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唯物史观意蕴
2024-06-05陈永杰郭瑾
陈永杰 郭瑾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主张以史为鉴、顺应历史,倡导和平发展,推动全人类的共同进步。面对20世纪末甚嚣尘上的“历史终结论”,“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观点准确把握现实的历史规律和历史大势,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展开了强有力的驳斥,消解了这种抽象的历史观。应当说,“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观点体现了在唯物史观指引下扬弃与超越资本文明,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要求。历史并非如“历史终结论”所言已经“终结”,而是处在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为此,我们要紧跟历史前进的潮流,走以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唯物史观;“历史终结论”;人类文明新形态;合作共赢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3SJZD076)
作者简介:陈永杰,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郭瑾,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文章编号: 1671-6604(2024)03-0022-14
中图分类号: D0
文献标识码: A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习近平.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既要谋求自身发展,也要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就是与历史本真以及正确的历史规律、历史大势站在一边。这一观点体现了重视历史、把握历史规律的唯物史观立场,也蕴含着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终结“历史终结论”的要求。现实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历史正确的道路,是以人类共同进步为旨归而非滞留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道路。目前,无视中国式现代化接连取得的重大成就、恶意贬低中国式现代化、夸大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世性”以及抹黑社会主义革命历史和建设历史的思潮依然存在。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阐明“历史正确的一边”,准确把握其思想主旨,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唯物史观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更清晰地明确“两个大局”下党和人民的历史使命,进而以此坚决反对和抵制诸如“历史终结论”等各种错误历史观。
一、 坚守唯物史观立场——破除“历史终结论”的抽象建构
“历史终结论”将人类历史视为追求自由民主的历史,仅仅在精神层面抽象空洞地建构了历史,并没有关照到历史的实际存在过程。而在马克思那里,历史既在人的感性活动中生成,又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彰显的是对历史客观性的重视与维护,同时也是对唯物史观的守正与创新。因此,要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从社会现实出发审视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力求在把握历史本真的基础上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
(一) 抽象历史观遮蔽了历史本真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承袭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是人“追求承认”的过程,主张自由民主制是使人的尊严得到承认的最佳组织形式,历史也将终结于此。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福山指出,“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认为,历史会有终结的可能性”【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陈高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5.】,“黑格尔对历史进程之根本机制的理解深度,是马克思和当代任何社会科学家都无法比拟的”【同②:152.】,因为黑格尔将“寻求承认的斗争”作为历史“完全非经济的驱动力”,为我们带来了“对人的更宽广的理解——‘人之所以为人”【同③.】。显然,福山并没有领会到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立场的本质差别。尽管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采纳了关于历史的辩证法思想,但是对于黑格尔将历史本质的那一度导向超感性世界的做法,马克思将其定义为“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1.】,即黑格尔把活生生的现实的历史归结为高度思辨的逻辑,现实中发生的一切却是无足轻重的;当黑格尔以绝对精神完成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体系时,德国哲学家们便一直未能摆脱“意识内在性”的桎梏。在马克思看来,尽管黑格尔曾第一次把理解社会现实作为一项哲学任务标举出来,社会现实却被等同于理念,没有得到积极的呈现;德国哲学家们将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奴役和统治的根源看作是意識、观念和词句,他们思想体系中的“人的解放”仅仅通过与这些意识、观念和词句的斗争就能完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以及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认为“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恰恰反映出德国现实的贫乏。因此,福山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从而疏离了社会关系的感性实质,事实上是未能超越对现实历史的“意识内在性”解读。对于这种撇开具体历史条件而将历史抽象化的研究方法,马克思针锋相对地指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也就是说,对于历史现实及其运动规律要从“感性活动”及“现实的个人”出发来把握。
当福山将历史本真的把握置于超感性世界之时,便弱化了对历史本质的切实关照。以这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解读中国历史,就无法避免因为这种任意的主观判断而曲解历史,甚至随意碎片化解构、重组历史事实以达到自身目的;如果囿于历史终结论的藩篱中思考人类文明的进程,就割裂了当下与历史传统的关联,也必然以“外部反思”的方式来看待社会现实,无法避免其理论上的主观和任意。只有在历史本真中审视自身,才能展开关于未来的积极筹划。“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8).】面对任意篡改中国革命史、丑化革命领袖、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各种错误思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23.;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87.】,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4.】。因此,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准确识别并揭开历史终结论的面纱,把握唯物史观对形而上学基本建制的彻底洞穿,将梳理历史逻辑和运用历史规律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首要前提。
(二) 继承“感性活动”原则以把握社会—历史现实
如果要与历史真相站在一起,就必须从主观意识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福山追随黑格尔的理路,信奉理念中的自由民主,却由于过分强调精神的力量而无法领会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社会现实,看不到不同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本质差异,因而局限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夸大自由民主制的“普世性”。关乎于此,马克思已经通过“感性活动”的本体论革命完成了对神秘观念世界的瓦解,深刻地把握了社会现实。即使黑格尔以绝对精神的自我辩证活动论证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历史却被黑格尔消融在了“自我意识”之中,成为与人和自然界毫不相关的纯粹理念。而费尔巴哈试图以“感性直观”赋予感性世界以权威性,却因为忽略了历史性维度再次返回到形而上学的基地。马克思则以“感性活动”为费尔巴哈的纯粹“感性对象性”注入了历史性活动原则,完成了伟大的哲学革命。从事感性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他们在感性活动中创造了历史,“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及黑格尔的批判与超越揭示了抽象理论的哲学来源,由此实现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哲学革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唯物史观与福山无内容的历史观的巨大差别。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要求深入到现实生活过程中去理解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对社会现实的具体把握,坚决反对和抵制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抽象判断,拒斥抛开现实的外部反思。无疑,这是在哲学方法论层面对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进行了守正创新。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要“实事求是”,在纪念巴黎公社事件时他指出:“凡属一种运动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必有客观的条件”【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也就是说,要深入到现实历史中去找寻解析与解决当下境况的道路,在实践进程中考察社会历史。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同样要求“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维护并尊重党的革命历史事实,“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同③:694.】,因为“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我们应当秉持在实践中接续奋斗的理念,牢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974.】的国情,在历史阶段性与连续性、局部性与整体性的辩证统一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统筹安排。“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展现的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把握,在新的历史方位即在现有成果上继续奋力前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观点,无疑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根本原则的继承与拓展,凸显着与历史本真站在一边的要求。
(三) 走历史正确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并非如福山所言在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深刻剖析中国历史的演进与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意味着不能在历史虚无主义的领地上徘徊不前,而是要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走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循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对历史的具体把握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事实层面彻底瓦解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五四运动时期,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在关于中国未来是走西方道路还是走中國传统道路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深刻考察中国与世界现实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应当了解到中国的具体发展情况再做决策,这两条道路都行不通,“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扭转了建党初期教条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及照搬照抄苏联社会主义经验的局面,批判了忽略中国历史实际的“左”倾主义,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中央在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张中国必须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可以说是从“被动现代化”转为了“主动现代化”。这一时期,党中央确立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顺应历史规律积极开展现代化建设,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制定了新战略、新布局,中国以崭新的姿态主动回应世界现代化问题、积极提供现代化智慧,形成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单一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历史和现实的无数成就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适合中国的正确道路,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取得恰恰源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历史现实的深刻把握。因此,必须继续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坚定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阶段,我们应当明确:福山对西方民主必胜的信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限的经验证据,“历史终结论”在根本上反映的是对现实历史的抽象建构,我们必须站稳唯物史观立场,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脉络中明晰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过程是一个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整体,不可随意割裂。简言之,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守”基本原则之“正”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创新”来满足新的社会发展需要。
二、 赓续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驳斥“共产主义失败论”谎言
尽管看到了当今中国的迅速发展,福山仍旧固守“历史终结论”。福山指出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意味着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和政治实践的终结,还多次宣称“传统社会主义已经消失”【陈家刚.危机与未来:福山中国讲演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80.】,他认为中国之所以为世界敬仰,并不是凭借其社会主义因素,“是因为中国存在着充满活力的、有竞争力的资本主义因素”【同②:82.】。关于如何判断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重要性,指出应当从历史运动的角度来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暂时性;要准确理解历史动力,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以积极的实践展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和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以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蓬勃活力,也有力地打破了西方单线式历史观的迷梦。
(一) 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揭露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
福山主张,自由民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类社会已经到达了最高形态,残留的矛盾也是现有制度可以调节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福山不得不面对民主化潮流逆转以及人类政治是否能实现统一的问题。对此,福山从亨廷顿那里汲取了灵感,试图通过考察政治秩序的历史脉络、构成要素及变化因素来证明“历史终结论”的正确性——即政治秩序的多样性实质上是走向统一性的过程,好的政治秩序终将会被其他国家效仿,人类政治发展终将殊途同归。那么,历史是否终结于资本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讲话中提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再次强调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重申了“历史规律的必然指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思想引领。
由于沿用了黑格尔及科耶夫的历史观来考察历史,福山将精神层面的人性当作驱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主张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仅仅属于对历史的经济学解释。黑格尔将历史看作是理念的自我否定与自我发展,是绝对观念的辩证运动过程。显然,即使黑格尔洞见了历史是不断运动的过程且具有内在规律,但是他以概念的逻辑遮蔽了社会现实。而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恰恰是在家庭和市民社会中生成的,黑格尔所谓的国家的理念与现实存在的国家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现代社会的分裂现象还是不得不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得到解决。对此,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在“合理”形态上是对现存事物的否定,它对一切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因此,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视角来看,资本主义制度是必然灭亡的,因为它只具有相对于封建社会而言的暂时合理性。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无非是劳动的历史,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积累起来的“死劳动”——资本控制、奴役“活劳动”,使得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发生了分离,且随着这种分离的愈演愈烈,社会关系便表现为异化的、物化的、对抗性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不可调和的固有矛盾,这种矛盾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瓦解,即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自身灭亡的条件。
马克思从感性活动出发把握人类历史的本质,在保留黑格尔辩证法积极因素的同时超越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准确地把握了社会现实的本质那一度。而福山一味强调自由观念的普遍性、永恒性,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黑格尔的历史观,更是抛弃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辩证法,将历史描绘成僵死的、抽象的过程,导致其对社会现实的遮蔽,也无法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源自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与福山不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遵循“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核心要义,在正确历史方向上根据社会矛盾的变与不变展开社会改革、进行伟大斗争,以巨大历史成就彰顯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繁荣兴盛以及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因此,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即坚持唯物史观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 正视当今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虚幻本质
对比马克思当年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当今的资本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体现出全球化、信息化、扩张化的特征。资本主义通过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以不触动资产阶级私有制为前提来调整生产结构、暂缓危机,在自我调适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对此,福山坚持认为,“贫困问题已经从自然需要问题转变为承认问题”【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陈高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02.】,“马克思主义的方案不惜以自由为代价”【同①:303.】。随着“东升西降”态势的显现,福山也逐渐意识到了西方自由民主制的种种不足。有人指出福山已经改变原先的论断,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实际上,相关报道是对福山的言论做了“选择性”的编译,“的确,福山相当重视中国30年来的发展经验……但是,他至今仍然没有放弃他的一个核心理念:自由主义民主体制之外的现代化模式迟早会面临民主化的压力,会遭遇巨大的困境而难以长期维系”【刘擎.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70-71.】。福山仍旧声称“并没有改变看待世界的理论基点”【王文.美国兴衰与民主体制是两回事——访弗朗西斯·福山[J].红旗文稿,2013(16):34-37.】,指出“民主的失败,与其说是在概念上,倒不如说是在执行中”【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M].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6.】。显然,福山依旧维护原先的“历史终结论”立场,没有洞见到资本主义不过是在剩余限度中勉强存活。
关于福山的论断,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以人的自由为代价的方案,马克思恰恰是要将人“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由此找到改变世界的道路。所以,福山将历史导向普遍的自由民主制在根本上缺乏现实性。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以及新形态等,以便“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征,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7.】。尽管我们承认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繁荣的文明成果,也能够在某些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借鉴,然而,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断向其他国家扩张市场、转移危机,以表面的繁荣掩盖着实质上的剥削、霸权及贫富差距。资本不仅在生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延伸至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各方面,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民主”口号不过是为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及资本的无限增殖服务。马克思很早就洞见到了这一点,指出无产者“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才能获得解放。资本“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同①:36.】,要求资本主义不断扩大管控范围,进而企图在全世界建立适应资本增殖的国际秩序、国际准则,强制性地干预他国内政,在“自由贸易”的幌子下贪婪掠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事实上,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消除,福山也无法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案。
不难发现,资本主义制度规划的所谓美好愿景的背后是追逐剩余价值、忽视人类生存的残忍真相。倘若人类世界按照资本的逻辑前进,终将会到达最后限度且反噬自身。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分析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是科学的、合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概言之,“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历史正确”是要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坚持唯物史观历史规律的指引,在正确方向上把握历史主动,辩证地扬弃资本逻辑的文明走向,以“四个自信”开辟人类文明新类型,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日,已然用巨大的实际成就宣告了“共产主义失败论”的破产。
(三) 以“人民至上”理念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注入活力
近年来,福山更注重在国家治理能力方面为自由民主政体辩护,认为中国缺乏相当的治理能力,无法获得民主制度的优势。在福山看来,社会主义本质上难以满足人对自由民主的渴求,任何国家都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的混合形态。究其根本,福山缺乏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性考察,只将中国简单地总结为“有强大国家,但没有法治和负责制政府”【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M].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7.】,没有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也看不到“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资本逻辑的彻底破解。
广为熟知的是,唯物史观的诞生标志着历史主体不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现实的个人”;资本不外乎是人的现实生活的产物,将资本看作神秘的、理性的权威力量才是对历史主体的真正消解。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批判了鲍威尔贬低群众、抬高精神的做法,“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在对主体感性活动领域的研究中,马克思洞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秘密之所在,揭露了资本与形而上学“联姻”的现代性本质,要求在占有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为人类解放指明了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学说从来都不存在人学的空场,而是一以贯之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75.】,重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致力于将人民至上的民本逻辑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要求与现实历史主体站在一边,以凝聚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必然在实践中展现出与资本主义制度不同的“人民性”。进入新时代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建构起“人民至上”的理念,从社会现实出发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通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践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经过党和人民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这一转变标志着人民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进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与此同时为终结资本逻辑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在打好物质基础的同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进一步在“质”上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以此“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同③:37.】。我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389.】的原则,人民不再是资本增殖的工具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民主不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别有用心的虚伪民主,而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同⑤:425.】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至上”理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激活,不仅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多维超越,更是加速推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简言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靠“现实的个人”的根本立场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赖于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理念的全面贯彻。
三、 在历史大势中推进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以“进步”代替“终结”
我们可以发现,福山始终顽固地坚持其历史终结论,面对中国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福山只是变得犹豫不决了,近年来的说辞本质上依旧是通过不同角度力证自己当初的观点。在如此分裂的世界形势下,“历史将终结于自由民主制”的理论是否能经受现实的考验并指向光明的未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于“历史终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历史大势,指出对未来的谋划要与时代步伐一致,并强调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正确”便意味着捍卫和延续和平主义传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创制生生不息的文明新形态。
(一) 顺应“全球化”历史潮流,展开具有世界历史意義的未来筹划
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福山将自己的理论提升至世界历史的普遍规律,力图证明欧美模式是其他国家必须仿效的最优发展模式。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驱动,欧美发达国家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又变成了“逆全球化”浪潮的鼓动者。这一“逆全球化”现象对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的福山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享有技术先发优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自身利益的满足作为首要需求,导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及保护主义等各种危害世界发展的霸权霸道霸凌行为横行,为世界秩序的走向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阻碍了全球性问题的共同治理。然而,人类历史早已超越局部区域性转变为世界性的一体化进程,随着“西方中心论”的唱衰以及东方力量的日渐崛起,人类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到哪里去”必然成为当前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在面对全人类共同命运这个问题上,唯物史观的思考从未曾脱离人本身,以实现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理论总体性地观照了人类命运。与康德将未来导向宗教信仰以及黑格尔以绝对精神预设世界未来的方式不同,马克思拒斥“纯粹的抽象行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从物质实践出发探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历史是在大工业即“生产力的总和”的推动下形成的,个体与民族融入世界性存在已是历史潮流。资产阶级虽然开启了世界历史的序幕,却由于其自身无法根除的固有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为世界未来另谋出路。因此,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私有制,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取代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盘剥。在马克思看来,要实现这样的取代,一方面,必须顺应历史前进的必然性与普遍性,合理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应当在具有发展性与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中批判性地脱离过去、建设性地生成未来。
关于未来发展道路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代表着“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32.】,应当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坐标与性质,以世界关怀为出发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历史的车轮不可能暂停或倒退,认为“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在世界历史大潮中,人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因素,而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既要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厘清发展大势并顺其而行,又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做到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展开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实践始终保持其“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谋发展”的底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证明了中国道路必定不是局限于资本主义现代性框架中的道路,而是面向未来的正确道路。因此,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种种阻滞世界交往的理论思潮和行径,积极顺应世界历史大势,明确自身的使命担当,才能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智慧与方案。
(二) 在历史性实践中光大中国的和平主义传统
应当说,任何“逆全球化”的声音都是对历史规律的背离,以何种方式参与经济全球化决定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向。西方国家热衷于输出民主,兜售所谓“民主和平论”。对此,福山主张现代自由民主国家“彼此共享普遍的平等和权利原则”【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陈高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72.】,所以本质上具有“反战特性”,世界的和平有望在自由民主国家数量的增多中到来。然而,马克思早就揭示了“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西方自由民主遵循的是资本逻辑,其根本目的是资本的无限增殖,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一定会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残酷手段来实现。历史和现实已充分证明,资本大国的强权与垄断必将损害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妨碍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尽管各国的文化、政治、发展水平等不尽相同,但是各国对于和平、自由、平等、民主等的感性诉求是相同的,“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因此必须走超越资本逻辑、契合人类共同价值的“人间正道”——和平发展道路。
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切把握,中国所走的是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和平主义传统在世界范围的光大,需要在历史性的实践中逐步展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的理念,倡导世界各国间的友好交流而非侵略扩张。这一文化底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实践中不仅没有被废止,而且得到了积极的重建和彰显。中国在危难之际选择的出路是符合中国历史传统与实际需要的道路,既不是资本主义的形式,也不依循封建主义制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秉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和平观,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旨归。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警醒人们一定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将延续和平主义传统,显现出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实践为中国和平主义传统的发扬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这一传统的延续又反过来有力推动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推动着中国以和平发展的态度参与到世界交往中去,以多层次、全方位的全球治理理念赋予实现世界共同价值的强大活力。应当说,中国是在占有现代发展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和平发展路向的未来谋划,契合了全人类的共同需要,这一具有原则高度的和平发展道路必然在实践中彰显出世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党和人民要坚持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拒斥资本逻辑的老路,不依赖于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与推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使其为世界人民的自由发展提供动力。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三) 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终结论者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不过是内生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本质上是利己而非互惠,而新时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所追求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了更好地寻求自身发展、促进世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为指向,反对零和博弈。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对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进行了守正创新。马克思将资产阶级社会称作虚假的共同体,认为“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3.】。只有在世界范圍内扬弃资产阶级社会的运行逻辑,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才能逐步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0.】。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以扩张与霸权为目的的世界交往模式,延续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世界历史视野以及关怀人类命运的品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中国发展实际、世界历史进程以及世界格局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切中社会现实的全球治理新方案,极大地丰富与拓展了唯物史观。目前,世界各国联系十分紧密,全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显得尤为重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便是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持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福山认为所有国家的政治发展都要面对如何“达到丹麦”的问题【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M].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1.】,但在马克思那里,真正的共同体不是僵化的、固定的样式,而是依据现有的前提在实践的动态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不同文化、发展水平的国家由于对人类解放的共同期盼而合作互助的局面,因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539.】。扬弃资本逻辑要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便是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提供历史条件、做好准备。因此,要使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适应无产阶级的发展要求,顺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实现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无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切实可行的全球治理新方案驳倒了福山强调的“自由民主的优越性和终结性”【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陈高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4.】,成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告诉我们: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历史正确”,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使中国站在了人类进步的方向上,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完全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站在历史正确的一邊”,就是要在社会—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心系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福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关系取代由资本逻辑带来的阶级剥削与对抗。
概而言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世界和平发展提出的崭新论断,本质上展现了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历史终结论”的坚决反对和抵制。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以“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指明了方向,为世界历史的未来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实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党和人民必须准确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识别并拒斥贬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错误观念和思潮,坚决反对危害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终结论”,牢记自身使命,在顺应时代潮流中把握历史主动。总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益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创制。
(责任编辑: 张向凤)
On the Implic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Stand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
— Also on the End of “The End of History”
Chen Yongjie, Guo Jin
(School of Marxism,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repeatedl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stand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 argued for learning from history and following historical trends, and called for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gress of all humanity. Faced with the rampant notion of the “end of history” at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the viewpoint of “stand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 accurately grasps the historical laws and trends of reality,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materialistic historical view, provides a strong refutation and dissolu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abstract viewpoint.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viewpoint of “stand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 embodies the requirement, guided by the materialistic historical view, to abandon and transcend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and steadfastly pursue a new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istory is not ended, as the “end of history” claims, but rather in a process of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It is crucial to keep up with the tide of historical progress, pursue a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iming at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ll humanity, and construct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based on “win-win cooperation”.
Key words: “stand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 materialistic historical view; “the end of history”; a new model of human progress; win-win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