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月寄情: 古代文学作品中“月” 意象的情感表达

2024-06-05胡芳洁

今古文创 2024年19期
关键词:苏轼月亮意象

【摘要】“月亮”是文学作品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它常被用来寄托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在古代诗词中,月亮也是经常被描绘的景象之一。本文以苏轼作品为例,探讨了古代文学作品中“月”意象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苏轼诗词中“月”的形象、寓意和象征意义的分析,揭示了“月”在苏轼作品中所承载的丰富情感。通过对苏轼作品的深入解读,展示了“月”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月;意象;苏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05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18

一、“月”意象的文化背景與发展演变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月”意象——日月并举,实用为主

最早将月亮与人的感情相联系的是《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将月亮与对美人的爱恋相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只不过是简单的描写景色,附会感情。月亮并没有直接成为感情的寄托物。这首诗,可以说月亮是和感情联系在了一起,也可以认为月亮只不过是描写时间流逝的工具罢了。

最早赋予明月以象征意义的是宋玉的《九辩》:“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古人善于比德。明月皎洁无暇,月光清冷似水,月亮温柔而缓慢,不骄不躁,不正象征着士人高尚的品德与高洁的志趣吗?全文中的月亮大都以“明月”称呼,以比喻自身的美德。但是,这时候只不过是简单的比喻,并没有发展到后世明月已经是一个固定化的象征物了。

《古诗十九首》里面的《明月何皎皎》是汉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涉月诗,借此烘托氛围:“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相比较于《诗经·月出》,这里的月亮就更加“进步”,实用的功能更加淡化,但是对月亮进行了单独的描写。

(二)三国魏晋时期的月亮意象——悲伤忧愁,独立描写

魏晋时期比较有名的涉月诗,有曹操的《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又如嵇康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闲夜肃清,朗月照轩。”这两首诗其实都是借月烘托忧伤的氛围。

为什么月亮做背景烘托的大多数是悲伤忧愁,思念的情感?

在三国魏晋时期,战乱的频繁,政治的高压,统治者对士大夫的苛求甚至迫害,可能让文人有更多的念头去隐晦地将自己的不满、哀伤、忧愁寄托在事物上,归隐田园,耽于游乐是他们麻痹自己的方法,更给了他们研究月亮的条件。而战乱的频仍,不仅百姓流离失所,士人们也颠沛流离。在交通、通信极其不便利的古代,可能一旦分别就是永别。而月亮这个最常见的事物正是一个最合适地表达自己不满与哀伤的载体。

所以在“竹林七贤”的那个时代,用月来寄托忧愁感情的诗句在增多,当然,月只是寄托载体的一种,月亮在里面并不突出。而且这个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将月亮的圆缺与悲欢离合联系在一起。

晋的南渡,士大夫的消沉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东晋的士大夫麻痹自己,不去想恢复中原的大业,远离云谲波诡的政治,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谈玄”。而这个时期,月亮那冷淡皎洁、不紧不慢的气质正好符合东晋士大夫“玄”的气质,东晋士大夫所谈的“玄”,虽大多数是哲学,但总的看来,其中确实有一种消极悲观,逃避现实的“黄老”思想。所以说这个时期对月亮皎洁冷淡的特征描写的比较多,而这种冷冰冰的景色烘托的自然也是忧伤。

(三)晋南北朝隋时期的月亮意象——多姿多彩,托物言志

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朝代更替频繁,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激烈碰撞,造成了这个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涉月诗的改变当然也不能缺席。这个时期对月亮的描写,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明月”“皓月”之类的称呼,出现了“新月”“素月”“孤月”等各种形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月亮的新的表述。而且这个时期的涉月诗特别是其中的咏月诗远超前人的数量。

这个时期的月亮所代表的情感也开始固定化,寓意有了扩展,情感也开始渗透。从前朝宽泛的渲染悲伤之情,到这时固定化,这种现象不是前朝那样的个例出现,而是大规模的出现。

南朝是咏月诗真正正式出现的时候,“真正确立咏物诗在史诗上地位的是六朝,不但作品大量涌现,而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达到了新的水平”(赵红菊,《南朝咏物诗研究》)。这个时候的月在外形描写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与传统咏物诗不同的是,这时的咏月诗大多并没有深入挖掘隐藏在外表下面的象征感情,而只是追求外在的“形似”罢了。

(四)唐朝的月亮意象——无所不包、彻底成熟

月亮这个时候更加不仅局限于几种情感,月亮的阴晴圆缺,各种状态,诗人都能够从这之中找到与之契合的那个点。月意象几乎出现在唐诗的每一种题材之中:边塞、送别、羁旅、闺怨、悼亡、隐逸、咏史怀古、哲理思考、禅悦幽趣、奉制、宴饮等题材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月意象。月出现的次数是前朝的上百倍,咏月诗的数量也是前朝的十几倍。

唐代的月意象不仅是数量上的飞跃,而且在质量上也不是前朝所能相比。唐代的涉月诗的内涵更加的深沉博大,韵味悠长,情感与意象结合得更加有迹可循,诗人们总是能找到“情”与“景”之间的最合适、最直接的契合点。

诗歌中月意象在唐朝与前代比较突破性的发展,一是诗人们开始通过月亮启迪人们对于宇宙、人生、历史的思索与领悟;二是诗人们开始将月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

古代先哲文人看到月亮的这种永恒,再对比自己的生命,便生出哀叹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怀古之情,月亮隐喻怀古之情便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宇宙是多么的广大!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句道出了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这是前人所不敢思考的,这里的月亮已经褪去了远古的神秘色彩,消弭了人对日月星辰的恐惧,留存下来的只有客观的哲理。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旨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搏里”。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文化遗产,虽然诗歌主体形式上由诗变为词,但内容还是无大变化的,之后的元明清也大致如此,故不再赘述。下面将以苏轼诗词作品中的“月”意象为例,探究“月”在诗人笔下被赋予怎样的感情。

二、苏轼诗词中“月”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苏轼一生坎坷,虽然有过得意与失意,但其人生经历和创作大多与“月”这一意象有着密切联系。苏轼对月的描写多达两百余首,他从不同角度对“月”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既有对“月”意象的描绘、咏叹、感悟,也有思考、寄托、想象。

正是因为苏轼对“月”意象发自内心的喜爱,所以苏轼的诗词中不乏“月”这一意象,其笔下的“月”意象传达出的情感内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月之咏怀

月亮在诗歌中是咏怀的重要意象之一,常用来表达思念亲人的主题。在苏轼的作品中,通过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占据了很大篇幅。亲人团聚的美好期望被寓意在了月亮之中,因此自然而然地将月亮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成了思乡咏怀的象征。一提到思念亲人,人们首先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诗人通过描写月亮与人之间的离散和团聚之感,表达了与弟弟子由无法相见的无奈。然而,皓月当空也同样充满了对经历离别之苦的亲人的美好祝愿。

(二)月之感伤

在苏轼的诗作中,“月”这种意象还常常表现了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苏轼才华横溢,但命运坎坷,进入官场后,他的生活充满了坎坷、有去国怀乡、有亲人离别、有妻子早亡、有壮志未酬、有乌台诗案、更有苏轼对世事无常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对月亮的阴晴圆缺、对生命的感悟,都有一种良辰已逝、世事无常的感叹。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站在松冈上,皎洁的月光洒在身上,苏轼心如刀绞,思念已逝的爱妻。诗人巧妙运用夜色中的“明月”,创造出一种凄凉寂寞的氛围,使人感受到心灵的悲哀和痛苦。

(三)月之洒脱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词人期望把自己的弓箭拉得像满月一样,在西北战场上与敌人作战,表现了他的豪情万丈和乐观自信。苏轼长年在外,与江河为伴,面对着这一片澄澈的天地,他忘却了世间一切烦恼,以一种超然脱俗的心境,将内心的郁积之忧化解于无形。可以说,苏轼超越了生命的困境,在险恶的政治困境中,形成了一种超然自在的个性,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

(四)月之超然

《赤壁赋》中作者以水月为喻,以景喻人,宇宙在“变”与“不变”之间轮回,浩瀚无垠。滄海桑田,时光流转,唯独天空中,那一轮永远高悬的明月在夜空中散发出迷人的光芒,令人陶醉。它的光芒柔和而温暖,仿佛能够驱散所有的黑暗和痛苦,让人们感受到无限的希望和美好。作者借“明月”引出对世事变迁和人生哲学的思考,以化解心中的伤感。经过一次次灵魂的洗礼,苏轼越来越感受到这种澄澈。苏轼对于人世变迁和人生虚幻的观察,以及对于出离世俗和投身世事之间困惑心情的整理,始于他的人生经历。他对于人生价值取向的观察最终变成一种较为深刻的哲学理解。

三、“月”意象暗含苏轼的内心变化

在诗人的眼中,明月高高在上,总是随人千里。苏轼词中的“月”,是东坡孤独时的相伴,是迷茫时的启蒙,是思乡时的慰藉。东坡之于月,与之相依,月之于东坡,亦有其特殊性。苏轼的人生总是在消极和积极之间徘徊,而《赤壁赋》中的明月则成为他积极与消极之间的调和者。本文以苏轼《赤壁赋》中的“月”意象为例来探寻作者的情感变化。

(一)乐:看月是月

苏轼开篇便提到“月出于东山之上”。宛如一位温婉的女神,在夜幕的映衬下,轻盈地跃上天空。微风徐徐,轻抚着面庞,带来一丝丝凉爽的感觉。河面平静如镜,无波无澜,仿佛是一面巨大的银盘,映照着天空中的圆月。圆月正自东山冉冉升起,它盘旋于天际,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河面上弥漫着水雾,月色如水,仿佛一层轻纱笼罩着整个世界。月光下,浮光跃金,水影相映,美不胜收。作者陶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仿佛进入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境界。他举杯高歌,任一叶扁舟在茫茫江水中漂流。此刻,他独占无尽风光,仿佛成了天地间的主角。冯虚御风而行,抛开了一切杂念,心境变得澄澈而空灵。他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感叹着“饮酒乐甚”的愉悦,忍不住扣弦而歌,让美妙的歌声在江面上回荡。《赤壁赋》开头月下泛舟的场景,此时的“月”正蕴含着“乐”的意味。它象征着美好、宁静和愉悦,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无限可能。在这一刻,作者与月亮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二)悲:看月不是月

“文似看山不喜平”。起初,作者描写了自己在秋夜泛舟、畅饮畅歌中快乐至极的情景,这种“乐”是否能够一直延续呢?在文章中,描述了客人之“悲”,而这种“悲”从三个方面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山水景色唤起了他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思念,曾经的英雄们如今又在何处;二是看到江水无穷无尽,让他思考人生短暂如同沧海一粟;三是他想要逃离现实境遇,渴望能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却明白这是无法实现的。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曾含冤入狱,几度濒死。出狱后,他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遭受冤屈而无法申辩,壮志未能实现,倍感伤痛。事实上,在这里苏轼是通过客人的角色,将自己在政治上的挫折、命运的坎坷以及对人生困惑的感受比作汹涌澎湃的江水,将他的“悲”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此时的月亮也随着苏轼心情的变化变得清冷而凄婉。

(三)旷:看月还是月

面对客人带给自己的悲伤,苏轼并没有如客人那样悲观。他首先从“水与月的变与不变”出发,指出:“物于我皆无尽也。”佛谓命终生死,犹月一圆缺也。故苏轼认为,千百年来,河流昼夜不息,永无休止;月亮阴晴圆缺,生命也就循环不止,这就是所谓的“变中有恒”。其次,他从对待万物的态度出发,认为若不属于自己,便毫不迫求,这也体现了对得失荣辱的超然和宽容。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使苏轼感受到自然之美,因此他劝告客人不妨与他一同把握眼前的美好,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最后,客人由悲转喜了,但此时的“喜”已不再是刚开始单纯的山水之乐,而是对人生的旷达的悟,这种旷达比之前的喜乐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对于心胸开阔的苏轼来说,这时的月亮代表着超然的意境。

《赤壁赋》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表现了作者由喜乐、悲伤转而获得超然旷达的心路历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人们常说苏轼是一位旷达的诗人,他的旷达正是源于他对生命的无限眷恋。对于人如蜉蝣般渺小的現实,苏轼想到的是“吾与子之所共适”;其于挫也,他选择的是“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合于悲离,他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此既可以及人,又独属东坡一人。

综上所述,通过对苏轼作品中“月”意象的研究,可以看出“月”在古代文学中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表达。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赋予了“月”更多的内涵和美感。同时,“月”意象的研究也为大家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它揭示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思考和感悟,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学校出版社,2009.

[2](宋)苏轼著,工松龄点校.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宋)苏轼撰,(清)王文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寇鹏程.月:中国诗词的一种象征意象[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

[5]刘传新.高悬于中国诗坛上空的月亮——中国诗歌的原型研究之二[J].东岳论丛,1992,(02).

[6]刘琳.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J].语文建设,2015,(14).

[7]王强,罗永妃.浅析唐宋诗词中的月亮意象[J].考试周刊,2013,(92).

[8]冯杰.“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

作者简介:

胡芳洁,女,汉族,河南濮阳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苏东坡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苏轼月亮意象
抚远意象等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