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诗中薇形象的研究综述

2024-06-05柳涵

今古文创 2024年17期
关键词:采薇诗经意象

柳涵

【摘要】唐宋两代的诗歌历来就被学术界高度关注和重视。而在众多文学的研究方向中,薇形象的研究更是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仅以中国知网为主要的文学资料搜索来源,公开发表的研究性论文就有417篇。本文以中国知网上的文学资料为主要搜索依据,在梳理《全唐诗》和《全宋诗》两本诗歌总集中薇形象的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将唐宋诗中薇形象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薇形象的综合性研究,薇形象的个案研究,唐宋两代中薇形象的比较研究。虽然近几年的研究学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逐渐将薇形象的研究论题向纵深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唐宋诗中薇形象的研究视野和深度上仍然有待加强。

【关键词】唐宋诗;薇;形象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7-004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7.013

一、本篇論文的选题理由和意义

蔬菜在诗歌中的出现可追溯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如“七月亨葵及菽”(《豳风·七月》)中的“葵”等,在《诗经》之后,历代诗歌作品中都能发现蔬菜的影子。先秦时期诗歌中的蔬菜书写还处在萌芽阶段,主要表现在比兴手法的使用上,文学寓意并不明显。汉代的乐府诗以蔬菜起兴的手法比《诗经》更加娴熟,但蔬菜并未成为诗歌关注的中心,如《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指的就是古人常食的一种蔬菜冬葵,但诗歌最终的落脚点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惜时勤奋主题,葵不过是这一主题的承载,加上冬葵在汉代是重要的园蔬,所以有理由认为用葵来起兴可能只是源于作者向庭院中的偶然一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蔬菜逐渐摆脱了诗歌情感上的附庸地位。如陆机的《园葵诗》用葵菜来比喻自己,寄托了在当时残酷的政治斗争下自己的忧恐心情。唐代的蔬菜书写开始进入繁盛期,唐代诗人观察生活的视野日趋广阔,诗歌题材也更加宽泛,蔬菜较多地受到了诗人的关注,唐代许多著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等诗中都有对蔬菜的描写,如杜甫的“夜雨剪春韭”就是古代文学蔬菜书写的永恒经典。宋代蔬菜文学书写在唐代繁盛期的基础进一步向前发展。薇菜是蔬菜的一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基本的食物属性的基础之上,人们也开始从审美的角度对薇菜进行研究,古代文学中的薇菜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学意义与文化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一)文学意义

本文主要想站在薇菜这一新的立场上对唐宋诗歌中薇形象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丰富唐宋时期文学的研究成果,进而开阔唐宋文学的研究范围。从以往的唐宋时期文学的研究角度来看,本篇论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性,以唐宋两代诗歌中的薇菜为研究对象,是前人学者很少涉及的领域。唐宋两代诗歌中的薇菜描写拓宽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提高了薇菜的审美价值,对后世薇菜题材的创作影响深远。

(二)文化意义

唐宋时期诗歌中的薇菜意象的研究意义不单单只是文学上的研究,因为薇菜不仅仅可以作为文学上的一种题材进行阐述,同时也可以作为医药学、农业学和园艺学等领域中的重要题材进行分析。薇菜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如饮食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等。研究唐宋时期文化中的薇菜文学,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与心理、文人心理结构和个体情感心态等。

二、薇形象的综合性研究

(一)薇形象综合性研究的基本概况

1.薇菜是人们平时经常吃的食物之一,与大家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薇菜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食物属性之后,人们也开始从审美的角度对薇菜进行研究。我国的薇菜资源非常丰富,这为人们对于薇菜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薇菜的名字、典故、文学发展脉络、相关作品、文学经典意象和意义等都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

2.薇在文学上的意义也来源于《诗经》中的“采薇”典故。薇在文学上的意义有戍役之苦、生活之艰、思乡之情等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从先秦的《诗经》开始,有关薇菜的文学书写就有很多的名篇佳作。到了唐宋两代,薇在文学书写的过程中达到了顶峰阶段,特别是在诗歌方面的发展,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一大批诗人,都就薇菜写下了很多不朽的作品。

4.在对薇菜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中国古代文学蔬菜书写的发展脉络、审美意象、表达方式、文学内涵等深层次的文学研究。发现中国古代人便把蔬菜作为独立的文学审美对象,通过蔬菜的颜色、滋味等方面,使蔬菜具有了寒士、隐士、儒士与志士等的人性化情感特征,通过这种情感特征来寄托文人自己的某种情感。

(二)期刊论文

在对薇进行综合性研究的期刊论文中,本文选择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进行论述:《薇——一个蕴涵丰富的文化符号》讲的是夷、齐在食薇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清高气节,戍卒采薇的过程中所饱含的爱国恋家情绪,文人咏薇的过程中所反映的淡泊精神与脱俗人格,以及在薇菜进入宴所餐桌时所保留的古代饮食文化传统,都是这一文化符号的文化内涵,并且认为这种文化符号在新时代仍然可以发挥它的文化精神,并且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篇期刊论文的框架脉络非常清晰明朗,内容丰富全面,论证充足有力。通过具体梳理分析薇形象在不同环境的作用,来论证薇所具有的不同情感。本篇期刊论文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总而言之,本篇期刊论文在内容上的文学性与创新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硕士论文

目前中国知网中还没有对薇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硕士论文,在中国知网中有关研究薇的硕士论文,都是就薇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类进行论述,比如《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演绎——论白薇早期创作与日本文学》《白薇创作与外国文学文化思潮关系初探》等。目前,对薇进行综合性论述这个研究方向上的论文不是很多,所以在日后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可以偏向于这个研究方向进行写作。但是也正是因为前人对于这个方向的写作较少,所以可能在搜集资料的数量方面会有所欠缺,这需要在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加以抉择。

三、薇形象的个案研究

中国知网中关于薇形象更多的是就薇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类进行个案研究,总计约18篇。

在对薇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硕士论文中,本文选择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进行论述:《〈诗经·小雅·采薇〉研究》。本篇论文认为《采薇》篇的创作时代有四种说法,分别是文王说、宣王说、懿王说、季历说与周公说。并且随着诗歌作者身份的转变和诗歌本身顺序场合的转换,使《采薇》篇本身的情感十分深情委婉,诗歌的主旨意义深厚,整首诗也具有动人的力量。通过对于《采薇》篇的主旨和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对于由《采薇》诗歌主旨发展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对于《采薇》有了自己独特的程度理解,认为《采薇》是戍守劳还之诗。《采薇》诗歌的主旨在继承前代作品的同时出现的一种新的变化,尤其是“经世”关怀思想对它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基于对以上所涉及的资料进行研究,认为《小雅·采薇》是由普通的士兵所作,通过描述周宣王时期的战争,来表达自己经历战争之苦、久久不能回家的悲痛之情。但是历代大多数的学者在研究《采薇》篇的时候,并没有着重对诗本身进行梳理,而是考查作《采薇》诗的年代和作者,研究《采薇》究竟是遣戍诗还是劳还诗,甚至是对于《采薇》本身具体诗句的解读,在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对《采薇》篇的诗歌主旨进行服务。并且因为《采薇》篇本身就缺乏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所以在现有的文献资料和传世的文献资料也不能支持更進一步考证的前提下,只能将《采薇》篇大致确定其为宣王时期的诗歌,所以《采薇》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虽然也有历代学者提出过不同的意见,但是大多数学者还仅仅停留在之前对诗歌进行解读的部分,并没有在诗歌本身多义性的角度上进行研究,聚焦于对诗歌主旨的分析。本篇论文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是本篇论文的结构逻辑非常鲜明,从《采薇》创作时代与作者诸说——主题和诗歌内容——诗歌主旨和清代《诗经》学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从诗歌本身到诗歌对后世的影响这个方向进行论述,让读者由浅入深慢慢了解《采薇》这首诗歌。其次是本篇论文在解释每一个问题时都尽可能全面收集相关学术资料,特别是最新学界的想法,做到了文学性与前沿性相统一。最后是本篇论文并没有空洞地罗列相关的学术资料,而是在阅读相关学术资料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做到了对学术资料进行述评结合的运用。总的来说,本篇论文的优点非常突出,对他人论文写作的结构布局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是本篇论文只研究了《诗经》中的《采薇》一篇作品,所以在资料的捜集方面,特别是在研究清代部分的文学资料不够充分,希望以后随着文献资料的补充可以进一步完善。

四、唐宋两代中薇形象的比较研究

(一)唐宋两代中薇形象比较研究的基本概况

中国知网中唐宋两代中薇形象比较研究的这类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比较少,这个方向目前学者的研究较少,笔者在阅读《全唐诗》和《全宋诗》两本文本之后对唐宋两代中薇形象的比较有一个较为浅显的理解。

(二)《全唐诗》

《全唐诗》中关于薇的意象有207首诗歌,涉及蔷薇《蔷薇诗一首十八韵,呈东海侍郎徐铉》《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采薇《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时拜太祝未上》《酬綦毋校书梦耶溪见赠之作》;紫薇《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和李员外与舍人咏玫瑰花寄徐传郎》;青薇《二月奉教作》、薇菜(山薇、厥薇、阳薇)《家叔徵君东溪草堂二首》《寄宋申锡评事时从李少师移军回归》;绿薇《裴祭酒尚书见示春归城南青松坞别墅寄王左丞高侍郎之什,命同作》《登鄱阳寺阁》;红薇《南亭对酒送春》《李太舍池上玩红薇醉题》等7种类型。

(三)《全宋诗》

《全宋诗》中关于薇的意象有472首诗歌,涉及紫薇《三月十八日锁试童子侍其行卷萧然无事成二十韵谩呈同省》《三月十八日锁试童子侍其行卷萧然无事成二十韵谩呈同省》;蔷薇《熙老拉泰叔同伴山行由马溪寺攀跻险绝历龙洞上罗汉洞洞前小庵极幽》《上饶周君梦至梅花洞吟日我家本住晦花洞一阵风来一阵香为赋长句》;红薇《过真慧素上人院见红薇盛开因思西阁后轩数株遂成短章寄翰林原叔八》《次韵和韩子华内翰於李右丞家移红薇子种学士院》;阳薇《依韵和答晋粹洪君然都官三益见寄》《题龙鹤菜帖》;采薇《又以堰事滞留姜主簿学父载酒相劳於离堆新繁宰鲜于子清永康理曹季》;薇菜(山薇、厥薇、阳薇)《白鹿洞谒僀生祠堂呈李梦开教授是日李入洞讲书》;翠微《直庐多暇新绿郁然信笔二绝》;藿薇《访吴式贤归赋诗复以未用韵成篇如前数》;芝薇《游谢仙岩飞霞观岩下李参政墓》;柳薇《和吴居父江陵雄楚楼韵》;粟薇《次韵君节秘书三首》等11种类型。

五、小结

综上所述,唐宋诗中薇形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步向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很多文章的内容已经涉及历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内容,学者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在传统课题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这些都将薇的形象研究推向了更好的未来。

虽然薇形象的研究已经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有所欠缺。比如薇的意象有很多,但是目前学者并没有对薇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仅仅就薇的某一个意象进行研究,特别是前人研究过的“采薇”意象更是被无数人争相进行再研究。要知道薇的每一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往往都代表了某一类人,反映了某一类的社会现象,表达了某一种思想感情。所以在今后研究薇的时候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视野,对薇的不同意象进行研究,发现出更多薇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崇琛.薇——一个蕴涵丰富的文化符号[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2,42(05).

[2]李丹.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演绎——论白薇早期创作与日本文学[D].湖南大学,2008.

[3]段湘怀.白薇创作与外国文学文化思潮关系初探[D]. 湘潭大学,2008.

[4]朱昳晨.《诗经·小雅·采薇》研究[D].山西大学, 2016.

[5]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八辑)[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0.

[7]张崇琛.“薇”与《诗经》中的“采薇”诗[J].齐鲁学刊,2002,(4):61-65.

[8]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9]刘兰芝.从采薇图到愚公移山看画家的爱国情怀[J]. 美术界,2009,(5):65.

[10]马世年,赵晓霞.故事新编·采薇的复合型文本特征及意蕴探析[J].海南大学学报,2013,(1):60-65.

[11]陈波玲.先唐采摘诗歌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10:16-21.

[12]褚斌杰.诗经选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13](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鲁迅.故事新编(插图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2.

[16]贺卫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17]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M].西安:三秦出版社, 1988.

[18]余英华.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浅析《伯兮》《采薇》的抒情特色[J].宿州师专学报,2001,(3):84—89.

[19]王立.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370.

[20]章会垠.论《诗经》对战争的批判——以《东山》《采薇》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07,(3):29-31.

[21]贺锐,李妍. 《邶风·击鼓》:厌战与人性的二重奏[J]. 安康学院学报,2009,(5):50.

[22]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113.

猜你喜欢

采薇诗经意象
抚远意象等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诗经
采薇采薇 上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妖藤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