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大学校园安全联动防控路径探析
2024-06-04胡艺秋
胡艺秋
摘要:随着国内外安全环境不断变化和校园规模的扩张,多校区大学安全管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本文从多校区大学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优化安防体系的具体对策,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多校区安全联动防控路径,并通过建设多元联动防控平台推进校园安防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多校区大学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校园安全;联动防控
引言
21世纪初,高校招生规模开始快速扩张,出现了现有办学资源与扩招规模不匹配的问题,为了提高大学自身竞争力,面对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要求,高校急需扩张新的教育空间、增加新的教育资源[1]。大批高校通过多所独立院校合并重组或新建校区的方式扩大现有的办学空间,由单一校区发展为多校区的办学新模式,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步伐。
一、多校区大学安全管理困境
多校区大学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2]。多校区大学各校区建造时间不同,往往缺乏合理规划布局,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给各校区之间、校内机构之间的协同治理和资源优化配置增加了挑战。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多校区大学各校区安全管理体系相对独立,难以融合,削弱了安全管理力量,不仅容易出现安全管理上的疏漏和盲区,更会产生因信息获取和传递滞后导致的安防措施执行不畅现象。
(一)跨校区协同治理难度大
多校区的格局分割了学校安全管理的范围和传统运作模式,大大增加了协同治理的复杂性,学校各部门在原有分工协作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各校区进行统筹管理,不得不以跨校区管理或在各校区设置分支机构的形式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无法避免管理跨度大或是权力分散的弊端。二级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学生组织等作为高校安全管理的参与主体,受制于跨校区沟通交流和决策执行的不便,参与途径有限,主动性欠缺,无法充分发挥校园安全协同治理功能。除此之外,高校还需对接属地各级政府和公安机关、消防应急等部门,而多校区大学的校区大多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校外协同治理参与主体繁多,加之校园周边环境各不相同,在保障校内外协同治理上需要增加更多投入成本。
(二)安防资源配置与需求不匹配
多校区大学的安防资源按校区进行分配,分配过程中易出现资源配置不到位、缺乏统筹规划、利用率折损等问题,有限的安防资源难以发挥最大化价值。在安防人力资源配置上,多校区分散了安全管理力量,各校区工作人员数不满足管理工作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安全管理人员年龄、学历结构尚待优化,缺乏专业对口人才、技术型人才;且一线安保人员多采用外包管理,各校区安保工作制度和管理模式无法统一,不利于学校统筹管理;外包公司聘用的安保人员流动性大,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以及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层次不够,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都有所不足。在安防设施设备配置上,由于各校区建设时间有先后,基础设施配备缺乏统一性,部分老校区年代久远,在建设初期缺乏合理布局导致一些安全隐患无法根除。多校区大学各校区对安防设施设备资源的需求各有侧重,无法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规划,增加了安防资源优化配置的难度。
(三)校区间“信息孤岛”现象
多校区大学在安全管理方面需要跨校区的行政机关合作,还要经过层层审批,影响行政效率,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决定,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3]。近几年,多校区大学“信息孤岛”现象已经通过安防信息化建设逐步改善,但由于各校区安防信息化进程缺乏前期统一布局规划,各类安防管理系统相对独立,信息化资源在管理和使用上也存在数据重复采集、分散保存、利用率低等问题,没有有效实现数据整合与信息资源共享,造成了安防信息化资源的浪费,无法真正打破“信息孤岛”的局限性,多校区间信息传达不畅通、不及时、不对等的弊端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消除。
二、多校区大学安防体系优化对策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多校区大学安防体系建设要针对新安全格局和大安全环境,重点解决多校区大学跨校区协同治理、安防资源配置、“信息孤岛”等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多校区实际开展合理优化,具體对策如下:
(一)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
高校规模不断拓展,传统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和治理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多校区安全管理需求,需要有效整合多元主体作用,构建齐抓共管、联防联控的协同治理模式。在校内联动方面,首先设立由学校党委、行政直接领导的安全治理机构,根据学校安全工作实际需要,下设意识形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治安消防、实验室及危险化品、食品卫生、网络信息安全等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安全治理机构的统筹指挥下,全校各类安全治理小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学生组织等多元主体按照具体职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岗分级落实校园安全协同治理功能。在校内与校外联动方面,落实“网格化”社会治理要求,与属地各级政府、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分析校园安全稳定情况,提升风险预警能力,有效化解涉校涉生矛盾纠纷,打造校内外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校内外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还需要完善三个方面:一是不断增进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交流,优化治理程序和渠道,以保障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通畅与高效;二是覆盖点、线、面,把所有部门、学院及全校师生都纳入体系管理,并鼓励教职工和学生广泛参与到校园安全工作中去,全员、全程、全方位实现协同治理;三是形成工作闭环,持续对协同治理工作全过程、全环节进行监控,为快速应对和处置综合性强的校园安全问题提供有力抓手,并通过监督反馈程序保障协同治理有效落实。
(二)拓展校园安全管理队伍
高校师生普遍对学校安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基层单位和学生组织参与安全管理的途径有限。目前高校面临的安全问题单从技防、物防角度无法有效预测和管控,保障校园安全离不开有力的人防措施,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力培育安全管理队伍,壮大基层管理力量。一方面要重视师生安全教育,树牢安全的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贯彻全校上下共同遵守的安全行为准则,增强集体安全素养,使全体师生形成“校园安全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另一方面要利用骨干师生队伍的优势,充分发挥师生意见领袖榜样作用,编织防护网、预警网,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提醒、早预防。
1.组建教职工安全管理队伍
培养基层教职工安全管理力量能够有效弥补多校区格局对有限的校园专职安全管理力量的分割,加速安全宣传教育在师生群体中的普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每一位教职工的责任与义务,而作为教育者,他们与学生的交流接触是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群体及其周围潜在安全隐患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安全教育离不开辅导员、教师的言传身教,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安全管理队伍直接助力于学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的成效。
2.组建学生安全管理队伍
有效吸纳大学生参与安全管理完善了校园安全治理的基层体系,大学生中具有一定信息敏感度、有一定号召力、能有效传递观念并影响其他大学生的学生意见领袖群体可以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能够更广泛地获取隐匿性风险信息,更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对风险隐患或安全事件进行合理处置;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安全治理的参与者,充分发挥维护学校安全的责任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提醒身边人遵守安全行为准则,从源头上降低校园安全风险。
(三)强化信息化技防手段
实现跨校区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需要信息化手段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传统的校园安全防控信息化建设各类技防系统独立招标、独立建设、独立运营,相对封闭,缺乏联动。因此,多校区大学需要更新安全防控技术,一是以大数据的思维模式防范和处置校园安全问题,对校内外可能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重大危险源及其表象实时、持续、动态地监视和测量,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4]。根据校内各单位提供的数据,通过进一步分析和研判,及时开展事故预警、应急响应、调查处理等工作,有效提高校园常态化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科学性与时效性。二是搭建具有交互性和实用性的跨校区信息库和一体化操作平台,优化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具体流程,消除跨校区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孤岛”弊端,实现各校区、各协同治理主体、各信息化技防系统之间的联动防控。
三、多校区多元联动防控平台建设
实现多校区大学校园安全联动防控的关键在于搭建一个 “多渠道”与“一体化”相结合的数字平台作为跨校区安全管理桥梁,打通跨校区协同治理“神经末梢”,提高校园安全治理水平,使校园安全管理更加智能、有序、高效。
(一)实现多校区安防资源共享
多校区校园以异地的形式分散分布,为了促进各校区以及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需要依托“一体化”管理平台构建跨校区安防信息库,将校园安全防控“多渠道”融会贯通,在最大程度上打破地域限制和异地分散管理的障碍,为各校区资源配置和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提供更加便捷的支持。同时,构建多校区多元联动防控平台也可以打破多系统管理壁垒,推动校园安防体系的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全过程的智能化转型。
(二)形成安防体系闭环运作机制
将学校安全管理的多元主体纳入联动防控体系之内,构建安全管理闭环,不断提高协同治理的工作效能。多元联动防控平台作为闭环运作机制的纽带,使协同治理各个环节畅通无阻,不仅可以对多元主体报送的信息进行整合研判,向对应的治理机构及相关安全责任人第一时间报警,还能够接收反馈,便于对治理过程实时监督,对治理成效验收复查,也对闭环机制运作的全流程起到记录和储存的作用。在多元联动防控平台上,闭环运作机制流程体现如下:
1.信息报送。学校安全管理多元主体按照安全责任制和职能范围报送相关信息;各类安全管理系统报送异动信息;各级安全治理机构报送上级部门安全检查、校内巡查、安保和维保工作等信息。各级主体可以第一时间将以上报送信息输入多元联动防控平台校园安全信息报送模块,完成信息报送环节。
2.研判与分类。多元联动防控平台风险评估模块对不同层级的安全信息研判等级,并进行分类,根据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移交相应的责任机构开展治理。多元联动防控平台风险预警模块接收到各类子系统数据的异常信息、临界信息后,将直接向相关安全责任人发出预警信号或立即进入应急处置与指挥程序。
3.治理与反馈。进入治理阶段,具体措施、责任人、实施进度等治理内容在多元联动防控平台中直接呈现,由具有对应职能的安全治理机构监督并验收最终治理成效,驗收结果同样反馈在多元联动防控平台中,使治理过程直观透明,问责机制得以保障。
(三)打造安全管理“一网管全域”模式
多元联动防控平台采用 “一网管全域”理念,整合人防、物防、技防手段,作为总门户,囊括基础建设、安防建设、消防建设、风险评估、应急指挥等多项综合应用,将所有技防管理场景互联互通,实现事前预防预警、事中监控跟踪、事后调查举证全方位全流程的可视化管理,系统联动使指挥调度更加迅速便捷。在用户身份管理方面,多元联动防控平台可以实现各系统之间用户统一身份管理,并根据不同岗位的安全工作实际需要,对每个用户配置访问权限。“一网管全域”应用方式能够减轻安全管理人员跨校区工作负担,实现安全管理模式向一体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转变。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专业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不断强化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及师生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物尽其用,最大程度发挥多元联动防控平台的实践价值。
结语
国内多校区大学普遍存在跨校区协同治理难度大、安防资源配置与需求不匹配、校区间 “信息孤岛”现象等安全管理困境。为切实保障校园安全稳定,高校应针对大安全环境和多校区实际情况,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拓展校园安全管理队伍,强化信息化技防手段,以多校区多元联动防控平台为跨校区管理桥梁,不断优化多校区大学校园安全联动防控模式以适应高校安全管理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建荣,王春,施文凯.“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新校区规划与建设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04):68-80.
[2]刘海波,谢仁业.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分析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8): 23-26.
[3]鲁韦韦,刘 方.扩展型多校区学校管理机制探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4):230-231.
[4]魏捷.论高校突发事件预防能力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76-78.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
(责任编辑:豆瑞超)