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及其时代意蕴
2024-06-05吴铄蕊
【摘要】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运用辩证思维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了生态危机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必然联系,并指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和解决方式,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随之而来,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就必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当今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生态思想;时代意蕴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08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26
一、引言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逐渐演变全球性危机,对全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抛出挑战性的命题。“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1],由此可见新时代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极为紧迫。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首次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对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及生态危机的根源等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其丰富的生态思想,不仅丰富我国生态绿色的思想理论,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理念,对于防范和破解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的产生渊源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然辩证法》虽是恩格斯未完成的手稿,但却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法的重要著作。写作于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工业时代,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土地资源急剧减少,生产排出的废弃物导致空气和水资源严重污染,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当时资本家盲目追求最大利润,肆意排放废弃物导致环境负担愈发沉重,资本的逐利性和增殖性、只顾眼前利益的资本主义生产观念对自然界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峻的威胁[2]。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工业革命发展同时消耗着自然资源并对自然界造成严重污染,如果不加以制止那么自然界会对我们施以报复,会对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全球性的生态和生存危机,因此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恩格斯的生態思想蕴含着跨时空的生态智慧。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确立的理论基础
批判近代形而上学机械的自然观。其核心观点“自然界的绝对不变”,一方面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可看成机械运动,没看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及其变化的可能性,即孤立片面地看待事物;另一方面事物运动变化只有数量和空间的表现,忽略事物本质的变化。随着自然研究实证材料的积累,有必要对自然科学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并建立科学的体系,需要“自然科学家必须摆脱形而上学,掌握唯物辩证法”[4]3。因此恩格斯对此进行批判,认为辩证法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必须掌握的重要思维方式。
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其一,康德肯定自然发展的历史观点,从宇宙发展灭亡的固有规律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但没完全脱离宗教神学和机械自然观的桎梏;其二,黑格尔“第一次把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5],认为内在矛盾是自然界发展的动力,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但仍未脱离唯心主义;其三,费尔巴哈坚定唯物主义的立场,明确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先在性,但主张“直接认识的秘密就是感性”[7],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加以吸收借鉴,克服唯心和感性的缺陷,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继承发展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虽然马克思在辩证法中更加注重社会领域的研究,但也体现对生态自然观的思考。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劳动异化角度分析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发生的根源,恩格斯在其基础上继续深化,将生态思想的研究领域从经济社会领域拓宽到自然领域,并将时间维度从特定时期的资本主义阶段延伸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开阔了研究视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体系。
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的观点内涵
(一)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界是联系的整体。恩格斯认为“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8],自然界中各个事物以及事物内部要素和发展的各个环节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中。此外,恩格斯还认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才构成人与自然完整的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6]558,内部要素变化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变化,并且受到整体的制约和支配。人类是随自然界的发展而产生的,人类也属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发展受到生态系统制约,而“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9]主要靠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并改变自然界。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自然界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当中”[4]18。恩格斯对自然界的演变过程进行详细阐述,认为“整个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4]18,因此运动具有绝对性,任何看似静止都是相对的。提出自然界运动的形式是变化发展的,整体呈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研究运动的本性从这种运动的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形式开始……然后才能在说明更高级的和更复杂的形式方面有所建树”[4]132。所以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合理地利用自身力量开展活动,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只有认识和把握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进行改造世界和自然界的活动。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4]75。一是量变质变规律,质是指事物内在固有的本质性质,质变就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生变化,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突破边界实现质变,从而开始新的量的积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二是对立统一规律,“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4]82,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三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恩格斯明确提出“扬弃”是辩证否定的实质,对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规定。
(二)阐明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能够制约人类的活动,反之人类又可以能动地影响自然界。一方面,人类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314,自然界演变的历史也是人类不断进化的历史;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来源是自然界,没有自然界人类也就不复存在,更不要说人类生命的世代延续和持续发展。
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桥梁。恩格斯认识到劳动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特点,“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4]149。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离不开自然界所提供的资源,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关系,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用于生产生存活动,以此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同时在实践中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的制约,这种双向的制约关系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个中介来实现。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从自然界中产生,随着自然界的发展而发展,并且要遵循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313。人类在认识和把握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能动地作用和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双向辩证关系,实现人类的发展必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论述自然科学技术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性的力量”[10],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恩格斯看到其积极效应,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们更好认识和把握自然界发展的规律,随着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生产,带来生产工具改革和生产效率进步又会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恩格斯也意识到其消极影响,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的生产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阻碍。“我们就愈来愈有能力去认识,因而也学会去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的较远的自然后果”[4]305,即科学指技术只有被合理利用才能促进生产进步和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缓解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例如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或是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并且运用科技提高污染的净化水平,发挥自然科学技术的生态效益。
(四)思考生態危机产生的根源与解决方式
生态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整体上看资本主义制度虽然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但这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愈发尖锐,暴露出一系列生态问题。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目的在于如何最大化获取利益,往往会忽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4]315。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体系,资本作为独立于自然界的力量,具有实力去改造自然、占有自然资源,甚至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并带来人与自然无法调和的矛盾。在这种生产体系下,生产是按照简单逻辑进行的“线性生产”和“循环往复”,可以说资本主义制度就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解决这种生态问题就“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4]315。换言之,要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态,就必须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显然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逐利特性是不会变的,因此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进行制度的变革,实行共产主义,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四、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思想的时代意蕴
(一)健全国家生态制度体系的保障
我国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上尤为重视,“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1],新时代推进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制度保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生态环境优化的优势。完善生态自然保护与恢复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好地规范全体公民,尤其关注重污染高能耗企业,为绿色美丽中国的建设构筑坚固的法律基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仅需要依托健全的制度体系,还需要在实际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严格执行,依照法律制度处置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积极开展绿色发展的宣传教育活动,呼吁人们参与到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绿色的社会风尚。
(二)发挥社会建设中各类主体的合力
人类与自然界密切相联系,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最理想目标就是“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12],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因此在索取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对自然界的补偿和恢复,这就需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倡导绿色社会理念,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高自然界的承载能力。社会机构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要担起环保责任,推动市场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环保机构和社会团体要开展保护自然的活动宣传绿色理念,开展绿色志愿服动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营造良好的绿色氛围。企业要转变生产方式,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绿色生产,同时要发展循环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节约资源绿色生产。学校通过课内外活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学生们树立环保意识,高校还可以设立环保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人才支持,助力生态社会建设。
(三)世界共建共构美好绿色的生态环境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关系人类未来的发展命运和前途,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要将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作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应对全球危机的重要理论武器,平衡人与自然的矛盾点,尊重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共构生态美好的环境。绿色发展是全球性的话题,与全球共同繁荣、人类共同利益息息相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13]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通过生态文明理念的引导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让世界人民共享绿色发展带来的成果。
(四)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类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指出绿色科技手段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14]。新时代自然科学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和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推动经济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作用,一方面要推动经济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向这更加节能、绿色的方向转变,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低碳清洁的技术投入到生产中,减少生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要创新绿色科技在治理环境污染的使用,推动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恢复与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0.
[2]陶廷昌.历史生成、内涵旨要与时代意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观的三重论析[J].理论界,2021,(09):
14-21.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70.
[8]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20.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5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5.
[11]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
[13]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03-29.
[14]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N].人民日报,2014-06-04.
作者简介:
吴铄蕊,女,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