。一方面,通过数据(download_.txt下载)处理并上传至软件系统,另一方面,对数据阈值、时区、剪枝、功能(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共现、共引、合作)进行选择,最终通过可视化图形对期刊发文量、关键词聚类以及学科前沿等进行梳理和分析。

2.数据来源

文章所选期刊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由于乐器学研究范围较广,无法以“乐器学”或“乐器”等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因此,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全面性,输入检索条件时以期刊为主检索,对于主题及并含、篇关键及并含皆输入“乐器”为检索词,最终检索出中文文献共26495篇。同时,以发表年度为分组进行浏览,以乐器学研究范围的六个方面为依据进行手动检索、选择和保存,最终通过CiteSpace筛选有效数据后得出国内乐器学研究及所发表期刊的时间跨度为1954年至2022年,其中乐器介绍类文献共1361篇,乐器学研究类文献共3160篇。

二、数据分析

文章对20世纪以来国内乐器学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各时期除了对乐器学理论、本体、历史以及文化等进行研究、考证外,乐器介绍类文章也占有相当比重,诸多学者对中外各民族、地区乐器从形制、原理、演奏等方面进行介绍,也为国内乐器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因此,文章对于乐器学研究的数据分析拟以介绍类及研究类文献为主,以便对该学科文献进行有效归类和分析。

(一)乐器介绍类文献分析

期刊数量能够折射出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20世纪以来的乐器介绍类文献共1300余篇,文章将从突变词和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

1.突变词分析

突变词分析是指通过CiteSpace软件提取输入数据中频次增长率较高的词语(关键词、作者等)并显示起止(Begin、End)时间和突变强度(Strength)。其中,起止时间能够显示词语成为热点前沿的时间范围,突变强度中若词语出现频次越多则越突出,并在图像中显示(红色)。文章将输入数据年限设置为1954年至2022年,以作者为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调整参数(γ=0.6)后选取前25个突变词进行分析(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以作者为突变词的时间限定范围主要集中于1978年至2022年,而突变强度则显示出作者对于各民族/地区乐器介绍的密集程度。如袁丙昌、何洪和杨秀昭分别就西南和广西民族地区系列乐器进行系统介绍,田联韬以藏族乐器为主,毛继增则关注维吾尔族乐器。以某一主题进行乐器介绍的文献也占据主要部分,如陈自明以秘鲁、布隆迪等世界乐器为主,关肇元以“世界乐器图说”为题,赵春婷和施鹤皋以“邮票中的乐器”为依据分别系统介绍亚、非、欧洲民族乐器,贾晓莉和贺锡德分别对中国传统乐器和少数民族乐器进行系列描述。王子初、潘汁针对出土乐器进行介绍,王巍以“神奇竹乐”“非遗中的竹类乐器”形成系列文献,梁秋丽和周菁葆则以“丝绸之路”为专题对各类乐器进行介绍。

2.期刊分布统计

期刊分布能够系统体现文献数量、不同时段所侧重的研究方向、热点,文章对乐器介绍类文献以Excel格式导出并汇总,同时对期刊数量、时间分布进行梳理后以图表形式展现,并选出前15类期刊进行排序(表1)。

文章对期刊分布及关键词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以下现象:

一是介绍类文献多以连载形式出现。《乐器》所刊文献占总文献数量的30%以上,其中关肇元的《世界乐器图说》、田联韬的《藏族传统乐器》等都在此刊连载,陈自明、杨秀昭、袁丙昌等人也对同一地区/民族乐器进行系列介绍。

二是21世纪开始出现分化现象。介绍类文献重在普及乐器形制、演奏方式等,诸如《中国音乐》《人民音乐》《四川音乐》等期刊自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刊登,但20世纪末呈现下降趋势,即使21世纪部分期刊仍出现介绍类文章,但其篇幅、内容已出现较大变化。其内容除介绍外还涉及乐器声学、文化、名称等,虽仍以乐器为主要标题,但内容已属于乐器学研究范畴。

(二)乐器学研究文献热点分析

20世纪以来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乐器学研究文献以1954年为始,截至2022年6月共计3160篇。文章也将运用CiteSpace對作者群体、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共现分析,以便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探究国内乐器学研究现状和热点前沿。

1.作者群体

乐器学研究文献中以作者为突现词进行分析(图3),选取突现强度前25名作者进行排序后,能够看出突现强度的高低和时间跨度的变化。其中,突现率数值在10以上的作者为刘文荣(14.23)以及INVALID(13.23),突现数值在5-10之间的作者包括杨琛、孟建军、关肇元、方建军、项阳、高德祥、韩宝强、李子晋等人。INVALID表示数据无法识别,其时间跨度为1955年至1980年,主要内容包括李元庆所发表的系列乐器改良文章及《人民音乐》《乐器科技》等期刊所发乐器类文献。

作者共现图谱主要反映核心作者及在规定时间内核心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合作强度1,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寻求作者合著群体,同时关注不同作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似研究方向。从图4中可看出,节点的大小能够表明频次的高低,上端横线与下方节点中的颜色以及作者之间的连线分别表明热点和关联的时间范围(从左至右为1954—2022)。如饶文心曾对东南亚乐器进行系列研究,应有勤对山口修关于乐器学理论的相关文章进行翻译,何洪、杨秀昭、卢克刚等人发表多篇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研究文章等。

2.发文机构

在CiteSpace所生成的机构合作的科学知识图谱中(图5),共选取50余家机构及各机构之间20余条关联线。其中,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及南京艺术学院等位于科学知识图谱前列,同时与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沈阳音乐学院等形成合作。中国音乐学院以韩宝强、付晓东、李子晋等学者为主导,以音乐科技系为平台对乐器声学、乐器科技进行系列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注重乐器收藏、律学及改良问题,尤以黄翔鹏、薛艺冰、王子初、张振涛、萧梅等学者为代表,为国内出土乐器记录、测音以及民族乐器研究提供丰富经验。南京艺术学院最早开始乐器修造人才培养,设立乐器修造、乐器学研究等专业并授予学士、硕士学位,2013年起建立乐器学博士点并招生,为国内乐器学理论研究及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3.热点主题研究

关键词能够凸显文章的内容、目的,也是文章的重要信息点。借助CiteSpace对目标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后发现,共现关键词越多则越能表现该领域不同时段的研究热点。将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汇总(表2)、突现并排序如下(图6)。

对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及突现词分析排序后发现,各聚类关键词之间形成交叉关系。结合以上作者群体及发文结构分析后,将20世纪以来国内乐器学研究主题大致归纳为乐器考证、制作工艺、乐器声学、乐器分类、学科发展及乐器文化研究等六个主要方面。

(1)乐器考证研究主题

乐器考证研究包括乐器形制、古代乐器、敦煌壁画、起源、古乐器、丝绸之路、民族乐器等关键词。关于形制的考证,涉及石磬、唢呐、琵琶、奚琴、箜篌、马林巴、艾捷克、扎年琴等古今中外众多乐器,注重考证乐器形制的构造与演变。古乐器的考证以出土乐器为主,着重对乐器的历史、归属、测音、工艺等进行考察。壁画与石雕、陶俑等都属于乐器图像范畴,20世纪以来乐器图像研究以敦煌、龟兹、榆林等洞窟壁画及各时期古墓壁画为主,同时云冈、龙门等地石窟石雕以及各类拴马桩、石砖上的石刻、浮雕也是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乐器的历史考证中诸如筝、琵琶、二胡等民族传统乐器的起源问题,丝绸之路等以文化交流为主导的乐器流变或回授问题,传统乐器及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问题等,已成为当代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2)制作工艺研究主题

制作工艺研究包括改革、改良、乐器制造、乐器制作以及各类乐器等关键词。乐器的制作工艺包含从材料到制作,或复原或改良等各个过程和阶段。乐器材料研究关注选材、切割、标准等问题,乐器制作研究多以民族乐器制作流程介绍为主。乐器改良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自20世纪20年代起,大同乐会便开始对画角、低音觱篥等古今各类乐器进行改良,1954、1959、1961年三次乐器改良会议的召开则拉开了民族乐器及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序幕,从乐器音高、音域到形制、律制,尤其是低音民族乐器的探索和对于乐器改良的思考,这些在乐器改良文章中都有所体现。另外,乐器复原也属于制作工艺范畴,如曾侯乙墓系列乐器(编钟、编磬、笙、篪),新疆地区出土的琵琶、箜篌等乐器的复原以及文献、敦煌壁画中的乐器复原等。

(3)乐器声学研究主题

乐器声学研究包括诸如琵琶、体鸣乐器、弦鸣乐器、吹管乐器、弦乐器、传统乐器等关键词。乐器声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古今出土传统乐器的声学原理、音高与音质测量、振动分析等。从研究对象看,包括对乐器材料、琴弦及构造的声学分析。从目前已发表文献看,包括对笛、笙等乐器的声学原理介绍,曾侯乙墓编钟、编磬及山西商代特磬等出土乐器、二胡及琵琶等民族乐器以及少数民族乐器的音响特性研究。近年来复原乐器声学测试及乐器音色库的建构也逐渐成为热点,如对于敦煌壁画乐器及新疆达玛沟琵琶复原的声乐测试,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库的设想及建设等。

(4)乐器分类研究主题

乐器分类研究包括弦鸣乐器、体鸣乐器、木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乐器分类、吹管乐器、打击乐器等关键词。21世纪以前的乐器分类多以八音分类法研究、中国民族乐器及少数民族乐器分类等为主,开始尝试将霍萨(H-S)乐器分类法运用于中国乐器分类研究之中。21世纪以后,关于霍萨(H-S)乐器分类法的介绍、研究逐渐形成系列文章,同时,对于出土乐器、少数民族乐器及世界乐器的分类也渐成热点。另外,国内学者也开始提出新的乐器分类方法,如音位分类法、元素分类法等,尤其是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各类电声乐器、智能乐器等也对乐器分类研究提出新的挑战。

(5)学科发展研究主题

学科发展研究包括乐器学、乐器、发展等关键词。从1941年乐器学一词正式引入学界以来,国内乐器学学科研究也相继得到发展。从20世纪末开始,部分学者将国外乐器学研究的成果引入国内,并以译文等方式进行介绍。到了21世纪,国内学界对乐器学定义、对象、课题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为促进乐器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截至2022年,全国乐器学研讨会已举办11届,每届都以不同主题探讨学科发展问题,如2016年以多元视角和学科融合为主题,将乐器学与生态学、工艺学、声学及教育学等学科融合并提出相关理念,2018年以乐器设计为主题对智能乐器研发及未来乐器发展提供方向。

(6)乐器文化研究主题

乐器文化研究包括《诗经》、丝绸之路及民族传统乐器及少数民族乐器等关键词,其范围涵盖仪式、功能、象征、民俗、传说等,尤其以少数民族乐器文化研究居多。其中,乐器传说或以神话体现或与祖先、崇拜相关,常通过传说故事讲述乐器的起源,樂器的功能与象征意义则颇为广泛,如象征权力或军事用途、宗教法器或人文道器,抑或是生活用具和交流工具1,如南方铜鼓、古琴的象征意义,傣族“光邦”的社会建构功能,萨满教宗教仪式中的乐器等。乐器传播与传承也属于乐器文化研究范畴,古今众多乐器无论东渐或西渐,大多会因文化影响而出现流变现象,而传播途径及乐器流变的原因、特点都属于值得探究的问题,如丝绸之路上的复合簧管乐器、弹拨乐器的传播与流变,觱篥、箜篌、唢呐等乐器的起源与本土发展、流变的探讨等。古代文献中的乐器研究也在近年来渐成热点,如对《法华经》《诗经》《说文解字》《全唐诗》以及《三才图会》等著作中的乐器进行介绍、考证等,可以说乐器文化研究已然在国内呈现多元视角与蓬勃发展态势。

结语

通过对20世纪以来国内乐器学研究文献的梳理、整合,同时借用CiteSpace对作者群体、发文机构及热点主题进行分析后发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乐器学研究经历曲折发展,从对于古代乐器的复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动、系统的乐器改良,诸多学者对当时的场景进行了记述并提出建议和想法。至20世纪末,国内乐器学研究已形成稳固态势,乐器改良、分类、制作、文化等主题的探讨使学科发展更为多元,21世纪的到来则为乐器学研究提供了更多机遇。学科融入、科技创新、工艺改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学科之间的壁垒破除,国内乐器学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除了学科研究人数增加外,各高校也依托自身优势进行发展和创新,诸如少数民族乐器文化、音乐声学、材料检测、智能乐器等领域的出现也使国内乐器学研究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猜你喜欢

乐器文献研究
学乐器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乐器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