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阐释效应分析

2024-06-05王俊斐

理论导刊 2024年5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理论总结和建构的过程中构筑的多重解释框架,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提供了合法性支撑和合理性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视域下,社会现代化转型、意识形态现代化转型以及人的现代化转型分别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最终原因。新现代性内生的批判逻辑与建构逻辑,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中对新现代性内化与外化的转型本质。对历史之变的辩证认识和科学应对,进一步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坚持党的领导贯穿转型全程、树立系统化转型思维、形成独特转型叙事的经验阐释向度。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新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5-0108-05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历程、规律及向度研究”(2023GZGXRW047)。

作者简介:王俊斐(1991—),男,贵阳人,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仅是对中国人民孜孜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及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说明和整体擘画,更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理论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1]受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历程,是中国式现代化图谱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含的多重解释框架中获得合法性阐释和系统性指导,唯此,才能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理论依据。

一、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动因

现代化转型指传统向现代的迈进历程,是现代性因素持续内化、转化的系统工程,最终体现为社会整体的现代性样貌。“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2]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内含的社会现代化转型、意识形态现代化转型以及人的现代化转型三重解释框架,同时也是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动因的基本理论工具。

第一,社会现代化转型是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原因和动力源于社会现代化”[3]。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是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强调“现代性”对社会结构要素的渗透和浸入,进而促使其内生出带有独特性状的现代性社会样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同构性和互构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社会结构的嬗变作出回应,并积极参与到社会结构转型的建构当中。

近代以来,中国被迫接受“外生”的现代性因素,开启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历程,并进行了现代性因素与中国社会结构不断糅合的各种尝试,社会结构也在现代性的推动下以及传统与现代的“拉扯”下进行着现代性的多重建构。社会结构的这种内在变革引发的社会震动,通过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代化发展需求突显出来,不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时代驱动力,还将现代性因素逐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参与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回眸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两次现代转型的时间节点——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都处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进行总体性回应,以解决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精神层面的问题,又要在这种总体性回应中持续增加自身的现代性,完成自身系统的现代化形塑与重构,并以理论性和精神性的力量反哺社会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双向互动表明,一方面,“社会结构的转型运作方式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化方式”[4],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深刻反映着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历史经验和社会事实;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服务于社会现代化转型,可以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要求中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目标、特征、内容及趋向,以明晰其转型的动因。

第二,意识形态现代化转型是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直接原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兼顾物质和精神两个阐释维度,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转型有时甚至居于先导性地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意识形态现代化转型”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意识形态性质的根本转变,特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社会传统意识形态與现代化思潮的碰撞、融合及转化,并使主流意识形态逐步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转变过程。二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根据时代条件和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各个方面(除核心层)不断自我调适、与时俱进”[5]的过程,即意识形态领域现代化因素逐渐扩容、深化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阐释来搭建和调节社会政治关系。当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发生适应性转型时,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在意识形态现代化转型的影响下推动自身的现代转型。追溯现代化观念的中国足迹,新文化运动将“德先生”和“赛先生”引入中国,利用理性化、开放化等逻辑掀起了思想文化领域追求现代化的浪潮;社会主义思想的进入,则激活了无产阶级的自觉意识,使民主革命、阶级斗争等理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观念充分体现在市场化、技术化、城市化等现实要求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这些现代化观念要深入人心,并与其中已然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展开博弈,就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使现代化观念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思想衔接。就此而言,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转型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社会思想环境等方面的整体转变,并且成为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结构双重转型的变革性精神动因。

第三,人的现代化转型是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最终原因。英格尔斯将人的现代化视为现代化的核心。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6]现代化的开端为了人、由人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人的现代化转型构成了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普遍性与中国现代化特殊性的统一,但社会主义的底色昭示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致的”[7],而在这个进程中生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蕴含对人的现代化转型的关怀和引导,其呈现出来的人的现代化转型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契合,深刻影响和规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步伐。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亦源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所以,“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建构及其演化的枢纽,人的存在与发展形态的历史性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历史性转型的深层动因”[8]。人在不同时期产生的现代化转型需求,实际上反映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同频共振”,人要通过自身的现代化转型来与社会现代化转型产生“共振效应”,这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出转型的新要求。无论是从革命型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建设型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学科化程度的日益增强,抑或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进程的推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现代化转型中精神需要的能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蕴的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既延续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内在现代性因子培植和生长的长期诉求,又表达出新时代人的现代化转型的高阶目标,这些都会映射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目标上,从而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动因阐释的人的总体性维度。

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本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9]中国式现代化在汲取“现代性养分”的同时,既开辟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也锻造出了超越固守原有现代性思维定式的“新现代性”独特基因。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饱含着对世界现代性的思考和反思,以及对中国式现代性的自觉和擘画。透过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之镜,可以一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与新现代性之间的深层互动,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本质。

现代性作为一种内在规定性,既推动着现代化进程,也折射出现代化进程的成果。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样貌,实际上是由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赋予的,同样也浓缩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当中,不过这种现代性表现出区别于传统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的特质,称之为“新现代性”。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代性风险具有复合型的特征,交织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多重力量的博弈,加之社会流动对稳定性、持续性的消解,加剧着社会的原子化,直接冲击着社会结构和价值秩序。新现代性正是生成于这样的社会境遇之中,是现代性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突破一般现代性困境的产物,并使之转化为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学者指出“新型现代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本质”[10],意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便是现代性新质实践生成的过程。新现代性以批判逻辑与建构逻辑超越西方现代性秉持的资本逻辑和分化逻辑,立足社会公共性的增长,恪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目标,从而“克服现代性的诸种矛盾并在更高的历史阶段上达致现代性分裂的整合”[11],完成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重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则是对这种新现代性的理论总结和范式架构,这种新现代性也强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解释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现代转型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实现自身的现代性建构,这仍然是社会现代性因子汇入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结果。而当社会中的现代性内涵发生改变和逐渐丰富时,便会产生新的现代性建构要求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成为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新动能。新现代性所携带的双重逻辑也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布展开来。

第一,批判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立足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体性批判,既要批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又要以批判性反思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进程。从第一个批判层面来看,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载体、话语以及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于是突破传统藩篱的任务被提上日程。这种批判性反思是为了架构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桥梁,并不是彻底否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意义,而是在继承中的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都体现为对特定时期现代性因素的吸收、转化,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剔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糟粕因素。从第二个批判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会在不同时期获得某种“定型”,这些“定型”可能会不同程度地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转型陷阱”中,將某种转型过程中的形态固定下来,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缓慢、停滞甚至出现“形式化转型”现象。所谓“形式化转型”是“转型陷阱”的一种表现,指在外在形式上吸收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发展成果,但并未从内部完成现代化的实质转型,从而影响转型的效果,有时还会反噬已有的转型成果。批判逻辑就是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识别和走出“转型陷阱”的能力,促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共轨”。

第二,建构逻辑。批判逻辑强调“破”的过程,而建构逻辑则强调“立”的过程,这是现代转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建构逻辑同样存在着内、外两个层面的理解向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是产生新质的过程,这种新质需要浸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骨骼和血液当中,由内而外地逐渐形塑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样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样貌是对社会现代性的复刻,思想政治教育应整合不同时期的现代性需要开展自身的现代性建构。新现代性的生发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新现代性的吸纳和建构,还要应对好新现代性建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这种建构逻辑还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的现代性建构参与社会的现代性建构,聚焦于培育现代性主体、培植现代性观念以及形成现代性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既接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指导、规约和检验,也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建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理论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组成部分,包含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内容。

一言以蔽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中不断内化和外化新现代性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现代性与生俱来的批判逻辑和建构逻辑的交替作用下,推进着自身的现代转型进程,以思想政治教育新现代性的建构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当中。

三、阐发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立足新的历史高度和时代起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展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之变的辩证认识和科学应对与把握”[12],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懈探索的结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空间中的历史维度,勾勒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构成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的阐释向度。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阐发,既可以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历史纵深,又有利于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发展方向。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贯穿转型全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政治保障。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1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目标方向且持续推进,并为其灌注动力、凝聚力量、调配资源,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变革的现代化发展时期,党的领导保证了重大变革时期改革进程的有条不紊和稳定推进,使中国式现代化得以不断向前发展。

纵观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历史,亦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启和有序展开的。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都会面临着“转向哪”“谁来转”等问题。“转向哪”涉及转型的方向问题,“谁来转”涉及转型的主体问题。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党在其中的领导主体地位,指明了转型的方向与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于新现代性的顺利转换,其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无产阶级的性质不应该也不会在转型过程中发生改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领导主体,中国共产党会根据新现代性的建构需要,制定转型方案、推动转型实施、研判转型风险、开展转型评估、检验转型成果,让党的领导贯穿转型全过程。近年来,党和国家及时跟进中国式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最新要求,出台方针政策、发布工作要点、支持科研立项、提供经费平台,以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治理化的现代转型。

第二,树立系统化转型思维。习近平十分注重系统观念的树立和运用,将其作为考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性哲学方法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13]。中国式现代化需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格局,统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历史、现实与未来等等。“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特质要求我们必须用系统观念去把握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系统观念对于把握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普适性的方法论意蕴”[14],可以说,系统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本特质和根本方法。

系统思维既是现代性的伴生物和必备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思维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既是一个系统,又是内嵌于社会复杂巨系统之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而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系统思维观之,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视为一个系统,其本身是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母系统之中的。从中国式现代化母系统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子系统不仅由中国式现代化母系统所决定,还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母系统的发展,有时甚至对母系统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这其中还要统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联。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子系统来看,唯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制度等子系统要素的结构转型,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系统应时刻保持动态开放的态度,在与外部环境和其他系统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维持自身系统的“熵减”过程。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离不开系统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系统活动也可以在中国式现代化系统中得以体现。

第三,形成独特转型叙事。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中国独特的现代化发展历程、结构和表征,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世界现代化版图的同时,也在“创立一种世界场域中新的现代性标准”[15],表现出一般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不同的现代性逻辑代表着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新现代性的特质,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范式,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阐释力度和效度,以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案、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深深打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烙印,也受到社会系统变迁的制约,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也拥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转型逻辑。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分化转型特征日益明显,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分化转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生成了诸多相对独立的领域。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领域的增加,以科学化的方式记载和反思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自觉的提升,开启了多维度、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向度,构筑起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独特的研究范式和叙事结构。这种独特的转型叙事既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的根本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被植入”新现代性的能动反映。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现代化的独特解读视角和研究论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和学术话语权,佐证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相呼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形成的独特转型叙事也就成为其现代转型的重要经验和未来转型研究的理论主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求是,2023(2):4-9.

[2]李淑梅.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326.

[3]孙其昂,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336.

[4]卢岚.社会结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74.

[5]唐爱军.意识形态的转型与自我调适: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0.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4.

[7]郝立新.中国式现代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4):15-22.

[8]杨威,丁丽.人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2023(8):26-32.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10]方兰欣,郑永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9-14+152.

[11]郗戈.“新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建设性维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4):95-102.

[12]刘同舫.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217.

[13]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14]董慧,向金存.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探索与价值旨归[J].理论与改革,2023(4):16-25+162.

[15]康凤云,麦中坚.中国式现代化新叙事: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江汉论坛,2023(6):34-40.

【责任编辑: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