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时代的双线混融教学:形成渊源、具体表征与路径设计

2024-06-04户艳茹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线下教学在线教学

户艳茹

[摘 要]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智慧时代,双线混融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应运而生。其不仅突破了技术中心主义和现实封闭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同时也实现了对混合式教学的拓展与深化。作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双线混融教学具体表征为以教学本质回归人的主体性、教学系统发生灵活性重组、育人团队形成社会化分工、学习样态实现多维度创新。为了驱动双线混融教学的有效实现,有必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空间、师生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路径设计。

[关键词] 智慧时代;在线教学;线下教学;双线混融教学;高质量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3-0129-07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3.020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人类迅速从信息时代步入了智慧时代。“信息时代是智慧时代的序幕、前奏,智慧时代是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渗透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创新创造为核心特征的崭新时代。”[1]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为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部原副部长宋德民指出,“大力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3]。由此可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智慧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教育带来了极大冲击,在“停课不停学”的倡议下,在线教学成为疫情防控期间最主要的教学形态。这不仅使在线教学从教育“边缘”地位升级为“主流”身份,同时也倒逼线下教学逐步“让位”。在此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率先提出“双线混融教学”的全新理念,他认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4]将是后疫情时代和未来教学的全新体系与模式。“双线混融教学”概念是基于智慧时代教学改革的新需要和“十四五”期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提出的,可以预见,它将会成为智慧时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混融共生的新常态。因此有必要对其形成历史、具体表征、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并回答,以期实现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通整合。

一、双线混融教学的形成渊源

关于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关系问题,经历了一个较为长期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历程。正是在这一步步的争论过程中,人们逐步明晰了技术与人、虚拟与真实、线上与线下的关系。

(一)技术中心主义

近20多年来在线教学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新宠,许多在线教学的狂热者和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宣称,在线教学会成为未来教学发展的潮流,它能改变学习样态,代替教师工作,取代学校职能,甚至颠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但从本质上看,在线教学只是原先遠程教学发展的最新形态与成果,所谓的“在线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也只不过是“技术中心主义”或“技术决定论”的卷土重来。再加上众多商业公司、教育机构的推波助澜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以在线教学为代表的技术中心主义“重新抬头”,且具有愈演愈烈之势。

无论人们预言教学机器最终将取代教师,还是人们期待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会使学校消失,抑或MOOC声称要拯救整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村社会,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虽然技术一直在进步,但其背后蕴含的逻辑思想是存在共性的——一直在试图用技术这个单一要素来提高教学效益,乃至改变整个教学生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为自己可以借助技术来征服自然,反映到教育领域中便是企图通过教育技术来实现教学利润最大化。技术确实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益,可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丢失传统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质量。在线教学中广受诟病的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就是此问题的一个明显例证。进行深入探究便可发现,技术中心主义背后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世界观和工程主义技术哲学,这些理论大多对技术持乐观主义态度,认为成功是可以量化的,技术的作用大于教学方法,所以越是先进的技术越能将更多内容传递给学生,这当然有利于机械记忆与低层次知识理解。但教学系统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生成性、复杂性,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育人活动,内含多种因素的作用机制与相互关系,这绝不是借助某种技术工具就能提高教学质量那么简单。

(二)现实封闭主义

班级授课制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由于教学程序的可操作性强、学生方便获得科学系统的知识等优势,虽历经几个世纪的洗礼,其依然是目前教育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现状的惯性影响下,许多人对在线教学这个“后来居上”者表现出了各种批判、质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形成了“现实封闭主义”。如果说工业化时代关注的是机器对人劳动的异化,信息时代讨论的是技术对具体教学程序的控制,那么智慧时代聚焦的则是人类的终极命运,即现代技术使人的生存受到了根本威胁。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开展的在线教学为例,有学者明确指出“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实验结果令人失望”[5],甚至有人由在线教学对教师职业的威胁延伸到思考智能科技对人类存亡的恐惧,认为人正在沦为高速运转的智能社会系统的附庸和奴隶[6]。通过反思在线教学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现实封闭主义”主张教学应该从现代技术的压制与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传统的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教学中去,从而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从思想根源上看,“现实封闭主义”是一种基于人文主义哲学立场的“去技术化”的观点,其立足于对人性的关怀和理解,认为技术的介入是对人的压抑与奴役,在线教学的出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与毁灭。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观点对于引起人们关注在线教学弱化师生情感交流、教学过程被技术裹挟等弊端具有积极意义,但它对技术所持观点和观察角度还是太过单一、片面。技术天生就带有一种目的性价值倾向,即每种技术都具有自己的意向结构和价值负荷。技术的本质是帮助人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是自然性的,由此有学者用人的存在方式来定义技术[7]。人从产生之初就伴随工具的使用,正是通过技术与工具不断发展,人类才实现了世代进化。具体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的价值倾向就是更好地服务教学,帮助进行人性塑造。如果能准确理解并合理利用教育技术这一意向结构,那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将会逐步达到深度交融的状态;而如果像“现实封闭主义”那样只将在线教学视为“洪水猛兽”,教育教学只能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阶段,人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三)合理中间地带

从本质上说,“技术中心主义”是一种技术自大,“现实封闭主义”是一种技术封闭[8],这两种观点对技术的理解都不全面,也不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有学者曾通过元分析系统比较了多个实证研究中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实验结果,最终证明二者在教学效果上存在“无差别现象”[9]。所以,人们开始寻找一个“合理的中间地带”来将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混合式教学便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下教学和在线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二者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益。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简单叠加的问题,即只是将混合式教学展现为“先线上、再线下”或“先线下、后线上”的历时性过程。这种典型的加法思维和线性思维,不仅不能实现技术与教学的双向赋能,反而使教学沦为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夹生饭”。“如果我们仅仅简单地将技术与教育叠加,而不从教育内部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那可能叠加力度越大越是强化、固化原有教育体系中一些不合理的内容,让技术成为阻碍教育变革的帮凶。”[10]

为了破解混合式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尴尬境地,迫切需要以更复杂的思维方式和更长远的战略布局来思考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二者的关系,“双线混融教学”的提出便是对混合式教学的延伸、拓展与深化。其主要是指秉持技术与人互为根基、互动生成的立场,将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进行深层交互、动态转换与融合共生。这种技术与教学从物理反应“混合”走向化学反应“融合”的演进逻辑,也会催生出全新的教学形态与人才培养方式。相比于以往的“混合式教学”,“双线混融教学”蕴含着一种从简单性、机械性向复杂性、融通性思维方式的转向,其不仅表现为混合式教学中的“双线交替”状态,即追求“1+1=2”的“历时性”混合,而且更加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交融状态,即“0.5+0.5﹥1”的“共时性”共融。它不再纠结于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二者的表层比较,也不再拘泥于混合式教学是技术加教学的形式产物,而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呈现出生命成长规律与教学发展规律的深度交融。

二、双线混融教学的具体表征

从根本上说,双线混融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进行双向耦合的产物,其意味着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深层互动、交融共生将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会使学校教学生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教学本质回归人的主体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直面人、通过人和为了人”[11]的社会事业,所以教学活动应该将人作为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重视人的需要、尊严与生命。但是以往教学中去人化与非人化的倾向较为明显。线下教学十分注重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掌控,强调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學生成了被加工的对象或产品,毫无主体性和自主性可言。在线教学原本是想借助灵活性、多样性、智能性的技术为学生赋权,彰显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又滑向“技术决定论”的错误倾向,人逐渐成为技术的附庸与奴隶,甚至人的本质和主体地位都面临被技术所裹挟侵蚀的威胁。鉴于线下教学和在线教学存在严重的主体性流失现象,为了将“失落的人”找寻回来,双线混融教学重新树立以人为原点的教学本质,致力于创造一种真正尊重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在力、尊重人的生命活动、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教学形态。

一方面,尊重生命的自主性,解放学生的主动性。双线混融教学通过把在线教学中技术的广泛灵活性与线下教学中的情感观照性进行深度融合,致力于营造一个尊重、保护和引导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良好氛围。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作为一个自主体的地位和责任,通过主动而非被动的学习强烈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培育独立、创新的人格。另一方面,观照生命的独特性,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双线混融教学既拥有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模态数据,为学习者画像,在学习风格、认知偏好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借助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充满温情的话语发现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心理品质,进行因材施教。可以说,双线混融教学真正实现了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个性的方向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学系统发生灵活性重组

教学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其蕴含着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环境等多元化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交互、动态创生,最终使教学系统呈现出数字化、智能性、跨时空、人性化等全新特征。在教学内容方面,双线混融教学能够将传统教学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完整性与在线教学中知识形式的短小精悍性相结合,虽以智趣问题或热点事件引人入胜,但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其背后始终蕴含着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情境性与整合性、趣味性与完备性的双向融通。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有机融入教学中,使教师有机会也有能力自主探索更多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同时,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具备全面搜集学生动态学习过程数据的强大功能,这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了解某一种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和改变。在教学评价与反馈方面,双线混融教学增加了客观数据的支持,建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时长、学习进度、互动次数、成绩变化等基本信息,以及认知偏好、体质健康、心理情感等深层数据都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基于这些多模态资料,教师方便做出全面、个性化的评价和及时、可视化的反馈。在教学要素实现多模态创新与多形式呈现后,它们能够进一步突破以往客观条件的限制,实现形式上的灵活重组与实质上的深度交融,使教学系统完成多维度、深层次重塑,从而支持双线混融教学活动高效开展。比如,这种灵活重组、动态创生的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将远端的教学名师、云端的教学资源、异地的学习情境,以全息影像、三维模型、高清视频等形式,逼真、自然地融入其当前所处的物理环境之中”[12]。

(三)育人团队形成社会化分工

在智慧时代,双线混融教学的任务远非教师个人就能完成,教育者的角色会出现更精细的社会化分工,虚拟教师、现实教师、社会人士将组成新的教师团队,为双线混融教学提供更精准、优质、个性的教育服务。这种“三管齐下”的协同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特长,极大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最终提升双线混融教学的服务质量。

对于大部分的知识性教学任务来说,人工智能或许比真实教师具有更大优势。通过分析以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数据,人工智能教师可以进行自主命题、自动批改、精准诊断、智能推荐,担任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的素质提升教练、反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个性化智能教学的指导顾问等多重角色[13],力图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智慧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双线混融教学的内容也更具情境性、趣味性、体验性、跨学科性。在这种背景下,每个人都是知识的消费者,也同时是知识的生产者。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健身教练等诸多社会人士通过互联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服务,使学生在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忧患教育、防疫教育等方面接受了系统专业的知识,这充分显示出多人协同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的优越性。人工智能教师和社会实践人士的加入并不意味着要丢弃教师教学主导者的角色,或者削弱教育者的主要职能,而是要更加强化其协调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鉴于此,现实教师更加注重在双线混融教学中发展一种综合融通力,加强在线下教学与在线教学之间的多元互动生成,为学生搭建有利于混融学习的人工环境,提升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中的贡献力。

(四)学习样态实现多维度创新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掌握知识是主要的教育价值取向,育人本质的遮蔽造成学习方式和学习样态呈现出单一且被动的特征。智慧时代学习的最终使命和任务是培养具有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智慧学习者,培养创新、创造、持续发展的社会人[14]。因此,“学会学习”要比“学会获取更多知识”更为重要。作为回归育人本位的教学形态,双线混融教学借助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所營造出的智慧化环境,使学习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多样化与混合式的学习样态也逐渐生成出来。

滥觞于计算机领域的深度学习在被教学领域所应用后逐渐发展成为智慧时代一种典型的学习样态,它强调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迁移应用,尤其关注学习过程的沉浸性和体验性。在双线混融教学环境中,师生借助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能够获得更多真实有趣的体验,进行多样灵活的交互,最终使学生产生全面而持久的变化。双线混融教学成功突破了时空局限,将学习扩展为在经验世界、语言文字世界和虚拟世界这3个世界中自由穿行,泛在学习由此生成。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融通了课堂内外,无线技术、嵌入式技术、可穿戴技术在教学领域的逐步应用连接了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使泛在学习成为一种支持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设备、对任何内容进行学习的学习样态。双线混融教学强调以更整体、全面的方式来把握知识与世界,倡导将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融合以跨越知识边界,由此形成了注重知识联通的跨界学习。跨界学习不是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单叠加灌输给学生,而是主张将多领域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强调加强知识的关联性,从而跨越学科和专业界限,最终提高学生的深度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双线混融教学的路径设计

与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相比,双线混融教学还是一种新兴事物,有很多可探索的空间。为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针对双线混融教学的致思路径与发展趋势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以驱动其有效实现。

(一)以技术自然本质厘清技术与教学关系

从表面上看,双线混融教学是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融,但其实质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糅合,若再追根溯源便是技术与人的有机结合问题。也就是说,如何看待技术与人的关系,坚持怎样的技术本质观,是决定双线混融教学能否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技术中心主义和现实封闭主义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但这种非此即彼的观点割裂了技术与人的关系,陷入了“技术乌托邦和技术敌托邦两难选择的沼泽之中”[15]。为解决这一困境,当代著名技术思想家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er)创造性地提出了“技术的自然本质论”观点。他认为“技术要达到某个目的,总是要依赖某种可被开发或利用的自然现象”[16],而现象是自然的,所以技术也是自然的。虽然技术构成中总是渗透着人的目的、价值与倾向,但这种文化代码是人赋予的,而不是技术本质具有的,也正是因为人对技术的非自然态度才导致了技术自然性的遮蔽。鉴于此,“技术和人在最深的层次上并不互相排斥,也不应当互相排斥”[17]。相反,它们是具有一致性的,身体的自然、技术的自然和文化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在线教学看似构成了一个独立于物理空间的互联网世界,但由于技术的本质是自然的,任何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都是其自然本性呈现的过程,所以在线教学仍然是人们借助自然现象开拓的自然技术空间,它与线下教学的本质无异。在技术自然本质观念的指导下,互联网教学空间与自然教学空间进行混融的过程也是技术与人文相统一的过程,其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是“人”,即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此,我们要摒弃在线教学是线下教学的完全替代或临时补充的传统认识,而要从整体、系统的思维出发,将双线混融教学看作是人、技术、教学活动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重互动、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和作用过程。在其中,人和技术是和谐共处的,教育与技术是深度融合的,人的发展是作为本质性要素而存在的。

(二)以虚实深度交互构建智慧教学空间

双线混融教学基于“深度融合”理念,将物理教学空间与网络教学空间中的方法、技术、资源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统筹设计与部署智慧教学空间,为双线混融教学改革提供实质载体和最佳方向。在物理空间革新方面,一是要创建灵活、人性化的教室布局,配备可移动、可拼装的座椅设施以支持多种教学活动与教学场景,借助物联网技术对温度、湿度、声音、光线等参数进行监测,全面感知师生教学状态;二是扩展学校内的公共空间,加强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空间资源的相互转化,弥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鸿沟[18];三是加强异地空间之间的结合,在远程直播技术的支持下将教室与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乡村田野等多个异地空间进行连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融通与高效共享[19]。在网络空间革新方面,一是要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教学空间,统一身份认证、基本信息、学习进程等技术规范,将碎片化的学习资源与知识实现动态集成,各平台数据达到相互融通;二是创新虚拟空间教学模式,开发智能学习助手为学生精准推送学习资源与学习路径,积极探索诸如在线研讨式教学、虚拟科学探究式教学、交互游戏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学习沉浸性和临场感;三是建设深度交互关系网络,通过获取网络平台大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与整理,精准评判师生、生生交互情况,打造去中心化、民主平等、动态变化的社会关系网络,塑造深度交互共同体。

智慧教学空间是在先进科学的空间观念引领下,在智能信息技术的赋能下,将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中的教学法、资源、工具等进行灵活融合而形成的。只有实现这种虚实深度交互的教学空间,才能为双线混融教学提供环境支持与实践条件。为此,首先要实现数据融合,如将物理空间中的各种行为数据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网络平台大数据呈现为课堂教学课件,在数据的汇聚、流动与加工基础上推动智慧教学空间的智能重组与无缝融合;其次要实现时间融合,要借助普适计算技术、泛在学习技术等打通时间壁垒,塑造分布式、移动化、灵活性的时空形态,最大限度减少时间耗费,使师生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进入教学状态并获得教学资源;最后要实现体验融合,综合利用VR、AR、MR等技术将学生在物理空间中的在场体验与网络空间中的间接经验相连通,“构建出一个可以根据学习需求自由伸缩延展、动态演变、情境化的学习体验空间”[20]。

(三)以师生角色转型打造良性文化共同体

随着智能技术的深度介入,教师定位发生了根本转向。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应把教学重点仅放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上,更要对学生的自主发展进行有效引导,包括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精神、核心价值观等的养成与塑造;其次是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素养,人工智能教师的大量出现使人机协同育人成为智慧时代的必然趋势,教师要抱有开放宽松的心态,树立人机合作意识,主动了解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实践双线混融课堂教学;最后是增强双线混融教学的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进行优化设计与系统整合,通过明确课程目标、掌握学生发展需求、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给予学生愉快的混融学习体验,同时也提升自身的混融教学胜任力。

处于智慧时代,学生只有提高实践双线混融教学必要性的认识,转变传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树立与智慧时代相匹配的自主高效学习理念,才能扎实提升核心素养。一方面,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双线混融教学的优越性,树立主动学习意识,激发主动学习能力,提高混融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另一方面,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要学会综合利用双线混融环境中各种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来合理设定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进度等,以此提升学习动力,激发内在学习体验。不同于线下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互动和在线教学中师生仅通过鼠标键盘操作的浅层交互,双线混融教学既可以实现远程临场的交流协作,又可以支持在同一时空的自然高效对话,还可以将这些多样形式的师生互动融合于同一任务场景中,极大提高主体间的交流与协作水平。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有必要构建一种技术赋能、民主平等、形态多样的良性师生沟通机制。对此,要积极探索在历时态和同时态混融教学环境中丰富多样的师生互动形式,努力突破线下教学中单纯的“人—人”互动和在线教学中机械的“人—机—人”互动,争取达到教师、学生、技术三者彼此相互依存、和谐统一、深度融合、互惠共生的理想状态,促进师生文化共同体的良性持久发展。

(四)以多元主体协作优化教学生态环境

双线混融教学形态的改革实践是一项系统性与科学性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的工作,其涉及的主体不只有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而还涵盖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学校、技术服务部门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因此,必须从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高度来审视双线混融教学,协同多元主体参与这一改革实践,建立校内外深度协作沟通机制,形成资源高度共享、环境持续优化的双线混融教学新格局。

第一,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通过制定实施双线混融教学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加大相关财政拨款,制定系列标准,指导发展方向。还可通过建立改革试点、科研项目评审、组织教师培训等多样方式促进双线混融教学的逐步落实。第二,有必要成立一支涵盖校内外、多领域的专家研究团队。一方面加强对双线混融教学的内涵、特点、理论基础、发展路径等学理层面的研究,从理论上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实地调研了解双线混融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为师生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咨询指导服务。第三,学校要从环境方面做好配套服务,制定实践双线混融教学的相应保障和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大胆进行双线混融教学改革,允许学生实践适应双线混融环境的学习样态。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培训、建立教研团队、校际参观学习、公开课展示等多样方式努力提高教师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第四,相关技术企业要加大智能产品的深度开发及其教学应用,同时建立技术服务团队,及时解决教师在平台使用、资源建设、流程设计等方面遇到的技术问题,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指导服务。众多教育商业机构也可积极参与到双线混融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学产品和服务,加快双线混融教学实践进程,丰富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14]首届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智慧教育宣言[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2;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18-04.

[3]教育部.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布会[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25/sl/202104/t20210401_523824.html,2021-03.

[4]李政涛.基础教育的后疫情时代,是“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J].中国教育学刊,2020(05):5.

[5]吴刚.作为风险时代学习路标的教育技术:困境与突破[J].开放教育研究,2020(03):11-25.

[6]孙伟平.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0(12):119-137,202-203.

[7]吳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

[8]潘新民,王本陆.教学:“技术化”还是“去技术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7(04):27-34.

[9]杨天啸,雷静.在线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20(08):30-35.

[10]祝新宇.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是简单叠加[N].光明日报,2019-04-09(14).

[11]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3(01):91-93.

[12]赵瑞斌,杨现民,张燕玲,刘彩霞.“5G+AI”技术场域中的教学形态创新及关键问题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21(02):44-52.

[13]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8(01):16-28.

[15][17]张务农.论自然的技术及其教育技术理论价值[J].中国远程教育,2020(12):51-58.

[16]〔美〕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M].曹东溟,王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3.

[18]曹培杰.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2018(08):121-128.

[19]杨现民,李怡斐,王东丽,邢蓓蓓.智能时代学习空间的融合样态与容和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0(01):46-53,72.

[20]李爽,鲍婷婷,王双.“互联网+教育”的学习空间观:联通与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20(02):25-31.

(责任编辑:孙冰玉)

Double Line Blended Teaching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Origin, Specific Representation and Path design

HU Yanru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deep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dual line blended teaching has emerged as a new form of teaching. It not only breaks through the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technology centrism and reality isolationism, but also expands and deepens blended learning. As a new normal for future teaching, dual line blended learning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turn of teaching essence to human subjectivity, flexible restructuring of teaching systems, so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in educational teams, and multi-dimensional innovation in learning styles. To driv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dual line blended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plan and design path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space, teacher-student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online teaching; offline teaching; double line blended teaching; high quality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线下教学在线教学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大学英语混合式模式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英语语音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在线教学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谈基于Web试题库系统的设计
浅谈基于Web在线教学系统设计
互联网+教育微网站的设计与应用
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