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楷书对民国时期上海书家的影响
2024-06-05柳涵懿
柳涵懿
【摘要】欧阳询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其楷书对后世学书影响较大,于晚清民国年间生活在上海的学者、书家中,尤以王同愈为甚。王同愈为当时有名书画家,尤擅楷书,受《醴泉铭》和时风的影响居多,后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严谨有度、洒脱飘逸的独特楷书风格。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图文互证法与对比分析法,结合王同愈书论与其楷书作品,总结出其对欧阳询楷书间架严谨的追求。这对全面了解王同愈其人其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为后人研究晚清民国时期上海书家的书风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王同愈;欧阳询;楷书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09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30
一、王同愈生平及艺术概况
(一)生平介绍
王同愈(1855—1941),字文若,号胜之,别号栩缘。晚清民国年间生活在上海的学者、书法家。生平好友有吴湖帆、张谷年等人。他与陆俨少结为忘年交,对外孙顾延龙恳切教诲、严格要求,后二人皆成才出名。据顾廷龙《清江西提学使胜之王公行状》①所记载,王同愈1871年丧父,自幼勤奋好学,师承吴大澂。
1891年、1893年连任顺天乡试的同考官。后任出使日本参赞,未满任而回国,担任国史馆纂修与文渊阁校理。1903年创办苏州商务总会,订制规则为商人排忧解难。同时热忱教育事业,曾请奏回到江苏管理学务,参与创建公立师范传习所等学校。后又和张骞等人处理江苏省铁路相关事件,创办铁路学堂,承担校长职务,培育路政人才。在铁路收为国有后,被推荐担任苏州股款清算处主任,挽救当时动荡的局势。1909年被授予江西提学使,对学校进行整改,并注重学生发展。
1912年辛亥革命后远离官场隐居于嘉定(今上海)南翔镇,谢绝客人来访。后在南翔镇仙槎桥边安置宅邸,名为槎南草堂。在此期间,他用心钻研学问,以收藏、授课、作字为生活的乐趣。又因当时碑学在书坛中占据重要地位,收集、鉴藏碑刻拓本为许多书家所爱,王同愈也因此见到了许多碑迹的拓本,其中就包括了《醴泉铭》拓本,这一拓本对他的楷书实践有着较大影响。1937年上海遭日军侵犯,槎南草堂被毁,王同愈因此避难。1941年读《示儿诗》时离世,终年87岁。
(二)艺术概况
王同愈对于学书较热爱,所学没有不涉及的。他经常在吴大澂家中做客,得以看到许多古器和书画名家作品。在京师为官后,与吴郁生、叶昌炽、费念慈等人经常探讨学术问题,在金文、书画作品中欣赏奇文并析其疑义。王同愈不到二十岁时,就以擅长书法而出名,四体兼工。他在楷书上主要学习欧阳询,形成了严谨有度的书风。其间,他曾学习唐代敬客的《王居士砖塔铭》,在二寸见方的纸上缩临两百余字,所临并不拥挤,且笔迹清晰,用墨均匀。小篆学习汉代碑额,金文学习《虢季子白盘》,隶书喜好《礼器碑》,草书取法二王。王同愈还擅长画山水,曾与吴大澂、陆恢等人在怡园结成书画社。曾有言:“学画须从大痴入手,大痴有笔有墨,有骨有肉,疏密有度,燥湿咸宜,所以子久一派,实为画学津梁,最易引人入胜。” ②可见,其对书画基础的重视程度。此外,王同愈爱藏文房古玩与书籍,曾发出“津津乎有味于藏书,而知天下最宝贵、最可娱之事,无有过于此事” ③的感慨。其栩栩庵藏书七万多卷,旧刻精印之本约占十分之三,著有《说文检疑》《选砚刍言》《栩缘随笔》等。
二、王同愈楷书受欧阳询影响的表现
从王同愈存世的作品来看,他对楷书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其学习欧阳询楷书,以求结体严谨为上。他对于欧阳询楷书间架严谨理论方面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对《九成宫醴泉铭》的评价上,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王同愈借《醴泉铭》结体严谨的特点,将欧阳询誉为“楷圣”;其二,认为《醴泉铭》是欧阳询楷书中的最佳之作;其三,称《醴泉铭》结体严谨超越宋人,且清除了北碑的恶习。
(一)誉欧阳询为“楷圣”
王同愈在其《唐醴泉铭跋》中将欧阳询与其他书家进行比较,甚至多次将欧阳询谓为“楷圣”:
“其间架精严,笔法凝练,四刻之中,宜为首出。欧公此书,可谓极生平之能事矣。上接二王,近超虞、褚,谓为楷圣,夫何间然……人谓张长史为草圣,余谓欧公书真不愧为楷圣。” ④
王同愈认为《醴泉铭》气象庄严、安静美好,其结体严谨,用笔凝练有度,在欧阳询的四块石刻之中应当居于首位,还认为欧阳询在当时于古承接王羲之、王献之,于今超过了虞世南、褚遂良,尤其是醴泉铭的结构处理,可谓是空前绝后。他还称道“楷书莫妙于唐,莫妙于欧、虞、褚三家,而又莫妙于欧。” ⑤可见,王同愈对欧阳询的楷书颇为推崇。在笔者看来,欧阳询虽然为初唐四家之一,楷书成就颇丰,但将其誉为“楷圣”未免过于夸大其地位。在书法史上,钟繇被后人尊称为“楷书鼻祖”,后世对他的楷书一直推崇备至,但也未将他称为“楷圣”,那就更不用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楷书的欧阳询了。
据顾廷龙所编《王同愈集》记载,王同愈楷书以学习欧阳询为主,因此,笔者认为王同愈之所以会给予欧阳询更高的评价,与其学欧经历密不可分。
(二)称《醴泉铭》为欧楷最佳
王同愈称欧阳询为“楷圣”,其中他最为喜爱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他在《唐醴泉銘跋》中云:
“而其品诣,自是《九成》居最上乘,惜日就利弊……欧公此书,结体之妙,直居永兴之上。即论笔法,永兴亦当让步。年臻大耋,而精力若此充沛,固天纵之将圣也。《醴泉铭》与《皇甫诞碑》书派,截然不同。此含蓄沉静,彼峭拔挺秀也。” ⑥
王同愈认为欧阳询的石刻各有所长,但论及作品的品诣应当是《醴泉铭》最佳,此书在结体和笔法上都可以与虞世南所书相媲美。并且认为《醴泉铭》与《皇甫诞碑》相比,有沉静之气,表现出含蓄、婉润的韵味,正如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所说:“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作。” ⑦由此可见,《醴泉铭》虽是欧阳询70多岁所书,但其含蓄沉静、静穆端正的书风也令后世书家所叹服。
(三)赞《醴泉铭》间架严谨
王同愈对于欧楷的赞叹,还体现在他认为《醴泉铭》结体谨严,且为宋人所不及这一方面,如其《唐醴泉铭跋》中所云:“下逮赵宋,书学渐衰,尚论者,犹复沿袭古说,力排间架,不知但论用笔而不习间架,将跛倚散漫,轨范荡然而不成书矣。” ⑧
从中足以看出,王同愈认为楷书至唐代最为兴盛,到了宋代却逐渐衰微,是因为书者只重视用笔而忽略了结体,以致结体散漫,法度荡然无存。的确,在书法史上,楷书创作在唐代以后就进入了一个发展较为缓慢的时期。笔者认为不单是宋人与唐人追求不同的原因,因唐人尚法,书家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结体和用笔方面达到了规整与精细化,在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了法度严谨、气魄雄伟并具有庙堂气息的书法风尚,而宋代文人用书法抒发内心情感,重视书法内在和书写意趣,形成了能表达意趣的书法新风。更是因为唐代为楷书的兴盛时代,因此宋人既要耗费大部分时间学习唐楷的精美部分,又想要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更加具有特点的新颖之作实在是难上加难。
此外,王同愈还认为《醴泉铭》用笔精妙、间架严谨清除了北碑的诟病,其《唐醴泉铭跋》云:“北碑之破坏六书,构造恶札,宁非不识间架结构有以致之欤?欧公独能以用笔之妙继往哲,以结体之妙开来学,将北碑恶习扫荡而廓清之,遂令千载以来书界传人。” ⑨
王同愈批判北碑结字破坏造字法是不认识间架结构的重要性所致,从正反两面称赞《醴泉铭》正是以其用笔和结体,将北碑的恶习清扫干净,于是让千年以来书法得以传承。他在其《栩缘随笔》中言:“欧公此书,尽是北朝风骨,尽脱北朝习气,所以为贵。欲学唐人各大家法楷,但能致力于欧书足矣。” ⑩他认为《醴泉铭》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虽具北碑风格,却无北碑习气,所以若想学习唐楷,将欧阳询楷书学好便已足够。他甚至还发出“作字之必先规模信本,方有根柢,不致流入野狐。苟使基不慎,流弊随之矣。畏难苟安,专趋简率一路,不从严密做去,内无充实之美,貌为高老,必无是处” ?的感叹,从“不从严密做去,内无充实之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同愈比较推崇欧阳询楷书间架严谨这一特点。
(四)王同愈楷书实践
从前文可知,王同愈对于欧阳询《醴泉铭》的喜爱可谓是达到了极致,他甚至在题跋中写道:“欧公书笔笔有法度,字字有准绳,谨严更甚于虞、褚。” ?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了。正是出于这份喜爱之情,王同愈在中年时学习了《醴泉铭》。在世间所流传下来的王同愈正楷作品中,其学习《醴泉铭》(图1)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3件:54岁所临《九成宫醴泉铭》?(图2)、63岁所书《朱子家训》册页(图3)和77岁所书《纸墨临池》(图4)。
其中,王同愈创作作品《朱子家训》的风格最为接近欧阳询《醴泉铭》。在章法布局上,二人所书整体端正,不显拥挤、零乱,以“思”“圣”“子”“必”“时”“则”六字为例,将《朱子家训》与欧阳询《醴泉铭》的结体与用笔进行对比,见表1。
通过表1可以明显看出,在结体上,王同愈所书“思”字中宫收紧,但其空间分布更为均匀,如上半部分竖画在田字框的正中间,而欧阳询所书竖画偏左,点画之间间距不一。在用笔上,王书不及欧书古拙,尤其在转折处,欧书更为饱满,但二人用笔都以方笔为主,棱角分明,线条瘦硬有力。王书与欧书“圣”字整体取纵势,王书较为平正,变化比较单调,欧书欹侧变化更为明显,例如上半部分“耳”字的横偏右盖住了右侧的“口”,趣味性更强。二人用笔皆爽快利落。“子”字王书重心偏高,字势较平,欧书重心居中,字势更为险绝。用笔上,欧书起笔的变化比王书丰富,线质更为沉着、饱满。二人长横起笔,同样是直接入锋切笔,微微往右上倾斜,中段行笔时稍有提笔。而二人所书“必”字,欧书的横势比王书明显,点画的位置基本呈水平分布,而王书点画呈高低分布。用笔上,欧书的点画呼应关系更强,点画方向各不相同。“时”字王同愈把欧阳询结体严谨又不失宽绰之感,左右顾盼、欹侧险绝,同时又保持着平稳的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同样运用到欧书中极其典型的方切笔,如竖画的斜切,毛笔直接入锋起笔,凌空入纸往左下行笔,且线条由粗逐渐变细。“则”字王书保留了欧书结体严谨、整体和谐的特点。二人所书字内方圆结合,如左半部分用笔以方为主,斩钉截铁,转折处棱角分明,而右半部分以圆为主,含蓄醇厚,尤其是其勾画处,稍稍压笔,平推而粗,逐渐提笔,呈外包状,这样的方圆搭配恰到好处。
据上文分析可知,王同愈的楷书取法欧阳询,结体严谨工整,中宫收紧,体态瘦长,斜正变换、平中寓险。但将二人所书对比后发现,王同愈虽学欧,笔力却不及欧书凝聚有力,字内变化与线条粗细变化也不及欧书丰富,王同愈将欧阳询单个笔画的变化弱化了许多。
综上,王同愈对欧阳询《醴泉铭》赞美有加,印证了他的结体取法《醴泉铭》的书风特点,这就不难理解他曾发出“作字之必先规模信本,方有根柢,不致流入野狐”“楷书莫妙于欧” ?这样的感慨。
三、結语
王同愈作为生活在上海的重要书法家,为上海的书法文化注入了些许活力。他的楷书受欧阳询影响较大。不论是称《醴泉铭》是欧楷中的最佳,还是认为《醴泉铭》结体严谨的特点清除了北碑的恶习等观点,这都足以看出他对欧楷结体严谨的追求。虽然这种追求对当时上海的书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以王同愈为代表的上海书家的楷书审美,即为了适应科举制度的需要,书家大多重视结体与用笔的严谨。
目前学界对王同愈书法取法的研究较少,本文对王同愈楷书取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所分析的几点对后人了解其人其书及晚清民国时期上海书家的书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陆承曜主编,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第8辑》,白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②④⑤⑥⑧⑨⑩???王同愈、顾廷龙:《王同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79页,第3页,第549页,第2页,第3页,第3页,第552页,第579页,第3页,第579页。
③王樟松:《画中桐庐》,西泠印社2015年版,第106页。
⑦张弘:《欧阳询书法鉴赏》,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大运河:《中国书画拍卖情报近现代卷全速查宝典5》,鹭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参考文献:
[1]陆承曜主编,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第8辑[M].沈阳:白山出版社,2000.
[2]王同愈著,顾廷龙编.王同愈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王樟松.画中桐庐[M].杭州:西泠印社,2015.
[4]张弘.欧阳询书法鉴赏[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5]大运河.中国书画拍卖情报近现代卷全速查宝典5[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