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明恭肃郭贵妃殉葬之谜

2024-06-05陈紫婷

今古文创 2024年19期

【摘要】洪熙元年(1425),继位还未满一年的大明仁宗皇帝朱高炽龙驭宾天。按照明初的宫人殉葬制度,在皇帝死后,无子女的嫔妃都要为他殉葬。郭贵妃作为明仁宗生前宠妃并抚育三子,竟然出现在殉葬行列。为此引发了后世文人学者的不断猜测。有人认为郭贵妃是深衔上恩,自愿殉葬。另有一些人认为郭贵妃是被迫殉葬。对于郭贵妃被迫殉葬,毒酒说更像是后人杜撰的野史,而结怨说更具可靠性。

【关键词】郭贵妃;明仁宗;宫人殉葬制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06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22

恭肃贵妃郭氏,出自名门,备受明仁宗宠爱。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驾崩,郭贵妃却出现在殉葬行列,引发了古今众多学者的研究。

关于郭贵妃的殉葬之谜,主要有自愿殉葬说、毒酒说以及结怨说。前人多认为郭贵妃为自愿殉葬。如朱子彦《明代宫殉制度研究》、崔靖《明朝后妃研究》皆持此观点。①黄迺琨在《明代皇室研究》中推测郭贵妃被张皇后所妒,被迫殉葬。②笔者赞成黄迺琨的观点,但同时认为张皇后逼迫郭贵妃殉葬不仅仅出于妒忌,更与当时混乱的政局密不可分。仁宗朝勋戚势力有所抬头,这与明仁宗的几位妃嫔出自勋贵之家密不可分。为了巩固皇权,打击勋戚势力至关重要。因此,张皇后借明仁宗之死,逼迫郭贵妃殉葬,打击以郭家为代表的勋戚集团。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郭贵妃最可能因与张皇后结怨在政局突变中被逼殉葬。

一、明朝宫人殉葬制

明初,太祖朱元璋继承元朝的殉葬制度,令帝王死后无子女的妃嫔以及部分宫人殉葬。清代学者赵翼曾在《廿二史札记》中言:“《明史·后妃传》,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王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帝皆然。” ③这一制度直到明英宗去世前才被废除。《明史·英宗后记》载:“己巳,大渐,遗诏罢宫妃殉葬。” ④废除宫人殉葬制成为了明英宗在位期间为数不多的功绩之一。

宫人殉葬制度正式从明朝历史消失也离不开明宪宗继其父遗诏之举。陆容在其所著《菽园杂记》中曾言:“宪宗皇帝受终日,英宗遗言,免用宫嫔殉葬。此最盛德事。故宪宗宾天,亦有命不用,遵先训也。” ⑤可见宫人殉葬制度废除,离不开明英宗的首开其事,以及明宪宗的遵从先训。

宫人殉葬制度作为一项野蛮残忍的制度,在明前期施行了一百多年,让无数鲜活的生命成为朱明王朝辉煌的献祭。封建帝王为了满足自己“事死如事生”的私欲,不顾往日情分,大开杀戒,勒令其生前的妃妾和宮人为他陪葬,成为他在阴间的私人物品。残忍的宫人殉葬制之下孕育了无数悲情人物。明仁宗的郭贵妃便是其中之一,然而郭贵妃的殉葬却存在许多谜团。

郭贵妃为明仁宗朱高炽之妃,出身名门。其祖为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其父郭铭为辽王府典宝,后没于国事,追封为武定侯。其母为中山王叔都督同知徐成之女,与明成祖徐皇后出自同门。郭贵妃虽出身名门,但由于郭英在建文朝时从耿炳文、李景隆伐燕,以及明初选妃制度的变更,只能屈居于张皇后之下为太子庶妃。

郭贵妃知书达理、温婉娴静,深受明仁宗的喜爱,于永乐七年(1409)、永乐九年(1411)、永乐十四(1416)年为明仁宗连生三子。明仁宗登基后即封其为贵妃,时贵妃为中宫之下最尊隆者。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言:“是时六宫止以贵妃为极贵,下中宫一等。至宣庙始加孙氏为皇贵妃,寻正位中宫矣。” ⑥可见贵妃在明宫中的尊崇地位,也足见明仁宗对郭贵妃的宠爱。

除了封其为贵妃外,明仁宗对郭贵妃的宠爱还体现在对郭贵妃家人的恩赐上。《明史·郭英传》载:“女孙为仁宗贵妃,铭出也,以故铭子玹得嗣侯。” ⑦武定侯郭英卒于永乐元年(1402),第二代武定侯郭玹袭爵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从郭英去世到郭玹袭爵其间相隔二十二年,主要原因是郭英曾随李景隆、耿炳文伐燕,因此被明成祖记恨。郭英死后虽获赠营国公,但明成祖却并未在其后嗣中指定袭爵之人。可见,这是明成祖对郭家站队建文帝的惩罚。然明仁宗登基之初,便袭封郭贵妃之弟郭玹为武定侯,其中不无郭贵妃之关系。

除了让郭贵妃之弟袭武定侯之爵外,明仁宗在日常生活中对郭贵妃的家人也多加照顾。在郭贵妃家书中可以一窥一二。

孙女拜覆。祖母尊前恭荷,东宫殿下睿恩厚德,荣赐华第,以为奉养祭祀之所。届兹吉日,爰始迁居。伏惟祖母茂膺恩眷,隆享寿康,永介庆福,菲仪专达下忱,伏惟祖母垂鉴。永乐八年九月二十日孙女拜覆。妃郭氏奉献祖母朝鲜布十匹,右件谨随书奉献以闻。⑧

郭贵妃祖母严氏为武定侯郭英妾室,但是由于明仁宗对郭贵妃的宠爱,严氏不仅被御赐宅邸以养老,更“以孙贵”封营国公夫人。

这样一个位列贵妃之高位又是三王之母的妃嫔,却在明仁宗死后为殉葬妃嫔第一,不禁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对其殉葬之谜的讨论。关于郭贵妃殉葬之谜主要有三种解释观点,即自愿殉葬说、毒酒说以及结怨说。

二、自愿殉葬说

明人沈德符在其所著《万历野获编》中曾提出这样一个疑问:“然前是登极所封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仅郭贵妃、王淑妃在所殉中,何也?况贵妃所出,有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三朱邸。在列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 ⑨在此沈德符对郭贵妃乃深衔上恩,自愿赴死提出了怀疑。沈德符提出的质疑是合理的。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郭贵妃自愿赴死的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首先,郭贵妃不具备殉葬的资格。纵观明初殉葬之妃嫔,多为地位低下且未育有子嗣之人。但郭贵妃身居贵妃之位,又育有三子,按照宫人殉葬制郭贵妃不应在殉葬之例。按照情理来讲郭贵妃也不应在殉葬之例。郭贵妃殉葬之时,长子不过十七岁,次子不过舞勺之年,幼子不过童龀之龄。按照情理来讲,皇子年幼生母不应殉葬。如郭贵妃第二子梁庄王继妃魏氏,就因二女年幼,而被明英宗宽慰免除殉葬。

梁庄王妃魏氏,南城兵马指挥亨之女,母陈氏,生有淑德。宣德八年七月初三日册封为梁王妃,正统六年正月十二日,王以疾薨,欲随王逝。承奉司奏,蒙圣恩怜悯,遂降敕旨存留抚养王二幼女,仍主王宫之事。景泰二年三月十七日,以疾薨,得年三十有八,无子。⑩

正统六年,梁庄王薨逝。按照宫人殉葬制,继妃魏氏无子嗣,理应殉葬。但明英宗怜梁庄王二女年幼,因此免除了魏氏的殉葬。可见,若郭贵妃自愿为明仁宗殉葬,以其贵妃之尊,孕育子嗣之多,理应得到新皇的宽慰,免除殉葬。况明仁宗去世时,卫恭王朱瞻埏还不满十岁。《明史》载其“幼善病,宣宗抚爱之,未就藩” ?。幼子年幼体弱,正需生母照料,此时郭贵妃绝不会毅然赴死。

再者,明朝崇尚程朱理学,大力推行女子殉夫或守节。明初贞洁烈女在史料中便大量出现。《明太祖实录》中就大量记载殉夫守节之人。如“戊辰,中书平章政事李思齐卒……其妾郑氏亦自经死,追赠淑人,谥曰‘贞烈,合葬于上元县之向村。” ?若郭贵妃为自愿殉夫,以其贵妃之尊,史官应大加赞赏。事实上史书中对郭贵妃殉葬只有只言片语,以致沈德符对此提出“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的疑问。可见郭贵妃自愿殉葬说是不可靠的。

三、毒酒说

吕毖《明朝小史》和祝允明《野记》等书曾记载这样一件事。

帝在位,郭妃以中宫诞辰,邀过其官上寿,帝亦往。妃进卮于后,后不即饮,帝曰:尔又为疑乎?遽取饮之,妃失色,然无及矣。俄而帝崩,妃自经死,时适雷。?

张皇后千秋宴,郭贵妃借机献毒酒于张皇后。但张皇后为人小心谨慎,面对郭贵妃所献之酒并没有即刻饮下。此时,明仁宗为了帮郭贵妃解围,拿过郭贵妃手中的毒酒一饮而尽。不久,明仁宗即暴毙身亡,郭贵妃畏罪自杀。这则小故事虽环环相扣,跌宕起伏,但漏洞百出,无丝毫可信性,更像是被刻意编排的小说家言。

首先,张皇后千秋宴,郭贵妃借机献毒酒于张皇后便难以令人信服。郭贵妃出自名门、知书达理,且郭贵妃祖姑为太祖郭宁妃,她自是对宫中规矩和法度了然于心。若郭贵妃觊觎皇后之位,欲至张皇后于死地,也绝不可能选择当众毒杀皇后。若郭贵妃成功毒杀张皇后,那她也将难逃一死,甚至还会连累亲族,即便她是明仁宗的宠妃也不能法外开恩。所以,郭贵妃即使欲求皇后之位也不会采取如此伤敌一分自损一万的方法。倘若真如吕毖所言,郭贵妃阴差阳错之下竟将明仁宗毒死,那么仅郭贵妃自裁以谢罪是难以平息皇家的怒火的。然郭贵妃死后,郭家安然无恙,甚至得到明宣宗的庇护。可见毒酒说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其次,张皇后的诞辰为四月七日。《明宣宗实录》中曾明确提到:“庚午,皇太后圣节,上率亲王上寿礼。毕,宗室诸王各遣人奉表贺,文武群臣命妇行庆贺礼。” ?明仁宗去世日期为洪熙元年(1425)五月辛巳。四月七日与五月辛巳間隔一月有余。若郭贵妃欲毒杀张皇后,那么所下之毒必定一饮即死,不可能给张皇后以喘息之机。因此毒酒说应为后世杜撰出来吸人眼球的野史。

自愿赴死说与毒酒说都难以令人信服,难道真的如沈德符所言郭贵妃是对明仁宗情根深种自愿赴死的吗?这种可能性极小。毒酒说虽然是后世之人杜撰出来的故事,但其中也反映出了郭贵妃被迫殉葬的重要原因——与张皇后不和。

四、张后结怨说

张皇后与郭贵妃有众多相异之处,使郭贵妃和张皇后难以成为朋友,更造成两者之间日益严重的利益冲突。

出身上,张皇后出自民间。明初,出于政治原因皇室多与勋戚功臣联姻。明太祖诛杀功臣稳固自身统治后,不再需要联姻勋戚以固位。故明太祖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颁布诏令甄选民间女子以备皇室婚娶。张皇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选为燕王世子妃。郭贵妃出身名门,父祖皆是勋贵,在成为太子庶妃后又深受明仁宗宠爱。郭贵妃近有明仁宗宠爱,后有郭家盘根复杂的关系网络支持,张皇后不免视郭贵妃为其皇后之位的一个潜在威胁。

张皇后与郭贵妃对待“祖制”的不同态度,也是造成二者矛盾不断加深的原因之一。有明一代,鉴于前代女祸和外戚掌权的历史,对后妃和外戚限制尤为严厉。马皇后和徐皇后更是以身示范,多次向明太祖和明成祖拒绝封赐家族子弟的好意。《明史·外戚传》开篇即言:

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而高、文二后贤明,抑远外氏。太祖访得高后亲族,将授以官。后谢曰:“国家爵禄宜与贤士大夫共之,不当私妾家。”且援前世外戚骄佚致祸为辞。帝善后言,赐金帛而已。定国之封,文皇后谓非己志,临终犹劝帝,毋骄蓄外家。诒谋既远,宗社奠安,而椒房贵戚亦籍以保福庆逮子孙,所全不已多乎。?

洪武至永乐年间,对外戚一直采取限制措施,这已经成为明朝的“祖训”,张皇后自嫁入皇室后便一直遵循这个“祖训”。其父生前只被授予京卫指挥使的虚衔,几个兄弟的官位也是建功而获取的。明英宗时期,由于皇帝年幼,张皇后辅政,为了防止外戚干预朝政,张皇后曾召其兄弟进宫诫谕之,凡朝政弗令预。

反观郭贵妃,她嫁入皇室的主要目的是重振家族昔日荣光。郭氏一族曾风光一时,一门两侯,女为妃,男尚主。但靖难之时,郭英作为北征燕王的将领之一,被明成祖所记恨。在郭英去世后,明成祖空悬武定侯之爵,使郭家的地位一落千丈。郭家为了重回昔日的辉煌,便采取投机行为,将郭贵妃嫁与太子为太子庶妃,将郭贵妃的妹妹嫁与汉王为汉王庶妃。明仁宗即位后,郭贵妃多次凭借明仁宗的宠爱为郭家谋取私利。永乐二十二年(1424)郭玹袭封武定侯,空悬二十二年的武定侯之爵终于又牢牢地掌握在郭家之手。郭贵妃为家族谋私利的做法与恪守“祖制”的张皇后相斥,两者之间慢生嫌隙。

当然,除了一些观念上的差异外,郭贵妃与张皇后之间最为紧张的是利益冲突。郭氏在明仁宗登基之后便被封为贵妃,连生三子,背后又有郭氏家族的支持。对仅一步之遥的皇后之位,郭贵妃难免心生欲望。面对宠爱日盛、野心日大的郭贵妃,张皇后难免心生戒备与厌恶。张皇后和郭贵妃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严重,二人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终于在明仁宗去世后爆发。

就张皇后而言,借殉葬之名除去郭贵妃百利而无一害。张皇后与郭贵妃的关系,本就在后宫争斗中变得日益紧张,除去郭贵妃可以一舒张皇后常年聚于心中的恶气,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打击以郭家为代表的勋戚集团。

明仁宗去世后,明廷局势风云莫测。此时,能否顺利地完成权力交接是悬在张皇后头顶的一把利剑。《明史》载:“洪熙元年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洪熙元年(1425)四月,南京多次发生地震,明仁宗恐有伤于国本,命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居守。然,天有不测风云,五月明仁宗御驾登天。此时,太子朱瞻基尚在南京,身在山东的汉王蠢蠢欲动,更为重要的是汉王朱高煦的庶妃便是郭贵妃的亲妹妹。作为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张皇后此时不得不未雨绸缪,先发制人,逼郭贵妃殉葬,既除了张皇后心中郁结已久的怨气,又借此敲击汉王和以郭家为代表的勋戚之家。因此,郭贵妃殉葬之谜,最有可能是因与张皇后结怨已久,又凭借明仁宗的宠爱干预“武定侯袭爵”之事,助长后宫以宠谋利之风。因此,在明仁宗去世后,张皇后为杜绝嫔妃以宠谋利,“杀鸡儆猴”逼郭贵妃殉葬,并借此敲打勋戚之家。

五、结语

郭贵妃殉葬真相已经无从得知,但从其一生事迹来看,郭贵妃无疑是一个可怜可悲之人。她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也是家族利益的牺牲品。明前中期宫人殉葬制下郭贵妃的命运令人惋惜,但更可怜可悲的是数量庞大的殉葬宫人。

明代殉葬宫人称为“朝天女”。“朝天女”顾名思义,即朝圣天子,追随天子龙驾驭天的女子。她们生前战战兢兢以求在皇宫中平安度日,苟全性命,期盼与家人早日相聚。不料家人却为求富贵利禄,不顾亲情,“卖女求荣”。正如诗中所写:“掖庭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晋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她们在绝望中死去,牢牢地被困在阴暗的皇陵中,生前死后不得自由。

注释:

①朱子彦:《明代宫殉制度探究》,第十四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刘基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116页。崔靖:《明朝后妃研究》,南开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0页。

②黄迺琨:《明代皇室研究》,第69页。

③(清)赵翼等,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正卷三十二·明宫人殉葬之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53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十二·英宗后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160页。

⑤(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0页。

⑥(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宫闱——仁宗朝殉葬诸妃》,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01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三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822页。

⑧(明)郭良:《毓庆勋懿集》卷一。

⑨(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宫闱——仁宗朝殉葬诸妃》,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01页。

⑩梁祝:《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05期,第4-23+1页。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十九·诸王四——仁宗诸子》,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634页。

?(明)胡广等:《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三·洪武七年九月戊辰》,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明)吕毙:《明朝小史卷五·洪熙纪》。(明)祝允明:《野记》。

?(明)杨士奇等:《明宣宗实录卷十六·宣德元年夏四月庚午》,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外戚》,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659页。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九·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5页。

?(清)程嗣章《明宫词一百首》,载(明)朱权等《明宫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明)郭良.毓庆勋懿集[O].中国国家图书馆.

[3](明)张辅等.明仁宗实录[M].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4](明)杨士奇等.明宣宗实录[M].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5](明)沈德符.萬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明)陆容.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林延清等.明朝后妃与政局演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7-114.

[8]彭勇,潘岳.明代宫廷女性史[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100-140.

[9]朱子彦.明代宫殉制度探究[A]//第十四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刘基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08-116.

[10]崔靖.明朝后妃研究[D].南开大学,2014.

[11]梁祝.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3,(05):4-23+1.

作者简介:

陈紫婷,女,辽宁铁岭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