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词“是” 在先秦的存在二十四例

2024-06-05刘霖映

今古文创 2024年19期
关键词:代词主语本质

【摘要】系词就是句子里连系本质关系的认定词。所谈先秦汉语,由逻辑同一律、四种特殊形式的系词性是-非对举式、双二元选余式对称式等理由而确定的系词“是”,有二十四例:一些属于只能为系词“是”,一些属于应该为系词“是”。可见,先秦汉语里,可信的系词“是”,数量其实不少。

【关键词】系词;是;先秦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11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36

系词“是”是语法学、中国古代逻辑学、存在论哲学的共同用词。

系词“是”在先秦的存在状态如何?本文在吸取前贤一些成绩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些新材料,并提出了新的论证思路。

一、系词的本质,一般系词和一般肯定词

系词是什么?[1]通常的表述是,系词是逻辑上连系命题的主词和宾词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而从逻辑哲学的层面看,也可以说,系词就是句子里连系本质关系的认定词,即是表示本质等同与否或本质点属于(雪是白的,即雪的颜色是白的,故而乃属于而非包含)与否时的肯定词或否定词,因而系词乃一种特殊的认识类动词;单纯的“等同”或“属于”有具象性,没有认定性这一维度。由于它涉及本质关系,故深受作为哲学之一的古典逻辑重视;拉丁文的本质概念就以系词为词根。词性、义项总是功能性的,使用领域的多少并不影响系词的性质,只影响该系词的限域性、一般性、全能性,如“乃”的用域远不如“是”,并不否定它有系词用法或义项。由于系词“是”是个一般性系词、全功能系词,故最受重视。

一般系词“是”只是一般肯定词“是”在肯定本质关系时的一个意项,另一个意项是断真。

二、以一定理由论证的二十四例

(一)由逻辑同一律而确定的两例

1.《管子》“必彼是邪?”之“是”只能是系词

齐桓公与管子私议伐莒,国人传之,管子曰:“国必有圣人”,桓公曰:“然。夫日之役者,有执席食以视上者,必彼是邪?”(《管子·小问》)

如果“是”为代词,则在“圣人孰是?”的探索里,“彼此”共作宾语,出现逻辑矛盾,故“是”绝非代词。“必彼是邪?”即“(圣人)必彼是邪?”,“彼”乃前置宾语(齐语言区的特色,当代的日本语犹然),“是”只能是问句里连接主、宾的系词。

2.《庄子》“是因是也”前个“是”只能是系词

“卫灵公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其所以为灵公者,何邪?”大弢曰:“是因是也。”(《庄子·则阳》)

若皆代词,即,前个“是”为问句里谓语“何也”之前的主语,后个“是”为问句之前的情况,就会出现语义混乱、句子不通。因为,短句里相同字形的代词性体词只能指称同一个对象,若云“是名因是也”就不同,前个“是”非体词。而且,“何也”之答句除了严谨、原则上都不需要出现主语。故,前一个“是”只能是系词。

(二)“是鲁孔丘之徒与”句之系词“是”原则上只能算作先秦的

辩论的双方都认为这是省略句之系词。只能算作先秦的理由是,《史记》的文字并非原本。史迁整齐百家杂语、修改过素材,有的字改错了。

(三)《论语》“是鲁孔丘与”之“是”于作者而言只能是系词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曰:“然。”(《论语·微子》)

不但“是鲁孔丘与”与“是鲁孔丘之徒与”对称,而且各自的语境多个句子也对称,因此它于作者而言只能是系词,因为竹简朗诵时代的作者必定讲究基本的形式美。站在说话者的立场它可以是代词,但应站在文章作者的立场,文章是高于素材的创作。——何以前答是后答然?先以为乃庶民故用口语,对方反感后转用士礼。对隐士无礼故此文曾经保存不传。

(四)由四种特殊形式的系词性“是-非”对称话语而确定的九例

郭锡良认为,“是-非”并现句里“是”可以是代词。[2]在某些情況下他是对的,例如庄子所云“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论语·颜渊》所云“是闻也,非达也”,即然;但,“是-非”并现句(组)有多样性,其某些类型可以确定是系词性“是-非”对称,而且论证时的主次理由有互补性。

1.《尹文子》两处“是”存在于极端确定的系词性“非-是”对举句

穷独贫贱,治世之所共矜、乱世之所共侮。治世非为矜穷独贫贱而治,是治之一事也;乱世亦非侮矜穷独贫贱而乱,亦是乱之一事也。每事治则无乱,乱则无治。(《尹文子·大道下》)

“亦非”“亦是”乃两“亦”对举式,可谓极端确定式“非-是”对举,“非”乃系词,“亦是”之“是”必定是系词;且,“亦”字说明其与前句的并列性,故,前句之“非”“是”也必是对举、是系词。另外,这段文字有个统一风格,即谓语是两个对称分句;“是”为系词才符合之。

2.《晏子》一处“时(是)”存在于带简短主语的骈文之系词位置

不庶几,不要幸,先其难乎而后幸;得之时其所也,失之非其罪也:可谓保其身矣。(《晏子春秋·问下·第二十七》)

“时”通“是”。两个小句是严格的对比式对称关系,异于一般类型的“是-非”并现,其“所”字无论是否释为“所应得”,含义都是“非罪”,与“罪”乃名词性对比;“时”和“非”,前面皆有明确的对比式主语,皆居系词位置;“非”是系词:骈联而出,辞气优美,其“是”字只能是系词。而且,“得之”乃双音节主语,绝无复指之需要,又,语境亦流畅、有韵律美(晏子常用排比和对称句),作代词则破坏之,也反证其非代词。

3.《庄子》四例问答式系词性对称句之“是”乃后置系词

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也……非乎?而师旷是也……非乎?而曾、史是也……非乎?而杨、墨是也。(《庄子·骈拇》)

这里,问题的核心词乃“非”,“非”乃否定性系词;答句对问句有逻辑对称性,故答句的核心词必定是判断词;而这里用“是”,故“是”只能是判断词、系词(后面集中驳议副词论)。而且,四个语组排比有一种形式美,又设置了动态变化和对称:前两组之答句以单个人为主语,后两组之答句以两个人为主语:可见作者很讲究对称美。不以“非-是”为对称,会破坏大语境的对称美,很不协调:此,补证“是”为系词。或曰:“是”为“就是这样”。解:那改变了原文,可直译为“是的”;并且,古文尚简洁,保留的是核心词。

4.《韩非子》两处“是”存在于系词性“非-是”对称句

名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治所揆也者,是治死人也。刑盗,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韩非子·六反》)

每个大句内部,有语义上的对比,这种对比关系里,有主语的对比;“治所揆也者”相当于简单的名词性短语,又非处于韵文环境,完全没有复指的需要;若读“是”为代词,会破坏辞气、语言的递进式对比对称美:故“非-是”只能理解为认定性对比即系词性对比。而且,“治贼”句和“刑盗”句是对称性排比,显示作者在此讲究形式美,以“是”为代词,也与这种讲究不合。

(五)《国语》和《十六经》之双二元选余式对举句之“是”只能是系词

《国语》记范蠡之言:

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吴语·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

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云: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其明者以为法,而微者是行。(《黄帝四经·十六经·姓争》)

范蠡之言源于《十六经》之阴阳刑德(赏)论,法通假于发、伐,即展扬、庆赏、或德,行通假于刑。这里对称句多,明-微两句大体对称;“为”乃动词;“微者”句必有一动词,否则不仅不对称而且句子不通,而其动词又只能在“是”字里。动词“是”在这里又只能是断定词、是系词。另式证明:明-微两句乃曲折式展开“日月(阴阳)以为常”,乃双二元选余式对称句:在双二元关系里,选A1为B1,余下的A2就是B2;(由天道而来的人道之)明者微者即阳者阴者,是二元的,黄学里刑德也是二元的,以阳者为德,那么,阴者则是刑;双二元选余式句子里,“为”乃“作为”,是实义性确定词,后半句也需要确定,其文用“是”,而表示非断真类确定关系的“是”就是系词。而且,“作为”和“是”,虽非系词式对称,却有本质性对称,因为,“作为”包含一种本质、包含“是”之要义。另外,若“以”乃虚词则“为”乃系词,和“是”乃系词式对称。——如此,则《十六经》之“是”也只能是系词。

(六)《礼记》一例“是”只能是系词

公瞿然失席曰:“是寡人之罪也!”(《礼记·檀弓下》)

“是”作代词就如“此”,在这种句子里要停气,地位占优、有点老爷腔,态度淡定、语气拖拉、轻飘认定、方式间接,例如,在《燕策二》苏秦自齐使人篇,齐闵王免苏秦死罪时安慰道“此——寡人之过也,子无以为罪”。相反,系词“是”乃直接、快速、干脆的认定,或急性或心理地位处劣势;瞿然失席乃惊恐至极,唯系词“是”方符合此情景表态之劣势性、高度动情性、急切直快性:此“是”字應该是而且只能是系词。实际上,以系词“是”的个性加情景这种方式还可以确定一批先秦的系词“是”,限于篇幅,余不涉及。

(七)只能是后置系词“是”的六例

主语加“……是也”这种句式,泛代词论释“是”为“这样”,如此,则“是”字前面要停顿,由于代词“是”有分别性、“这样”有样态性,在整句的主语与谓语阶段的首语是类含关系这种情况下,虽然辞气不畅但还是可“通”的。可是,在二者是等同这种情况下,代词论就说不通了。又无它义,只能是系词。“是也”里,“也”只是语气词,无关肯定。

1.《世本》表示等同关系的“甲者,乙是也”句式之“是”

《世本》(于赵王曰“今”,乃赵国作品)较多地使用这种句式作介绍。试论三例:

陆终六子……三曰(钱)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五曰安,是为曹姓。曹姓者,邾是也。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者,楚是也。(《世本·帝王世本》)

铿在尧时受封,乃大彭国始祖;彭城乃以地名称铿,顾炎武《原姓》曰“国君……称国”,国实乃新氏。安在尧时因治水有功赐姓曹,曹姓即诸曹所由生,乃后人尊称之。周初为存其祀而封其后于邾,故他乃邾国始祖,先秦习惯以祀-封地为氏称(乃新的氏称,秦汉后姓氏混合,亦姓),应称为邾。地名式称呼有双重功能:邾亦展示祀-封地;邾与曹姓,意蕴有别,但所指本体相同:当用系词。《史记》据《世本》曰“邾子,曹姓也”,《〈史记〉索隐·系本》云“曹姓,邾是”。楚跨夏商周三代,季连乃先祖,故尊称楚。

“是”字除了肯定,没有其他用法的可能;而且《史记》有时倒言之、只用“也”,《〈史记〉索隐》的通式乃只用“是”、省去“者”“也”,虞翻注解《史记·楚世家》有时只用“是”、省去“也”:即,几种肯定方式是等效的。等同类肯定就是系词功能。

2.《庄子·天下》惠施之语“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之“是”

“天下之中央”无论言区域或该区之某点,都是唯一的,没有多种子项,“燕之北、越之南(的某处)”于之而言就没有“这样”可言。因而,此“是”非代词,只能是系词。

3.《庄子·齐物论》所云“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之“是”

籁即箫,“闻籁”之语说明省了“声音”;众窍或万窍泛指各种孔穴,比竹即笙竽乐器。首先,地籁(之声)与众窍(之声),不是类含而是等同关系,故“是”绝非指示代词,非“这样”,也无它义,只能是确定词,确定等同关系的“是”就是系词;其次,人籁(之声)与笙竽(之声)是类含关系,其“是”可为代词或系词,但两个句子是对称句,故,也只能是系词。

尾部为“是也”的判断句,其整句的主语与谓语阶段的首语,无论是等同或类含,“是”字的含义都没有特殊性,即,类含关系里,“是”应该是系词。应该类系词很多。

(八)《孟子》两处“钧是人也”之“是”只能为系词

《告子上》第15章:“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钧是人也……”

以往的先秦论和两汉论都忽视外部语境,以致词义难定。要联系外部语境。

1.“是”绝非代词

代词论毫无依据,关键是歪曲了语境和问题的性质。

①大语境:提问在《告子上》,属于孟子的普通人性论探讨,对象是抽象、共称的人(们),而非指定的人。②前提性语境:第14章记: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体有贵贱,有小大……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可见,“钧是人也”和“大人、小人”皆来自前文,“人”来自“人之于身也”之“人”,泛指“人们”,没有这样、那样的限定,没有彼此的分别;无论类型还是个体,代词“是”都没有替代对象。③第14章里孟子曰场师为贱场师、及“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皆是例证从其小体为小人,属于“有的人”,而非“或”、“或”之母类。

人性论抽象的人换为指定者、这样的人或此人,就歪曲了语境和问题性质,说不通。

2.“是”非副词

寔即实。没有实例证明“是”可以为“寔”;而且寔对立于虚或幻,公都子无涉人的真实性问题。

3.“是”乃系词

(1)证明方式之一。①“(人们)钧是人也”是强调人的同一性。②“钧”和“是”皆起著对“人”的同一性的强调作用。③“是”的多种用法里,起强调作用的,就是动词。而且,非语义争辩型、也非狭义“抗辩”型的追问式交流型辩问里,必然讲究词义的公共性。④两大问句里,“是”的强调性动词用法,或是系词或是断真,而“人”等总称性名词没有真假性,故,只能是系词。

(2)证明方式之二。①“为”乃系词,则转换了“是”;可能是“成为”:此“为”包含一种本质、包含系词“是”之基本语义,系词“是”就意味着本质。②两个“为”乃展开“钧是人也”,则“为”的本质性意味蕴含于“钧是人也”之肯定部分“钧是”。③肯定意味的“钧是”之“是”,在此无法解释为非代词非系词的其他词。④此“是”只能是本质肯定词、系词。

参考文献:

[1]肖娅曼.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郭锡良.关于系词“是”产生时代和来源论争的几点认识[A]//汉语史论集(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刘林鹰.系词“是”在先秦的存在十二例[J].东京文学,2012,(4).

作者简介:

刘霖映,怀化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哲学和古代文化。

猜你喜欢

代词主语本质
复合不定代词点拨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代词(一)
代词(二)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