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理论护理对ICU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预后的影响
2024-06-05耿琨
耿琨
【摘要】 目的 分析与探讨目标管理理论护理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1月- 2023年10月医院收治的200例ICU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予以目标管理理论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下肢血流速度与双腿周径、下肢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PT、APTT、D-D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均改善,但观察组PT、APTT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双腿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升高,双腿周径缩短,但观察组下肢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双腿周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下肢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疼痛评分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标管理理论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能降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目标管理理论;ICU重症患者;凝血功能;深静脉血栓形成;预后
中图分类号 R5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11--04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在下肢的一种静脉血液回流性障碍疾病,极易导致血栓综合征和肺栓塞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ICU患者因长期卧床,运动能力有限,极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加之机械通气和镇静药物等因素,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显著,故在临床上很难进行有效的治疗,对预后不利[1]。而且大多数ICU患者都是要进行机械通气的,所以患者不能很清楚地表示自己的症状或者是身体状况,与临床介入的配合程度比较差,这会增加临床上的诊疗难度,如果没有做好预防,将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和护理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据不完全统计,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已达到30%,远远超过一般普通病房,故如何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选择ICU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目标管理理论护理对ICU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2年11月- 2023年10月医院收治的200例ICU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年龄29~55岁,平均42.23±3.43岁;观察组年龄28~57岁,平均41.45±3.56岁。两组患者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纳入标准:均为ICU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本人及(或)家属均已认知研究内容,既往无血栓相关病史。
(2)排除标准:生命体征不稳定者;重度营养不良者;完全性截瘫者;患有精神类疾病或认知有明显障碍者;全身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者;术前长期使用轮椅或卧床者。
1.2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用药指导、营养支持、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目标管理理论护理,方法如下。
(1)确定目标:建立ICU护士长-ICU护士-临床医生联合的目标管理小组,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及临床资料,系统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机制,总结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2)培训学习:小组组长对团队成员进行目标管理理论及ICU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理论及相关知识的训练与研究,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ICU工作。
(3)目标实施:针对ICU内重症患者的特殊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状态,制订符合患者实际的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早期下肢关节被动活动及肢体按摩等,在医师指导下,采用间歇充气增压泵,用药次数应为患者双下肢间断充气加压治疗2次/日以上[3]。
(4)目标评价与考核:通过专家组的领导对其进行不定时的测评,测评的方式采用循环评价与随机抽取的方式,以测评专家组成员的专科护理知识为重点,评价其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护理措施、危险因素等方面的认识,并及时纠正和指导团队成员的不足[4]。
(5)目标奖励与惩罚:对团队中完成阶段性目标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给予表扬,以此激励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并引导、帮助和督促部分在工作上有所不足的护理人员,帮助其总结并分析工作中的缺点,从而促使其继续进步。
(6)疾病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制作“下肢深静脉血栓”思路图,将其印刷成册,通过图表形式開展健康宣教,使患者和家人清楚地了解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危害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增强患者和家人对其了解,改变其错误观念和认识[5]。根据患者和家属认识上的认知误区,来决定教育的重点,并根据这些知识,对其进行收集、剪辑和整理,形成一系列视频动画,供家属或者是苏醒的患者去观看。每集1个知识点,每集5~8min,滚动播出3次,以此来加强其记忆,宣教内容涉及到家属照护,肢体主动运动,下肢静脉血栓的症状等方面。
(7)下肢运动干预:护理人员一手抓着患者的肢体末端,慢慢抬起患者的肢体,另外一只手按摩按捏肢体,刺激患者的肌肉和筋络,按捏5~8min,四肢轮流按捏,一天2次,每次按捏时间为30min。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要帮助和指导患者进行抬肢训练,将肢体慢慢提起到最高点,维持2~3s,然后慢慢曲肘或曲膝,从而促进肌肉活动,然后恢复到原来的姿势,最后慢慢地垂下肢体,双腿轮流进行,防止发生肺栓塞[6]。
1.3 指标观察
(1)凝血功能指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ml,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
(2)下肢血流速度: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
(3)双腿周径:通过软皮尺进行测量。
(4)下肢疼痛评分:借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判定,总分为10分,分数高则差,分数低则优。
(5)满意度:采取百分制,其中包括满意、一般以及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观察数例×100%。
(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肺栓塞、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PT、APTT、D-D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均改善,但观察组PT、APTT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下肢血流速度与双腿周径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双腿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升高,双腿周径缩短,但观察組下肢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双腿周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下肢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下肢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疼痛评分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为患者长期卧病在床,无法活动,使其血管内的血流量变慢,从而使血液呈高凝状态。由于ICU患者的特殊情况,静脉采血、深静脉穿刺插管等都会对静脉造成损害,所以ICU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比一般患者要高[7]。以往研究发现,ICU患者大多采用机械通气等方法,无法很好地表述自己的病情或症状,而且治疗依从性差,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难度,如得不到及时的防治,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危及患者的健康,所以,对患者进行科学、高效的护理是十分必要的[8]。传统的护理工作大多是机械地按照医生的指示去操作,缺少预防性和前瞻性,而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护理介入,就是在和管理者一起探讨干预效果以及在介入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再制订新的目的和计划,让所有的护理人员都能够更主动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之中,从而达到科学、高效、有秩序的护理目的[9]。
在ICU中,危重患者疾病严重,病理过程十分复杂,极易出现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各种并发症,其中,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危重并发症,如肺栓塞、血栓综合征等[10]。另外,ICU患者的情况比较特别,在治疗过程中要经常采集静脉血,还要对患者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因此,ICU患者更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11]。所以,加强ICU危重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许多学者都认为,要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必须主动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目标管理理论护理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对其运用进行分析,是因为在目标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目标管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考核,使护理介入更为规范化、科学性,使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可以通过间断充气增压装置、被动运动等方法来提高腓肠肌泵的功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液流速,从而达到防止深静脉血栓的目的[12]。
综上所述,目标管理理论护理能够对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防治,可以对患者预后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参考文献
[1] 王丹凤,王晓玉.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个体化护理对老年长期卧床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健康行为、自护能力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3,100(11):172-175.
[2] 张蓓蕾.程序量化护理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髋关节功能、自我护理能力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10):1245-1248.
[3] 李琳英,石丽平.预见性护理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对ICU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5):593-594.
[4] 尚培莲,魏玲玲.早期护理干预对子痫期间伴血栓形成倾向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控制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28):91-94.
[5] 张爱亮,林娟,黄云英.i-PARIHS概念框架下的集束化护理在ICU重症患者中对深静脉血栓及PSQI评分的价值[J].中外医疗,2023,42(21):169-172.
[6] 陈利亚,钟娟旭,刘忠琪,等.Caprini风险评估下的分级护理对子宫全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20):118-121.
[7] 查亚萍,周雯艳,周晓燕.以集束化护理理念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1):151-153.
[8] 贾英琪,张莹莹.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个性化预防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3,43(5):1033-1040.
[9] 覃文华,杨汉霞.5A康复护理结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4):166-168.
[10] 李焕,田玉杰.基于赋权理论的过渡期护理结合早期双下肢按摩对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下肢局部微循环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6):137-139.
[11] 张倩,陈敏娜,张娟.基于赋权理论的过渡期护理结合间歇充气加压疗法对老年骨折术后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3):192-194.
[12] 程善红.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的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36):96-98.
[2023-12-22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