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南北差距的现状、成因与治理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2024-06-05聂长飞胡乐乐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聂长飞 胡乐乐

摘 要:南北差距持续扩大是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促进南北地区均衡发展是实現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中国南北差距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自然禀赋与文化因素、市场化因素、营商环境因素、产业结构因素、科技创新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对南北分化现象形成的影响,并进一步总结了缩小差距的治理机制。据此,总结了中国南北差距的整体研究框架,并从研究视角、理论机理、数字化因素、国际经验四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本文不仅为深化中国南北差距研究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而且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南北差距;南北分化;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26X(2024)03-0015-11

收稿日期:2024-02-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南北差距的测度、成因与对策研究”(22CJL007)

作者简介:聂长飞(1991- ),男,安徽马鞍山人,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胡乐乐(2001- ),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协调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东西”差距逐步趋于收敛[1~3]。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区域发展开始出现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持续扩大的新情况新问题[4]。如图1所示,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2013-2023年,中国北方地区GDP占比由42.6%降低至35.1%,南方地区GDP占比则由57.4%提升至64.9%,差距从14.8个百分点扩大到29.8个百分点。同时,在中国GDP前10强城市榜单中,北方地区城市数量自2020年起连续多年仅有北京1个城市上榜。对此,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协调国内东中西和南北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在此背景下,中国南北差距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南北差距”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将检索的文献进一步筛选、剔除①,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文献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关于中国南北差距的研究在2019年之后开始明显增加,2021和2022年连续两年超过20篇,但总体仍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

在研究主题方面,图3表明,多数学者聚焦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对中国南北差距扩大问题进行研究。也有部分学者对中国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进行对比,或基于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南北差距问题进行考察。同时,还有学者立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进行探讨。

中国南北地区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应有之义,事关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为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南北差距问题,本文系统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并从中国南北差距的现状、成因和治理机制依序展开,最后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新发展阶段打造中国南北地区区域合作升级版、加快构筑南北地区空间均衡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供理论启示和经验参考。

二、中国南北差距的现状分析

从研究脉络来看,学者们最初主要聚焦于单一经济增长指标对中国南北差距问题进行考察。一是GDP总量指标。杜宇和吴传清(2020)[5]、肖金成(2021)[6]通过对南北地区GDP总量的对比,发现2013年之后中国GDP总量开始表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且南北差距呈扩大趋势。二是经济增速指标。杨明洪等(2021)[7]、魏后凯等(2020)[2]分别从GDP增速和人均GDP增速的视角对“南快北慢”的格局进行了刻画。盛来运等(2018)同时考察了上述两个指标,对南北差距演进特点进行了分析[1]。三是人均GDP指标。张红梅等(2019)[8]、吕承超等(2021)[9]、李强等(2021)[10]、樊杰等(2022)[11]认为人均GDP是体现南北差距的核心指标,基于该指标研究发现,中国人均GDP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随着学者们对中国南北差距问题研究的深入,关注视角不再局限于经济总量、增速或均量,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全面、深入的特征。

在经济效率领域,邓忠奇等(2020)[12]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比较发现,南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长期高于北方,且2013-2016年差距达到了1998年以来的最大值。陈容和张杰(2023)[13]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同样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且2012年之后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刘斌和潘彤(2022)[14]从微观企业视角出发,发现南方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北方。

在科技创新领域,盛垒和张子彧(2021)[15]构建了由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创新环境组成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发现中国南方地区在三个维度均处于领先地位,且南北创新能力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杨骞和刘鑫鹏(2021)[16]采用Bootstrap-DEA方法对中国南北地区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和比较,发现南方地区创新效率明显高于北方地区,且南方地区创新效率的增速也更快。

在绿色低碳领域,Huang等(2021)[17]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研究发现,2008年之后中国南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绝对大小和增速均高于北方。Shang等(2023)[18]基于绿色金融角度对中国南北差距进行了考察,发现南方地区绿色金融水平高于北方,且绿色投资、绿色支持、绿色基金和绿色股权差异是造成绿色金融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Nie和Lee(2023)[19]立足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背景,对中国南北地区减污降碳绩效进行了比较,发现2006年以来南方地区减污降碳绩效始终优于北方,且南方地区收敛速度更快。

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领域对中国南北差距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市场化进程领域,卢现祥和王素素(2021)[20]基于市場化环境水平、市场化运作水平和市场准入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要素市场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发现中国南方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明显高于北方。在营商环境建设领域,“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课题组(2021)[21]、李志军(2022)[22]从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金融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七个维度构建了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289个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进行了定量测度,发现南方地区营商环境整体优于北方。在工资收入领域,万海远等(2021)[23]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库,发现中国南方地区相对北方地区的工资优势客观存在,且2013年之后二者差距呈扩大趋势。在夜间经济活力领域,李玖灵和谢宝剑(2022)[24]基于高德地图兴趣点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夜间经济呈现出“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在对外开放领域,徐唯燊(2021)[25]从对外贸易、跨境资本流动、对外开放平台等方面对中国南北地区对外开放状况进行对比,发现南北地区在对外开放领域存在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在收入分配领域,冯苑和聂长飞(2022)[26]构建了包含24个基础指标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中国各省份共同富裕指数,发现南方地区共同富裕水平明显高于北方地区,但2013年以来北方地区对南方地区共同富裕存在一定的“追赶效应”。在平衡发展领域,许宪春等(2021)[27]构建了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四个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南方地区在经济、社会、生态和民生方面均优于北方地区。在经济韧性领域,王素素等(2022)[28]发现中国南方地区经济韧性强于北方地区。

由此可见,中国南北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而且体现在经济效率、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诸多领域。科学全面把握南北差距问题、着力缩小南北差距、加快推动南北地区均衡协调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

三、中国南北差距的成因探讨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自然禀赋与文化等初始因素,也包括市场化、营商环境等制度性因素和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动力因素,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等政策性因素。纵观现有关于中国南北差距成因探讨的文献,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围绕上述因素展开分析。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

(一)自然禀赋与文化因素

在自然禀赋方面,肖金成等(2022)[29]指出,北方地区人口少、面积大、普遍缺水的自然条件是导致北方地区发展不如南方的重要因素。苏红键(2022)[30]通过构建经济收敛模型,综合考察地理区位、气候状况、资源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禀赋对南北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发现是否沿海、气温高低、“资源诅咒”等特征很好地解释了近年来中国南北差距扩大、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与此同时,长期存在的文化差异也是造成中国南北差距的重要原因。张博和范辰辰(2021)[31]认为,南北文化差异是导致中国南方地区创新创业活力更强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由于南方地区种植的水稻属于密集型作物,需要家庭、村民之间密切配合,从而有助于强化社会关系、培养相互信赖的品质,更好地激发企业家精神。黄少安等(2023)[32]进一步指出,由于中国北方地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大,从而更容易衍生出官本位文化思想和等级观念等,使得北方地区的法制和科学意识、创新体制建立意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意识等整体落后于南方地区,从而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持续扩大。Tang等(2023)[33]从微观企业视角探究了中国南北差距的文化成因,发现具有北方文化背景的CEO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投资效率。

(二)市场化因素

余东华和王山(2022)[34]认为,由于中国南方地区海岸线更长和港口更佳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南方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较快,此外,由于北方地区政府干预较多,也导致了南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分化现象。丛胜美等(2022)[35]进一步指出,中国南北地区市场化发育差异是解释其经济差异的重要线索。万海远等(2021)[23]基于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市场化指数差异对中国南北地区工资差距扩大的解释力约为40%左右。Xie等(2022)[36]以制度环境转变这一外生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证实市场化指数的两个分指数,即“政府与市场关系指数”和“非国有经济发展指数”的差异是造成南北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张杰和郑姣姣(2023)[37]在刻画中国南北地区市场化进程和企业创新能力分化的基础上,基于分样本回归发现,中国北方地区的政府干预行为导致要素市场扭曲,进而抑制了北方地区企业创新活动并引发了南北差距扩大的现象。丁从明和黄文静(2023)[38]提出,中国南方地区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助于地区间竞争,而北方地区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利于资源配置。

(三)营商环境因素

徐现祥和王子晗(2022)[39]指出,中国南北经济分化主要是由于微观主体的成长效应导致的,并采用“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指数”作为“放管服”改革进程的代理变量,发现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每提高1%,企业主体数量增加约2.2%,劳动生产率提高约2.6%,从而提供了营商环境差异影响南北经济差距的经验证据。殷德生等(2023)[40]借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外生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揭示了南北经济差距的制度成因,即由于南方地区城市较早地在行政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在引进外资、促进创业、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更优,从而实现了更快、更高水平的增长。朱满德等(2023)[41]从税负强度、创新能力、融资便利、城市交通密度四个方面刻画营商环境,发现营商环境是导致中国南北地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的重要因素,且营商环境不同方面的作用大小存在差异。丁从明等(2024)[42]采用“两两捉对”的实证回归策略,证实营商环境差异与中国南北经济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且营商环境差异的解释力在5.83%~14.23%之间。

(四)产业结构因素

安虎森和周江涛(2021)[43]认为,中国南北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南北产业结构差异,由于北方地区重化工业占比较高,导致北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困难,新动能培育发展缓慢,从而与同时期完成产业转型的南方地区拉开了经济差距。蔡之兵(2019)[44]指出,北方地区占据着中国大部分工业,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经验,中国工业化进程出现“去工业化”过早,导致北方地区经济衰退。杨明洪和黄平(2020)[45]基于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数据分解,发现新发展阶段后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不断提高,南北地区存在的结构红利差异是导致南北经济分化的重要因素。盛来运等(2018)[1]指出,北方地区服务业占比较少,重化工业占比过高且不合理是造成中国南北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郑新立等(2021)[46]进一步指出,北方地区的河南、山东、黑龙江、河北、吉林等省份都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而农业相比于其他产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经济效率有限,从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王磊等(2022)[47]的回归结果支持了上述观点,指出2013年之后造成中国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北方在“去工业化”和“产业结构服务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导致经济缺乏韧性、增长动力不足。

(五)科技创新因素

董雪兵和池若楠(2020)[48]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国南北地区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自2013年以来有扩大的趋势,北方地区发展动力总体偏弱,从而导致南北经济分化的现象。耿瑞霞等(2022)[49]指出,在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方面,中国南方地区高技术产业企业数、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支出、拥有专利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均优于北方,这是导致南北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戴宏伟和赵洋(2023)[50]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科技创新对南方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更大。闫佳敏和沈坤荣(2022)[51]进一步指出,除了在创新数量上的差距外,中国南方地区的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也明显优于北方地区,且二者间差距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从而加剧了南北经济分化走势。刘斌和潘彤(2022)[14]基于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发现中国南方地区创新驱动支持力度更大,且创新驱动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的效应更强,从而为南北差距扩大提供了微观的经验证据。此外,作为科技创新活動的核心支撑,杜宇和吴传清(2020)[5]从人力资本差异角度对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进行了分析,发现南北地区人力资本差距不断扩大且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向南迁移趋势。

(六)宏观经济政策因素

王家庭等(2023)[52]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倾斜是导致中国南北经济分化的重要因素,南方地区省份在设立经济特区、加入世贸组织、自贸区设立等重大经济政策方面受益更多。安树伟和李瑞鹏(2023)[53]指出,政府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5年开始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以钢铁、化工、建材、能源等产业为主的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受到重要冲击,从而拉大了南北差距。邓忠奇等(2020)[12]基于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该研究发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北方地区由于自身经济结构等因素,承受的阵痛比南方地区更为深远,从而导致中国南北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具有必然性。与此同时,在财税资源配置方面,赵斌(2021)[54]通过对中国南北地区财政收支、转移支付资金规模、财政自给率等关键指标的比较,发现财税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导致南北经济分化的重要原因。贺蕊莉等(2021)[55]通过对中国不同时期财政体制和区域发展格局的梳理发现,中国区域格局与财政倾斜政策具有高度一致性。此外,在一些特色试点示范项目方面,南方地区由于其良好的发展基础往往能够取得先机。例如,聂长飞等(2023)[56]研究发现,相对而言,更多的南方城市获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且该政策对南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也更大。

总之,中国南北差距的成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自然禀赋与文化方面等初始因素的影响,也有市场化、营商环境、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叠加因素的影响,更有宏观经济政策等干预因素的影响,要全方位、多视角、多维度地正确看待。

四、中国南北差距的治理机制

(一)立足区位和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首先,北方地区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利用好陆地对外开放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的作用,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和东北亚经济圈,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在利用外资、贸易出口等方面不断扩展合作领域、增加合作对象,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构筑对外开放新优势、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5,51]。其次,因地制宜,立足北方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提升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辐射能力;加强晋冀鲁豫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产业联动,积极推进绿色创新的新型工业化建设,不断夯实内循环基础、激发北方地区内生发展动力[49]。最后,北方地区应利用好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风光优势,结合当地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积极拥抱数字红利,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旅游服务,积极推进旅游场所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提升旅游营商环境,保障游客体验质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57]。

(二)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持续激发发展活力

首先,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章制度,重视劳动力在市场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注重劳动力在南北地区间的分布失衡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劳动力在市场流动中的成本,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58]。同时,促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南北地区间的自由流动,推动南北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完善的市场规章制度,助力建设高效、开放、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59]。其次,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营造良性竞争环境,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不断培育和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20]。最后,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将政府调控逐渐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强化市场自身的调控能力[53],尽可能减少政府部门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依靠市场机制主导经济发展,有效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60]。

(三)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不断塑造竞争优势

首先,以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抓手,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改善中国北方地区政府对市场管理效率不高、政策实施透明度不够、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竞争不公平、开放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不断提升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潜力[61]。其次,以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为目标,北方地区要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在政务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依托数字化技术减少线下服务,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企业运行效率,打造系统、规范、标准的政府服务数据库体系[62],加快建设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让政府成为促进企业成长、加快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而不是成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发展的制度阻碍[52]。再次,以营造人才发展一流环境为重点,北方地区应加强政府、企业、学校间的合作,构建优越的育才、留才、引才、用才政策生态,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63]。最后,以打造更高水平开放环境为关键,持续优化投资、贸易和税收营商环境,通过制定贸易负面清单减少贸易限制,对重点支持产业的企业减税等方式,不断激发投资贸易领域活力[64]。

(四)以产业振兴为引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首先,为应对产业結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转型困难的局面,北方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充分学习借鉴南方地区典型城市在产业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为经济增长塑造新质生产力,带动老工业地区振兴发展[65]。其次,北方地区可以依托扎实的工业基础,同时借鉴南方地区成功经验,结合数字化、智能化,推进传统产业革新,坚决淘汰低效率、高污染的落后产业和扩大内需解决过剩的产能,减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66]。再次,北方地区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结合数字化建设,运用数字技术,积极培育绿色新兴产业,提高绿色发展效率,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化、清洁化,锻造产业绿色竞争新优势[17]。最后,以国家级城市群为依托,发挥城市群聚集人才、资金、科技的优势,通过整体协调规划,引导城市产业综合化,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改变“北方多上游、南方多下游”的产业分工现状,促进南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67]。

(五)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首先,北方地区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的创新支持政策,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度,通过大力开展创新活动、宣传创新文化、鼓励创新行为等方式不断提高人们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努力提升社会整体的开放意识和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68]。其次,聚焦科技创新前沿,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保持研发投入强度的稳步提升,同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设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和环境,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69]。再次,注重发挥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加强交通、信息、数字等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弥补基础设施短板,利用基础设施促进南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的自由流动,为地区开展创新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有效支撑[70]。最后,以城市群为核心载体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前沿性的创新体系,促进国内南北地区城市间人才、资源、技术的流动和共享,加强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区域创新共建,打造创新发展高地[71]。

(六)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更加注重南北平衡发展

首先,国家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近年来中国南北差距扩大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逐步消除东中西部之间差距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南北区域的均衡发展,出台一系列着重解决南北差距的区域政策体系[37],加强对东北全面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北方地区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持力度,将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作为解决南北差距的关键[53]。其次,在具体制定南北协调发展战略时,既要具有立足于北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整体性思维,也要考虑北方地区内部发展的差异性[49]。对于北方地区整体而言,加强南北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发展上可以借鉴南方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在思想观念上交融碰撞,形成更加多元、繁荣的文化,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有效提升北方地区企业竞争力[72];对于北方地区内部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制造业转型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港等途径,找到发展北方经济的突破口,增强发展信心,以点带面,推动北方地区经济复苏发展[73~74]。最后,优化财税资源配置,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分配体系中将南北方大尺度区域划分因素考虑在内,构建有利于缩小南北差距的财税体制机制[54]。

综上所述,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有所不同,南北差距或南北分化开始成为新时代以来区域发展的新问题,必须多措并举、多维发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南北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五、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中国南北差距的研究较为丰富,对于科学认识和把握南北分化的现象、准确识别和分析南北差距形成的机理、有针对性地制定弥合南北差距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无论是从本领域的发文数量还是主要内容来看,关于中国南北差距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相关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图4在对中国南北差距研究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脉络。

第一,关于中国南北差距的刻画主要聚焦于单一视角,基于多维视角的综合考察相对偏少。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要求、评价标准等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对中国南北差距的考察,不应仅仅局限在GDP总量、人均GDP、GDP增速等单一指标上,而是应当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多维视角对中国南北差距进行测度和分析,以利于对中国南北差距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准确的认识。

第二,关于中国南北差距形成原因的分析缺乏统一理论框架。一方面,部分文献虽然从多个层面探讨了中国南北分化的形成机理,但主要是基于描述性和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的经验证据。另一方面,部分文献虽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南北差距的形成原因,但主要分析的是自然禀赋、市场化进程、营商环境等某个特定因素的影响,从而难以准确把握其内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构建中国南北差距形成机制的统一理论框架,厘清主要和次要因素,为实现南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三,关于中国南北差距形成的数字化成因缺乏足够关注。在数字化时代,数字经济已成为最具活力和创新力、辐射最为广泛的经济形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为实现南北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戴若尘等(2022)编制的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创业指数显示,中国南北地区数字创新创业发展水平自2010年以来差距不断扩大[75]。汤向俊和康艳艳(2023)[76]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数字经济是影响中国南北差距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鲜有文献从数字经济发展差异视角对中国南北差距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对中国南北差距的原因分析,需要进一步联系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深入探究數据要素、数字经济、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等新型因素的影响,从而为促进中国南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均衡发展提出全新的、有针对性的、符合中国特色的政策建议。

第四,关于中国南北差距的治理,缺乏对国际区域协调发展经验的系统分析和借鉴。虽然国外治理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会因为文化、政治等因素与中国存在差异,但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治理历程,有助于提炼经验、得到启示。例如,欧盟为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区域协调体系,并从基金和贷款两方面构建金融工具等;美国的“西进运动”通过颁布法律、实施优惠政策等,引导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落后地区;日本通过立法以及发展落后地区的教育等措施,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对于中国南北差距的治理措施,需要进一步结合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以及中国发展的具体现状,提出更加全面的、有前瞻性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

注 释:

① 少数以“南北差距”为关键词的文献并非研究中国南北差距问题,而是关注全球南北差距、中国某省南北差距(如江苏省苏南与苏北的对比)等问题,本文通过仔细阅读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剔除。文献检索时间:2024年2月1日。

参考文献:

[1] 盛来运,郑鑫,周平,李拓.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J].管理世界,2018(9):16-24.

[2] 魏后凯,年猛,李玏.“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20(5):5-22.

[3] 姚树洁,张帆.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宏观质量研究,2021(6):1-16.

[4]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J].求是,2019(24):4-9.

[5] 杜宇,吴传清.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现象、成因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48-156.

[6] 肖金成.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与发展趋势[J].今日国土,2021(11):20-21.

[7] 杨明洪,涂开均,巨栋.“南北差距”的理论解释与政策机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5):37-45.

[8] 张红梅,李善同,许召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差距的演变[J].改革,2019(4):78-87.

[9] 吕承超,索琪,杨欢.“南北”还是“东西”地区经济差距大?——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9):80-97.

[10] 李强,魏建飞,徐斌,等.2000-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多尺度格局演进及驱动机理[J].经济地理,2021(12):12-21.

[11] 樊杰,赵浩,郭锐.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变化的新趋势与应对策略[J].经济地理,2022(1):1-11.

[12] 邓忠奇,高廷帆,朱峰.地区差距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期叠加”下的内生增长[J].经济研究,2020(10):22-37.

[13] 陈容,张杰.中国南北经济发展分化了吗——基于地级城市生产率的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3(2):104-117.

[14] 刘斌,潘彤.地方政府创新驱动与中国南北经济差距——基于企业生产率视角的考察[J].财经研究,2022(2):18-32.

[15] 盛垒,张子彧.我国南北经济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727-740.

[16] 杨骞,刘鑫鹏.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南北差异格局:2001-2016[J].中国软科学,2021(12):92-100+128.

[17] HUANG H,MO R,CHEN X. New Patterns in China's Regional Green Development:An Interval Malmquist-Luenberger Productivity Analysi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21,58:161-173.

[18] SHANG H,WANG S,CHEN S,et al. North-South Differenc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Green Finance in Chinese Cities[J].Sustainability,2023,15(19):14498.

[19] NIE C,LEE C C. Synerg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Carbon Reduction in China: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Regional Differences,and Convergence[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23,101:107110.

[20] 卢现祥,王素素.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的南北差异及形成机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11):21-42.

[21] “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课题组,李志军,张世国,等.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的理论逻辑、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J].管理世界,2021(5):98-112+8.

[22] 李志军.我国城市营商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南北差异分析[J].改革,2022(2):36-47.

[23] 万海远,陈基平,王盈斐.中国南北工资差距的新变化及市场化成因[J].中国人口科学,2021(4):18-32+126.

[24] 李玖灵,谢宝剑.夜间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来自气温的解释[J].南方经济,2022(10):54-72.

[25] 徐唯燊.国际形势变化下南北协同开放路径研究[J].经济学家,2021(12):81-89.

[26] 冯苑,聂长飞.中国共同富裕的时空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12):65-84.

[27] 许宪春,雷泽坤,窦园园,等.中国南北平衡发展差距研究——基于“中国平衡发展指数”的综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21(2):5-22.

[28] 王素素,卢现祥,李磊.中国经济韧性的南北差异及形成机理[J].南方经济,2022(6):77-98.

[29] 肖金成,沈体雁,左万水.中国经济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与趋势分析——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二十次专题研讨会综述[J].经济与管理,2022(1):40-47.

[30] 苏红键.自然禀赋与地区发展:兼论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现象[J].中国软科学,2022(10):61-71.

[31] 张博,范辰辰.稻作与创业:中国企业家精神南北差异的文化起源[J].财贸经济,2021(6):71-86.

[32] 黄少安,王维,白彩全.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南北经济差距——基于儒家文化的解释[J].学术月刊,2023(3):45-57.

[33] TANG C H,LEE Y H,HUANG Y L,et al. CEO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Overinvestment Decisions:The North-south Divide in China[J].Plos One,2023,18(11):e0288703.

[34] 余东华,王山.东西差距、南北分化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2(6):15-29.

[35] 丛胜美,耿鹏鹏,罗必良.市场化、南北差距及其根源——基于作物性质的政治经济学考察[J].南方經济,2022(1):1-18.

[36] Xie D,Bai C,Xiao W.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Development Model Transformation and North-South Economic Disparity in China[J].Growth and Change,2022,53(4):1877-1906.

[37] 张杰,郑姣姣.中国南北发展分化:政府干预视角下的异质性创新激励效应[J].社会科学战线,2023(7):44-63.

[38] 丁从明,黄文静.城市规模分布与南北经济分化[J].财贸经济,2023(9):108-125.

[39] 徐现祥,王子晗.微观主体成长、“放管服”改革与南方经济占比上升[J].南方经济,2022(6):64-76.

[40] 殷德生,吴其珊,吴虹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更高水平城市经济增长了吗?[J].上海经济研究,2023(12):45-62.

[41] 朱满德,徐小明,程国强.营商环境改善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基于省级层面证据和南北差异检验[J].软科学,2023(6):17-24.

[42] 丁从明,王聪,陈昊.优化城市营商环境促进南北经济均衡发展——限制经济秩序向开放经济秩序的演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4(1):110-129.

[43] 安虎森,周江涛.影响南北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21(7):28-38.

[44] 蔡之兵.南北分化视角下的北方区域经济失速问题探因[J].江淮论坛,2019(5):70-77.

[45] 杨明洪,黄平.南北差距中的结构效应及空间差异性测度[J].经济问题探索,2020(5):1-13.

[46] 郑新立,范恒山,董雪兵,等.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南北差距研讨会发言摘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4):26-36.

[47] 王磊,李峰波,马新宇.中国南北差距之谜:结构转换与结构冲击——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2(5):1-15.

[48] 董雪兵,池若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的时空演进特征[J].经济地理,2020(10):11-21.

[49] 耿瑞霞,胡鞍钢,周绍杰.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基本判断、主要原因与政策建议[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5):64-71.

[50] 戴宏伟,赵洋.科技创新差异扩大了南北经济差距吗?——基于地级市专利数据的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23(12):97-105.

[51] 闫佳敏,沈坤荣.中国南北经济差距的测度及原因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2(2):3-14.

[52] 王家庭,袁春来,贺沛翔.我国南北差距的定量测度、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J].学习与实践,2023(4):40-51.

[53] 安树伟,李瑞鹏.东西差距还是南北差距?——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差距的演变与机理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3(4):109-120.

[54] 赵斌.促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基于财税资源配置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21(12):4-19.

[55] 贺蕊莉,陈传明,李婉婧.财政体制:一个关于区域失衡的新解释[J].财经问题研究,2021(2):72-80.

[56] 聂长飞,陈志,冯苑.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问题,2023(10):26-35.

[57] 郇志杰,张金山.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及对策[J].企业经济,2023(11):149-160.

[58] 曹梦渊,李豫新.劳动力市场化何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于数量和价格的双重视角[J].调研世界,2023(10):57-70.

[59] 刘华军,孙东旭,丁晓晓.中国居民收入的南北差距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22(4):30-43+126-127.

[60] 黄少安,谢冬水.南北城市功能差異与南北经济差距[J].南方经济,2022(6):40-63+76.

[61] 侯永志,何建武,贾珅.缩小中国南北差距须加速改革开放创新[J].中国经济报告,2021(3):105-108.

[62] 司海平,刘梦.我国数字化转型的南北差距:现状特征与原因探析[J].科学与管理,2022(5):27-34.

[63] 张存刚,王传智.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分析及建议[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57-65.

[64] 徐唯燊,李鑫,聂新伟.南北分化视角下北方地区扩大开放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22(6):90-102.

[65] 吕承超,崔悦.中国南北经济差距及其趋势预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2(6):116-128.

[66] 赵传松,刘华军.基于城市群视角的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2):134-142.

[67] 谢富胜,王小军,施佰发.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基于产业分工的解释[J].学术研究,2023(3):73-83+178.

[68] 郭妍,张立光.我国区域经济的南北分化及其成因[J].山东社会科学,2018(11):154-159.

[69] 徐伟呈,范爱军.数字金融、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南北差距视角的研究[J].财经科学,2022(11):27-42.

[70] 牟必燕.技术创新对我国南北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营销界,2023(13):38-40.

[71] 徐洁,李琳.中国城市突破性创新区域差距、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研究——基于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23(8):68-85.

[72] 王继源.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南北方区域协调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2(4):7-13.

[73] 李培林.理解与应对: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南北差距[J].社会发展研究,2022(1):1-13+242.

[74] 杨开忠,顾芸.我国新时代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变化趋势[J].南方经济,2022(6):25-39.

[75] 戴若尘,王艾昭,陈斌开.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创业:典型事实与指数编制[J].经济学动态,2022(4):29-48.

[76] 汤向俊,康艳艳.数字经济与南北经济增长差距——基于276个城市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23(3):37-47.

(责任编辑:彭晶晶)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研究“中部崛起”以来区域政策对中部地区的影响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