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护理及临床护理路径预防股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对比研究
2016-05-04吴玲玲陈瑜婷张木春陈水金
吴玲玲?陈瑜婷?张木春?陈水金
【摘要】 目的 探究与分析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预防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80例股骨骨折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临床护理路径组, 各40例。常规护理组给予一般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3 d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下肢肿胀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临床护理路径组血浆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下肢肿胀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股骨骨折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 常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股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146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大手术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膝关节置换术等, 手术后均需要采用预防血栓的常规治疗, 以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1]。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 采用药物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获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 而采用机械性的预防治疗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但操作方法较为繁琐, 需严格掌握手术时机[2, 3]。因此, 需要结合各种预防方法来提高临床效果, 本文现针对收治的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股骨骨折患者, 全部患者均经过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麻醉下完成手术, 并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与临床护理路径组, 各40例。常规护理组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0~51岁, 平均年龄(35.7±5.1)岁;临床护理路径组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2~53岁, 平均年龄(36.4±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给予一般护理。保持病房内整洁、肢体制动指导、预备各类检查、病情监测等方法。临床护理路径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 具体如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通过查阅病历及相关文献制定本院临床护理路径表, 向患者详细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及作用, 并取得患者的主动合作, 嘱护理人员每日按照临床护理路径量表上的内容进行护理及健康宣教, 并记录在护理栏目内[4, 5]。①入院宣教: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及规章制度及其所安排的责任护士, 给予常规饮食指导, 并告知其术前检查注意事项等。②术前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行呼吸系统及肌肉部分的锻炼, 向患者简单介绍手术方法及麻醉方案, 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减少其不良心理情绪。③术中护理:对患者个体情况给予严密观察, 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伤口及疼痛护理、用药指导、肢体活动等。④术后护理:给予患者术后饮食指导, 用药知识, 同时可给予健康宣教。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 d凝血功能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下肢肿胀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3 d凝血功能对比 临床护理路径组血浆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均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2、5.68、12.43,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下肢肿胀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对比 临床护理路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与下肢肿胀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4.50, P<0.05)。临床护理路径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89, P<0.05)。见表2。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作为一类发病率较高的骨折术后并发症, 其发生发展与深静脉内血流流通不畅凝结相关[6]。有研究报道指出, 对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可采用药物与机械联合治疗降低其发生率, 其中较为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但此类药物易引起不良反应, 为此, 需在手术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对策至关重要[7]。本文针对收治的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临床护理路径, 常规护理组仅给予一般护理、保持病房整洁等方法。临床护理路径组则通过对以往临床工作中关于此类病例护理方法进行研究与总结, 制定一套护理规则并严格按照其内容执行, 从入院宣教、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护理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临床护理路径组较常规护理组相比血浆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与下肢肿胀发生率降低, 平均住院时间缩短, 与王天红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对股骨骨折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凝血功能较强, 患者满意度较高, 可作为一种理想方法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余苑.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6):1229-1230.
[2] 陈东峰, 白波, 卢伟杰, 等.骨水泥激活兔血小板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 1(1):52-53.
[3] 李荃利.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6):323-324.
[4] 刘建, 都定元, 向小勇.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7(5):437-438.
[5] 吴智钢, 王臻, 郭征, 等.骨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的临床观察.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3):480-482.
[6] 陈永香.循证护理预防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11):909-910.
[7] 俞军英, 谭颖微.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20):109-111.
[8] 王天红, 李映桃, 程澄, 等.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32例临床特征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7):340-341.
[收稿日期: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