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现代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024-06-04薛卉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教育

薛卉

[摘 要] 回看全球现代化进程,教育、科技、人才是3个基本项,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脱离它们而走向崛起。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情况不一,却有着教育“地基”、科技“动力”和人才“主体”协同推进的共通逻辑。在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凝练出的前瞻性布局、制度化约束、学科化引领、要素化提升、开放化共赢和模式化建构等经验。未来的发展中应释放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关联活力,用系统思维从制定规划、健全制度、疏通机制、创新模式和深化交流等方面深化调整。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整体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  G5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3-0001-07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3.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回看全球现代化进程,教育、科技、人才是3个基本项,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脱离它们而走向崛起。教育强国同时也会是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凭借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的乘法效应,西方国家完成了现代化转型并长期位列全球经济的第一梯队。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富有中国特色,在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要善于借鉴现代化强国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事业,以教育强国奠基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以科技强国引领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以人才强国支撑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在三方的互动、互补、互促中协调有序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其众多经纬之中,教育、科技和人才是最为重要的“三驾马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其中,教育是根本的基石,科技是关键的动力,人才是重要的支撑。由它们组成的“三角协调”,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教育是现代化的“地基”

教育的发端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几近一致。它不是直接的生产力,却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指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2]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可以对社会存在产生强大的反作用。鉴于此种传导影响,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更确切地讲,教育现代化是教育自身跨越发展的过程,也是以现代化教育满足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它是发展实现的起点,既会本能地作用于教育系统内部,又会连带引起其他方面的改变,进而带来整个社会的变迁。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以源源不断的智力输出充当着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地基。教育是一切事业迸发的源头,关系着国运之兴衰。无论是哪个行业的发展,都绕不开与教育建立联系。反过来,社会现代化是教育大树结出的果实,也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诉求,以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推进。

(二)科技是现代化的“动力”

现代化从根本上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伴相随。“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3],科技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众所周知,“现代化过程就是科技发展并扩散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过程”[4]。科学技术早已渗透在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人们生活面貌的改变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变化,科技力量的痕迹无处不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就在于科技创新。从机械化时代,到电力化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都演绎了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5]。提及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作用犹如燃爆它的火种,没有科技的大力突破,现代化事业无从谈起。作为驱动生产发展的“元动力”,一旦科技带领生产领域实现新转变,别的领域都会随之发生变革。反之,科技创新进展缓慢,或是停滞不前,社会就会陷入引擎不足的状态。因此,现代化要获取持久的推动力,主要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大与否。

(三)人才是现代化的“主体”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6]不仅如此,现代化还要有“人”作为支撑。否则,各个具象领域的实现都不可能,毕竟,社会由“现实的人”一同塑造。唯物史观认为,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是现代化的实践者;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根本目标。这些观点表明,现代化围绕“人”方能展开,又离不开“人”的发展作为衡量尺度。人民“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7]。一方面,各类型人才都是建设现代化的实际力量。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可以在团队中发挥各自所长,献出自己的才华为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另一方面,人才要越来越优质才能为现代化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撑。人才的素质要求从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培育复合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已經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当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提升,也就意味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实现。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现代化的实现就像无米之炊,缺乏起到能动作用的主体。

(四)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中互动、互补、互促

在现代化中,教育是“地基”,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这是从其侧重方向来界定它们对于现代化的推动作用。而达成国家现代化绝不是教育、科技或人才某一方面的现代化即可,需要三路现代化齐发,在互动、互补与互促中铸成同频共振的耦合动能。

“‘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是一个在我国流传甚广的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8]这个标准所包括的11个指标几乎都围绕教育、科技、人才的相关方面排布。也就是说,教育实力、科技能力和人才蓄力,是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核心参数。它们与现代化结成强相关性,源自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辩证关系。作为第一源泉,教育影响科技和人才的产出。在教育环节中要先造就人才,随后才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倘若教育不够发达,人才和科技就会失去“培养皿”。有了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就有了发展的主动权,又能带来教育的新升级和人才的新繁荣。如果科技不够发达,教育和人才就会丢掉“助推器”。人才的竞相涌现,是建设现代化的澎湃力量,可以继续涵养教育和科技的新发展。一旦人才不够充沛,科技和教育也会没有“创作者”。

可见,教育的提质培优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科技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教育和人才;人才的茁壮成长又离不开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奠基作用服务于科技事业和人才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作用和人才的主体作用同样如此,是其他两方蜕变的前提条件。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不仅是现代化发展的3个着力点,其一体化程度还是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它们彼此之间的黏合度,决定着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现代化的国际经验

教育先行、科技引领、人才辈出是大国崛起的共同特征之一,也是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之一。现代化强国的立足,无一不伴随教育中心、科技中心和人才中心的获得。回顾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能够总结出一系列的成功经验。

(一)前瞻化布局: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作为发展现代化的“一整块钢板”

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推进,较早出现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战略计划中。在二战后的恢复重建中,西欧、日本和美国等都在加速教育图强、科技发展和人才重用的纵横贯通,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例如,英国拟定了《实现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卓越与机遇:面向21世纪的科学与创新政策》《科学与创新投入框架》《创新国家》《面向增长的创新与研究战略》《我们的增长计划:科学与创新》,法国推出了《国家研究与创新战略》《未来投资计划》《法国—欧洲战略》,德国实行了《高技术战略》《教育、科学和研究国际化战略》《研究和创新协定》,等等。它们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复兴进程。再如,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创新25》《综合创新战略》等战略的接连制定,不断完善了“产学官”体系。又如,最近十年内,顺应技术变化的深刻变革,美国不间断地制定了三版《美国创新战略》,期间,亦有《竞争卓越计划》《为创新而教计划》《新科技教育十年计划》《21世纪大挑战计划》等提出。尽管这些方略针对的主要问题略有区别,但上列发展规划无一不纳入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体化建设。可以说,每国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规划历史,就是该国现代化史的清晰缩影。没有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人才现代化的日渐强大,就不会有国家现代化的升级演进。

分析世界主要强国的重点规划可以得知,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现代化的“一整块钢板”超前布局是它们遵循的共同思路。发达国家在全球格局中的竞争优势,主要依靠优先整体部署这三大事业而徐徐引发。正如美国最新版国家创新战略所作的陈述,“未来的竞争永远是下一代的竞争,科技和管理是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投资于‘下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前瞻性和基础性工程”[9]。

(二)制度化约束:通过法律规章为一体化发展教育、科技和人才织密“保护伞”

法制发展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识,鲜少有法治意识薄弱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制定法律、制度和标准等是国际上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常规举措。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和《全国航空和空间法》,这两部法律都指出普通教育中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特殊地位,并强调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部署了太空领域的未来建设。此举措“为后来美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10],力证了法律条款对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借助《职业教育法案》《研究生公共教育与培训修正案》《高等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等,建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法律体系。在科学技术方面,又颁布了《国家科技政策、组织、重点法》《技术创新法》《大学与小企业专利程序法》《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和《美国振兴及投资法案》等。通过这些制度化建设,美国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让其坐稳了世界经济的头把交椅。

无独有偶,欧洲国家和日本等也都意识到立法建制在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抓住时机健全法制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律制度都承担着现代化发展屏障的重要作用。英国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法国的《创新与研究法》、德国的《德国专利法律之简化和现代化法》,以及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均迎合了国家现代化的适时需要,为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共同发展织密法律“保护伞”。

制度完善是现代化强国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的重要支柱。它们依托国家权力,直指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既扫除了教育、科技和人才联合发展的若干卡堵,又为其顺利推进确定了基本的运行准则。在充分的法律保护下,发达国家纷纷建起了“教育强、科技强、人才强”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学科化引领:借助高校的跨学科学习支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学科是科技知识化的反映,它的设立、拓展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而科技创新又需要学科的发展作为“引路人”。在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建设中,顶尖大学是重要的实验场地。它们采用不同方式推进学科联合,开设完备的知识教学,组建了科学技术渗入教育培养的格局,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美、英两国包揽了全球大学排名榜的前几名,这些大学的跨学科课程学习体系都比较完备,以具有广阔的学习视野著称。哈佛大学很早就将必修通识课程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模块。与专业课程结合,学生能够自由涉猎更多学科的知识。斯坦福大学同样发展跨专业课程,吻合其办学理念“培养有用的人”,把不局限于单学科素养的学习作为治学之要。加州理工学院的工科实力位于世界前端,也重视在校内推行跨学科建设。为督促学生学习不同门类的知识,该校“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后,需跨专业选课才能达到毕业要求”[11]。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它们培养的人才深受社会的认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英国学校的情况与之相近,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都把跨专业课程定为发展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推动学生接受跨学科的学习。以学科为重要的“中转站”,这些顶级名校较好地推进了科教融合,在世界大学之林独树一帜,输送了不少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力高需求。

跨学科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内在呼唤,更是教育跨界发展的外在需求。学科融合、专业融通与课程改革具有同构性。多学科课程的学习,意味着不同专业科学知识的普及。正是跨学科课程的深入发展,才让教育、科技和人才在现代化强国的高效结合成为可能。

(四)要素化提升:以经费和人才等要素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效能

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事业涉及要素诸多,如人、财、物等。其中,“经费”和“人才”是两位重量级的嘉宾。国家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连续运转,均要以其作为前提。不管在早期的工业化阶段,还是如今的再工业化时期,它们都受到世界现代化强国的格外关注。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教育投资占GDP比例始终保持在7%以上,英、法、德、日等国家也都在5%~6%之间波动。这是一组很高的数字占比。据悉,最近十年世界财政教育投入的平均值仅为4.3%[12]。由此可见,主要发达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投资从不吝啬,反而超出其他国家很多。充足和稳定的教育投入保障了各类型教育的蓬勃发展,也培育了优质的教师队伍。欧美国家的教学建设和师资建设一直走在全球前列,由其发起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频频引发别国的效仿。与此同时,这些现代化先进国家的科技投入向来是它们财政预算的大赢家,由它们所确定的3%总投入占比和15%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日渐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追逐目标。人才是教育工作的实践主体,也是科技工作的实践主体,它的多寡决定着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快慢。研发支出、研发人员和研发成果三方构成正比关系。不占据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一国很快就会走向衰落。凡现代化强国者,无不是人才济济和科技兴盛。而留住科研人才、推进科技发展,缺少经费都无以为继。因此,先进发达国家不论在经济增长期,还是回跌调整期,教育投资和科研投资都是只升不降。这种对于财物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双重重视,既是它们在先发型现代化中的推进秘诀,也是维持当前现代化强国地位的重要依托,用切实的帮助确保了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的正常进行。

(五)开放化促进:在国际大市场的开放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坐落在巴黎,为法国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交流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法国在教科领域的国际交流素来繁荣,与众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其他的欧洲现代化强国也大多非常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国际合作,容纳了世界上大量的交流学生和科技人才。英国的首都伦敦是国际学生排名世界第一的城市,每年招收外来学生的数量有20万余人,生源遍布全球的200多个国家[13]。此外,“欧洲大学联盟”囊括100多所高等院校,是欧洲未来科技生产的重要人才资源库。超大规模的国际交流合作,维护了欧洲作为世界科学中心之一的耀眼光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先有移民政策支撑美国迅速赶超欧洲的奇迹,后有著名的硅谷中心汇集世界各国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全球技术、资本和人才的高度密集区。凭借“大学群”“产业群”和“城市群”等多重优势,美国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的开放交流发展,延续了它的顶级强国地位。太平洋地区的日本,因其出色的国际教育援助和人才交流合作,在全球教育、科技和人才版图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东亚现代化的佼佼者,名噪全球的筑波科学城延揽了多达140个国家的高端人才,许多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发明成果皆诞生于此,就是对一体化开放发展的最佳例证。

开放共赢是同促教育、科技、人才的一条重要经验。不同地区的相似行动说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共建不能只是一地、一国的本土事情,在国际大市场中互帮互助是实现加速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特别的“外交活动”有助于打通国际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流动,让各国学习人员、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实现更广泛的协作发展。

(六)模式化建构:逐步形成稳定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共融共建模式

在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体化探索中,各国因地制宜创新,产生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三明治模式”“双元制模式”和“STEM模式”等享誉全球,集中展现了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共融共建,是代表性的育人模式。

“三明治模式”在英国已有超过百年的发展历史,拥有培养、评估和监管等一条线的发展机制。与名相符,其由“学习层”夹“实习层”,再夹“学习层”组成。经过“学习”和“实习”的相互嵌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有了实地场景的历练。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处。双元指“学校”和“企业”,置于一个模式之内,使教育界和生产界有了交流的“传声带”,能够得到时时密切的沟通。得益于卓越的发展表现和完备的运行流程,该模式成为世界认识德国的一张亮眼名片。在美国,亦有引发全球性教育运动的“STEM模式”。这个模式的两头一样是“教育”和“人才”,中间端是“科技”,以实践应用作为接触科学技术的桥梁,旨在实现教育育人和人才市场的不脱节。恰如其发起意图所言,“加强STEM教育来重申并加强美国作为全球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引擎的作用”[14]。为协调三方的工作,此模式设有跨部门组织教育委员会,发动了10个以上的不同部门开展计划、投资、评估和监管等工作[15]。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的模式化发展势头火热,除了上述成熟的模式,日本的“共同研究模式”、韩国的“订单式终身教育模式”、瑞典的“政府、大学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模式”等也日臻完善。它们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形成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创新,同样为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模式建构是教育育人、科学技术和人才支撑不可分割的最新诠释,也用更多的国别样本印证了教育强、科技兴和人才多的同气连枝。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现代化对中国的启示

纵观世界,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愈加凸显。特别在一些发达经济体,这条三位归一之路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強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国统筹发展教育、科技和人才,必然要放眼国际、镜鉴他者为中国式现代化汲取鲜活的养分。

(一)制定教育、科技、人才整体战略规划

目前,中国正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并努力成为科技大国以及人才大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16]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与国家的顶层设计息息相关。比如,教育强基固本有《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科技自立自强有《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人才加快发展有《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它们都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生动注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部署日渐细化,但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战略设计。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现实证明,教育、科技和人才不能再用条线性思维谋篇布局,做好这三方的交融规划是我国快速走入世界现代化前列国家的制胜法宝。系统谋建育人事业、科学技术和人才创新,政府部门要积极承担前瞻设计的责任,确保一体化的建设思路由上至下都有可行的发展计划。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要捆绑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顺通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复杂关系,制定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的规划纲要,处理好三者的互通性和差异性,打破过去各自为营的单科局限,夯实一体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共识。

(二)健全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建设制度

教育、科技和人才整体规划的施行需要制度保驾护航。各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现代化,制度要素都事关根本。在中国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联合发展中,领导制度、教育制度、科技制度和人才制度等是重中之重。

领导制度是所有发展环节推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7]。完成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制度建设的第一要务。教育、科技和人才事业涉及眾多资源的调度,在时间、空间维度中常常会有多种多样的冲突发生。坚持全面、系统、整体的党的领导,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给三方协调提供最有力的支援,解决各层面遇到的复杂问题。此外,以前的教育制度、科技制度和人才制度都是单项发展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现代化,在无形之中,制度的分立就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人为分离”。当下要转变原有的制度出台思维,用整合性观念作出新部署,搭建既边界清楚,又相互衔接的灵活制度网络。一是要完善教师制度,推动教师人才队伍的发展,保证教育做好人才的供给侧;二是要完善学位制度,促进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保证人才做好科技的供给侧;三是要完善科研制度,提高技术攻关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保证科技做好经济的供给侧;四是要完善人事制度,便于人才在教育领域和科技领域内实现“育、引、留、用”的四面并进。

(三)疏通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协同机制

相较于战略规划和建设制度,机制居于更下游的位置。畅通机制这一环节,才能有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整体化落地。在现代化大盘中,这是3项不同的议题,本就有各自的机制组成。但共同发展不是一类部门可以胜任的,势必要多类部门联手协作,国外的一体化发展十分看重此点。配合我国的一体化推进,疏通学术圈、科技圈和人才圈的协同机制是现实的需要。

具体来说,这些机制主要指以下3个方面。一是投入机制。不论是教育事业,还是科技建设,抑或人才培养,无一不需要经费支持。在我国,教育、科技和人才投资的增量不足和使用低效是两大主要的矛盾。因此,拓宽投入的多元渠道、优化经费的分配结构和增强投资的同步建设,是保证投入协同的3项重点任务。二是评价机制。科学地评估是质量提升的关键。以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为建设目标,不能就教育评估教育、就科技评估科技、就人才评估人才,需要考量各领域间评价标准的联系,发展综合性的评估,促进评估层面的协同。在整个评价中,还要兼顾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以确保反馈信息的高准确度。三是监管机制。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中,投入机制和评估机制的协同能不能生效,监管机制是其后续的保障。要建立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的监督管理,并运用多样化的监管手段突破各种利益藩篱,为资源流通不畅的地方破除掣肘,真正压实各方在协同之中需要的保障。

(四)创新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践行的具体样态,更是规划、制度和机制实现功效的作用载体。模式创新,要展示教育、科技和人才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各自站位,还要兼顾其交糅后“1+1+1>3”的叠加合力。如前所述,在发达国家创建的一体化模式中,“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的密切结合是其开展的主轴。我国探索教育、科技和人才整体发展模式,也要注重这条主线。

高校向来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地。我国“双一流”大学应当成为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模式的“领头羊”,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从源头上做强做大原始创新。同时,企业也要进入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之中,为其提供学习和锻炼的场地,消除生产市场、教育领域和研究发展的壁垒,达成教育、科技、人才的互联互通。尤其是大型的国有企业和各地的龙头企业,要主动走进教育培养与科技创新联合的内围地带,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国内虽有零星的城市、学校、企业进行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模式尝试,兴办了“示范单位”“先行示范区”和“试点城市”等,但从产生的效果看,显著的发展态势尚未形成。它们多处在探索的初步阶段,还不能作为可推广的典范模式。今后,各地要契合地域特点,踊跃开创新模式,总结新经验和新教训,尽快树立一些发展标杆,为全国以后串点成线准备坚实的实践基础。

(五)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开放交流

走向国际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补充。这一点各强国都概莫能外。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稳步前行的一把金钥。从“走出去”与“引进来”中汲取开放创新的滋养,已经在中国教育、科技和人才板块中彰显出良好的成效。当教育、科技和人才结成整体发展,其“交流开放一体推进”[18]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中国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要具备变成世界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客观条件。而这些都要仰仗于教育、科技和人才整体开放交流的发展。这是一个相互支撑的开放交流体系,教育领域发展的交流合作形式可以为科技领域和人才领域所借鉴。同理,科技领域出彩的对外开放创新举措,也能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19]增强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是三者在国际中集结的枢纽问题。只有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形成,国际化教育体系的建构和国际化科技创新的发展才会出现。从实际条件出发,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要发挥国内超一线城市的优势,配套优越的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建设世界一流培养平台和人才聚集高地。另外,我国已有的开放成果是深化国际交流的很好踏板。“一带一路”沿线开设了众多的合作项目,积淀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其高校联盟拥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多个科教基地正在不断扩大,理应为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开放发展作出表率,打造出一大批高口碑的中国品牌。

四、结语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20]。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却不是它们的“独享品”。其留下的精彩记忆不仅是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见证,还能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大业供给能量。学习现代化强国的成功做法,有利于我国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建设规律,再创教育强基固本、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宏大优良的新辉煌。当然,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步伐协调并不是指绝对的“相等化”,现代化的推进是一个动态向前发展的过程,在实现中,三方存在些许的发展差异也合乎情理。总体上,要把握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引领方向,为教育事业和人才事业的进阶持续把航,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非面向少数人的现代化,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全新的发展图景下,中国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意义非凡,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具有深刻的國际影响,能够为世界上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9;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5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4]刘冬梅.科技现代化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J].红旗文稿,2023(21):34-3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9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4.

[7]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N].人民日报,2023- 03-16(01).

[8]谢立中.关于所谓“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几点讨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03):56-60.

[9]高洋,刘春艳.新版《美国创新战略》述评[EB/OL].https://www.cnipa.gov.cn/art/2015/12/2/25/art_1415_133084.html,2015-12.

[10]滕珺.借鉴国际经验走好中国教育强国之路[N].中国教育报,2023-03-10(02).

[11]施一公.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3-10.

[12]教育部.教育部: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达世界平均水平[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75/mtbd/202209/t20220927_665380.html,2022-09.

[13]眭纪刚.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人民论坛 · 学术前沿,2020(06):16-22.

[14]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President Obama Launches“Educate to Innovate”Campaign for Excellence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 Math (Stem)  Education[EB/OL].http://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theprese.archives.gov/thepressoffice/presidentobamalauncheseducateinnovatecampaignexcellencesciencetechnologyen,2009-11.

[15]丁明磊.美国STEM教育计划对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及建议[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5(07):17-21.

[16]人民日报记者.立柱强基方致远(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⑥)——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N].人民日报,2023-09-20(06).

[18]肖贵清,唐奎.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4(01):1-10.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3.

[20]〔美〕塞繆尔 ·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4.

(责任编辑:王岚)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through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Talents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

XUE Hui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Looking back at the process of global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are the three basic items, and no country can rise without them. The worlds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s different, but there is a common logic of synergistic promo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In the new journey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orwardlooking layout, institutionalized constraints, disciplinary leadership, elemental enhancement, openness and winwin situation, and model construction, etc., which have been condensed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e should unleash the vita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resources in Chiness modernization, and deepen the adjustments in terms of formulating plans, perfecting the system, unclogging the mechanism, innovating the model and deepening the exchanges with systematic thinking.

Key words: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integration promotion; overall strategic planning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