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观研究
2024-06-05李溶豪
【摘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他在摩尔根和马克思的国家思想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关于国家问题的新的理解。恩格斯认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社会发展到特定时期产生的。国家作为一个具有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社会组织,既有政治统治功能,又有社会管理功能。关于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恩格斯认为,当阶级和私有制消失时,国家也将随之消亡。恩格斯的国家观不仅为列宁国家思想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本质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07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23
基金项目:2021年山东理工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培育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项目编号:sdut2021
ylbk5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写作背景
(一)继承和发展了摩尔根和马克思的国家思想
摩尔根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研究分析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完成了《古代社会》一书的撰写。摩尔根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他认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人类社会经历了由氏族、胞族到部落的不断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人人平等享受物质生产资料,没有特权可言,这一占有形式决定了氏族社会中不会产生私有制,国家也不可能从氏族社会中诞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产逐渐聚集到一部分人手中,私有制出现标志着国家代替了氏族这一旧的组织形式。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以私有制为特征的社会形态,但这并不是社会发展的终点,而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摩尔根指出,由于私有制而形成的国家,在它的运作过程中,必然包含着自我消灭的成分,因此会随着私有制的终结而终结。恩格斯评价道,摩尔根的主要结论同马克思的结论是一样的。
马克思对国家问题十分重视,在他一生所撰写的诸多论著中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马克思十分重视对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研究,并对其做了详细批注。通过分析研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马克思认为,以氏族为基础的国家是不可能形成的,国家则是以私有财产和阶级的出现为前提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都称其为《起源》)一书中论述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的细化,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步实现,从而引起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国家便代替氏族制度产生。马克思同样指出国家的最终发展趋势是走向消亡,人类社会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在《起源》中恩格斯提到国家最终会随着阶级的消失而逐渐走向灭亡。马克思在合理吸收摩尔根的两种生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但由于时间限制,马克思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研究并未十分全面。恩格斯在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系统地概括了马克思的两个尚未完成的生产理论。尽管这一思想是马克思最先提出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对其进行了最后的阐释。
恩格斯国家观的形成深受摩尔根和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影响,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摩尔根和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国家理论。恩格斯认真研究了马克思的《摘要》、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等文献资料,并同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对完成《起源》这部巨著的撰写就有重要意义。
(二)批驳资产阶级学者,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19世纪中叶,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许多人看清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各地纷纷成立了社会主义政党和团体,开始宣传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资产阶级学者为了防止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纷纷著书立说反对科学社会主义。他们提出了超历史和超阶级的国家观,认为国家永恒存在,并且反对工人武装夺取政权,认为可以和平过渡到共产主义。资产阶级所宣扬的国家观和改良理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相悖,这些谬论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给许多国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学者为了维持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严重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在无产阶级革命面前闭口不谈国家问题,同时实行的一系列所谓的改良政策也不过是欺骗人民群众的手段。许多没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工人阶级,容易被资产阶级宣扬的思想所迷惑,从而转向机会主义。机会主义思潮的盛行势必会使工人阶级迷失革命的方向,模糊斗争的目标。受到资产阶级学者思想的影响,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许多失败和迷茫,但它仍在汇集整合新生力量,在丰富的斗争经验中寻找适合工人运动的新的斗争形式,这需要正确的国家理論作为指明灯。
为了肃清在国家问题上流行的错误国家观,破除对资产阶级国家的盲目崇拜,恩格斯在《起源》中对资产阶级宣扬的超历史和超阶级国家观进行猛烈批判。恩格斯明确表明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他还对国家的起源进行论述,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私有制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诞生的,从历史根源上破除了人们对国家的盲目崇拜。
通过对国家的起源与本质进行分析,恩格斯揭露了资产阶级国家的虚伪本质,阐明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方式和目标。要想实现大多数人的解放,无产阶级就得靠无产阶级革命来夺取国家政权,建立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二、 主要内容
(一)国家的起源
在《起源》一书中,恩格斯认为,国家并非亘古存在,在原始的氏族社会里并没有出现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出现,私有制出现,社会被划分成两个相互对抗的阶级,当这两个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且难以调和时,国家便代替氏族制度产生了。因此,国家是在氏族、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
恩格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阐述了国家是如何一步步将氏族制度取代的。
首先,“氏族制度的前提,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成员共同生活在纯粹由他们居住的同一地区中”[1]。然而,由于物质交换的发展,各氏族、部落之间的成员逐步混居,同时也有大量的奴隶和外来人口,从而使氏族并存的状况被打破。
其次,人类社会经过三次大分工,私有制和奴隶制完全确立下来。原始共产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社会分裂为自由民和奴隶、富人和穷人。他们之间的财富差距加大,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增强,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氏族制度已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最终走向衰落和灭亡。
国家与氏族相比是按地区划分的,不是按血缘划分的,它设立了公共权力,为了维护公权力发展了税收制度,掌握了公权力合法征税的官吏就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社会机关。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是为了解决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而出现的。无论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怎样的“福利政策”,或通过对较弱的国家进行侵略,来造福于自己的国民,都不过是用来愚弄自己的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他们真实的意图是为了保护资本主义体系,以便更好地压榨自己的国民。
(二)国家的本质
恩格斯在《起源》中指出,国家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起源》中,恩格斯突出强调了阶级性,并没有明文论述社会性这一点。
恩格斯指出,在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存在的原始社会,根本不知道国家和国家权力是什么。但由于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裂为两个矛盾不可调和的阶级,随着两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尖锐,国家作为调和阶级矛盾的第三方力量而最终得以诞生。这表明,国家是从对立阶级中产生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阶级冲突而出现的第三种力量。因为国家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压制阶层间的对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所以,国家一般由在经济上处于支配地位的阶级所掌握,经济上占优势的阶级也是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利益,表面上是利用国家调解社会矛盾,但这只是为了更好进行剥削和压迫的手段,根本目的是尽可能使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更长久。
恩格斯虽然在《起源》中没有明确指出国家的社会性,但他认为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其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管理社会,因此国家具有社会属性。恩格斯说:“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2]这个公共权力就是国家,并且说明国家有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个人都极力追求自身利益,忽视了社会利益,并且许多社会问题出现。这时国家就作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来调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设置了监狱、警察等强制措施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职能是由国家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国家有什么属性,就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能。因此,国家的职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国家的阶级性决定了国家具有政治统治的职能;另一方面,国家的社会性决定了国家具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体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是用来保证其阶级统治得以存在的手段,它通过从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剥削和压迫被统治阶级,以此来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经济上,通过颁布法律政策来合法地夺取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政治上,通过对财产、年龄等条件进行规定,以此来限制被统治阶级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剥夺其政治自由;思想上,意识形态话语权由统治阶级所掌握,只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才能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甚至采取强制措施压制与主流思想相悖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恩格斯于1891年提出“争相争霸”是国家政治统治对外职能中最为显著的特点。虽然不同国家进行争相争霸的态势都不一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瓜分世界、称霸世界。
社会治理功能是实现政治统治功能的前提条件。在国家出现以前,社会就具有公共管理的职能。在原始社会时期,需要相关机构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节利益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因此具有較为清晰的职能划分的管理组织形成了,这个组织具有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职能。
国家的社会治理功能是实现政治治理功能的根本,而政治治理功能又是实现社会治理功能的保障。在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地位不一样,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时,政治统治职能占主要地位,而在矛盾较为缓和时期,社会管理职能则处于优势地位。
(四)国家的消亡
国家的消亡问题,恩格斯在《起源》中作了深刻论述,揭示了国家消亡的客观规律,阐明了国家消亡是必然的结果。国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才出现。国家也不是永恒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消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阶级对立将不复存在,到那时,国家便会随之走向消亡,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过程的工作细节将由机器来完成,每个人都有充足时间去学习知识与本领,也能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这一切都标志着旧式分工的消失。当旧式分工消失之后,国家作为社会生产的管理机构也会消失。其次是私有制的消灭。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社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统治阶级就会利用私有制,把被统治阶级的生产资料占为己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人民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私有制必将消灭。最后是阶级的消亡。私有制被消灭之后,阶级便会消失,国家机器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便无用武之地,国家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最终走向消亡的命运。
旧式分工、私有制、阶级的消失标志着社会进入共产主义时期,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消失;劳动产品极大丰富,人人都可以吃饱穿暖;人民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劳动成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这些都为国家消亡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人们不再需要国家政府的强制管控,逐渐习惯并遵循人类社会公共生活基本准则。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需要国家再去进行统治了,国家最后消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受外界力量影响,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恩格斯国家观的理论意义与当代启示
(一)理论意义
1.补充完善了馬克思的两大生产理论
在《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四种生产,他着重研究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人类自身资料生产的研究很少。在马克思晚年时,他通过研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发现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资料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时间和现实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只对两种生产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并不深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恩格斯在马克思留下的笔记和《古代社会》的基础上,在撰写《起源》的过程中再现还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好的补充完善。恩格斯把马克思提出的四种生产合并成两种生产,并对两大生产理论进行了更深的探讨和研究,认为国家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总是受制于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两大生产促使了国家的诞生,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恩格斯提到,正是由于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之间相互影响,导致国家取代旧的氏族社会而产生,同时引起了社会制度的变化,而这个过程是社会内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与外力无关。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这些因素的地位并不是等同的,经济条件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3]。因此,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制约着人类历史的存在和发展。
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石
恩格斯的国家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是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基础上,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
《起源》中的国家观启示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革命专政的理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才能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旧机器,建立无产阶级国家。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将无产阶级革命专政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毛泽东同志始终坚信只有通过武装革命才能夺取国家政权,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达到救国图强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将我国的国体确定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专政是针对少数敌对分子而言的,为了防止有人破坏国家政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自诞生之日起,就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从以革命为主题到以建设为主题的转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内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顺应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二)当代启示
1.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作用
在国家建设中,要把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开放自由,价值观念多元,也有可能被某些错误的思想所左右。这就要求我们居安思危,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一直占据着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下,这种意识形态面临着被淡化和削弱的风险,并且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分化。因此,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让人们能够信仰马克思主义,把他们的思想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与传播,对社会意识的有效融合,是社会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持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凝聚共识和社会力量,抵御西方不良价值观的渗透。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国家治理”这一概念,国家治理是对恩格斯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告诉我们:“要非常科学地分析这个国家问题,至少应该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作一个概括的历史的考察。”[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就要创造一个有利于民众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的社会政治氛围和一个安全、有秩序的社会生活氛围,并且要提升管理活动的效果,确保管理活动的高效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社会环境与秩序。最后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牢固树立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同时,我国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既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有更强的信心,同时也要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保持坚定,这样才能抵御我们意识形态中各种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击。
3.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和人之间没有压迫和剥削,阶级也不复存在,国家消亡,每个人都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结合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分析了国内外发展局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当今中国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关系十分紧张且微妙。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国际社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凸显,全球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贫富差距加剧,区域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面对全球出现的问题,我们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呼吁各国人民一起建设普遍安全、共同繁荣、持久和平、清洁美丽、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国将与世界上所有国家一道,为促进世界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努力。中国已经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结成了多种形式的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各领域的关系日益密切。面对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中国不断向世界各国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其付诸实践,为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8.
[4]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程胜男.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观[D].西南大学,2019.
[6]董晓伟.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7]辛向阳.《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理论及其思想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
作者简介:
李溶豪,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