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鬼》英译本的文化途径翻译批评研究
2024-06-05覃昕怡
【摘要】依据邢福义提出的文化三层次,本文旨在分析《聊斋志异》中《棋鬼》的英译本传达原文中文化内涵的效果。通过研究原文文化的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心理层次所对应的译文,可知译者选取了恰当的英文词汇,较为准确地传达了原文文化的内涵,表达了原作的情感。对于体现在中层文化与里层文化中的部分翻译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改进建议,以达到翻译批评与鉴赏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批评;《聊斋志异》;文化;蒲松龄;宋贤德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7-011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7.035
一、引言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文化而存在,都深深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仅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姚亮生,1999)。《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浪漫主义文言短篇小说,其以写花妖狐魅、畸人异行著称于世,包括民俗民习、奇谈异闻、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承载着中国的种种文化。《棋鬼》就出自此著作,讲述了一个带有奇幻元素的故事。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后发现,许多学者对《聊斋志异》的不同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但很少单独对其中某篇故事的英译本进行批评鉴赏。由此,本文拟从文化途径出发,依据邢福义(2000)提出的文化的三个层次来分析《棋鬼》的英译本,剖析译文是否较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不同层次文化内涵,以达到翻译批评与鉴赏的目的,为中国文化的翻译与传播提供新思路。
二、原作与译本介绍
(一)原作者与原作介绍
蒲松龄(1640—1715),自称异史氏,又名柳泉居士,世人称其“聊斋先生”,他是中国清代的卓越短篇小说家、文学家(吴组缃,2014)。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一直郁郁不得志。蒲松龄毕生的崎岖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病有了一定认识,生活的贫穷也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领会,因此他以切身感触写了不少作品。
《聊斋志异》正是蒲松龄所著,简称《聊斋》。《棋鬼》是《聊斋》第八卷的篇目。该篇描述的是一位书生死后变成鬼魂,在去完成阎罗王的差事的路上,由于癖嗜围棋而停留在了督同将军梁公的棋局,并与梁公的客人对弈。但其人并无丝毫高超棋艺,屡战屡败,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严重拖延了时间,导致未成差事被监狱看守马成送进了监狱,最终落得个“永无生期”的悲惨结果。原文主要内容是叙述故事情节,句式简练,用词简洁。蒲松龄以深切的同情写出士人耽于棋艺而又缺乏才能的悲剧,同时又有着劝诫人们不可玩物丧志的积极意义。
(二)译者与英译本介绍
本文所选的英译本出自2008年Jain出版公司,英文書名为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译者为Sidney L. Sondergard(中文笔名宋贤德),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著述颇丰,近年来他的研究兴趣逐步转向中国文化并十分喜爱蒲松龄的神怪和道德寓意故事。他在翻译《聊斋》时,力倡尊重原文,并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他遵循最重要的原则是尽力忠实于原作者蒲松龄的语言表达。他也希望所有从事汉译英的人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尊重中国文化,不要在中国文化上面强加英美价值观和文化色彩(李海军等,2017)。
相比其他译文,宋贤德的译文更多地采用异化策略。The Chess Ghost(《棋鬼》)是宋贤德英译本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Volume Two第152篇。原文中含有许多中国文化负载词和一些特色词汇,宋贤德在翻译时基本采取了异化策略,具体来说,就是先直译或音译,再作必要的加注,这种做法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又方便了读者更深入地理解。
三、文化途径的翻译批评概述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翻译的文化属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与关注,翻译活动被普遍描述为“一种文化传播和文化阐释”(王宁著,2006)。翻译不止意味着信息在文本间的过渡,它更是文化间的一种过渡。翻译活动是一种语言符号转换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传递文化价值和再生文化意义的交际活动。而译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将不熟悉的文化信息、概念等消化后,再转换为目的语读者能理解和接受的信息(李建军,2010)。由此可见,文化的翻译工作十分艰巨复杂,其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文化的翻译倾向:(1)异化倾向:以语义为中心并强调语义的适应性;(2)归化倾向:以文化为中心并强调文化的适应性(李建军,2010)。此外,在文化的翻译过程中,适当的翻译是建立在译者对双语文化的理解基础上的,那么译者的主观倾向(包括译者的翻译观、生活背景和译者的素养)也对译文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文化分层方面,国外一些学者提出过他们自己的文化分层理论,为了更好地从文化途径出发分析宋贤德对文言短篇小说《棋鬼》的翻译,本文将采用邢福义(2000)提出的文化三层次来进行翻译批评。邢福义在他的《文化语言学》中表明,若将文化视为一个立体的系统,即人的活动方式和人类活动创造的、经社会认知的全部产物的一个系统,那么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探讨:表层——物质层次、中层——风俗制度层次、里层——心理层次(邢福义,2000)。
四、《棋鬼》三个文化层次的翻译批评
(一)文化物质层次的翻译批评
文化的物质层次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外部环境与文化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文化的物质层次有着获取与创造的功能;它也在其他文化层次与文化系统内部的关系中发挥能量输出的作用(邢福义,2000)。在《棋鬼》原文中,表层物质文化涉及建筑、器物、地理等方面,下面以四个例子具体说明。
例1.父忧之,闭置斋中。
译文:His father was worried about his future, so he shut him away in his study.
该句描述书生因下棋的癖好把家产花光了,他的父亲为此发愁,把他关在了书房中。斋:(1)斋戒,举行祭祀或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恭敬。(2)房舍,多指书房、学舍①。译文中,译者用“study”与之对应,该词指学习,研究;课题;书房;学问②。由此可看出译者较为准确地译出了“斋”中的文化内涵。
例2.会九日登高,与客弈。
译文:Around the time of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he climbed up into the hills with a friend to play some chess.
原文中“弈”指围棋,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传统棋种(赵之云等,1989)。而译文中“chess”通常指国际象棋、西洋棋,起源于古印度。两种棋种不同。原文主人公嗜好下围棋,见弈忘生死,但文章强调的是故事带给读者的道理,抒发作者的深切同情,与具体棋种并无很大关系,所以译者选择归化策略对读者而言也更明白晓畅。
例3.书生湖襄人,癖嗜弈,产荡尽。
译文:The scholar, a real chess addict, who was from around Xiangjiang's Dongting Lake, played away all his belongings.
此句是监狱看守马成讲述的书生的基本情况。原文的湖襄并不是现在的湖北襄阳。在蒲松龄所处的清朝,湖、襄指长江中游洞庭湖、襄江一带的地区。译者没有像白话译文那样直接音译为Hu Xiang,而译为around Xiangjiang's Dongting Lake,這样就将该词的文化内涵准确传达了出来。
例4.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
译文:To commemo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ower in the palace of the god of Mt. Tai, the god sent orders to subordinates to recruit men of letters to compose essays for the tower on stone tablets.
此句意为恰逢东岳凤楼落成,阎罗王向各地府征召文人撰写碑记。其中,凤楼泛指帝王宫内楼阁,东岳凤楼即指泰山帝君宫内的楼阁。译者未采取“Fenglou of the Eastern Mountain”,因为这样会使读者不清楚“Eastern Mountain”究竟是东部的哪座山;而是处理为“a tower in the palace of the god of Mt. Tai”泰山帝王宫殿里的一座高楼,十分贴切的表述出“东岳凤楼”的文化内涵,让读者一目了然。
对于表层物质文化层,宋贤德在词汇方面的选择十分精准,必要时还做了加注处理,这和他在做《聊斋》翻译时倾注心血,并在中国经历长期的实地考察密不可分。
(二)文化制度层次的翻译批评
文化的中层即制度层次,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即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风俗、制度、相关的规范和理论等。随着交际活动的不断发展,人类也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实行各种社会分工,形成了最复杂的社会共同体,从而建立了一套具有规范性或强制性的社会文化惯例,即风俗和制度(邢福义,2000)。《棋鬼》中的中层制度文化涉及官职、地位、节日等,下面将以四个例子具体分析。
例5.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翔林丘间。
译文:When the military governor in Yangzhou, a man named Liang, resigned his post, he retired to live in the countryside, where he could play chess and enjoy his wine each day, while wandering through the forests and hills.
该句存在两处制度文化层次的要点。
第一处为“督同将军”。“督同”是个官名,明代就有五军都督府,督同就是都督同知,相当于副总兵,遇大战事,则挂诸号副将军印,统兵出战,事归纳还。简言之就是一个地方掌管军事的二把手。译者译为“military governor”意为军事总督,与原文意思存在一定差别。在中国古代,总督的军事职能和副总兵是不一样的。但由于中国古代官职官名众多,此处也非特别重要的信息,所以译者为了简练表达而选择了归化策略。
第二处为“解组”。文言文中要将两字拆开来看,此处“解”意为除去,“组”意为印绶,合起来就是除去官位的印绶,即辞官。印绶是随着中国文字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早在商、周时期,就有鼓形印章。秦汉时期除以冠梁区分官阶外,主要以印绶标识官员的品秩等级(王方,2015)。唐代印绶的制作达到顶峰,不同官员都有自己的印章。但在译入语国家无类似文化,故译者选择将“解组”译为“resigned his post”,辞职。虽然归化策略降低了阅读难度,但没能拓宽读者对中国官印制度的文化的了解。
例6.会九日登高,与客弈。
译文:Around the time of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he climbed up into the hills with a friend to play some chess.
此句“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插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是我国重阳节的旧俗。节日是制度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译者在翻译后于段末进行了加注,对“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的具体习俗做了简要介绍,很好地传达出此处蕴含的中层文化内涵。
例7.公礼之,乃坐。
译文:Liang greeted him courteously, and then he sat down.
该句意为梁公向书生行礼,书生方坐下。行礼不是敬礼,在中国古代常见礼仪有作揖礼(同辈、日常礼仪)、拱手礼(长辈)、鞠躬礼(长辈、敬重人士)等。人们对读书人都比较尊重,且梁公与书生初次见面,所以应是古时同辈间日常的作揖礼。但译者译为“greet... courteously”,礼貌而热诚地欢迎某人、与某人打招呼。可见,中西方礼仪制度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中国,作揖表明没有携带武器,诚意十足;在西方,人们常用握手礼或吻面礼,放在原文中的情景不太合适,故译者并未将“礼”生硬译出,而是采取归化策略,避免读者困扰。
例8.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
译文:The god sent orders to subordinates to recruit men of letters to compose essays for the tower on stone tablets.
该句意为(东岳凤楼建成时)阎罗王向各个地府征召文人撰写碑记。碑又称碑碣,原是立在宫庙前观日影的竖石,另一种立在庙内供祭祀者拴牲畜用的石头也称碑,这种碑石都不刻字。后来碑石上有了刻文,成了庙内记事的一种方式。如寺庙的内容,修庙的经过和创立后的兴衰史等。凡较大规模或历史悠久的寺庙几乎都有此类碑碣(贾冰,2013)。在西方古代,纪念碑不仅是西方神话人物的展现,也表达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西方古代的纪念碑具有视觉震撼的效果,不是单纯的石碑,譬如埃及金字塔,西方人很少会在上面刻文刻字。译者将“写碑记”处理为“to compose essays for the tower on stone tablets”,在石碑上为这座高楼做文章,简单且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碑刻的文化特征。
对于中层制度文化层,宋贤德翻译时处理得“详略”得当,对归化、异化策略的使用游刃有余。只是既然他想要传播中国故事,那么还是应当多选择异化策略,给读者更多接触中国原汁文化的机会。
(三)文化心理层次的翻译批评
文化里层即心理层次,反映了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包含道德情操、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等(邢福义,2000)。在文化系统中,心理层次具有认知和价值定向的功能。翻译是译者与作者情感的交流与融通,译者透过文字体察作者的内心活动,用另一种文字再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刘士聪,2010)。《棋鬼》中,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恰是体现这一层次的重点,原文对书生下围棋持续战败后的愤怒心情的描述引人入胜。译者在翻译时也较为生动地描绘出了原文想要表达的情感,以下以三个例子具体分析。
例9.又着又负,益惭愤。
译文:He played another game, and again he lost, feeling even more embarrassed and angry.
这是书生输掉的第二盘棋局,更加恼怒惭愧。译者用“more embarrassed”和“angry”形象传达出书生热情投入,却再次输掉后的尴尬处境和更加气愤的心情,准确体现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
例10.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
译文:Till suddenly the scholar left his seat as though terrified by something, exhibiting an expression of pure misery.
最后因棋路争吵时,书生突然离开座位恐惧地站着,神色凄惨又沮丧。这里是书生心理变化的高潮,刻画出他嗜棋如命的神态。同例10,11的“irritated”“embarrassed”及“angry”相比,此处译为“terrified”“pure misery”,十分生动地体现出书生此时更深入一层的情绪。
例11.父愤悒赍恨而死。
译文:Full of indignant anger, the father died.
原文中书生的父亲既气愤、愁闷又怀恨,最终死了。父亲责骂、惩罚书生都没能让其改掉上瘾的陋习,前途堪忧。那么父亲除了愤怒外,应当还有对书生未来的万千愁绪和不知当如何教育孩子的自责之恨。此外,蒲松龄也借文中父亲这一角色的心理描述,表达自己对书生的同情与痛惜。而译者的翻译仅体现了愤慨之情,未准确传达出此处复杂深刻的心理内涵。
对于里层心理文化层,宋贤德能够抓住主人公书生的心理、情绪以及神色变化,运用恰当的词汇来表达。但对文中书生父亲的心理揣摩还不够到位,笔者认为这与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引导式,他们会给予孩子更多独立空间;但在中国社会中大多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都十分严格,没有教育好孩子时也会自责。所以译者没能传达出书生父亲愁闷又怀恨的复杂情绪。
五、结语
有人认为,理想的汉籍英译最好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翻译模式首选“顺译”,确保译文通顺;挑选学者型译者,确保译文准确;最好有中国学者相助(李伟荣,2015)。宋贤德翻译《聊斋》基本符合以上三个条件。通过上述的翻译批评分析,發现《棋鬼》中蕴含着各样的文化内涵,译者采取的归化、异化策略交相辉映,运用娴熟;也可看出译者尽量对应地传达出原文的表、中、深层文化内涵,且较为生动地再现了原文主旨和人物心理。但是,原语和译语间仍旧存在文化缺失和差异,特别是对于原文中蕴含的中层与深层文化内涵,译者的传达在某些部分仍有待改进。
注释:
①本文例中古汉字的释义均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②本文例中英文单词的释义均出自《欧路词典》。
参考文献:
[1]贾冰.浅述古代碑刻之功用[J].卷宗,2013,(8):251-252.
[2]李海军,蒋凤美.《聊斋志异》英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宋贤德全译本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述评[J].中国文化研究,2017,(4):126-135.
[3]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4]李伟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部路径研究——兼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J].中国文化研究,2015,(3):29-46.
[5]刘士聪.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6]刘云虹.翻译理论与文学译介研究文丛 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8]王方.徐州北洞山汉墓陶俑佩绶考——兼论秦汉印绶之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8):32-43.
[9]吴组缃.蒲松龄的生平及思想[J].文学遗产,2014, (3):115-127.
[10]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11]姚亮生.谈文化学的翻译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01-105.
[12]赵之云,许宛云.围棋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3]Pu Songliing.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M].trans.by Sidney L.Sondergard.California: Jain Publishing Company,2008.
作者简介:
覃昕怡,女,汉族,湖北襄阳人,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